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翔宇
岷江上游石棺葬族屬述評
郝翔宇
探討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屬的學(xué)者和文章非常多。資料局限與時代局限等因素導(dǎo)致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屬結(jié)論相差甚大。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梳理各個關(guān)于岷江上游石棺葬族屬學(xué)說的薄弱處或不恰當處,然后得出筆者認可的結(jié)論。主要討論的族屬學(xué)說有七個:直接的族屬戈基人,羌人說,非氐人說,濮人說,古氐羌人說,蠶叢-冉駹說,氐人-冉駹說。
岷江上游石棺葬 族屬 氐人-冉駹說
石棺葬,以石棺為葬具的墓葬,其構(gòu)造是在長方形土坑內(nèi)用若干石塊或石板、礫石筑壁,石板或石條蓋頂,形狀略如棺,直接置尸于石棺中。因不少石棺的材料是一種板巖,故又被稱為板巖葬。
分布區(qū)域及自然面貌。都江堰以上為岷江上游地區(qū),青藏高原和成都平原間的山地,屬于高原氣候區(qū),是成都平原乃至長江上游各方面用水的主要來源和水土保持區(qū),氣候干、雨季分明。岷江上游流域的面積為兩萬多平方千米,處于中國一級階梯向二級階梯的過渡區(qū),高原面積占流域的三分之一,平均海拔3000-4500米。這些地方基本屬于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和羌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
(一)直接的族屬:戈基人
岷江上游的石棺墓族屬是戈基人的證明來源于當代岷江上游羌民的民間傳說《羌戈大戰(zhàn)》和民族學(xué)實地調(diào)查。戈基人是岷江上游當?shù)厍既丝趥鳉v史中的族群,他們曾經(jīng)是羌人的敵人并實行石棺葬。同時,當?shù)厍既瞬粚嵭惺自帷?/p>
然而戈基人的歷史中斷。史書對戈基人的書寫又少之又少。既不知道源于那一支族群,也不知后來并入那一支族群。戈基人的歷史只存在于他族的記憶。因此即使幾乎所有學(xué)者都認可岷江上游的石棺墓族屬是戈基人。卻不確定戈基人是哪一個族屬,從而不確定此地石棺葬的族屬。同時也說明假如能證明戈基人的族屬就能證明石棺墓的族屬。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探究石棺墓的族屬。
(二)羌人說之否定
有許多學(xué)者根據(jù)自己的研究提出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屬是羌人。筆者認為這個學(xué)說有兩點是繞不開的,如果解決不了下面這兩點,那么認為石棺葬的族屬是羌人的觀點就是論證不充分的。第一是羌人實行火葬。第二是現(xiàn)代羌人否定石棺葬是本族的葬俗。這兩點基本上直接否定了羌人說的結(jié)論。
羌人實行火葬。根據(jù)《太平御覽·四夷部》引《莊子》曰:“羌人死,燔而揚其灰。”與《荀子·大略篇》記:“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而憂其不焚也”。這些古文獻都說明羌人是實行火葬的,而非其他葬俗。一個族群也許存在多種葬俗,但論證到具體族屬是需要具體證據(jù)的。因此假設(shè)羌人既行火葬,又行石棺葬需要更多的材料來支撐才行。
現(xiàn)在羌人的口傳歷史記憶認為石棺葬的主人是戈基人,而不是自己的祖先。也就是說戈基人不是羌人。首先,民間傳說《羌戈大戰(zhàn)》反映墓主是戈基人非羌人。雖然《羌戈大戰(zhàn)》版本很多,但是所談?wù)摰皆崴追矫?,各種版本的結(jié)論卻是一致的。這足以說明這段歷史記憶的真實性。第二,根據(jù)民族學(xué)田野調(diào)查資料,也可以很清楚的得出兩個觀點:一是現(xiàn)在羌人不實行石棺葬,二是現(xiàn)在羌人不認可石棺葬。這些材料都是羌人說的反對材料。
(三)非氐人說之再思
非氐人說即主張石棺葬的族屬不是氐人,而是其他的族群。氐人說是一個基本得到一致意見的學(xué)說。提出非氐人說則是一種創(chuàng)舉。筆者所見石棺葬族屬非氐人的看法源自石碩老師的《藏彝走廊地區(qū)石棺葬所屬人群探討》,雖然文中提出非氐人的主張只是為了說明石棺葬的族屬是藏彝走廊的土著民,但筆者認為這個小論點卻是相對于岷江上游石棺葬族屬論點的一個大膽的推測,因此特選加以解讀。根據(jù)石老師的文章,其理由有二:
(1)氐人與羌人都實行火葬。主要根據(jù)《荀子·大略篇》記:“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而憂其不焚也”。認為氐羌皆火葬。石棺葬與火葬是不同葬俗,因此岷江上游石棺葬族屬不是氐人。
(2)氐人與戈基人地理范圍不同。戈基人與冉駹緊密,而氐人在冉駹之外。其主要依據(jù) 《史記·西南夷列傳》: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白馬最大,皆氐類也。石老師解讀此文認為,地理范圍上冉駹的東北屬于氐類,冉駹自身不屬于氐類。再根據(jù)其他歷史材料的推論戈基人與冉駹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氐人與戈基人的地理分布就不同,也就是說氐人與戈基人不同,從而不會實行石棺葬。
然而對于這兩條理由,同時也存在兩條質(zhì)疑:
(1)氐、羌、氐羌。氐與羌有別,但氐羌寫在一起有另外一種解釋:氐之羌即氐地的羌人。實際生活也是如此,羌人占領(lǐng)了氐人的居地,因此被解釋成氐羌。“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而憂其不焚也”。此中的“氐羌”即羌,不能說明氐與羌皆火葬。而且童先生考察,說氐羌行火葬記載僅此一例。都說明氐羌皆行火葬的說法不能成為正確的依據(jù)。
(2)冉駹也屬氐人?!妒酚洝の髂弦牧袀鳌酚涊d“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把冉駹東北的族群,如白馬,歸為氐類而將冉駹排除在外的做法筆者認為不妥。因為:①從語句上講冉駹沒有被排除在外,“皆氐類”完全可能把冉駹包含在內(nèi),冉駹可能是氐類最西南部一個分支;②司馬遷前句“此皆XX”用“此皆”表示單獨一個族群范圍,這里卻沒有,說明這里的“皆”表示多個小族群的范圍是可能的,即包括前面的冉駹與更多的地方。
(四)濮人說之否定
濮人(僰人)說認為岷江上游石棺墓族屬是濮人,換一種說話即南來說。其主要依據(jù)在于岷江上游的一些石棺墓發(fā)現(xiàn)了一些楚文化特征的隨葬品,同時在貴州等地也發(fā)現(xiàn)一定數(shù)量的石棺墓。對于這個學(xué)說有一些持反對的理由。第一,假設(shè)是濮人,因濮人屬南方夷人,石棺墓應(yīng)該在各方面反映南方夷人的特點。而是石棺墓反映的文化特征主要卻是當?shù)鬲毺匚幕c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特征。在數(shù)量與質(zhì)量上,南方文化因子都不及當?shù)鬲毺匚幕c北方文化。第二貴州等地的石棺墓與岷江上游的石棺墓差異極大,所能反映出出自相似部落的可能性較小。因此,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基本不可靠。
(五)古氐羌人說之偏籠統(tǒng)
古氐羌人說認為,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屬是古代的氐羌,也就是古代的氐或羌、氐地之羌。其代表人物李汝能先生。他在論文《岷江上游石棺葬族屬探討》中,認為岷江上游石棺葬族屬應(yīng)歸于古氐羌人。筆者認為該文開篇注釋:童恩正、鄭德坤、冉光榮等認為石棺葬文化屬氐羌。這個說法有些欠妥,因為各原文原意并非如此。李先生列舉了七條理由,基本符合史實,不過理由之間的邏輯系統(tǒng)性和闡釋的論點是否在同一層面的問題值得思考。
(1)氐羌有別或氐地之羌。已有眾多學(xué)者論證氐羌有別即氐是氐,羌是羌,二者是不同部落。如果將氐羌放在一起,作為該地石棺葬的族屬,氐羌不分過于籠統(tǒng),并使問題更加模糊化,另外羌人基本不可能行石棺葬,氐羌人的說法不妥。如果把氐羌解釋成氐地之羌,那么就是羌人行石棺葬,這與歷史更不合。
(2)“古”字的解讀。這個“古”字值得思考,按照李先生說法,氐羌同源,那么古氐羌是否指氐羌未分化之時?若是,氐羌同源時期的考古器物年代至少在商代,因為據(jù)段渝《先秦川西高原的氐與羌》考證,氐羌在商代已經(jīng)分化,這與事實不符;若否,此時氐羌已分,那么是氐還是羌行石棺葬呢?羌人行火葬,那么就是氐行石棺葬,因此為古氐。既然是古氐,又何必加一個氐羌,反而讓古氐變成了古羌。這是認識到自身論證不充分,而選擇一個模糊的結(jié)論掩蓋。因此,這個結(jié)論過于籠統(tǒng),需要進一步細分和論證。
(六)蠶叢-冉駹說
蠶叢-冉駹說認為岷江上游石棺墓族屬是蠶叢蜀侯,同時蠶叢部落即冉駹。其代表學(xué)者董石,在論文《岷江上游石棺葬之謎》認為族屬是蠶叢蜀侯,并且蠶叢即冉駹。其關(guān)鍵理由有兩條:第一,根據(jù)《華陽國志· 蜀志》記載:“周失綱紀, 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 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家也?!迸c《蜀王本紀》記載:“蠶叢始居岷山石室”。蠶叢既居岷山又行石棺石槨,因此岷江上游石棺墓族屬是蠶叢蜀侯。第二,古音中,蠶叢與冉駹應(yīng)為同音異寫。因此蠶叢即冉駹。
雖然蠶叢基本可以被確定與石棺墓關(guān)系密切,但蠶叢與冉駹的關(guān)系呢?僅僅在語言上的說明是不是欠妥。沒有足夠的理由將蠶叢與冉駹和戈基人聯(lián)系起來,是說明不了石棺墓的族屬的,只會給石棺墓再制造一個無頭無尾的族屬,如戈基人。因此,蠶叢的歷史需要進一步考證,蠶叢與冉駹的關(guān)系還需要更多直接證據(jù)證明。
(七)氐人-冉駹說
這種學(xué)說認為,岷江上游石棺墓的族屬是冉駹部,屬于氐人的一支。持這一學(xué)說的學(xué)者比較多。例如童恩正《川西北地區(qū)石棺葬族屬試探》,冉駹與氐人相關(guān),而戈基人是氐人;林向《巴蜀考古論文集》的“《羌戈大戰(zhàn)》的歷史分析”也基本認同這樣的觀點;羅進勇《淺談岷江上游石棺葬之族屬》認為氐人為古羌人一支,后被羌人征服,這支氐人即石棺葬族屬,與冉駹緊密相關(guān);徐學(xué)書《試論岷江上游“石棺葬” 的源流》認為:石棺葬的主人為冉駹氏;未明確指出與氐人的關(guān)系;馮漢驥與鄭德坤等學(xué)者也基本認同冉駹說。
(一)時間吻合
何錕宇《岷江上游石棺葬的分期與年代》在對石棺葬隨葬陶器進行類型學(xué)分析的基礎(chǔ)上,將岷江上游地區(qū)的石棺葬分為三期。第一期,春秋中期到戰(zhàn)國早期;第二期,戰(zhàn)國時期;第三期,西漢早期到東漢早期。筆者認為這個分期的依據(jù)是可靠的,因此可以作為依據(jù)。岷江上游石棺葬,一是跨度1000多年,二是起始與終結(jié)時間是春秋中期至東漢早期。在時間上與主要史書《史記》與《后漢書》等記載的冉駹與氐人時期相符。
(二)地域吻合
(1)冉、駹分布在岷江上游。據(jù)史書《后漢書·冉駹夷傳》記載:冉駹夷者, 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仍乃強考證汶山郡即今天的汶川郡。因此冉與駹皆有分布于岷江上游。(2)冉駹屬氐人。據(jù)《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一什數(shù),白馬最大,皆氐類也。則冉駹屬于氐類。漢初所設(shè)湔氐道,有曰:“氐之所居, 故曰氐道”。氐道在今汶川一帶,這也說明岷江上游汶川一帶屬于古代氐人的區(qū)域。
(三)文化吻合
這個論點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難證明的。下文的幾個論據(jù)基本可以證明。(1)據(jù)《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云:“冉駹夷者……其王侯頗知文書”。同時,在茂縣牟托一號器物坑發(fā)現(xiàn)有銘文的鼎,且為中原之物。歷史記載冉駹頗知文書即漢文,與考古材料有銘文的鼎相一致。(2)據(jù)《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冉駹夷者……冬則避寒,入蜀為傭,夏則違暑,反其邑…………唯以麥為資,而宜畜牧。有牦?!雒R”??脊虐l(fā)現(xiàn),許多石棺墓有粟稷作物,粗麻布,羊骨等。冉駹可能的半游牧半農(nóng)耕記載與考據(jù)材料農(nóng)產(chǎn)品與牧產(chǎn)品相一致。(3)據(jù)《羌戈大戰(zhàn)》傳說記載:羌族遇到勁敵戈基人(氐人)后面臨“滅絕”或“引而遠去”,而用白石戰(zhàn)勝。石棺墓發(fā)現(xiàn)數(shù)量較多的武器與工具,一定上可以說明戈基人的強大。勁敵與強大的武器聯(lián)系在一起,說明了生活在一起的氐與羌戰(zhàn)斗后僅留下羌人的事實。戈基人的消失其實就是岷江上游區(qū)域內(nèi)的氐人的消失。就整個而言,戈基人屬氐類。
以上三點是主要的依據(jù)。童先生和林先生等還指出了一些其他證據(jù),但都是在試圖證明以上三個小論點。筆者認為,這些理由基本可以證明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屬是氐人的一支冉駹。但是具體到是“冉”還是“駹”部落,還是二者皆行石棺葬,還需要更多歷史材料、考古材料與民族學(xué)材料等來論證。另外冉駹具體的前后歷史進程也需要加以分析探討。
注釋:
①后文出現(xiàn)的石棺墓即石棺葬.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xué))
郝翔宇,四川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在讀,中國古代史專業(yè),研究方向:先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