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文化》2016年1、2、3、4期總目錄
[特稿]
從詞的起源看絲路上的文化交流葉嘉瑩(1)
《湯誓》和《盤庚》里的“眾”與“有眾”王達津(3)
[小說與小說批評]
《虬髯客傳》的版本流傳與作者問題羅立群陳靈心(1)
《清談萬選》版本、出版時間、編者及來源新論陳國軍(1)
論庚辰定本時第十九回之回目已經完備張義春(1)
“大言”“小言”:“小說”源流及相關文學、文化現(xiàn)象李道和(2)
乾嘉詩人命運的預言與昭示——紅樓詩學中黛玉形象與乾嘉詩壇的關聯(lián)何蕾(2)
《紅樓夢》“木石”考論陳洪(3)
論《紅樓夢》對民國文學的多方沾溉陳千里(3)
《紅樓夢》與《圣經》文學楊琳(3)
紅學與“e考據”的“二重奏”——讀黃一農《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張昊蘇(3)
反思:我的《金瓶梅》閱讀史寧宗一(4)
《金瓶梅詞話》引首詞《行香子》作者考楊琳(4)
[詩學與詞學]
當代詩中轉喻接續(xù)性與意象產生的關系簡政珍(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意象主義在早期中國新詩中的理論旅行趙為婭胡翠娥(3)
女性的崛起與中英浪漫主義女性詩學構建范麗娟(3)
穆旦與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心智張大為(4)
論穆旦的詩歌翻譯思想熊輝(4)
公開與秘寫:讀穆旦詩歌——以1945和1976年的詩為例陳衛(wèi)(4)
[文化研究]
“一個新闡釋的開端”?——論媒介理論的遞歸革新(recursive innovation)與富饒分解(fertile disinegration)Geoffrey Winthrop-Young(1)
微觀決策的政治——愛德華·斯諾登、網絡中立性和互聯(lián)網的體系結構Florian Sprenge(r1)
被玻璃所阻隔的“聲音景觀”Raymond Murray Schafer(2)
《聲音紀念品:聽覺技術、記憶,和文化實踐》導言Karin Bijsterveld Josévan Dijck(2)
聲音、現(xiàn)代性和歷史Emily Thompson(2)
論手指與物:開場白Briankle G.Chang(3)
解構的“文字課”——德里達與漢字文化體系胡繼華(3)
經驗在場與實踐傳統(tǒng)——作為文化研究議題的鄉(xiāng)村建設潘家恩(4)
當“新工人”遭遇“夢想秀”——一個文化研究的媒介分析實踐郭春林(4)
否定的身體:北京市Q村工人的壓抑男性氣質葉攀(4)
[文化視角]
人名的語言文化闡析譚汝為(1)
施耐庵為“元朝辛未科進士”辨——兼與歐陽健先生商榷楊大忠(1)
貞女、才女和欲女——明代文人女性觀的構建徐文翔(1)
漫長的糾葛——人蛇婚戀故事探析劉建華(1)
“酸餡”與“酸餡氣”考釋馮珊珊陶慕寧(1)
文學史書寫與雜劇作家關漢卿的經典化秦軍榮(2)
被混淆的嚴鐵橋——讀《清史列傳》札記一則楊洪升(2)
詩僧靈澈交游考王麗娜(2)
北平榮寶齋生肖箋考劉璁(2)
香韻與詩情的不解之緣——從《花非花》說起陳才智(4)
清初文人戲劇創(chuàng)作的特征與新變盛志梅(4)
被混淆的嚴鐵橋——讀《清史列傳》札記一則楊洪升(4)
“反對隱喻”之后——對疾病隱喻的一種文化反思陳新儒(4)
[文學理論與批評]
齊澤克文藝批評的框架與實踐孟飛(2)
吳敬梓《風》、《雅》正變二重論辨義胡寧(2)
論楚辭對李群玉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謝模楷(3)
[文學文獻]
《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補遺·《三國演義》篇)孫勇進(1)
寄漁詞話孫克強黃志維點校整理(2)
[城市文化與“天津學”]
《益世報》與雷鳴遠探析——以《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為中心的考察侯杰王鳳(1)
劉云若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述評張斌(1)
[中華古典詩詞吟誦]
中華吟誦的搶救、研究與當代傳承——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吟誦的搶救、整理與研究”階段性成果報告趙敏俐(2)
若有吟魂在,應隨夜魄回——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吟誦傳統(tǒng)張靜(2)
論吟誦劉勇剛(2)
河東:吟誦文化的發(fā)源地、成熟地和傳播中心柴海軍侯玲(2)
[傳統(tǒng)文化與高等教育]
大雅: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中的高等教育資源李浩(3)
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落實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中王堯(3)
[文學思想研究]
從館閣文臣的論書詩看“以書入畫”張毅(4)
[宗教文化]
敦煌佛教唱導小考喻民軍湛如(4)
試論景教初傳時期的傳教策略及其影響——基于文化傳播的視角王珺肖占鵬(4)
論唐代文人禪詩對《金剛經》的接受和升華張錦輝(4)
[會議綜述]
“文學敘事與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學術研討會綜述李偉長李元喬(2)
中國韻文研究的傳承、開拓與深化——第八屆中國韻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楊傳慶(3)
“穆旦與百年中國新詩: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九屆研討會”綜述劉慧(3)
珍惜魯迅遺產拓展研究領域——紀念魯迅逝世八十周年暨“魯迅和他身后的中國”學術研討會綜述夏世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