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區(qū)荔園外國語小學(xué)(西校)全遠姬
名師講堂
眼見為實
——著眼于正確解讀文本
深圳市福田區(qū)荔園外國語小學(xué)(西校)全遠姬
畫龍點睛的故事早已為人所知:一條龍畫得栩栩如生,最后的點睛之筆能夠使它騰飛于九天——這強調(diào)的是眼睛對一切生命體的重要意義。詩文是作者用文字獨具匠心孕育出來的生命體,它也是有“眼睛”的,這個眼就是作者寓托于文字間的魂。一篇詩文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怎樣才算讀懂它了呢?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言及“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強調(diào)的是讀者欲理解作者的情思,必須經(jīng)過一番認真閱讀、揣摸,才能把握文章脈絡(luò),真正理解文本的要義和情思。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面對豐富多彩的篇篇詩文,只有睜亮火眼金睛才能進入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打開那幅璀璨瑰譎的畫面。閱讀鑒賞并非簡單的瀏覽,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靜心進入閱讀狀態(tài),才可能——
事情節(jié)帶活了。因此,透過文眼,我們可以更真切地進入語境,更深入地解讀文本,使得閱讀能夠腳踏實地,培養(yǎng)并提升實實在在的閱讀能力。
《驚弓之鳥》的故事之“眼”就在“驚”字上,試想,鳥若不驚于弓聲如何能掉下來呢?人物形象該如何展現(xiàn)?《將相和》的“眼”是那個“和”字,將相雙方由“和衷”為國始,經(jīng)歷了“失和”追躲,再到“容睦”共濟謀國,表達出復(fù)雜的人物性格和積極向上的人情美,而如果失去了那個“和”字,兩人必然為了各自的利益大開殺戒,那么最終受影響的是國家的利益,因此,從他們由分歧到最后的和睦相處,使我們感知到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真切關(guān)系。
文章詩詞無論長短,只要是作者的精心之作,便能匠心獨運、以眼傳神?!把邸本褪亲髡弑砬檫_意的核心之“點”、神魂之“根”。而若看走了“眼”,就會恍然如望鏡花水月。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只二十八個字,表達的是不舍情、惜別意??梢韵胂髢扇说绖e時推杯換盞,心有萬千掛念、語含深情厚誼,如此復(fù)雜的心情和意境都體現(xiàn)在 “勸君更盡一杯酒”中的“勸”字上,它很好地聯(lián)絡(luò)了兩人的心聲,使得王維道不盡的離別叮囑,元二訴不完的心志、理還亂的鄉(xiāng)情,都得到很好的落實。因此,獨具慧眼,以眼透視,就易于深入理解文本,使人大開眼界。
杜甫的被稱為“天下第一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講的是杜甫聽聞家鄉(xiāng)解放的消息后喜不自禁,與妻兒歡慶并籌劃著返鄉(xiāng)的故事。是怎樣的創(chuàng)作背景、怎樣的寫作情懷促成了這樣一首“快捷”之作呢?如果不能夠獨具慧眼、把握詩眼,我們很難
閱讀的實質(zhì)在于偱文入義,披文入情,并且不要為“粗繒大布”所迷惑,而要通過靈動的語句和精彩的情節(jié)走進作者的大千世界。《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眾多性格炯異的人物演繹著詭異的情節(jié),必須具有獨特的審美眼光,才能理清人物關(guān)系,把握情節(jié)脈絡(luò)。那個“借”字便是解開文本的密鑰:周瑜謀害諸葛亮,且不提供造箭材料,又限定完成時日。如果無處可“借”,豈不丟了孔明性命?于是智慧的諸葛亮借助魯肅的幫助,最終到曹操那里“借”了十萬支箭。這個“借”字便把人物和整個故體會杜甫當(dāng)時的心情??v觀全詩,作者全身心地傾注在詩意起承轉(zhuǎn)合的情感就體現(xiàn)在那個 “喜”字上——“漫卷詩書喜欲狂”。順著這個“喜”字,我們追根溯源,自然就會關(guān)注詩的首聯(lián):喜從何來呢?從“劍外忽傳”而來,是聽聞了“收薊北”的喜訊,接下來描述出詩人初聞喜訊后涕淚交加的喜極之情。頷聯(lián)呢,繼聞聽喜訊后的情緒波瀾一路蕩開,是“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看到妻兒一掃愁云,回想曾經(jīng)的顛沛流離,此時的杜甫又怎能靜心讀書寫作呢?于是,開始漫卷詩書,打點著行李,迫不及待中蘊含著多少悲喜交加的感慨呀!歸心似箭只盼歸期?。≡倏搭i聯(lián),欣喜若狂的詩人稍事回神該是怎樣的表現(xiàn)呢?是唱歌,是縱酒,是慶賀,是與友人的熱切交談,談的自然是回家的事,盡管我們猜測一定會有人考慮到路途安危勸其暫緩還鄉(xiāng),可是大喜過望的詩人哪里耽誤起時間,“慶喜”之際“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趁著大好的春光恨不得即刻就回到故園。尾聯(lián)十四個字,作者羅列了四個地名,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些地名鋪展著他從四川回故鄉(xiāng)的路途,若從地理上看,要由水陸轉(zhuǎn)旱路,雖然路途遙遠,可作者就是傍著喜訊,伴著喜悅帶著妻兒快捷地回鄉(xiāng)。當(dāng)然,這一切都是想象,長路漫漫,真正從四川回到河南老家的洛陽,還是需要時日的,但這字里行間的“喜”卻讓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對返鄉(xiāng)的迫切心情。
解讀鑒賞文本以“眼”見為實,獨具慧眼方可大開眼界,能夠真正地走進文本,貼近作者,才能一飽眼福,多幾分感悟。而如果慌不擇文、淺嘗輒止、不得要領(lǐng),那么讀書只會是——
靜心讀書十分重要,抓住“文眼”和“詩眼”是關(guān)鍵所在。心亂則眼花,隔岸觀火也只能知其大要,所讀之物只會是過眼煙云,留不下什么更深的記憶。
再以《草船借箭》為例,故事中可理出的頭緒很多,如“箭”“算”及人物所表露出的情感色彩:諸葛亮的“笑”、魯肅的“驚”、周瑜的“嘆”和曹操的“悔”等等,當(dāng)然,這其中的每一項都是可以大書特書的。然而,若果真以此解析,則無法了解全貌。曾有人以“算”為要,認為孔明借箭憑借神機妙算,他既可算天、算地,又可算人、算物,真是妙不可言。誠然,故事中孔明“神機妙算”的心計也確為作者的表達要義,但是縱觀全文,這個“算”只是做法而已,還不能成為 “眼”,充其量只能是眼下的一個計謀。那么“眼”是什么呢?當(dāng)然還是那個“借”,理解文本就要理清它的結(jié)構(gòu),孔明之所以要“借”緣于周瑜限定天數(shù)又不給材料,怎么“借”呢,這才到了這個“算”字,所以“算”只能是達成“借”的方式,從“借”順勢拓展,好“借”還要好“還”,我們的孫劉聯(lián)軍借了曹操的十萬支雕翎箭何時還給曹操呢?當(dāng)然可以“且聽下回分解”,便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在赤壁之戰(zhàn)中如數(shù)還給了曹操,贏得了勝利,所以《草船借箭》的“眼”非“借”莫屬。
很多人分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都著眼于那個“綠”字,認為“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的“綠”是生花妙筆。的確,一個“綠”字把江南春暖花開的景致、春回大地的情態(tài)描繪得栩栩如生,可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怎么也離不開作者的心境,那么此時王安石的所思所想是什么呢?經(jīng)歷過政治迫害、革官回鄉(xiāng)的王安石被再次征召赴任,終于可以一洗冤屈了,他完全可以像前人那樣 “仰天大笑出門去”“一夜賞遍長安花”。此時被二次拜相的王安石已經(jīng)到了長江北岸的瓜洲改走陸路了,他卻停下來不愿意即刻赴任,他是陶醉于江南的春天嗎?不是的。他只是在向家鄉(xiāng)的春天告別,因為他此去為官所憂的是還不知能否再回來,因此《泊船瓜洲》的詩眼,當(dāng)是“明月何時照我還”的“還”字。此時的春天美景,在王安石眼里依舊那么可愛,卻沒有更多地激起自己觀賞的愿望。他想到的是官場風(fēng)波,二次為相的艱辛,任相以后還能不能夠長期地執(zhí)政大展宏圖呢?而一旦又被皇帝嫌怨,再革官外任,他還能不能看到江南秀色呢?不抓這個“還”字,如何走進作者的心境呢?
也曾有人解析《守株待兔》故事時去抓“待”字,認為農(nóng)夫不去勞動而去等待是無用的。其實不然,“守株待兔”關(guān)鍵在于“守”字,他守著一個偶然得到的成果,卻期望著源源不斷地獲得成效豈不荒唐!這則故事引發(fā)思考:如果沒有真正了解待兔人的捕獲方式,您又如何能明白待兔人的心理呢?再比如《晏子使楚》這篇課文,很多人抓住晏子的“智慧”在做文章,說明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與楚王周旋,最終不辱使命。但是運用智慧戰(zhàn)勝對方這只是手段而已,文章的“文眼”應(yīng)該在“晏子使楚”的“使”字上?!笆埂本褪浅鍪?,代表著國家利益,那么他如果有辱使命,這個“智慧”是沒有用處的,他是為了不辱使命,才運用智慧來戰(zhàn)勝貌似強大的楚王。因此解析文本在于潛心讀書、靜心思考,“不畏浮云遮望眼”,如此才可能深入文本,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否則只會是一目十行、不得要領(lǐng),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一切美好的故事、語句都只能是過眼煙云了。
思考的邏輯要追溯作者的構(gòu)思,解讀文本當(dāng)然是越貼近作者的情思越好??墒牵蜗笥肋h會大于思想,在正確理解了文本之后,卻不能停留在孤芳自賞的境地,還要能夠——
教師在指導(dǎo)學(xué)生閱讀時抓住“詩眼”“文眼”,能夠深入地理解文本,這當(dāng)然很好。但在披文入境、陶醉于文本的同時,是否能保持一份清醒深入淺出、別開生面地賞鑒文本,那就有賴于教師心明眼亮,能否對文本另眼相看了。
《清平樂·村居》是辛棄疾的一首小令,初讀時我們看到了鄉(xiāng)間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田園生活。大兒子能干農(nóng)活了,二兒子幫忙干些家務(wù),無所事事的小兒子也能夠自己剝著蓮蓬自得其樂,身為家長的翁媼當(dāng)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適逢客訪,設(shè)酒招待,述說起自家和睦的生活,當(dāng)然是喜不自禁。然而,我們從他家庭住房的情況及家庭生活的場景,仍然感覺到他們并不富裕,這種快樂緣于他們的和睦,緣于孩子們的懂事。這一切在辛棄疾的眼里,的確能夠讓他得到暫時的寬慰。然而,辛棄疾因造訪農(nóng)家著詞詠嘆,僅僅是為了贊揚這農(nóng)戶鄉(xiāng)民嗎?其實不然,如果聯(lián)系到辛棄疾的生平,我們可知他二十多歲就平定了起義軍的叛亂帶領(lǐng)著起義部隊投靠了朝廷,那時身在江南的辛棄疾,最大的愿望就是帶領(lǐng)著軍隊打回家鄉(xiāng)去收復(fù)失地、解放家鄉(xiāng),讓鄉(xiāng)親父老過上平安的日子。然而此時的皇帝卻不思進取,“只把杭州作汴州”,厭煩了主戰(zhàn)派的一再要求,竟然命辛棄疾等主戰(zhàn)派告老退休。無法再上奏請戰(zhàn)的辛棄疾,就此打消了北定中原的想法了嗎?不會的,他的心情更加復(fù)雜,眼看年紀漸老,如何能實現(xiàn)抱負??!而此時遇到這一戶農(nóng)家,受到了翁媼熱情的接待,看到孩子們的勤勞和活潑,當(dāng)然也會喜從心來,然而他的“喜”完全不能停留在與翁媼推杯換盞的過程中,作者不是“最喜小兒無賴”嗎?他當(dāng)然可以喜不自禁,但縱觀全詞,怎么都能感覺到辛棄疾復(fù)雜的心情。一則,作者偶遇一戶農(nóng)家,受到了熱情的款待;二則,感受到平靜、和睦且遠離戰(zhàn)爭的田園生活。但是辛棄疾此刻為什么強調(diào) “最喜”呢,是因為別的不“喜”嗎?是因為別的“喜”沒有那么多嗎?都不是,但凡離開了農(nóng)家,離開了這個環(huán)境,他就喜盡憂來了。他的心愿是收復(fù)失地、解放家鄉(xiāng),他盼望著還能被征召披甲上馬,斬殺敵寇。因此,這個“喜”中的隱“憂”是揮斥不去的。所“憂”者便是如何才能夠解放家鄉(xiāng),如何才能使皇帝下命讓官軍收復(fù)失地。
另具慧眼,在于循文入義后對文本更全面的解讀,能夠旁征博引、另辟蹊徑,引領(lǐng)學(xué)生徜徉在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
小學(xué)人教版教材選用了兩篇外國故事 《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小珊迪》,小珊迪是賣火柴的小男孩,那么我們不妨讓這兩個賣火柴的孩子一起走進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審視他們兩個人的命運,最終解析出他們的區(qū)別所在。再比如說,《丑小鴨》一課,很多人閱讀《丑小鴨》的時候,都強調(diào)那只丑小鴨只要能夠堅持活下去最后就能變成天鵝,因此歸結(jié)為:不要怕,我們即使現(xiàn)在可能丑,將來是能成為天鵝的。然而不得不指出這里被混淆了一個概念:鴨子真能變成天鵝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正確地解讀這個文本,其實丑小鴨的故事不是在說鴨子怎樣變成天鵝,而是說一只小天鵝,即使出生環(huán)境惡劣,遭遇諸多誤解,如果一味沉溺便無法涅槃重生。只有不懈地追求美好事物,頑強地經(jīng)歷磨難,再加之外力的適當(dāng)幫助,它是能夠?qū)崿F(xiàn)生命的跨越、一飛沖天的。因此,我們的思路應(yīng)該放在一只被誤解了的天鵝,心懷美好的期待,最終飛起來的整個心路變化的過程。
閱讀鑒賞美文或名著是十分快樂的行為,每每讀起都是在與那位睿智、高雅的作者對話,它必然伴隨著讀者的情感投入和理性解析。古人所倡導(dǎo)的“循文入義”“披文入情”研究法是很可取的,它要求從文章的語言入手,探討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進而通過作者所寓托在文字間的要義捕捉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向。詩文中的“眼”便起到了傳神的作用,“眼”見為實?。“盐兆≡娧刍蛭难?,結(jié)合著寫作背景,則能夠便捷地理解言外之意、文外之旨。否則,只在旁枝末節(jié)處糾結(jié)著,那只會是隔靴搔癢、難會神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