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
所謂思鄉(xiāng),我觀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異鄉(xiāng)食物,不好消化,于是開始鬧情緒。我注意到一些會寫東西的人到外洋走了一圈,回到中國之后發(fā)表一些文字,常常提到飲食的不適應(yīng)。有的說,西餐有什么好吃?真想喝碗粥,就咸菜啊。這看起來真是樸素,真是本色,讀者也很感動。其實(shí)呢?真是挑剔。
我就是這樣一種挑剔的人。有一次我從亞利桑那州開車回洛杉磯。我的旅行經(jīng)驗(yàn)是,路上帶一袋四川榨菜,不管吃過什么洋餐,嚼過一根榨菜,味道就回來了,你說我挑剔不挑剔?
我其實(shí)對世界各國的中國餐館相當(dāng)謹(jǐn)慎。威尼斯的一家溫州人開的小館,我進(jìn)去要了個炒雞蛋,手藝再不好,一個炒蛋總是壞不到哪里去吧?結(jié)果端上來的炒雞蛋炒得比鹽還咸。我到廚房去請教,掌勺兒表明“忘了放鹽”。其實(shí),是我忘了浙江人是不怕咸的,不過不怕到這個地步倒是頭一次領(lǐng)教。
在巴黎則是要了個麻婆豆腐,可是什么婆豆腐都可以是,就不是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是家常菜呀!
看來問題就出在家常菜上。家常菜原來最難。家常菜天天吃,好像畫牛,場面菜不常吃,類似畫鬼,“畫鬼容易畫牛難”。
所以思鄉(xiāng)這個東西,就是思飲食,思飲食的過程,思飲食的氣氛。為什么會思這些?因?yàn)榈鞍酌冈谧鞴帧?/p>
與我的蛋白酶相反,我因?yàn)槭鄽q離開北京,去的又多是語言不通的地方,所以我在文化上沒有太多的“蛋白酶”的問題。在內(nèi)蒙古,在云南,沒有人問過我“離開北京的根以后,你怎么辦?你感覺如何?你會有什么新的計劃?”現(xiàn)在倒是常常被問到“離開你的根以后,你怎么辦?你感覺如何?你適應(yīng)嗎?”我的根?還不是這里扎一下,那里扎一下,早就是老盲流了,或者用個更樸素的詞,是個老“流氓”了。
你如果盡早地接觸到不同的文化,你就不太會大驚小怪。不過我總覺得,文化可能也有它的“蛋白酶”,比如母語,制約著我這個老盲流。
(烏啦摘自《常識與通識》作家出版社 圖/羅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