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炯
出自總統之鄉(xiāng),立足亞洲,從紀實攝影走向當代攝影
2016年9月29日至11月3日,第6屆大邱國際攝影雙年展(6th Daegu Photo Biennale)正式舉行。全球共有30個國家的近百位攝影藝術家參展,展出的300多件作品包括攝影、裝置、視頻、行為藝術和文獻等多種形態(tài),意圖通過實驗影像和全新形式來闡述完成藝術表達。
大邱國際攝影雙年展創(chuàng)辦于2006年,是位于朝鮮半島東海岸的韓國第三大城市大邱市(Daegu) 政府主導的一個重大文化項目。大邱市出過三任韓國總統,包括現任總統樸槿惠和她的父親樸正熙及第六任總統盧泰愚。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邱市獲得國家財政支持,在大邱文化藝術會館和鳳山文化會館等專業(yè)性強的展場舉辦國際攝影雙年展,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攝影在韓國文化策略中的重要地位。
大邱國際攝影雙年展由大邱人士、韓國老一輩著名紀實攝影Yang Sung Chul先生創(chuàng)辦。2006年第一屆雙年展的主題“檔案中的亞洲成像”(Imaging Asia in Documents)足以證明這是一個從紀實攝影出發(fā)、立足亞洲的攝影節(jié)。2008年第二屆的主題是“然后和現在:未來的記憶”(Then & Now: Memories of the Future)仍然圍繞著攝影作為記憶的本體表現,但在攝影表達的時間上已經拓展到了未來和過去。而在2014年第五屆雙年展的主題“攝影敘事”(Photographic Narrative)之下,紀實報道類的攝影師追尋社會現實進行敘事,影像藝術家則通過制景、扮演來完成攝影的敘事。今年第六屆雙年展的主題則是一個哲學命題“我們從哪里來,將要到哪里去?”(We Come From Somewhere, Where Are You Going·)。以問題作為韓國最大攝影節(jié)的主題,是一個典型的當代藝術的思維方式。攝影不再是一個結果,它不僅是檔案的載體,也不僅是記憶的呈現;影像是一個問號,是一個尋找的過程,它既尋找過去,也在探究未來。
由此可知,大邱國際攝影雙年展的十年歷程,從紀實攝影出發(fā),走向更加廣闊的當代攝影藝術領域。大邱國際攝影雙年展從亞洲出發(fā),在國際化的道路上進行大膽實踐的另一個體現是對策展人的選擇。最近幾屆的大邱雙年展采取聘請國際總策展人的方式來工作,今年的總策展人是來自日本的資深策展人、攝影教育學者吉川直哉(Yoshikawa Naoya)先生,策展委員會包括韓國策展人Kim Issack、日本策展人和評論家島原學(Torihara Manabu)先生、韓國策展人Lee Kyung Moon以及來自中國的筆者。
將年輕且風格化的中國當代影像送上“亞洲特快”列車
展覽既是一項藝術研究工作,也是一場策展人的藝術理念與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共同制衡的二次藝術實踐創(chuàng)作。策展人的工作必須從學術研究開始,確定選題和研究對象,并且通過研究形成對選題的學術觀點。策展的第二步則是學術理念的視覺呈現,選擇、構建藝術家創(chuàng)作完成的作品,以藝術家的實踐來體現策展人的學術觀點。
今年大邱國際攝影雙年展的總策展人吉川直哉先生借用19世紀末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的代表作《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Doù Venons - nous · Que Sommes - nous · Où Allons - nous · 1897)這幅作品的概念,提出了本屆雙年展的主題。吉川直哉認為,直至今日高更提出的問題我們仍未尋找到明確的答案。與其簡單求解,不如繼續(xù)思考,通過對這次雙年展中當代攝影作品的審視來審視眼前這個世界,并對未來持續(xù)發(fā)問。1
總策展人吉川直哉先生在策展工作的最開始就確定了本屆雙年展的主展覽單元為“亞洲特快”(Asian Express),并對這個命題進行了清晰的學術闡述。我在研讀了他的策展理念之后,最終決定接受擔任中國方策展的邀請。因為作為聯合策展人,我們需要在學術理念上的基本認同才有可能一起工作。吉川直哉對“亞洲特快”的解讀如下:“亞洲在20世紀經歷了經濟上的極速發(fā)展,現代化帶著各個國家以極大的生產和耗能進入工業(yè)化社會進程,那種力量就像一輛全速前進的列車,而21世紀的速度則更加迅猛……亞洲國與國的交融式發(fā)展勢不可當:公共文化娛樂互動、信息交換、人群流動以及資本流轉,這些現象帶來個人和整個區(qū)域的文化標準和價值轉換。這是一個改變中的世界,我們不是簡單的隨波逐流或者反對它。我們能做的,或者說作為攝影藝術家們應該做的,不是為亞洲的發(fā)展找到答案,而是先用影像了解自己、重拾來路,以此打開通向未來的可能。”因此,吉川先生提出本次主展覽面向中國、日本、韓國三國21世紀以來的影像創(chuàng)作,呈現最前沿、最當下的視覺,這也和“亞洲特快”的時代性相吻合。
依照總策展人的理念,經過了大邱雙年展策展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指導委員會共同商討,雙年展的展覽結構最終被確定。本屆雙年展共三個單元:第一個為主單元“亞洲特快”,其下又分“身份和隱形的墻”“逐浪而上”“無名者”和“未來的視覺:我們走向何方”四個單元,由中、日、韓三國策展人分別選擇20名以本國藝術家為主的作品來展出;第二個為特別展映單元“我在照片中:當下的肖像和自拍”,包括歐、亞、美、大洋洲等國際攝影作品,以回應主展覽單元的亞洲主題;第三單元為“一以貫之”韓國攝影藝術展,分“文獻與檔案”和“風景與空間攝影”,集中體現韓國本土攝影藝術的傳承發(fā)展面貌。
總策展人吉川直哉先生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觀點,他反對把藝術家按照國別來貼標簽。不僅因為亞洲的文化,特別是中、日、韓三國的文化血脈相連,更重要的是作為藝術的攝影,每一位藝術家都是獨立思考的,貼上國家的標簽可能會簡化或者遮蔽其真正深度的表達。所以,三個國家策展人的工作是各自負責推薦本國的20組左右的作品,并按照“亞洲特快”下面的四個分單元的主題含義將作品放入單元展示。這樣在每一個話題單元里,中、日、韓三國藝術家就產生了自由的對話。
我非常認同吉川直哉先生的策展理念,要選擇既年輕當代又成熟有力的攝影作品,參與亞洲范疇的討論,形成主題展覽的內部互動;另一方面,我認為也非常需要從中國的整體角度出發(fā),在大邱雙年展這個具有國際開放性的亞洲舞臺上充分展示中國當代攝影的魅力和中國攝影藝術家的水準。因此,我首先對21世紀以來這短短的16年中國攝影的發(fā)展狀況和中國攝影藝術的面貌進行了梳理。我把電腦里中國攝影師作品資料庫打開,重新游覽那些熟悉的照片,將這些作品分類,尋找他們之間的關系。經歷查閱、與學術同仁的一些討論和反復地思考之后,我漸漸梳理清晰了對中國當代攝影的解讀,也就明確了選片的原則,最終選擇了劉錚、蔡東東、孫略、王彤、張巍、張冰、李志國、鄔樹楠、李智、魏壁、顏長江、肖萱安、邸晉軍、黎朗、木格、張克純、張曉、曾翰、張曉、鄭知淵、王軼庶的作品參展,并撰寫了策展闡述《中國特快與21世紀影像創(chuàng)造的探索》。
其實,要強調中國當代攝影的整體能力,依賴的是每一組作品自身的題材和語言如何有效而深刻地表現21世紀的中國。展覽時,我將藝術家們分入雙年展主題下設的以下三部分,即“身份和隱形的墻”“逐浪而上”和“未來的視覺:我們走向何方”,意圖更為明晰地呈現出不同作品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存在的共性。
實際上,我在大邱雙年展上的策展理念特別強調了“中國”的概念。因為在以西方價值觀為主導的社會現實下,亞洲的舞臺、亞洲的聲音顯得非常微弱。我了解到2014年,只有一位中國攝影藝術家波木(高波)來大邱參展。今年大邱攝影雙年展首次大規(guī)模邀請20位中國攝影師參展主展覽單元,是亞洲視覺文化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一個表現。大邱國際攝影雙年展是亞洲的舞臺,更是國際的舞臺。中國當代攝影作品應該在韓國、日本進行大量的展示。日本總策展人在我提出中國攝影師名單前只知道其中一兩個攝影師的名字,經過接觸和了解這些攝影師的作品之后,覺得很多作品都超出了他的想像。這種走出去的展覽非常有必要,而大邱就是走出中國的平臺之一。
國際策展的操作與困難
國際攝影節(jié)的策展籌備首先需要英語工作,這對中、日、韓三國策展人和雙年展組委會的工作人員來說都是莫大的挑戰(zhàn)。因為英語能力有限,三方人員都花費了很多時間在交流溝通上,致使行政工作變得冗長而繁瑣。恰恰韓國的行政事務要求復雜,表格細致入微,這雖然顯得很國際化,卻常??刹僮餍?。
完成一個展覽就像拍一部電影,策展人導演的角色,更需要一個團隊才能正常工作。在中國的一些情況下,策展人既需要當制片人又當制片主任,有時當場記,有時當廠工。這次國際策展工作也是少不了團隊工作。對我的助手而言,首先是要有影像判斷力的人,能夠與我有影像共識的年輕人;其次是能夠用英語直接進行工作,讀、寫、說都需要;再次是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我前后有四位展覽助理,帶領他們跟20多位中國的藝術家溝通、收集材料、整理歸納、處理和發(fā)送文件等等。同時我們還要跟韓國組委會溝通,跟策展委員會溝通。因此,在我看來,“交流”是完成一個大型國際展覽最主要的工作。
9月26日,我提前三天前往大邱參與布展。大邱文化藝術會館是一個非常專業(yè)的展覽場所??臻g高大、寬敞、潔凈,硬件設施很棒,可以看出韓國的物質實力。會館的布展技術人員非常少,但是很職業(yè)。調燈的中年師傅可以不厭其煩地調整光線,還高興地給我寫“中國”、“你好”這些漢字。
經過6個月緊張的工作,雙年展終于在9月29日于大邱文化藝術會館隆重開幕。參與這次展覽的中國藝術家張克純、張巍、邸晉軍、李志國和李智與我一道前往大邱參加展覽開幕活動,一起分享展覽的喜悅。站在大邱文化藝術會館,看到令我驕傲的中國攝影藝術作品安靜而莊重地展示在那里,實在是激動萬分。
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開幕式盛景,中國攝影師獲得好評
展覽開幕式是藝術家與專業(yè)人士最好的交流機會。日本總策展吉川直哉先生帶領媒體和嘉賓參觀了所有展場,在中國作品的地方都盡量擠出時間,讓我來介紹藝術家。韓國著名的策展人具本昌(Koo Bohn Chang)先生在現場非常認真地看了中國攝影師的作品,除了他一手推薦到阿爾勒攝影節(jié)并榮獲了發(fā)現大獎的張克純的作品外,他很欣賞簡單樸素的木格的書《回家》,并被木格的影像作品所感染。本次展覽,我特意把張曉的《海岸線》和木格的《回家》以書的形式展出:一張簡單的桌子,一把舒服的帶靠背的椅子,也能使看展的人愿意坐下來安靜地讀影像。
開幕式上媒體采訪絡繹不絕,張巍的《人工劇場》備受矚目。明晃晃的明星大頭像讓觀眾產生質疑。當觀眾看到張巍的限量版畫冊里既有李明博又有金正日的肖像時,不禁會然一笑。李志國架起了他的自制20×24cm大相機,一些喜歡銀鹽影像的攝影人士圍在李志國身邊,他們不相信這些照片沒有任何后期合成加工的處理,而前期曝光有的能達到50次。邸晉軍的作品嘗試了新的布展方式,他為每幅作品都安裝了照片燈泡。雖然《青年》是邸晉軍拍攝了很久的一個題材,但是他不斷地嘗試新的展覽方式。張克純的作品冷靜而荒謬,他的作品是我特別向媒體推薦的,因為我相信他對黃河沿岸場景的視覺呈現非常貼合展覽的理念,而“中國特快”宏大話題的豐富內涵都可以在張克純的作品中找到線索。李智的作品在制作畫冊確認設計稿時被設計師反復詢問。因為他們和現場的觀眾一樣不相信《月》的影像世界的存在,日本總策展人也在理解他作品的制作方式和內涵之后顯得特別興奮。
另外,今年還有中國的高氏兄弟和游莉的作品以及文芳的《口罩書》被韓國、日本策展人選入參加“亞洲特快—無名者”的展覽及國際單元“我在照片中”。大邱雙年展期間舉辦的影像專家見面會,也有中國著名評論人、策展人鮑昆先生參加。本屆大邱國際攝影雙年展是一次中國攝影人的重要亮相。
韓國攝影:當代性的開拓和影像發(fā)展的傳承并重
大邱國際攝影雙年展自然是韓國攝影的主場。由于主單元“亞洲特快”和國際單元“我在照片里”的策展理念是打破國家分類,因此我們難以在觀展時直接判斷日、韓兩國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不同。我在展場多次反復看展覽,與參加開幕式活動的日、韓攝影師交流,針對那些在展覽中脫穎而出的作品查閱雙年展畫冊,了解作者的背景,由此來認識和了解日、韓攝影各自的特點與傾向。
韓國參展的當代影像創(chuàng)作手段非常多樣,在視覺風格上更傾向西方的視覺樣式。置景、扮演拍攝的方式占一定比例,也有偏向設計、創(chuàng)意手段的,數字影像合成處理、3D建模等手段得到大量使用。展覽作品不單純是照片,還有綜合材料與影像結合,以探索影像表達的空間。雙年展中的韓國當代影像作品,雖然有相關的歷史經典挪用和東方傳統視覺模式的借鑒,但更多的是以西方形象(拍攝西方的人物形象、建筑、現代化社會空間)及符號來進行創(chuàng)作。我注意查閱了攝影師的背景,發(fā)現大部分作者都擁有高校藝術教育和歐美留學的背景,其中有的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是其在海外學習的直接成果。
韓國藝術家Cho Duck Hyun在日本買到一張照相館拍攝的家庭合影老照片。他以照片為摹本,用炭精筆在畫布上進行寫實風格的巨幅繪畫。藝術家在作畫時,把畫面進行了分割,展覽時再次拼合。他以一個灰色的展墻做襯底,采用照相館常規(guī)使用的燈光做展覽現場的照明裝置。如此,一幅巨大的家庭照片就在展廳里隆重地展示出來。分割的畫面再聚合一起,從視覺形式上把大家族“聚與散”的內涵充分展現出來。畫照片,這是當代藝術架上畫和攝影之間交叉合作的創(chuàng)作。雖然這幅作品最終是以繪畫的手段完成的,但是無論是創(chuàng)作靈感的緣起還是最后的呈現,都是承載了人的情感與作為大眾文化載體的照片。我認為這幅作品在攝影雙年展展出,表明了作品策展人的理念具有相當的深度。
對韓國攝影我印象最深的是本次雙年展的韓國特別展覽單元“一以貫之”,它分“文獻與檔案”和“風景與空間攝影”兩個板塊,集中體現了韓國本土攝影藝術的傳承發(fā)展面貌。展覽題目“一以貫之”并不是我從英文翻譯過來的,而是與韓文標題并置的原版本題目。這既證明了漢語文化在韓國文化中深厚的根基,也說明韓國對文化傳承的強調和重視。在“文獻與檔案”中,我們看到了韓國紀實攝影在題材和影像語言上的傳承與發(fā)展。韓國已經去世的紀實攝影家Han Young Soo拍攝于20世紀50-60年代的朝鮮日常生活,135畫幅、精煉而成熟的現代性視覺語言展現了那個貧窮而單純的時代。他的作品曾于2014年入選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jié)發(fā)現獎提名,成為國際上被當代重現發(fā)現的老攝影師的代表。資深紀實攝影師柳銀硅(Ryu Eun Kyu)在1982年用小型相機拍攝的作品以1.5米長邊的尺寸展出,歲月的滄桑與鄉(xiāng)間兒童的生活氣息都在樸素和豐富的黑、白、灰影調中展現出來。雖然攝影師當時還是位20歲出頭的年輕人,但是他的作品卻體現了韓國紀實攝影自80年代初至今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基礎和扎實的發(fā)展。該單元以Park Hong Soon史詩般的巨作為結尾,他自1997年以來至今19年的時間拍攝韓國的版圖,采用大畫幅拍攝,冷靜的上帝視點,銳利、飽滿的高品質影像語言,是韓國駛入21世紀的時代寫照。
“風景與空間攝影”單元呈現出傳統美學與當代審美的并置,仿佛就是21世紀韓國攝影文化的縮影。黑白部分以自然風景為題材,山巒、林木、大海、流水,多體現東方含蓄、悠長、空靈的審美意境,每組作品都以難度較高的攝影技術技巧體現作者的影像語言特征。彩色部分則是以自然風景的B面和社會空間為對象,以當代逆向的價值判斷重建美的秩序。每組作品都制作精良,作品的尺寸和裝裱方式都有效地構成主題表達的一部分。
日本攝影:傳統精神氣質的強大力量
本屆大邱攝影雙年展的總策展人、國際單元的策展人吉川直哉先生和島原學先生都來自日本,所以在一起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已經體驗到了日本文化以及日本影像的精神氣質:謙和而堅定。日本策展人和攝影師是最早到達大邱展場開始布展的,在工作過程中他們堅持執(zhí)行作者的要求,對一切未按原計劃的制作裝裱和布置細節(jié)都不放過,直到完全達到預定目標。
兩位日本策展人非常主動地帶前來參加開幕式的日本攝影師與我們交流。他們會把我邀請到他們的作品面前,給我講解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手法,然后遞上他們制作精細的小畫冊和名片。日本攝影師的這種職業(yè)素養(yǎng)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這次大邱雙年展,特別是與日本攝影師的直接溝通,我認識到日本攝影傳統精神力量的強大,這不僅體現在紀實攝影題材的作品中,也體現在藝術影像的創(chuàng)作中。此外,日本攝影師對現實世界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程度非常重視。在紀實題材中,多組作品都拍攝了日本的傳統儀式,以甲斐啟二郎(Kai Keijiro)和奧山淳志(Okuyama Atsushi)為代表,前者的作品曾榮獲2016年日本寫真協會大獎。作者們非常自覺地希望借助攝影參與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探討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傳承。社會重大事件、日常生活等日本社會的不同層面都可以在本次大邱雙年展的作品中看到,無論是以快照方式、海量圖片的體量構成作品,還是數字圖像處理的參與,都是以影像創(chuàng)作對社會生活和人的存在進行價值的質疑和重構。此外,“家庭和情親”也是參展攝影師的關注重點之一。人到中年的日本攝影師山崎弘義(Yamazaki Hiroyoshi)持續(xù)多年拍攝自己年邁的母親,直至她生命最后的時刻。母親的肖像與象征生命陽衰的土地影像并置。另一位年輕的日本攝影師菱沼勇夫(Hishinuma Isao)則以導演攝影的方式為主,肖像、風景、靜物攝影都被編輯進入他的作品《讓我離開》(Let Me Out)中,以此探討自己不為人也不為己所知的一面。他常常自拍,也邀請父親一起拍攝,通過父親的肖像、父子的共同扮演來對“自我”進行深度的思考與表達。這些作品中所蘊含的對真實的探尋是攝影的原動力。
(作者為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副教授)
注釋
1高瑋,《2016大邱攝影雙年展:“把年輕的、有成熟風格的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家推到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