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悅
這學期我任教三年級科學課,三年級學生對自然科學充滿好奇心理,特別是對種植植物特別感興趣。上冊我曾經(jīng)引領學生初步認識了一些植物生長變化現(xiàn)象,如葉的生長變化,樹的落葉現(xiàn)象等,學生對植物的構造基本了解,這學期《植物的生長變化》這一單元的內容我在教學時希望通過各種方式、途徑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和能力。因為這是現(xiàn)代教育理念和教學改革的重要思想特別強調的。
《種植我們的植物》這一課的教學,我先從介紹鳳仙花開始。通過讓學生閱讀“資料庫”中有關鳳仙花的資料,讓他們說說你獲得了哪些關于鳳仙花的知識,讓孩子們進一步去了解鳳仙花。然后介紹鳳仙花的播種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花盆的底部為什么要有出水孔”“出水孔為什么要用瓦片蓋?。客咂鯓由w最好?”“為什么要澆適量的水?”等問題,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播種方法。課堂上孩子種下了好多植物種子,我大力發(fā)動學生,回家去觀察課堂上種植的鳳仙花等種子,等發(fā)芽了移到花盆里,希望人人都能培育出屬于自己的鳳仙花來,接下來的日子就是對鳳仙花及其他種子的萌發(fā)、生長、莖和葉的觀察活動,如何開展下去呢?
觀察鳳仙花及其他種子的發(fā)芽是需要長時間的進行,三年級的孩子很難堅持下去,為了鼓勵他們,我讓他們把種子的發(fā)芽和生長情況通過微信傳給我,這種形式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課堂上表揚積極上傳圖片和視頻的同學,他們把發(fā)芽長高等一系列過程都發(fā)給我,有的孩子告訴我:“老師,我的鳳仙花發(fā)芽了,我可高興了!”“我的蠶豆長得可快了!”“老師,我的鳳仙花長出一對小葉了,但是有點黃,怎么辦呢?”“老師,我的小芽讓我奶奶給扔了,嗚嗚!”“沒事,孩子別哭,老師給你種子,你重新種吧!”“老師,謝謝你帶領孩子們做這么有趣的實驗?!笨吹胶⒆觽冞@樣重視、喜歡他們種植的植物,有這樣高亢的學習熱情,同時又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幫助,我好高興!好欣慰!
課堂上我們還試著做一個這樣的裝置。學生對于種子發(fā)芽,到底是先長根還是先長莖和葉搞不清,大部分學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肯定是先長莖和葉的,因為種子種在泥土中,他們看到的就是發(fā)芽。通過如下圖這樣的小實驗他們清晰地觀察到種子發(fā)芽先長根再長莖和葉,用透明杯子種植植物來觀察根的生長,并且提醒學生“不同方向都放置種子”,根總是向下生長的。下面這幾幅圖片是學生發(fā)給我的,還有好多,每天接收回復孩子的信息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孩子們陪伴小苗生長,我陪伴孩子們這段學習生活,呵護他們的好奇心,解答他們的問題!感受著他們的開心興奮和悲傷,真是個愉快的教和學的過程!
種子的生長是個動態(tài)過程,需要一個漫長觀察的過程,這樣記錄就顯得至關重要,拍出它們每個時期生長的樣子,同時還需要文字、表格、畫圖等方式記錄,這對于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并不容易,作為老師要提醒、督促、鼓勵,采用這樣多種靈活的方式,教學效果非常好,激發(fā)了孩子們關注和研究生命現(xiàn)象的興趣,同時孩子們細心觀察能力,堅持和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yǎng)!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情感就是在這樣的科學課中逐漸形成的!
參考文獻:
[1]聶有禮.小學科學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J].西部素質教育,2016(8).
[2]徐阿筱.淺談小學科學實驗活動的有效性[J].華人時刊:校長,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