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云
清代王原祁摹古繪畫思想之“宋法”探析
◎胡素云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出現(xiàn)空前繁榮的景象,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避免重蹈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亂政的現(xiàn)象,所以重用文官,抑制武官,加強中央集權(quán),北宋政府通過科舉制度廣納賢才。宋太祖重文輕武的政策使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很高。此時理學興起,由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發(fā)明的理學思想是以孔孟儒學為宗,吸收道、佛,將天理、仁政、人倫、人欲統(tǒng)一起來產(chǎn)生的新的“儒學”思想,核心范疇是“理”??酌险軐W思想發(fā)軔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從某方面來說,宋代的“理學”也是在恢復孔孟哲學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繪畫中“二米”的“平淡天真”和儒學強調(diào)的“柔”、“淡”理念也不無關系。
清王朝為了安定民心,采取一些懷柔籠絡政策,特別是以功名利祿拉攏文人士大夫,并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宣揚綱常名教,使人們從意識形態(tài)上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削弱人們的反抗意識。康熙宣言理學“皆明白精確,歸于大中至正”,使得“學者無敢疵議”,乾隆下令編著《四庫全書》,強調(diào)尊儒重道,承襲前朝的八股科舉制度,程朱理學成為儒學正統(tǒng)。王原祁一生供奉內(nèi)廷,曾為康熙皇帝繪制《萬壽盛典圖》,并被康熙帝題字“圖畫留與后人看”,而后名聲大振。
宋代的山水畫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呈現(xiàn)出高峰狀態(tài),畫家很多,但繪畫思想總體 還是偏向儒家的“平和簡淡”的審美取向,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郭熙的《臨泉高致集》繪畫理論著作。
郭熙(1000年—1090年),字淳夫,河南孟縣東人。北宋繪畫理論家,畫家。家道貧寒,少時信奉道家之學,游于方外,天性喜愛繪畫,后以畫成名,七十多歲做畫院待詔,供奉皇室,直到晚年。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經(jīng)由他的兒子郭思整理他生前的著作匯編而成,其主要思想在于山水畫要得“林泉之志而臥以游之”,研究《林泉高致集》,對深入理解中國山水畫具有重要意義?!读秩咧录芬还卜譃榘藗€部分,分別是:郭思序;山水訓;畫意;畫決;畫題;畫格拾遺;畫記;許光疑跋。
清初山水畫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四王”,即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前二王是明代遺民,互為師生好友,后二王是出生并生活于清朝的畫家,思想上更加“正統(tǒng)”,其中王原祁是王時敏之孫,王翬是王鑒的學生,王時敏和王鑒是好友,王鑒和王原祁是同時代的好友。四人繪畫思想上主要受董其昌“南北宗論”影響,繪畫講求文人意蘊,一生致力于摹古,筆筆必究出處,但他們是用古法出己意,求古出新,不失為中國山水畫史上的一顆璀璨之星。
王原祁(1642年—1715年),字茂京,號麓臺,江蘇太倉人。清初畫家,,一生供奉內(nèi)廷,鑒定古今名畫。繪畫主推元人意氣,繼承黃子久兼諸家筆墨,強調(diào)“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認為要得“元氣”須透宋法,著有繪畫理論《雨窗漫筆》、《麓臺題畫稿》。
王原祁一生為宮廷作畫并任職于清朝,所以思想上也偏重于儒家思想,在他的畫論中有很多表現(xiàn)他在學習過程中虛心求學、尊敬謙卑的心態(tài),比如“沛翁以政事鉅公……每見必眷眷下問,余雖鈍拙,不敢自匿,竭其薄枝技,幸有以教之?!堵磁_題畫稿〈 仿黃子久設色 為沛翁殷大司馬作〉》”、“大癡筆平淡天真,峰巒渾厚,全得董、巨妙用。余弱冠時即極力揣摩此中三昧,終未夢見,迄今垂五十年矣,功力稍進……《麓臺題畫稿〈題仿大癡〉》”,王原祁“眷眷下問”,并認為自己“鈍拙”,不敢之居高位,弱冠時極力揣摩繪畫之道至年老時才覺“功力稍進”;王原祁還主張山水畫有“龍脈開合”、“正斜賓主”之勢,如“畫中龍脈開合起伏,古法雖備,未經(jīng)標出……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正,有渾有碎,有斷有續(xù),有隱有現(xiàn),謂之體也。開合從高至下,賓主歷然,有時結(jié)聚,有時瞻蕩,峰回路轉(zhuǎn),云和水分,俱從此出?!队甏奥P》”,和郭熙的“君臣上下”之法不謀而合。
在王原祁看來繪畫不僅僅只是一種技藝,它同圣人經(jīng)典一樣,“道通心性”,“畫雖一藝,而氣合書卷,道通心性……宋元諸家,俱有源委,其所投贈,無不寄托深遠,仿其意者,曠然有遐思焉,而后可以從事。《麓臺題畫稿〈送勵南湖畫冊十幅·仿宋元諸大家〉》”,圣人之道在山水中,君子通過山水畫可以寄托意蘊,表達在朝的“林泉之志”;王原祁認為山水畫唯有理趣兼到,神逸相俱,才是山水畫的上品,“山水蒼茫之變化,取其神與意。元章峰巒,以墨運點,積點成文,呼吸濃淡,進退薄厚,無一非法,無一執(zhí)法?!保ā堵磁_題畫稿〈題仿小米筆〉》)。
郭熙認為要創(chuàng)作出可游、可居、可望、可行的山水畫不僅要學習傳統(tǒng),不拘于一家,兼收博覽而自成一家,還要師法自然,“飽游飫看”,充拓學識,提升修養(yǎng),胸有萬壑,《林泉高致集〈畫意〉》指出:“世人止知吾筆作畫,卻不知畫非易事。莊子說畫史“解衣盤礴”,此真得畫家之法。人須養(yǎng)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適,如所謂易直子諒,油然之心生,則人之笑啼情狀,物之尖斜偃側(cè),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覺見之于筆下……其意煩悖體,拙魯悶嘿之人,見銛鑿利刀,不知下手之處,焉得焦尾五聲揚音于清風流水哉!更如前人言‘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哲人多談此言,吾人所師……世人將就率意,觸情草草便得?!惫跖u世人草草幾筆將就率意便以為得其法,他指出作畫并非易事,作畫應當如“解衣盤礴”,然而需要達到揮筆自如的狀態(tài),畫家首先要胸有涵養(yǎng),這個“涵養(yǎng)”可以是畫家的修養(yǎng)、品格、學識、積累等,然后“然布列于心中,不覺見之于筆下”,繪畫如詩,詩如繪畫,我們可以通過山水畫陶冶性情,怡然自得;
王原祁的山水畫雖然主要是“摹古”,但也不拘于一家,除黃公望,他還學習“二米”、倪瓚、董源等大師,如他在《麓臺題畫稿〈畫家總論題畫·呈八叔〉》中提出“沿習即久,傳其遺法而各見其能,發(fā)其新思而各創(chuàng)其格,如南宋之劉、李、馬、夏,非不驚心炫目,有刻畫精巧處,與董、巨、老米之元氣磅礴,則大小不覺逕庭矣”;他在強調(diào)“摹古”的同時也兼師法自然,反對“竊取氣機,刻意模仿”,他在《麓臺題畫稿〈仿小米·為司民作〉》中說:“余在暢春入直,晨光晚色,諸峰隱現(xiàn)出沒,有平淡天真之妙,方信南宮遺墨,得此中真髓”;王原祁的山水畫追求理趣兼得,三昧其中,只有在不斷的磨練中才能達到神韻之致,他說:“六法一道,非惟習之為難,知之為最難;非惟知之為難,行之為尤難也。于此中磨練有年,方知古人成就一幅,必簡練以為揣摩,于清剛浩氣中,具有一種流麗斐亹之致,非刻意一蹴而就?!堵磁_題畫稿〈仿設色大癡秋山〉》”,無論是摹古還是師法自然,都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說作畫應該“解衣盤礴,以研求之思,發(fā)蒼莽之筆”,他批評“明末畫中有習氣惡派,以浙派為最。至吳門、云間,大家如文、沈,宗匠如董,贗本混淆,以訛傳訛,竟成流弊。廣陵、白下其惡習與浙派無異,有志筆墨者,切須戒之?!队甏奥P》”、“設色即用筆、用意墨,所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處。今人不解此意,色自為色,筆墨自筆墨,不合山水之勢,不入絹素之骨,惟見紅綠火氣,可憎可惡也?!保ā队甏奥P》),從王原祁的諸多理論中可以看出,王原祁對于只知筆墨,而不解其意的畫家嗤之以鼻。
從王原祁的畫論思想中可以看出,王原祁所崇尚的“法”在文化思想上就是崇儒重道,講求嚴格的尊卑制度,藝術(shù)上講求平和中正、也符合統(tǒng)治階層審美趣味的風格。王原祁注重摹古,以元代黃公望筆墨為宗,再集諸家筆墨之長,達到前人的氣韻,然而他在這一追求上并沒有自滿,相反總是以謙虛的態(tài)度,對前輩懷著謙卑敬讓的心態(tài)虛心學習。“宋法”也為中國文人繪畫提供了一條線索,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提出之后,蘇軾首次提出“文人畫”的概念,可以說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他提出的文人畫思想確定了文人畫的地位,其名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為中國文人畫強調(diào)“氣韻”而非形體作了更鮮明的注釋。
試觀中國山水畫史,和西方的風景畫大異其趣,正是因為獨特的中國文化孕育了獨特的中國藝術(shù)風格,其實在蘇軾之前就有文人畫的跡象,早在魏晉時期,中國第一部正式的山水畫論《畫山水序》中宗炳就提出山水畫“暢神而矣”的審美觀,后來王微在《敘畫》中又提出“寫山水神”的繪畫理論,把顧愷之的人物畫的“傳神論”應用到山水上,認為山水畫的價值在于“效異《山?!贰?,把山水畫的地位提升到與圣人經(jīng)典同體的地步,他們的山水畫論可以說是文人畫的遠祖;后來謝赫提出“氣韻”說以及姚最的“立萬象于胸懷”畫論都是對前二者的繼承,他們認為“圣人含道于物”,要得圣人之道,就必須“洗心澄懷”;唐代王維提出一套更貼近文人畫的美學理念:“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的山水畫勁爽又有柔性,用水墨代替渲染,書畫結(jié)合,詩意盎然;五代荊浩提出《筆法記》,他繼承了謝赫的美學思想,提出繪畫之“六要”,所謂“六要”,曰“氣、韻、思、景、筆、墨”,六要把氣、韻放在首位,而景、筆、墨為氣韻服務;直到宋代郭熙提出山水畫應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景,而山水之形及筆墨構(gòu)圖則次之;蘇軾提出“士人畫”和“工人畫”的區(qū)別,他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秼,無一點俊發(fā),看數(shù)尺許便倦。漢杰真士人畫也?!保ā稏|坡題跋》),他認為士人畫注重“意氣”,而畫工畫往往只注重技巧和形似,沒有一點生氣;蘇軾反對狂放剛健的藝術(shù),他批評懷素和張旭的書法,稱他們的藝術(shù)是“市娼”、“書工”;蘇軾提倡山水畫要抒發(fā)主觀情思,力求達到清新平淡,蕭散簡古的境界,他在《書黃子思詩集后》中說:“予嘗論書,以為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儒家思想也提倡柔和、溫雅的審美趣味,孔子認為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是“盡善盡美”,在《論語·八佾》中指出,“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美不同于善,美雖然能給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須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內(nèi)涵,才有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八畏ā庇绊懮钸h,元代趙孟頫、黃公望,倪瓚,明朝沈周 吳門四家,都延續(xù)著文人畫的思想傳承發(fā)展中國山水畫;
山水畫發(fā)展到清代各家畫派繁多,以清初四王為代表的“正統(tǒng)派”也延續(xù)了文人畫傳統(tǒng),王原祁的畫論多次提到繪畫要“意在筆先”,山水畫要表現(xiàn)畫家的主體情感和意識,如他在《雨窗漫筆》中說:“意在筆先,為畫中要訣?!薄堵磁_題畫稿〈題仿大癡筆·己丑年二月十一日畫歸繆文子〉》:“古人用筆,意在筆先,然妙處在藏鋒不露……”,他說繪畫的要訣在于“意在筆先”,并說古人用筆“意在筆先”,這里的“意”即前人說的“寫山水之神”、“氣韻生動”,其實還是在說山水畫首先應該區(qū)別于地理版圖,把君子的“林泉之志”寄托于山水,才能得圣人之道;王原祁認為山水畫的境界應該和詩文是相通的,他在《麓臺題畫稿〈仿設色大癡·為賈毅庵作〉》中說:“畫法與詩文相通,必有書卷氣,而后可以言畫。左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唐宋以來悉宗之……其中可以通性情、釋憂郁,畫者不自知,觀畫者得從而知之,非巨眼卓識,不能會及此矣?!保赋錾剿嫷木辰鐟摵驮娢氖窍嗤ǖ模笫赖漠嫾叶甲駨奶拼蹙S提出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理論,但是觀畫者和作畫者都要有“巨眼卓識”,才能體會到山水畫像詩文一樣也可以通性情釋憂郁,這里也強調(diào)畫家和觀畫者的修養(yǎng)和學識;他還主張平淡天真,他在仿黃公望的畫作上題:“大癡畫以平淡天真為主,有時而傅彩粲爛,高華流麗,儼如松雪……”(《麓臺題畫稿〈又仿大癡設色·為輪美作〉》)。
同時不可忽視的一點,王原祁的山水畫和前人作畫一樣,也在創(chuàng)新,不同的是王原祁是“學古創(chuàng)新”,后世批評的最多的是四王只知道筆墨,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但細讀王原祁的畫論可知,王原祁在臨古時強調(diào)用筆不必太拘泥,他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如他在《麓臺題畫稿〈題仿大癡筆〉》中說:“余少侍先大父,得聞緒論,又酷嗜筆墨,東涂西抹,將五十年。初恨不似古人,今又不敢似古人,然求出藍之道,終不可得也?!?,他還說“大癡秋山,余從未見之。……不知當年真虎筆墨如何?神韻如何?但以余之筆寫余之意,中間不無悠然以遠,悄然以思,為秋水伊人之句可也?!保ā堵磁_題畫稿題仿大癡設色〈秋山·為鄒拱宸作〉》),王原祁作畫也并非幅幅臨古,有時他也沒有見過原作,而是以前人之筆法畫出自己的情思,這才是山水畫的最終價值所在,所以他的繪畫其實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當時很多學者都流于表面技巧,粗俗濫制,使作品顯甜、俗、賴之感,王原祁為了“脫盡習氣”,學古創(chuàng)新,希望恢復古人提出的山水畫當有“效異版圖”、“得圣人之道”、“抒發(fā)林泉之志”的價值。
“宋法”深刻影響著王原祁的繪畫,王原祁師法各家,期望山水畫可以恢復古人的氣韻神態(tài)而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特點于一身,雖然在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四王的山水畫曾隨著封建王朝的衰落也逐漸衰落,但他的山水畫的價值不可否認,為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繪畫做了巨大貢獻,如今只要提到中國山水畫,必然就提到水墨,聯(lián)想到古人高遠的韻味,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中國獨特的文化澆灌出的具有中國味道的藝術(shù)審美趣味,后世畫家如吳昌碩、黃賓虹等都深受影響。
綜上所述,王原祁繪畫思想中的“摹古”其實就是遵照一定的理法,從而真正實現(xiàn)山水畫的價值。王原祁的畫論思想所尊崇的“宋法”,歸結(jié)起來一共有三點,一是孔孟的儒家正統(tǒng)思想;二是文人畫思想;三是學古創(chuàng)新。王原祁的畫論思想本身蘊涵著深刻的傳統(tǒng)人文精神,平中求奇,他苦學黃公望五十余載,但從未自滿,他作畫講究理趣兼到,意在筆先,詩畫相通,注重筆墨,但更強調(diào)畫家自身的靈氣與修養(yǎng),他仿古人,但大多加以己意,取用古法,反泥其跡,借古開今。
總而言之,王原祁的畫論思想傳承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之大成,受歷史發(fā)展影響,現(xiàn)在給予四王畫風評價最多的是 “甜、俗、軟、賴”,但我們要給予他們最客觀的評價就不能脫離時代精神,復古、平淡、柔和的畫風與清初的社會環(huán)境相符,且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強調(diào)柔、靜的思想,文化影響藝術(shù),藝術(shù)反映文化,明末“馬一角、夏半邊”激進、張揚的畫風顯然無法長久立足。王原祁的繪畫思想給予我們后人學習繪畫也有很大的啟發(fā),古人之所以把山水畫提升到同圣人經(jīng)典一樣的地位,說明中國山水畫不是徒有筆墨,她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如果不能好好理解、必然會流于甜俗軟賴,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加強修養(yǎng),如董其昌說“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nèi)營,立成鄄鄂?!保ā懂嫸U室隨筆·卷二》)。
(作者系云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胡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