○ 王曉毅
(清華大學 歷史系, 北京 100084)
?
·學術史譚·
《人物志》官才理論與漢魏之際復古思潮
○ 王曉毅
(清華大學 歷史系, 北京 100084)
劉卲《人物志》的官才與任職的學說之所以存在自相矛盾之處,原因是其官才分類的理論為黃老道家,而官職分類則來自儒家《周禮》。與漢魏時期實際運作的官僚制度及其人才實踐存在較大反差。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漢魏之際中國思想界在“復古”的旗幟下,試圖融合儒道學說,進行學術創(chuàng)新與制度變革的努力。
官才;官職;《人物志》;《周禮》;黃老
《人物志》是曹魏思想家劉卲撰寫的一部人才學著作,攜帶了漢魏之際學術思想變化的大量信息,故一直為學術界關注。自湯用彤《讀〈人物志〉》問世后,從馮友蘭到牟宗三,許多重量級學者對該書作了專題研究,似乎滯義不多。但是從政治思想史角度看,該書有些問題至今未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一是該書《流業(yè)篇》中某些官才(政治人才)的定義與列舉的歷史人物,差異較大,不具備典型意義,個別人物甚至不倫不類;二是《流業(yè)篇》篇中與官才所對應職務,不是漢魏時期的官職,而是《周禮》與《尚書·周官》中的西周官職;三是《流業(yè)篇》與《材能篇》所論述的“清節(jié)家”適合擔任的官職,竟然是兩種功能不同的崗位,自相矛盾。對劉卲這樣嚴謹?shù)拿韺W家來說,似乎不應當出現(xiàn)如此明顯的失誤。對此,本文試圖從漢魏之際思想變革的大背景下予以探討。
《人物志》是中國古代人才學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惟一流傳至今的人才學著作。該書由十二篇構成,其中《流業(yè)》是一篇專門討論官才與相應官職的文章,其最大的特點是將官才劃分為“主德”與“偏材”。在“無名”的“主德”領導下,十二種“偏材”處于合適的崗位,從事各種管理活動,使國家機器協(xié)調運作。
第一,“主德”,指理想的君主,即圣王。其政治素質是具備各種政治能力而沒有突出特點的,呈現(xiàn)出平淡無味的平衡狀態(tài)。稱之為“中和”或“中庸”?!胺踩酥|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jié)。”〔1〕因此“主德”的突出政治才干不是負責某個職能部門或從事某種具體工作,而是發(fā)現(xiàn)、識別與任用各種人才,“主德者,聰明平淡,總達眾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則十二材各得其任也”〔2〕。如果“主德”具有某種突出特長并擅長某種具體工作,則屬于“偏材”范疇,其識人用人則難以客觀公正;按照物以類聚的規(guī)律,容易識別和重用與自己相同的人才,其他人才則得不到合理使用,導致行政運作紊亂?!叭舻啦黄降?,與一材同好,則一材處權而眾材失任矣”。〔3〕
第二,治國“偏材”,劉卲列舉了清節(jié)家、法家、術家、國體、器能、臧否、伎倆、智意、文章、儒學、口辯和雄杰十二種類型,并分為政治管理人才與專業(yè)技能人才兩大類型。其一,政治管理人才,稱之為“經(jīng)事之材”,共有八種。其中清節(jié)之家、法家和術家這三種人才最為重要,稱之為“三材”,為人才之本。“三材”各自派生出了臧否、伎倆、智意三種次級“偏材”;“三材”共同組合產(chǎn)生出了“國體”與“器能”二種“兼材”?!胺泊税藰I(yè),皆以三材為本,雖波流分別,皆為經(jīng)事之材也”。〔4〕其二,專業(yè)技能型人才,有文章、儒學、口辯和將帥四種。
《流業(yè)篇》對十二種“偏材”的特點進行了描述,對每種人才,都列舉了適合擔任的官職,以及相應的歷史人物作為典型。除了“臧否”舉了一個人物,其余十一種人才各列出了2個人物,共23位。下表1中的文字,出自《流業(yè)篇》。
表 1
從上表看,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其一,十二才所適合擔任的官職,并不是漢魏時期的官職,而是來自《周禮》。其二,《流業(yè)篇》所列舉的典型人物,有些人并不符合其關于“偏材”定義,沒有典型意義,甚至相去甚遠。例如文中的“伎倆”,是由法家派生出來的,卻適合擔任工程管理的司空一職,其基本特征是“不能創(chuàng)思遠圖,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薄?〕而與之對應的張敞與趙廣漢顯然沒有這種特點。據(jù)《漢書》本傳記載,這兩個西漢官員從未主管過工程,也沒有“錯意施巧”的品質。他們都曾任京兆尹,以不畏權貴、嚴格執(zhí)法著稱。對《流業(yè)》中“偏材”定義與所列舉人物不匹配這個現(xiàn)象,古人就已經(jīng)察覺。例如,唐朝李德裕在《窮愁志·人物志論》中指出:
余嘗覽《人物志》,觀其索隱,精微研幾玄妙、實天下奇才。然品其人物,往往不倫。以管仲商鞅俱為法家,是不究其成敗之術也。以子產(chǎn)西門豹俱為器能,是不辨其精粗之跡也。子產(chǎn)多識博聞,叔向且猶不及,故仲尼敬事之,西門豹非其匹也。其甚者曰:辨不入道而應對資給,是謂口辯,樂毅、曹邱生是也。樂毅,中代之賢人,潔去就之分,明君臣之義,自得卷舒之道,深識存亡之機;曹邱生招權傾金,毀譽在口,季布以為非長者,焉可以比君子哉?〔6〕
劉卲關于“偏材”與任職理論自相矛盾之處,并非局限于《流業(yè)篇》官才類型與列舉的典型人物不合,在《材能篇》則出現(xiàn)了更為奇怪的現(xiàn)象——官才分類與相應官職與《流業(yè)篇》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不同。請看下表:
表 2
比較表1與表2,不難看出兩者的差異(見表2中的斜體字):其一,《流業(yè)篇》中“清節(jié)家”屬于“偏材”,對應的官職是負責貴族子弟教育的“師氏”,“清節(jié)之德,師氏之任也”?!?〕而在《材能篇》中則一變?yōu)榭偫沓摹摆T住?。“是故自任之能,清?jié)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冢宰之任。”〔8〕《流業(yè)篇》中的冢宰,由兼有清節(jié)、法、術三種素質的“器能”擔任?!凹嬗腥?,三材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xiāng)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薄?〕“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薄?0〕其二,《材能篇》中“經(jīng)事”的“偏材”,即政治管理人才從六種變成了八種,增加了《流業(yè)篇》十二材中所沒有的“譴讓之材”,并將《流業(yè)篇》中的不屬于“經(jīng)事之材”的“豪杰之材”列入其中。
《人物志》十二篇文章,涉及到了人才學各個領域的重要問題?!?1〕從人才的生理素質及體表特征、性格能力分類與任職、創(chuàng)業(yè)領袖的素質及其團隊建設、如何鑒別人才以及容易出現(xiàn)的失誤等等,基本上能自圓其說。只有在官才與任職這個問題上,出現(xiàn)自相矛盾的說法。劉卲是個善于邏輯思辯的名理學家。不應當犯這種明顯自相矛盾的錯誤,將屬于“偏材”的“清節(jié)家”與屬于“兼材”的“器能”視為同一類人,均可擔任冢宰官職。這個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李崇智先生是這樣解釋的:“《流業(yè)篇》云:‘清節(jié)之材,師氏之任也?!帧亩?,冢宰之任也?!帧嬗腥?,三材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xiāng)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恕T字巍瘧獮椤畮熓现巍?。劉昞按冢宰作注,可見正文在劉昞之前即有誤。”〔12〕,筆者認為,李崇智先生的解釋可備一說,但是在沒有文獻支持的情況下,還不能輕易斷定劉昞手中的《人物志·流業(yè)篇》關于清節(jié)家與任職的正文有誤。正文如果存在如此明顯的錯誤,大儒劉昞不可能毫無察覺。也就是說,劉昞依據(jù)的《人物志》版本質量應當沒有大問題。
其一,劉卲創(chuàng)作《人物志》的時間,大約在曹魏黃初元年(220年)-青龍四年(236)之間。曹魏與西晉之間是以禪代方式完成王朝交替的,未發(fā)生全國性戰(zhàn)亂,書籍沒有遭到大量破壞。魏晉時期人物品題風尚盛行,《人物志》作為這一領域的重要典籍,在士人中廣泛流傳,錯誤嚴重的鈔本難以通行。早在西晉永寧初年(301年),張軌就出任護羌校尉、涼州刺史,長期控制這個地區(qū)。永嘉之亂(307-312年),大量北方士人與書籍涌入涼州。長期統(tǒng)治該地區(qū)的張氏家族奉東晉王朝為正朔,非常重視學術,故十六國時期的涼州,是北方保存與傳承中國文化的最重要學術重鎮(zhèn),收藏的典籍相當豐富。例如公元437年,統(tǒng)治該地區(qū)的北涼君主沮渠牧犍,向南朝劉宋贈送了各類書籍一百五十四卷。
其二,劉昞是大學問家,不可能對《人物志》中明顯的錯誤沒有察覺。據(jù)《魏書》本傳記載,劉昞的老師是大經(jīng)學家郭瑀,“設館講學,著書立說,弟子多達千余人,著有《春秋墨說》《孝經(jīng)綜緯》等?!薄?3〕在眾多弟子中,劉昞的才學最高,故郭瑀將惟一的女兒嫁給了他。郭瑀的老師,是出身于漢晉時期經(jīng)學世家的大儒郭荷。“世以經(jīng)學致位。荷明究群籍,特善史書?!薄?4〕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劉昞的學術成果遠遠超越了老師,著作等身,是十六國時期涼州最著名的學者?!皶\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涼書》十卷,《敦煌實錄》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銘》一卷,注《周易》《韓子》《人物志》《黃石公三略》,并行于世?!薄?5〕
其三,劉昞多次擔任管理文教與圖書的高官,所見圖書版本,自然是當時最好的。例如,他西涼時期任儒林祭酒,與國君李暠一起校書?!袄顣彼绞?,徵為儒林祭酒、從事中郎。暠好尚文典,書史穿落者親自補治,昞時侍側,前請代暠?!薄?6〕北涼時期先任掌管國家圖書檔案的秘書郎,后為國師?!懊蛇d平酒泉,拜秘書郎,專管注記。筑陸沉觀于西苑,躬往禮焉,號‘玄處先生’,學徒數(shù)百,月致羊酒。牧犍尊為國師,親自致拜,命官屬以下皆北面受業(yè)焉?!薄?7〕這說明,劉昞對圖書版本學與??睂W,有很深的造詣。
綜上所述,劉卲具有豐富的圖書資源,淵博的學識,深厚的版本??惫αΓ运麨椤度宋镏尽纷髯⑨寱r,必然選擇善本;原著抄寫中出現(xiàn)的明顯錯訛,一般難逃其慧眼。換句話說,劉昞注釋的《人物志》版本一般不會出現(xiàn)嚴重的抄寫錯誤。如果有,也會被其發(fā)現(xiàn)校正。既然如此,為什么劉昞沒有看到書中關于官才與任職的矛盾說法呢?合理的解釋是,今天我們看來難以接受的說法,在當時人看來也許是可以接受的。其中原因,只有將《人物志》置于漢魏之際復古思潮興盛的大背景下,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面對漢代經(jīng)學的衰落與名教的破產(chǎn),漢魏之際中國學術界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再次走了一遍“返本開新”的老路:到先秦文化經(jīng)典的寶庫中,尋找醫(yī)治現(xiàn)實政治痼疾的妙方——在復古的旗幟下進行學術創(chuàng)新。為糾正名教之治的虛偽與腐敗,不僅崇尚自然無為的先秦道家思想復興,漢代道家著作《論衡》也在士人中廣泛流傳;針對今文經(jīng)學的流弊,以《周禮》為代表的古文經(jīng)學迅速崛起并成為顯學。漢魏之際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是人才問題。如何建立正確的人才標準與相應官職?如何建立名實相符的人才評價機制?成為思想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人物品題與名理學盛行?!度宋镏尽窌嘘P于人才分類與宜任官職的矛盾表述,反映了漢魏之際在復古思想背景下,儒家與道家兩大主流學術思想在人才問題上的沖突與融合。
劉卲《人物志》的人才哲學屬于哪個學派,歷代學者有不同看法。有歸于名家者,以《隋書經(jīng)籍志》為代表;有歸于雜家者,以《四庫全書》為代表。晚清學者李慈銘認為,該書的思想特點是形名法術與黃老的結合:“其旨主于別材器使,為名家之學。而推重術家之流,如范蠡、張良者,奇謀通變,能用能藏。又以道之平淡(元)〔玄〕遠為極致,蓋申韓參以黃老。”〔18〕筆者以為,《人物志》應當屬于道家,確切說,屬于漢魏之際復興的新黃老道家。
老子逝世后,道家演化出多種學派,黃老道家是其中一支。自1973年馬王堆漢墓《黃帝四經(jīng)》出土以來,學者們通過對比傳世文獻,在“黃老”道家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進展,歷史文獻中一些歸為雜家類的作品,被學術界重新定位為黃老道家,如《呂氏春秋》等。該學派政治哲學的最大特點是,將《老子》的“無為”改造為“因循”,作為治國的最高指導原則,隨社會形勢變化,靈活運用儒、法、術、名、陰陽等諸子學說,即司馬談《論六家要指》中描述的“道家”?!捌錇樾g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19〕西漢前期,黃老道家一度成為官方哲學,后被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代經(jīng)學取代。東漢后期,隨著名教破產(chǎn)與經(jīng)學衰落,道家學說開始復興,其中最有影響的道家學派,是“黃老之學”。它不是戰(zhàn)國秦漢之際黃老之學的簡單重復,而是以“名理學”形式出現(xiàn)的新“黃老之學”,并一度成為曹魏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筆者曾撰文指出:漢魏之際“黃老”之學再次復興,成為曹魏前期官方哲學,其特點是隨社會變化,靈活運用諸子百家的政治措施?!?0〕而諸子百家政治措施的運用,必須通過使用不同類型的官才,方能真正落實。《人物志》中描述的官才系統(tǒng),正是黃老道家“因循”治國政策的人才版——通過論述“主德”(君主)與“偏材”(大臣)的關系,將君主“因循”政治哲學落到了實處。
值得注意的是,《人物志》并沒有簡單套用黃老道家的政治哲學,而是依據(jù)漢魏時期的政治實踐作了發(fā)展。例如,他將《論六家要旨》所沒有的兵家謀略,作為最重要的能力,提出了“三材”學說。劉卲認為,官才的根本是三種:第一,清節(jié)家,具有思想教化的能力,是儒家思想的人格化;第二,法家,具有原創(chuàng)性制度建設的能力,是法家思想的人格化;第三,術家,具有戰(zhàn)略謀劃能力,是兵家思想的人格化。為了能囊括更多的官職,劉卲提出了“三材之流”與“兼材”學說:“三材”分別派生出了臧否、伎倆、智意三個亞種;“三材”共同組合形成了“國體”與“器能”兩種“兼材”。
但是作為一個人才體系來說,《人物志》明顯是理想化的,依照《流業(yè)篇》對官才的描述為標準,很難在漢魏時期官制中尋找相應的典型職位。但是,畢竟能找到某些功能近似的官職。例如,選擇“器能”所匹配的官職,劉卲完全可以采用曹魏的“尚書令”而非《周禮》中的“冢宰”。當時的政治家們認為“冢宰”與“尚書令”的政治功能完全相同。例如,司馬炎《荀勖守尚書令詔》:“周之冢宰,今尚書令,皆古百揆之任?!薄?1〕荀勖《讓尚書令表》:“昔六官所掌,冢宰為首。秦公卿贊,以丞相、御史為冠。今者尚書令總此三者,非臣駑暗所宜忝竊?!薄?2〕那么劉卲為什么舍近求遠,放棄了“尚書令”而選擇“冢宰”呢?
眾所周知,漢代基本上繼承了秦朝政治制度,而秦制體現(xiàn)的是法家的政治理念。盡管官方在政治哲學層面以儒家為旗幟,但是制度層面并沒有發(fā)生重大改變。漢魏之際的思想界普遍認為,從秦朝繼承而來的國家制度存在嚴重問題,不是理想的形態(tài)。早在建安時期,仲長統(tǒng)便對漢代的政治制度弊端進行了抨擊,認為“三公”的決策權被剝奪,成為禮儀性的虛職,嚴重名實不符?!肮馕浠实蹜C數(shù)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又中世之選三公也,務于清慤謹慎,循常習故者。是婦女之檢柙,鄉(xiāng)曲之常人耳?!薄?3〕曹魏時期,朝中出現(xiàn)了禮法與玄學兩大派別,政治上互相傾軋,但是都認為漢魏政治體制繼承了秦朝,需要進行改革。例如,傅嘏屬于司馬氏一黨,是禮法派思想家,他在攻擊《考課法》時說:“大魏繼百王之末,承秦、漢之烈,制度之流,靡所脩采。自建安以來,至于青龍……制宜經(jīng)遠,或不切近,法應時務,不足垂后。夫建官均職,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薄?4〕夏侯玄是正始玄學的思想家,與傅嘏分屬不同的政治集團,他在《時事議》中說“今承百王之末,秦漢余流,世俗彌文,宜大改之,以易民望?!薄?5〕
當時學術界流行名理學方法,強調名實相符,注重辨名析理。在人才學問題上,認為人才的分類應當與正確的官職相吻合,而建立正確的官職是根本。王符說:“圣王之建百官也,皆以承天治地,牧養(yǎng)萬民也。是故有號者必稱于典,名理者必效于實。則官無廢職,位無非人?!薄?6〕既然秦漢以來的國家制度存在嚴重問題,不是效法的榜樣,那么理想的政治制度到哪里尋找呢,思想界的目光聚焦在了《周禮》。
《周禮》,原名《周官》,古文經(jīng)學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作者與成書年代爭議較大,至今未有定論。該書是漢武帝時河間王劉德所獻(亦有民間獻書說),被收入秘府,未在社會上流傳。至孝成帝時,被入秘府校書劉向、劉歆父子意外發(fā)現(xiàn),用《考工記》替代《周禮》所缺《冬官》一章,收入所編書目《七略》,顯于世。王莽時,一度立于官學,作為改制的理論。東漢時期注家蜂起,漢末經(jīng)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注后,該書與《儀禮》《禮記》并列合稱“三禮”。三國曹魏時期,在古文經(jīng)學興盛的背景下,《周禮》再次立于官學,其官方儒家經(jīng)典的地位從此確立。作為一部闡述儒家理想官制的典籍,在漢魏之際思想變革中,《周禮》作為托古改制的經(jīng)典,地位躍于三禮之首,為這一時期的思想家所推崇?!啊吨芏Y》為禮之經(jīng),而《禮記》為禮之傳?!薄?7〕翻閱曹魏前期歷史文獻中的奏議不難發(fā)現(xiàn),從墓葬標準、官職廢立到行政法規(guī)的建立,官員們經(jīng)常以《周禮》為立論的依據(jù)。請看:
曹操的建安二十三六月安排墓地的《終令》:“《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薄?8〕
仲長統(tǒng)《昌言·法誡篇》中主張加強宰相權力時,引《周禮》作為理論依據(jù),“《周禮》六典,冢宰貳王而理天下?!薄?9〕
三公奏請為甄皇后別立寢廟:“宜依《周禮》,先妣別立寢廟”?!?0〕
王朗上疏討論后宮編制:“《周禮》六宮內(nèi)官百二十人”?!?1〕
孫曉上疏要求撤銷校事一職:“既非《周禮》設官之意,又非《春秋》十等之義也?!薄?2〕
高堂隆反對削減官員俸祿:“《周禮》,大府掌九賦之財,以給九式之用,入有其分,出有其所,不相干乘而用各足?!薄?3〕
傅嘏反對《考課法》的依據(jù):“禮之存者,惟有周典,外建侯伯,藩屏九服,內(nèi)立列司,筦齊六職,土有恒貢,官有定制,百揆均任,四民殊業(yè)”?!?4〕
毫無疑問,在曹魏前期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中,《周禮》是最理想的國家制度,而《人物志》的創(chuàng)作時間亦在曹魏前期。在這樣的思想文化氛圍中,劉卲在理論創(chuàng)作中選擇理想的官職,不可能離開《周禮》這部惟一討論官職的官方經(jīng)典。問題在于:一方面,《周禮》是一部反映儒家政治思想的理想化的國家制度,歷史上未必真正實施過。另一方面,《人物志》的思想基礎是黃老道家,其提出的理想官才,在《周禮》中難以找到匹配的官職,更難找到連接兩者的典型歷史名人。為了將兩者融合起來,解決這些學術難題,《人物志》的作者努力為之,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捉襟見肘,不得不削足適履。于是出現(xiàn)了《流業(yè)篇》中的不典型“人物”案例,如將張敞與趙廣漢歸于“伎倆”,去擔任管工程的“司空”。有的地方甚至自相矛盾,如《流業(yè)篇》說“兼有三材”綜合型的人才“器能”,適合任職主持朝政的“冢宰”?!扒骞?jié)之材”作為偏材,只適合擔任教化貴族子弟的“師氏之任”。而在《材能篇》中,“清節(jié)之材”卻變?yōu)檫m合任職“冢宰”了。
如果說,《周禮》是一部理想化的制度經(jīng)典,《人物志》則是一部理想化的人才學經(jīng)典,其官才分類學說與漢魏時期實際運作的官職同樣脫節(jié),難以操作。下面僅以其“三材”學說為例:
其一,《人物志》是依據(jù)黃老道家哲學建立了人才學體系:在無為的“主德”領導下,清節(jié)家、法家、術家等偏材各自發(fā)揮作用,但在政治實踐中這些偏材卻沒有相應的官職。從秦漢到曹魏,削弱相權,強化君權是政治制度發(fā)展的趨勢——從漢武帝的內(nèi)外朝到魏晉三省制,君主對立法權與決策權控制進一步強化。例如,劉卲筆下具有“建法立制,強國富人”能力的法家,在朝中沒有適合的法定職位。國家的立法工作,是皇帝委派重要大臣組成一個起草小組,與他們是否在司法部門任職無關。劉卲的官職是“散騎常侍”與法律無關,卻兩次參與重要立法活動。一是受皇帝之命,獨立完成了選官考官的法規(guī)《都官考課》;二是參加了陳群領銜多人參加的《魏法》起草工作,參加者的官職均與法制工作無關。“天子又下詔改定刑制,命司空陳群,散騎常侍劉卲,給事黃門侍郎韓遜、議郎庾嶷、中郎黃休、荀詵等刪約舊科,傍采漢律,定為《魏法》?!薄?5〕
其二,劉卲既擔任過地方太守,又長期在朝中參與決策,是位有政治實踐經(jīng)驗的思想家,其“三材”學說——思想工作能力、建立制度能力與戰(zhàn)略決策能力,高度概括了中國古代官員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劉卲過分強調了“三材”的獨立性,而在政治實踐中純粹的儒家、法家、兵家人物是非常少的,大部分官員都是不完善的“兼材”,換句話說,大部分官員都有團結、執(zhí)法與謀劃三種素質,只是某種素質比較突出而已,應當稱為綜合性的“偏材”。正因為如此,在官員實際任用中,大部分人既可以在某個職能部門從事某種具體工作,也可以出任地方長官,做綜合性的管理工作。例如官員們既可以擔任九卿、尚書,也可以出任地方太守、刺史,運氣好還可能高升為“三公”。歷史文獻中無數(shù)案例表明,大部分官員可以在不同崗位上流轉,甚至行政官員與軍事將領都可以互相換崗。只能勝任一個崗位的是少數(shù)。曹魏思想家傅嘏這樣描述當時官員們?nèi)温殞崨r:“及經(jīng)邦治戎,權法并用,百官群司,軍國通任,隨時之宜,以應政機。”〔36〕顯然《人物志》的官才學說只是個理想主義的理論藍圖,而不是一個準備付諸實踐的政治制度的改革方案。
綜上所述,《人物志》一書官才分類的理論依據(jù)是黃老道家哲學,而與這些官才相應的官職則來自古代儒家經(jīng)典《周禮》?!度宋镏尽放c《周禮》,都是理想化的學說,不僅兩種理論形態(tài)難以融合,這兩種理論與漢魏時期實際運作的官僚制度及其人才實踐,同樣存在巨大反差。魏晉時期融合儒道哲學,建立新的思想體系,是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可謂眾說紛紜、怪論迭出。《人物志》作為一部個人的學術著作,將黃老道家人才理想與《周禮》進行融合的探索過程中,出現(xiàn)某些錯位現(xiàn)象,在當時的思想界看來,也許是正常現(xiàn)象,能夠接受。因此,《人物志》的作者劉卲與注者劉昞,都沒有感到自己的論述與注釋存在嚴重問題。
注釋:
〔1〕《人物志·九征》,王曉毅:《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讀》,中華書局,2008年,第65頁。以下所引《人物志》文字,均出自該版本,僅注明頁碼。
〔2〕〔3〕〔4〕〔5〕〔7〕〔9〕〔10〕《人物志·流業(yè)》,第95、97-98、93、92、95、91-92、95頁。
〔6〕李德裕:《李衛(wèi)公會昌一品集》,中華書局,1985年,第270-271頁。
〔8〕《人物志·材能》,第119頁。
〔11〕《人物志》十二篇內(nèi)容簡介:《九征第一》,人才的生理素質及其體表特征。《體別第二》,十二種性格特征與相應的崗位。《流業(yè)第三》,十二種專業(yè)人才與相應的崗位?!恫睦淼谒摹?,通過正確的辯論方法獲得相對合理的人才標準?!恫哪艿谖濉罚朔N政治偏材的任職得失?!独Φ诹?,六種政治偏材的個人命運?!督幼R第七》,初次面談鑒別對方的德、法、術三種政治能力。《英雄第八》,創(chuàng)業(yè)領袖與團隊素質。《八觀第九》,從八個不同角度全面觀察人才?!镀咧嚨谑?,鑒別人才容易出現(xiàn)的七種失誤?!缎щy第十一》,分析人才難以脫穎而出的原因。《釋爭第十二》,以能否謙遜辨別人才高下。
〔12〕李崇智:《人物志校箋》,巴蜀書社,2001年,第116頁。
〔13〕《晉書》卷九四《郭瑀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454頁。
〔14〕《晉書》卷九四《郭荷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454頁。
〔15〕〔16〕〔17〕《魏書》卷五二《劉昞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160、1160、1160頁。
〔18〕《越縵堂讀書記》,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21頁。
〔19〕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20〕王曉毅:《“因循”與建安至景初之際曹魏官方政治哲學》,《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21〕《北堂書鈔》卷第五十九引曹嘉之《晉紀》,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30頁。
〔22〕《北堂書鈔》卷第五十九引《荀勖集》,第230頁。
〔23〕〔29〕《后漢書》卷四九《仲長統(tǒng)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1657、1657頁。
〔24〕〔34〕〔36〕《三國志·魏書》卷二十一《傅嘏傳》,中華書局標點本,第623、623、623頁。
〔25〕《后漢書》卷四九《仲長統(tǒng)傳》,第1657頁。
〔26〕王符:《潛夫論》第一卷《考績》,中華書局,1979年,第65頁。
〔27〕《后漢書》卷九九《祭祀志下》注引仲長統(tǒng)言,第3200頁。
〔28〕《三國志·魏書》卷一《武帝紀》,中華書局,1982年,第51頁。
〔30〕《三國志·魏書》卷五《后妃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161頁。
〔31〕《三國志·魏書》卷一三《王朗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413頁。
〔32〕《三國志·魏書》卷一四《程昱傳附孫曉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430頁。
〔33〕《三國志·魏書》卷二五《高堂隆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715頁。
〔35〕《晉書》卷三十《刑法忘》,中華書局標點本,第923頁。
〔責任編輯:陶婷婷〕
王曉毅(1954—),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