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永偉 程維(廣州體育學院武術系 廣東廣州 510500)
由武術門派之爭引發(fā)的思考①
闕永偉 程維
(廣州體育學院武術系 廣東廣州 510500)
武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顆耀眼的奇葩,是我們民族的驕傲,然而武術的發(fā)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門派之爭是遲滯武術快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圍繞門派之爭展開研究,分析了武術門派與門派之爭存在的原因,指出武術門派之爭存在的持久性,闡述了門派之爭對武術發(fā)展的影響,并針對門派之爭提出了防范措施。
武術 武術門派 門派之爭
我國地域遼闊,拳種眾多,據統(tǒng)計,中國目前“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有131個。武術在發(fā)展歷程中,由于技術特點和風格的差異,才有了今天武術門派林立的局面。武術門派是傳統(tǒng)武術文化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武術發(fā)展必經途徑。隨著武術門派的繁榮,本來應該是“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情景,可偏偏有些人卻做著只許我開,不許你放的行徑,進而引發(fā)武術門派之爭。那么,武術界為什么會發(fā)生門派之爭、門派之爭是否可以消除、門派之爭對武術本身的發(fā)展又有哪些影響以及面對武術門派之爭我們又該如何去做?這是當代武術工作者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從這幾個問題著手,旨在提高人們對武術門派、武術門派之爭的進一步認識,從而促進武術的發(fā)展。
1.1武術門派產生的原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武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逐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嶄露頭角。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武術在地理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下拳種大量出現,門派林立,中國武術文化形態(tài)成熟。筆者從以下3點入手具體分析武術門派形成的原因。
1.1.1地理環(huán)境
武術是人們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拳種特點與風格形成明顯差異的武術門派,“南拳北腿”就是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而形成的。郭希汾先生說過:(中國武術)門派眾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氣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1]。我國北方河流較少,陸地面積較大,且地形平坦,因此,練武或者與人搏斗時不受活動區(qū)域的限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放長擊遠、大開大合、拳腿并用且注重腿法的北方武術技術特點。南方山巒疊嶂、河流眾多、陸地相對較少且坑洼不平,人們在練武或與人搏斗時活動區(qū)域就變小了,受本地域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了穩(wěn)馬硬橋、少跳躍、少腿法、多短拳、貼身近打的南方武術技術特點。南北武術拳種技術特點的懸殊差異為武術門派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
1.1.2社會環(huán)境
明以后,滿族入主中原,人民進行了激烈的反抗,清政府禁止民間習武,武術的公開化習練與傳承不得不轉為秘密開展。在反抗民族歧視與壓迫中興起的民間宗教與結社保護并掩蓋了民間武術活動的持續(xù)進行。據相關統(tǒng)計,清朝時期出現的白蓮教、天地會等秘密宗教結社組織及派生出的其他民間結社達200余種。這些秘密組織以下層平民為主體,因此,習武人群數量巨大,這極大地促進不同特點、不同風格的拳種的出現。宗教信仰的不同,結社組織的不同,就會有不同拳種流派產生與流傳,大有百家爭鳴之勢,而且拳名大多以擅長者姓氏命名[2]。這樣與就催生了眾多武術門派。
1.1.3經濟環(huán)境
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農耕文明的國家,“重農抑商、以農立國”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表現出了一定的地緣性局限特征,封閉性強、自給自足是它的最突出特點,這是典型的小農經濟意識,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至關重要。生活在這種經濟狀態(tài)下的民眾自我意識、獨立意識較強,合作意識較差,造成了區(qū)域的相對封閉性,阻礙了武術的相互交流,但有利于各區(qū)域武術的個體個性發(fā)展,使各區(qū)域武術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區(qū)域武術鮮明而獨特的特點,勢必會形成武術門派叢生的現象。
1.2武術門派之爭產生的原因
武術門派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文化產物,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武術的發(fā)展走向了輝煌。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使武術門派之間逐漸產生了分歧,武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下面從傳統(tǒng)宗法制度的影響、新武術門派對拳種的臆造、名利的驅使三方面進行分析。
1.2.1傳統(tǒng)宗法制度的影響
宗法觀念和宗法制度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中華武術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深深地打上了宗法制度的烙印。[3]宗法制度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宗法制度中的傳承實際上就是家族傳承,他們在本質上是血緣關系的傳承。[4]在后來產生的“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師徒傳承是模擬血緣為特征的傳承方式,這也沒有脫離傳統(tǒng)宗法制度的約束。在傳統(tǒng)宗法制度下,人們以家族為本位,以維護前輩的思想和成果為責任和義務,對前輩傳下的武技當作像真理一樣的權威,而且后人習練和體現的技能是全面繼承前輩之功夫,即所謂得到“真?zhèn)鳌?,是“正宗”而非誤傳,同時認為自家門派“正宗”是敬重傳統(tǒng)和尊敬前輩的積極表現,門派的“正宗”情節(jié)就這樣產生了,為門派之爭的發(fā)生準備了條件。如,詠春拳各派師承一脈本是同根之木、同源之水,由于受宗法制度的影響,個別派系間為爭“正宗”而大動干戈,引起社會一片嘩然。
1.2.2新武術門派對拳種的臆造
于志均先生認為門派的成立至少應滿足這幾種條件:(1)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2)傳承、代表人物;(3)拳法特點;(4)實戰(zhàn)效果;(5)影響、流傳范圍;(6)公認。[5]但是,如今的新門派在創(chuàng)始人方面存在諸多不能令人信服的事實。一些新門派為了使本門派有一個較高的起點,不惜摒棄真正的創(chuàng)始人,而選擇具有影響較大且距今久遠的人物作為本門派的開山鼻祖,也以此為本門派裝飾門楣,提升名氣。有的在傳承方面也大肆做文章,為表明本門派武術的真實性及地位,動輒將本門派溯源至千年前或羅列出一系列傳承人,而實際上本門派拳種在明清時期才確立,這是對拳種形成與發(fā)展史的歪曲與臆造。有的在門派拳種實戰(zhàn)效果方面鼓吹技藝的高超,打亂了人們固有的正確地思維邏輯,這些臆造的內容是經不起歷史檢驗與推敲的,都為門派之爭的發(fā)生埋藏了隱患。
1.2.3名利的驅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近年來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度逐年增加。在經濟大環(huán)境下,受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的互動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將武術置于名利之中。他們要么圍繞武技上的較量,達到“我比你優(yōu)”的結果,從而爭奪生源;要么利用非遺保護的影響,爭取政府對本門派武術發(fā)展給予經濟資助。歸根結底,門派之爭無非是想得到更多人的認同、賺取更多的利益。為了達到目的,相關門派鼓吹本門派技術在社會上的種種價值,并尋找機會貶低其他門派,進而引發(fā)了擂臺之上的一決高下,或者是法庭之上的孰是孰非。從古至今,門派之爭可定性在名利范圍之內的不在少數。如,太極拳名譽侵權第一案的發(fā)生不無名利的驅使之嫌。
武術門派之爭由來已久。明代鄭若曾《江南經略》記載,抗倭期間發(fā)生過少林寺僧與其他寺僧因為誰是正宗而引發(fā)了爭執(zhí)。其中一位寺僧發(fā)出了“我乃真少林!爾有何所長?爾欲出吾上乎?”的驚言。栗勝夫教授認為武術作為一種文化,世代相傳,綿延不斷,其文化傳統(tǒng)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后代人的思想與行動。古代的武術存在門戶之見、宗派主義,而近現代的武術仍然保持著它的遺傳性,其現象的表現程度絲毫不亞于古人,有時甚至還有過之而無及[6]。民國時期,中央國術館成立,國術館開始設少林、武當兩個門派,兩個門派級別一樣。期間少林派門長王子平認為武當派沒有書中說的那么好,因此表示不服,導致兩派相互傾軋,最終演至擂臺比武較量,以論高低。20世紀50年代香港發(fā)生了吳式太極代表人物吳公儀與白鶴門掌門陳克夫的比武鬧劇。時至今日,佛山詠春拳發(fā)生的內訌事件,究根結底就是門派之爭的性質。武術門派之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地更換著故有的模式。可以這樣說,只要門派存在,門派之爭就不會無端消失,它是持久存在的。
武術門派之爭存在嚴重的封閉性、爭斗性。各門派對內拉幫結伙,對外狂妄自大,排除異己,封閉保守。狹隘的山頭主義、局部利益,驅使著各門派對本派利益的盲目追求,嚴重阻礙了門派間的交流,它的存在與危害性,不能低估。武術界眾多學者與名家都明確表示門派之爭是武術文化中的糟粕,不應保留。近代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曾說:“吾人置身提倡國術之立場,須知融化門派,破除畛城,實為今日第一步要著,此關節(jié)不能打破,而欲國術之發(fā)揚光大,豈可得乎?”[7]這清晰地向我們說明了武術門派之爭對武術發(fā)展的阻礙是不容小覷的。
基于每個習練者習武背景及心得體會的不同,對每一門派拳種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分歧不免會逐漸加深,伴隨著分歧,新的門派之爭或許正悄然產生。門派是武術發(fā)展的象征,但門派之爭是武術的弊端。我們不能任由門派之爭發(fā)展,必須采取相關措施予以遏制。
4.1將武術門派放大到民族層面
反對團結統(tǒng)一、反對相互交流、反對改革創(chuàng)新的門派之爭是狹隘的武術發(fā)展觀。門派之爭下彼此的自我標榜讓武術界和文化界處處存在“行家相輕”的氣息。武術文化中的門派之爭,說到底是一個思想意識的問題、思想素質的問題[8]。至今,武術項目沒有擠身奧運殿堂中與門派之爭不無關系。從武術發(fā)展戰(zhàn)略的研究來思考,武術的文化研究……只有站在國家利益、民族興衰的高度,才會大氣磅礴[9]。由此及彼,將武術門派自覺放大到民族層面,提高武術人思想素質,實現心存門派之爭的人士由行為的自我覺醒達到意識上動員的下肢爆發(fā)力與排球和足球運動員相比具有較大優(yōu)勢,而排球和足球運動員兩者間下肢爆發(fā)力排球運動員高于足球運動員;對于下肢絕對力量而言,籃球運動員的下肢絕對力量與排球和足球運動員相比具有較大優(yōu)勢,而排球運動員和足球運動員的下肢絕對力量沒有顯著性差異;對于下肢相對力量而言,足球運動員的下肢相對力量與籃球和排球運動員相比具有較大優(yōu)勢,而籃球和排球運動員兩者間下肢相對力量排球運動員高于籃球運動員。
3.2建議
籃球運動員應更注重下肢爆發(fā)力與下肢絕對力量的訓練,足球運動員應更注重下肢相對力量的訓練,上述指標可以作為監(jiān)測球類運動員訓練內容、負荷及手段的科學依據。籃球運動員需要較好的下肢爆發(fā)力與絕對力量,足球運動員需要較好的相對力量,而排球運動員下肢力量處于兩者之間,可以為我國球類運動員的選材和提高運動項目的成績提供理論依據。
[1]高鵬飛.論三大球項目起源[J].體育文化導刊,2012(12):131-135.
[2]李旭東.競技體育強國視閾下的中國三大球發(fā)展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3,32(8):679-681.
[3]張興林.我國優(yōu)秀排球運動員比賽負荷及專項身體素質的位置特征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4):20-42.
[4]衛(wèi)永軍.淺談籃球運動員專項力量素質的訓練[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0,25(S2):122-124.
[5]龍志偉,李毅鈞,馬明兵.提高廣東省優(yōu)秀青年足球運動員腿部力量對射門質量影響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31 (3):84-89.
[6]龐建民.我國籃球、排球、足球優(yōu)秀運動隊運動員人數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分析與比較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9,30(4):14-18.
Thinking from of the Wushu School Struggle
Que Yongwei Cheng Wei
(The Department of Wushu,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500,China)
Wushu is the pride of our nation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the road of it's development is not successful,Wushu school struggle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reason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around the faction war,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 Wushu school and Wushu school struggle,pointing out the existence of persistence for Wushu school struggle,and expounding the influence of martial art of Wushu deveiopment,and proposes precauions based on Wushu school struggle .
Wushu;Wushu school;Wushu school struggle
G853/G857
A
2095-2813(2016)08(c)-0149-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4.149
闕永偉(1987—),男,漢,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套路和散打)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程維(1991—),女,漢,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套路和散打)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