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麗 賈存愛
1957年,希德尼·魯邁特(Sidney Lumet)的電影處女作《十二怒漢》獲得了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這位出身于電視界的導演將寫實的風格帶入電影中,賦予電影一種舞臺劇的即視感。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精密的推理過程,使得該片被譽為是他最成功的一部電影,被主演亨利·方達稱為“最不后悔主演的一部電影”?!妒瓭h》講述了12個人圍繞一宗謀殺案審判展開討論的故事:貧民窟的18歲少年因涉嫌謀殺自己的父親被送上法庭審判,12名來自各行各業(yè)的人組成的陪審團將對男孩的命運作出裁決,孩子的生死就掌握在他們的手中。在看似無懈可擊的證據(jù)面前,12個陪審團員卻未能達成一致,激烈的討論之后,男孩最終得到理想的結(jié)局。本文將從電影的矛盾沖突,人物性格和現(xiàn)實意義來分析《十二怒漢》所展現(xiàn)的內(nèi)涵。
一、 矛盾沖突產(chǎn)生的巨大張力
電影從一個仰視角度的鏡頭拉開了序幕——莊嚴的法庭,人群來來往往。導演別出心裁,采用一鏡到底的方式,通過一個長鏡頭,展現(xiàn)了法庭外的景象,人員的交替使鏡頭得到不斷地延伸,畫面的縱深感瞬間得到體現(xiàn),可謂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而此時在法庭內(nèi)卻是一片沉默,庭審正在進行中。在鐵一般的證據(jù)面前,恐懼無助的孩子百口莫辯,百無聊賴的法官無所事事,心不在焉的陪審員交頭接耳。審判仿佛已經(jīng)失去意義,陪審團的裁決仿佛也只是走個程序而已。強烈的對比使得法庭內(nèi)的肅殺氣氛更加明顯。
法官輕描淡寫的話語,將孩子的生殺大權(quán)丟給陪審團,而自己則置身事外。這沉甸甸的責任感為之后尖銳矛盾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chǔ)。隨著鏡頭的推移,陪審團的成員匯集到一間小房間里進行最后的討論。這時導演充分發(fā)揮自己對于場面調(diào)動的良好控制能力——所有的情節(jié)都發(fā)生在一間封閉的屋子里,沒有其他的臺詞,沒有多余的演員,沒有無謂的煽情與感慨,沒有穿插的故事,也沒有花哨的敘事手法。導演僅僅只是平實地按照時間順序推進故事,卻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給人振聾發(fā)聵之感。這就是導演功力深厚的地方。并且再一次地運用長鏡頭的手法:狹窄的空間里,鏡頭在人群中來回游走,卻不顯凌亂,每個鏡頭交替都是那么自然,每個人的動作和表情在連貫鏡頭的對比下都分外鮮活。同時,長時間無切換的鏡頭也給人一種壓迫感,窒息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就這樣直接地傳達給觀眾。
窗外,云層猛烈地翻滾,逐漸逼近地面,一場大雨正蓄積著能量。房間悶熱難耐,狹窄的空間,壞掉的風扇,陪審團也變得壓抑浮躁起來,一心想要速戰(zhàn)速決,這都為尖銳的矛盾沖突埋下了伏筆。
鏡頭接著推移,陪審團員進行了第一次投票,看似毫無懸念的投票卻變成了11:1,11票有罪,一票無罪,有罪與無罪的觀念差異使得矛盾在這里迎來第一個小高潮。陪審團沸騰了,成員們看向這名認為無罪的8號陪審員,鐵一般的證據(jù)面前,這名反對的陪審員完全是在挑事。在眾人的圍攻下,這名8號陪審員似一名孤膽英雄,頂著眾人的壓力:“或許我不相信他的證詞,但11個人都認為有罪,我真的很難舉起手來,送那個孩子坐上電椅?!比诵栽谶@一刻得到了凸顯。在牢固的證據(jù)面前,生命的重量,責任的重量同樣不容忽視。對于生命的重視使得8號陪審員不能輕易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在激烈的爭辯下,8號的仁慈和其他人的堅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場面瞬間陷入了僵局,矛盾尖銳起來。
這時,編劇嚴密的邏輯推理得到展現(xiàn)。一項項證據(jù)被擺上臺面:遺落的兇器折疊刀,樓下老人的證詞,透過飛馳的火車目睹案發(fā)經(jīng)過的女士,以及漏洞百出的男孩的證詞。8號就在這狹窄的空間中,以一人之力,逐條進行質(zhì)疑反駁。堅固的證據(jù)慢慢瓦解,人們的內(nèi)心也發(fā)生了動搖,投票的結(jié)果漸漸變?yōu)榱?:6,以為會是毫無懸念的結(jié)果此刻卻朝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帶有階級觀念的10號陪審員與一心尋求真相的8號陪審員之間的激烈沖突使得劇情的發(fā)展到了高潮?!俺錾碡毭窨叩娜司哂械牧痈?,他們殺人不需要理由。就算有人死了他們也不會關(guān)心?!比松^的巨大沖突使得矛盾這時到達了頂端。偏見不能成為判決的理由,生命的重量不能使我們冤枉任何一個無辜的人。
二、 言辭交鋒間豐富的人物形象
單一的場景,單一的情境,在狹窄的空間里,僅通過語言來展示人物的性格,這是十分艱難的一件事情??捎捌械难輪T們通過僅有的臺詞和眼神,卻能細膩地展現(xiàn)人物性格,不得不說,這也是電影成功的關(guān)鍵。12個人物,12種性格,既是社會的縮影,同樣也是百態(tài)人性的縮影。
8號陪審員是整個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guān)鍵。當所有人都懷著“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來做出決定時,出于對生命的敬畏,8號陪審員卻無法輕易對一個孩子進行死亡審判。正是他的這一份勇敢與憐憫,讓他能與所有人為敵,使得故事有了戲劇般的轉(zhuǎn)變。當人們?nèi)齼蓛傻鼐奂谝黄痖e聊時,他只是靜靜地站在窗邊。他的背影顯得是那么的孤獨,宛若中國古代那些決戰(zhàn)于武林的劍客,那么地蒼涼與悲壯。電影并沒有對8號陪審員進行過多的介紹,僅僅在洗手間的交談中透露出他是一位建筑師。他就是生活中最普通的那些人,可是卻書寫了一系列的不平凡。他嚴謹,在抉擇一個人的生死面前他無法根據(jù)情感草率地做出決定,無法隨意附和別人的想法人云亦云;他善良,即使沒有證據(jù)能證明孩子的無辜,他依舊愿意賭一個可能,賭孩子的一個生機。他看到了孩子眼里對生的渴望,他看到了孩子眼中的絕望與不甘。所以他賭,賭一個生命延續(xù)的機會;他富有正義感,真相撲朔迷離,那就抽絲剝繭,據(jù)理力爭。在悶熱的房間里他大汗淋漓地與他人理論,只要有疑惑尚存,那討論就不能停止。在他的信念中,公道、正義是必須堅守的底線。我們不能原諒任何一個犯人,但是我們也不能冤枉任何一個好人。
與8號陪審員相比,3號陪審員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沖動暴躁,不記名投票后,當他聽聞有人認為無罪時,他未經(jīng)確認,便隨意指責別人,冷嘲熱諷;他傲慢無理,即使知道自己錯怪了別人,自己可能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他也絕不肯輕易承認自己的問題,絕不輕易認錯;他固執(zhí)冷漠,8號陪審員激動地反駁看似無懈可擊的證據(jù)時,他始終保持著傲慢的狀態(tài),譏誚不屑,然后堅決反對,他對被告這個被控殺掉自己父親的孩子有著難以言喻的痛恨。8號陪審員與3號陪審員之間的交鋒使得場面一度陷入了僵局,判決仿佛永遠也沒有結(jié)果。這時,大概許多的觀眾都會對3號陪審員這種毫無理性的行為深惡痛絕,但是當故事最后,在眾人的壓力下,3號陪審員拿出了他與兒子的合照泣不成聲時,觀眾們才真正理解這個男人心里的苦。他是一個可憐的父親,叛逆的兒子與他爭吵之后便離家出走,再無音訊。兒子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他之所以如此痛恨這個涉嫌弒父的男孩,正是因為男孩觸碰到了他心中那根深埋已久的刺,他對于兒子的牽掛、憤怒不斷膨脹,而被告,就成為了他宣泄的出口。此刻,3號陪審員的形象變得更加鮮活。人都是復雜的,都會有各種的情緒,正是有各種的情緒,才顯得真實可愛。
三、 理想情境下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他的目標不僅僅是讓我們享受一場視覺盛宴,感受到或激烈,或柔美,或壯烈,或豪華的場面,更是要讓我們在短短的一百多分鐘的時間里有所感悟,體味人性,品味人生。
不同于英美律政劇中大篇幅的法庭對峙劇情,《十二怒漢》將重點放在了12名陪審員的爭鋒上。電影沒有著重于闡述被告是否真的犯有罪行,而是著墨在陪審團員找尋真相,追求真理的過程。12名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階層的人匯聚到一起,對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的命運作出決定。12個人,正好代表了12種不同的人生觀與處事原則。深思一層,當我們遇到陌生人需要自己的幫助時,我們是會袖手旁觀,漠不關(guān)心;敷衍了事,草草解決;還是奮不顧身,挺身而出。電影中,亨利·方達所飾演的8號陪審員演出了我們?nèi)巳诵闹卸计诖哪且粋€英雄的角色。在一個孩子的生死面前,在眾人都認為有罪的時候,他能抵擋眾人的非議,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保持清醒的頭腦,敢于站出來與眾人為敵,據(jù)理力爭,并扭轉(zhuǎn)乾坤。我們都能想象到與眾人相悖會承受多大的壓力,8號陪審員甚至連姓名都未曾透露,他與那少年素不相識,卻能頂住壓力為少年辯解,為他爭取那一線的生機。正是這些平凡的普通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決定直接關(guān)系著一個年輕人的生死,因此在力量的博弈中,激發(fā)出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良善才更加打動人心。一個人,既不為名,也不為利,卻為了一個陌生人而費勁心思,正是處于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正義的執(zhí)著。
“如果你們能提出合理的懷疑,法確定被告是否有罪,基于這個合理的懷疑,你必須做出無罪的判決,如果你們找不出合理的懷疑,你們必須基于良知,判決被告有罪。然而你們的決定必須一致,如果你們裁定被告有罪,本庭將會對他施以嚴厲的懲罰。最高的刑法會是死刑。”雖然只是法官輕描淡寫的話語,但是卻將生命的重擔壓在這些普通人的肩上,突如其來的責任感同時也伴隨著強烈的使命感。每個人都是不平等的,個人與個人的差距是存在的,法律卻能讓人得到平等的對待,也只有法律能讓每個人獲得同等的公平。這一刻,男孩得到公平的機會就掌握在了這12個人的手中,這沉甸甸的責任使得每一個人都不敢懈怠。法律賦予的權(quán)力使得他們不僅要承擔對生命的責任,更要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對責任感的追索,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正是這部電影的核心,也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在電影體現(xiàn)社會責任感,傳遞正能量,也是每一個電影人應該堅守的初心。在心中有信念,對生命存敬畏,對正義有堅持,對良知有堅守。這才是電影真正打動人之所在。
結(jié)語
《十二怒漢》這部電影,被譽為難以超越的經(jīng)典之作。自1957年上映之后,美國、俄國、日本、中國爭相進行翻拍。在單一的情境下展開故事也創(chuàng)下了電影拍攝的先河,為后來者競相模仿。這部電影擺脫了從上帝視角來講述故事的模式,帶領(lǐng)著觀眾感受著情節(jié)發(fā)展,處處給人驚喜的體驗。影片的結(jié)尾,暴雨之后的天空恢復了晴朗,8號陪審員走出了法院,沒有多余的興奮與喜悅。迎面走來的9號陪審員與他相視一笑,簡單的寒暄、交談、然后各自融入人群之中離去。沒有多余的話語,沒有勝利之后的歡愉,君子之交大抵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