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慧
一、 我問你答,與學生對話
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誠實與信任》一文的第一部分,你還記得誰給誰留下了誠實與信任嗎?
生:我記得是文中的“我”,給小紅車主人留下了誠實與信任。
師:這句話說得非常完整。文中的“我”以什么樣的舉動,給小紅車主人留下了誠實與信任呢?
生:“我”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給小紅車主人留下了字條,這個舉動給小紅車主人留下了誠實與信任。
師:正是因為這字條,故事繼續(xù)發(fā)展著。事隔三天后,小紅車主人給我——
生:打來了電話。
【評析】這一段問答式對話,既回顧了上一節(jié)課所學習的內容,了解學生當下的學習現(xiàn)狀,又為這一節(jié)課的繼續(xù)學習埋下了伏筆,做好了鋪墊。
二、 你回我應,與教者對話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的第4~10自然段,請大家自由地讀一讀這部分內容。看看“我”和“小紅車主人”是怎樣對話的?(生自由讀書)
師: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我想先和你們練習對話。
師:請問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李喬雅。
師:今天,誰送你來上學的?
生:是我媽媽送我來的。
師: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問她叫什么名字?她沒有回答“是我媽媽送我來的”,而是說“我叫李喬雅”。(生大笑不止)要使得你說的話不令人啼笑皆非,就要懂得對話中的“回應”?;貞?,就是在對話中針對別人的說話內容,回答別人的話語。文中對話部分也不例外,我們再讀對話部分,邊讀邊體會他們之間的回應。(生再次自由讀課文第4~10自然段)
師:“噢!是你,很對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車的反光鏡碰壞了?!边@句話是誰說的?
生:是文中的“我”說的。
師:那小紅車主人說的兩句話中,哪一句是回應?
生:(思考一會兒)“沒有關系,已經(jīng)換上了?!?/p>
師:“我打電話是向你表示感謝的。”是什么?
生:是小紅車主人的想法。
師:的確,對話就在彼此的回應和提出自己的看法之間進行著。我們接著往下看,他們是如何回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的。
……
生:“這是應該的,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中,“這是應該的”,是對“你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主動給我留下字條,這使我很感動”的回應。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這是應該的,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笔菍Α澳阍跓o人知曉的情況下主動給我留下字條,這使我很感動”的回應。
師:同學們仔細看前文,“我”和“小紅車主人”每個人兩句話,一句回應,一句表達自己的看法,但這里只有一句話。仔細想想,你一定有自己的觀點。
生:前半句“這是應該的”,是對上文的回應。
生:我有補充,“這是應該的”“這”,和“你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主動給我留下字條,這使我很感動。”中“這”的意思一樣。“這是應該的”,的確是對上文的回應。
生:“這是應該的”和“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中間用逗號,就說明“我”非常想把錢賠給小紅車主人。
師:為什么用逗號,就能說明“我”非常想把錢賠給“小紅車主人”?
生:因為,我一口氣把想說的話都說完了。
生:“這是應該的”和“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钡囊馑家粯?,都是說“我”想支付這筆費用。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剛才,你們不僅和老師對話、我們同學們之間也有對話。老師聽明白了:“這是應該的”是對上文的回應,但是“這是應該的”和“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中間用逗號,說明“我”非常想把錢賠給“小紅車主人”。
【評析】文中對話部分,前四個自然段中,每個自然段兩句話,一句回應,一句表達自己的看法,以使對話順利進行下去。而后面一個自然段是一句話,編者想用表達形式的變化來表達什么?筆者在備課中有所思考,于是課堂上,就把這個問題順水推舟地推給了學生,也讓學生與學生進行一次對話,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逗號、句號之間的奧妙。當學生明白“這是應該的”是對上文的回應,但是“這是應該的”和“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中間用逗號,就說明“我”非常想把錢賠給“小紅車主人”時,對話就算是成功了。因為,有與教者的對話,所以,師生間、生生間、師生與文本之間都有了彼此的回應。
三、 你讀我思,與文本對話
師:老師現(xiàn)在特別想聽聽大家讀這段對話。哪兩位同學來分角色讀這些對話?(生讀)
師:他們兩人的朗讀,有點對話的味道。(映示PPT,把“我”和“小紅車主人”各三個自然段放在左右兩個方框里出示)我們發(fā)現(xiàn),“我”和“小紅車主人”話語各自有三個自然段。請仔細讀描寫“我”的三段話,你能讀懂幾層含義?并說出是從哪些文字中看出來的?
生:我從“噢!是你,很對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車的反光鏡碰壞了。”和“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笨闯鰜淼谝粚雍x:“我”向小紅車主人表示歉意。
師:不止一次表示歉意,這是很真誠的歉意。
生:我從“請你把購貨單據(jù)寄來,好讓我把錢寄給你?!焙汀斑@是應該的,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看出來第二層含義:“我”真心想賠償。
師:“我”的確很清楚地表達了兩層含義:深深的歉意和真心賠償?shù)囊庠?,這樣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是誠實。請再仔細讀這三段話,“我”不經(jīng)意間還向小紅車主人傳達了什么?
生:(靜思默想)還傳達了對小紅車主人的信任這層含義。因為,“我”相信對方不會弄虛作假,趁機訛詐我一筆。
師:真了不起,你不僅讀出字面的意思,還讀出文字背后的含義。在“我”的話語中,一直傳遞著對小紅車主人的“誠實與信任”。請仔細讀“描寫小紅車主人”的三段話,你能讀出哪些情感?
生:我讀出了三層情感。從第一段話中,讀出“小紅車主人”對“我”的“感謝”;從第二段話中,讀出“感動”;從第三段話中,讀出“再一次謝謝”。
師:書讀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為什么“小紅車主人”的反光鏡被碰壞了,不僅自己換上新的反光鏡,還表示“感謝、感動、再一次謝謝”呢?
生:因為,小紅車主人認為,“我”留下了誠實與信任,這比金錢更重要。
生:因為“我”留下的字條,代表留下了誠實與信任。
生:因為“我”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留下了字條,這使得小紅車主人不僅“感謝”,而且很“感動”。
師:是的,“小紅車主人”表達了三層情感,最終想表達的情感就是……
生:“誠實與信任”的美好品質,比金錢更重要。的確,人與人之間有很多用金錢買不來的美好品質,同學們,你還知道哪些?
生:守信、寬容、善良、樂于助人……
【評析】在本環(huán)節(jié)學習中,筆者先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朗讀對話,產(chǎn)生感悟。接著,筆者讓學生運用“品詞與析句”的方式,與文本進行碰撞。在學習重點句“不,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你給我留下了誠實與信任,這比金錢更重要。我再一次謝謝你”時,讓學生提問,學生解答,學生閱讀時有了自主性和獨立性,對文本內容才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四、 你想我悟,與表達對話
師:仔細觀察這段對話,你覺得它在表達形式上,還有什么特別之處?
生:我發(fā)現(xiàn)它沒有提示語。
師:我們在三年級學習《小稻秧脫險記》一文時,老師重點講過提示語的重要性。我們還在習作中學寫過提示語,本文作者寫人物對話,為什么一個提示語也沒有呢?
生:因為“我”和“小紅車主人”是在打電話,寫提示語顯得不真實。
生:我有補充,“我”和“小紅車主人”是在打電話,看不見對方的表情。
師:同學們很有自己的見解。仔細讀一讀,沒有提示語,讀起來感覺怎樣?
生:我覺得,沒有提示語,讀起來感覺兩個人都很急切,想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不要用提示語。
師:的確,他們用簡短的話語,來回應別人。讀起來讓人覺得他們很急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作者不僅沒有寫提示語,還用了些簡短的話語,就是為了進一步表達——
生:誠實與信任比金錢更重要。
師:同學們,你發(fā)現(xiàn)這段對話完整嗎?
生:不完整,前面少了一部分內容。
師:少了什么?
生:小紅車主人說:“喂,你好,我是小紅車主人?!?/p>
師:作者為什么不寫完整呢?
生:為了簡潔明了。
生:上文已經(jīng)交代了,“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來電話,他就是小紅車的主人?!蔽覀兛梢宰x懂。
生:與表達誠實與信任是“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無關的內容,可以略寫。
【評析】本文對話部分沒有出現(xiàn)一個提示語,這種不常見的表達形式值得關注,更值得體會。通過對表達形式的學習,學生不僅明白文本的內涵與意蘊主要通過言語形式表現(xiàn)出來,即這樣寫更能表現(xiàn)兩個人都認為誠實與信任“比金錢更重要”,也明白在日后寫作中,應該根據(jù)表達需要來選擇表達形式,而不是固化思維,只要寫對話都離不開提示語。另外,本文中的對話部分有所省略,教學時還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樣的省略,是為了體現(xiàn)誠實與信任“比金錢更重要”這個文本主旨。在學習對話的表達形式時,筆者并不是直接告知,而是啟發(fā)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體會,讓學生知道文本形式的存在和價值,為以后學習做鋪墊。
五、 你表我演,與生活對話
師:現(xiàn)在,我想請同學們根據(jù)當時情況,借助文中內容,把對話過程來個完整、生動的現(xiàn)場表演。(生表演)
師:評一評他們的表演。
生:我覺得他們很真誠。
生:我覺得他們語氣很自然。
生:我覺得他們表演時動作和神態(tài)很自然。
師:我覺得他們表演入情入境,把“我”和“小紅車主人”的話說出來了,情也表達出來了。尤其是最后掛電話后,“我”愣了一下,那個細微的動作令人回味。最后一個自然段,“我”很后悔,為自己的失誤而感遺憾,但卻受到深刻的教育。
【評析】語文的學習,最終是要為學生的生活服務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引導學生借助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讓學生又一次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心。學生在表演過程中,調動自己全部的知識積累、人生經(jīng)驗、思想觀念、審美意識等,形成整體性的參與,真正讓語文學習從課內走向課外,并與學生生活實時對話。
(作者單位:南京育英第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