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璐瑤 許蔚
摘要:本文綜述中國古籍漢英平行語料庫的發(fā)展歷程和現(xiàn)狀研究,從翻譯存在的問題、應用研究等方面進行新的闡釋,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回顧平行語料庫歷史并展望新的未來。
關鍵詞:中國古籍;平行語料庫;英譯
一、引言
語料庫和語料庫語言學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發(fā)展起來的新興領域,以真實的雙語語料庫或翻譯語料庫為研究對象,分析翻譯本質、翻譯過程和翻譯現(xiàn)象的翻譯學分支學科。平行語料庫是其中一種,其可揭示譯者的翻譯策略以及具體翻譯語言特征形成的原因。平行語料庫作為一種新的資源和方法,在翻譯實踐領域越來越廣為人知并帶來極大的便利。中國古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中國古籍英譯是一種跨文化活動。[1]翻譯研究早已超越了一門學科的限制。[2]本文就近年來中國古籍漢英平行語料庫的現(xiàn)狀、目的和研究展望進行論述。
二、現(xiàn)狀和發(fā)展特點
2.1 目前形勢
就目前看來,國內的平行語料庫基本都是漢語與英語的語料庫,一般都是對古籍漢語進行英譯研究。從近十年有關論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典籍英譯文本研究、典籍英譯理論研究、典籍英譯譯者主體研究。典籍英譯文本研究是目前英譯研究的主要領域,譯本類別研究涉及面廣,但主要集中在文學文本翻譯領域,研究方法多為運用國內外各派翻譯理論對典籍英譯本進行譯本個案研究和譯本比較研究。針對典籍英譯理論研究也成上升趨勢。隨著翻譯界興起的文化轉向,譯者主體研究成為研究熱點之一,以翻譯的忠實標準為出發(fā)點,以譯者主體入分析研究典籍。[3]典籍英譯研究最初側重于單純的文本分析、譯者及作品研究、譯文比較研究,而后關注視角逐漸轉向為翻譯標準與翻譯過程研究、學科建設、隊伍建設等,理論與實踐結合更加緊密。[4]
2.2 發(fā)展特點
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西方翻譯研究的流派主要有翻譯研究派、文化學派、操縱學派、目的學派、功能學派、釋義學派、結構學派、多元系統(tǒng)學派等。中國古籍英譯近年出現(xiàn)“熱”勢,近期研究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有關古典詩詞英譯研究的論著出現(xiàn)較早。例如《中國古典詩詞的美感在英譯中的體現(xiàn)》一文通過研究出自大家手筆的中國古典詩詞的譯作,聯(lián)系理論,從多角度分析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是如何在其英譯中體現(xiàn)的。
第二,有關古籍研究的論著大多是介紹古今中外學者翻譯活動,而且呈現(xiàn)在譯著和譯者的集中化。[5]就《道德經(jīng)》而言,它的英譯本書目較多,但是對譯者的研究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少數(shù)幾個有名的譯者譯本方面。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英譯、個別詞語翻譯、譯本評析及文化意象轉換方面,少有基于語料庫的隱喻分析、英譯文本中隱喻的主要功能在于為核心概念提供意義解釋,反映文本內部的關系。而對于《道德經(jīng)》的英譯研究,不少是基于西方翻譯理論對兩個或多個譯本進行對比分析。如王瑛就目的論對《道德經(jīng)》的四個譯本進行對比研究,從詞匯、句法、修辭三個方面對譯本的文化因素進行分析和歸納,得出古籍翻譯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傳遞文化信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近些年來,兩個譯本和多譯本分析漸漸擺脫單純依靠西方某種翻譯理論論證觀點的模式,而是轉向從多維視角對譯本進行分析比較。如梁婧就兩個英譯本從文體、語義、文化韻味三個方面探討古籍翻譯的文化,對典籍翻譯為文化的交流傳播、傳承世界文明所做的貢獻和前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對從事典籍翻譯的譯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譯者應熟悉中國文化,正確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就《論語》英譯研究來說,國內的《論語》英譯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論語》英譯個案研究、《論語》英譯對比研究、《論語》詞匯英譯研究。少有人從歷史文化語境等視角入手,對《論語》英譯史作一個系統(tǒng)的歷時性研究。[6]
第三,近年古籍英譯研究重視翻譯基本理論的探討。如張小波、張映先《從古籍英譯分析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影響》(中國科技翻譯2006年01期)一文揭示出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中國古典文化經(jīng)典翻譯的影響。意識形態(tài)左右著譯者的翻譯選擇、翻譯策略,也左右著譯者對具體的語言和文化問題的處理。[2]
三、分析與展望
3.1 存在問題
英譯文本是源文本的再隱喻化和再概念化,這一過程使得各種語義互相關聯(lián)的隱喻匯聚在一起,構成了道思想的一個龐大意義網(wǎng)站:任何解讀沒有對錯之分,都在通過疊加離合創(chuàng)新而不斷擴展這一網(wǎng)絡。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從研究廣度上講,研究的范圍過于狹窄,主要集中于對有名譯本的對比和分析。以《道德經(jīng)》為例,國內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對少數(shù)大家,例如韋利、許淵沖、韓祿伯等,多數(shù)研究者只對他們的譯作進行分析探討,而忽視了其他不那么有名的譯者的譯作,這在無形之中也是否定了其他譯者的勞動成果。研究分析應當從長遠來看,多譯本多角度進行對比評析,吸收各家所長,做到百家齊放,這樣才能解決古籍翻譯研究停滯不前、缺少創(chuàng)新的問題。[7]
第二,在研究深度方面,存在研究局限性。中國古籍名著的翻譯不僅僅是字面意思的轉化,更重要的是字面意義背后的文化知識,由于漢英兩種文化的差異性,以及古漢語的特點,使得典籍翻譯存在種種困難近些年來,從文化層面進行分析研究成為熱點,但多數(shù)研究者僅局限于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因素,很少有學者在哲學方面、政治方面、戰(zhàn)爭方面對古代典籍進行初步的認識和探討,并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歸納分析。
第三,在資料占有方面不夠全面。研究者對于西方研究者探究中國古籍及其英譯的情況了解不夠全面,缺乏專門評論的文章,對中國古籍在國外的傳播和接受層面上的研究過于款寬泛,并沒有在資料的說服力上給予足夠的支持。
第四,單一文本分析的客觀性和全面性還有待商榷。研究者在探究過程中沒有做到完全的客觀公正,往往摻雜著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研究成果也往往有著局限性和狹隘性。在未來的中國古籍研究中,研究者應帶著辯證的眼光去審視多個譯本,在廣度和深度方面做到完善。
3.2 解決方法
為了國內古籍英譯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改善。
第一,擴展研究廣度和范圍。對中國典籍的英譯研究不僅僅局限于文學方面,也不要拘束于大家的作品。典籍研究需從多學科方面展開進行。將研究領域拓展到美學、哲學、文學傳播等非文學領域,并致力于政治、軍事、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典籍英譯研究,如《史記》、《孫子兵法》、《荀子》等,將中國的多元文化通過英譯展現(xiàn)給世界,弘揚中華文化,消除國外對中國的偏見和誤解。一方面有利于世界各國從文化淵源上了解中國和中國人民,中國文化典籍的對外傳播與推廣可以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貴和尚中”的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文化觀等。[8]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
第二,深化研究主題。我們需要借鑒和運用譯學理論對典籍英譯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深入了解古籍的文化意義、哲學意義、政治意義等。
第三,豐富研究方法。在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世界大背景下,不同國家、地區(qū)譯學理論研究不斷融合、豐富和發(fā)展。無論是文學理論、現(xiàn)代語言學,還是哲學、美學、生態(tài)學,都對典籍英譯研究起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萍嫉陌l(fā)展使得科學主義研究方法應運而生——加強將古籍英譯與計算機軟件結合研究和語料庫研究,吸收培養(yǎng)各領域優(yōu)秀人才,加強中國學者和國外學者的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現(xiàn)存資源,促進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和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
典籍英譯的發(fā)展不僅僅是翻譯學者的工作,它涵蓋了從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人員到漢語文化專家到編輯出版校對人員的多個環(huán)節(jié)。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道義上來看,中華民族是一個最強大的民族,是一個高度文明的善于自律的民族,因而中華文化是具有先進性的,非常值得發(fā)揚發(fā)展,典籍英譯的合理發(fā)展恰好可以推動中華文明國際化。[9]
四、結語
對于中國古籍的英譯研究已風風雨雨走過了幾十年,其目的就是提高中國古籍英譯的研究水平,所以研究者應該做得全面具體,積累豐碩的可借鑒研究成果,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開創(chuàng)更廣闊的發(fā)展前景。[10]中國古籍雙語平行語料庫對于基于語料庫的知識積累獲取結果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今后對于古籍英譯的平行語料庫的研究也應當具有多元對應現(xiàn)象,從大規(guī)模語料庫基礎上進行可讀性方面的計算。
參考文獻:
[1]劉澤權、閆繼苗.基于語料庫的譯者風格與翻譯策略研究——以《紅樓夢》中報道動詞及英譯為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04).
[2]胡顯耀.語料庫翻譯研究與翻譯普遍性[J].上??萍挤g,2004(04).
[3]陳莉.回顧與反思:國內典籍英譯十年研究(2002-2011[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4]姚婧.近五年中國典籍英譯研究概況[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01).
[5]張佳穎.中國古籍英語翻譯初步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9(04).
[6]李鋼,李金姝.《論語》英譯研究綜述[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報,2013(01).
[7]馬婕.《道德經(jīng)》英譯研究綜述與展望[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09).
[8]畢冉.中國文化典籍英譯與對外傳播之思考[J].出版廣角,2016(04).
[9]王欣.漢語典籍英譯發(fā)展綜述[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03).
[10]郭尚興.論中國典籍英譯的幾個基本問題[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