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式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它也是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的文化遺產(chǎn),他強調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jīng)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tài)流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苗族服飾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特征的體現(xiàn),是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認同和傳播。豐富的圖騰紋樣和現(xiàn)代的吉祥物相結合讓人們能夠在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設計中看到一點不一樣的色彩。
關鍵詞:苗族;傳統(tǒng)圖騰
中圖分類號:G5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245-01
一、苗族傳統(tǒng)紋樣的歷史成因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和對祖先的緬懷及追憶,他們通過各種的圖騰紋樣來表達對祖先的一種崇拜。所有的圖騰設計都是源于生活的,民間的苗族服飾紋樣也是來源于生活反映出他們當時的一樣生活的狀況。中國古代的時候也有著不少的戰(zhàn)亂,苗族的先人蚩尤經(jīng)過戰(zhàn)亂的洗禮,苗族人流離失所、顛沛流離,經(jīng)歷了歷史上的一次大的遷徙。在苗族的服飾紋樣上也很明顯的表現(xiàn)出了這個特點。苗族衣服上最上面則是天紋,下面則是地紋,左右兩邊是山水紋,中部是耕田紋;裙子則是用紅色和黑色兩種經(jīng)典的顏色代表他們認為的天和地;在衣服和裙子上也有著一些豐富的色彩例如青色、綠色等。苗族人民也就將此化為他們的服飾紋樣和故鄉(xiāng)的一絲情感。
在這些輾轉反側中苗族的紋飾就這樣的形成了,也在這輾轉反則中形成了他們自己的民族性格和特征。在他們的紋飾中也有著蝴蝶、龍、魚等紋樣,這些紋飾都來源于自然中的事物,也表達出了他們對自然的一種精神的寄托。
二、苗族傳統(tǒng)紋樣的元素來源
在苗族的圖騰藝術紋飾中,自然元素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它所包含的自然元素豐富多樣。在苗族古歌《開天左癢地》的《運金運銀》章節(jié)中,就生動地描述了金、銀、云、星、雷電、龍、魚、蝦、螃蟹、麻雀、樹木、花一草等這類自然界的自然物和動植物,并將自然事物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思想和情感。
這些豐富多彩的苗族民間故事傳說及“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為苗族圖騰藝術的形成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也給這些靜態(tài)的裝飾藝術注入了強大的表現(xiàn)力和生命力。“作品的產(chǎn)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苗族圖騰藝術是生活與自然的結合物,它的創(chuàng)作題材源于苗族人民對所處的周圍環(huán)境的認識、感受及審美體驗。它的完成,又是這些認識、感受、審美體驗的升華。苗族發(fā)展的歷史,具有著與自然緊密接觸的特點,也正是這個特點,決定了自然元素在苗族圖騰藝術紋樣中的重要地位。與苗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象大量的被提煉為設計元素,形成了豐畜多彩的圖騰藝術紋飾。
三、苗族傳統(tǒng)紋樣的象征意義
苗族的紋飾圖騰中有著很多的動物的紋樣,包括了雞、龍、鳥、魚、蝴蝶等。它們都有著各自的意義。
在苗族的紋樣中龍的紋飾代象征著他們的精神的寄托,代表著神明會保護著他們。在古代的社會上人們都是進過自己的上手農耕來獲得糧食和自己所需,對于他們來說他們只是淺淺的認識了自然,他們認為他們自己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來源于自然,自然中的所有物象也都是有著他們自己的靈魂。因此他們對自然也有著深深的敬畏之情,他們愿有神明的庇佑,認為自己的祖先是龍的化身,因此產(chǎn)生了對龍紋的圖騰崇拜,于是將龍紋應用在他們服飾圖騰中。
苗族人民也有著很多他們的染織技藝,例如他們的蠟染,和他們刺繡針法上面也有著很多的不同包括平繡、辮繡、縐繡、納錦繡、銻繡、鎖邊繡等等一些方法。在這些方法中他們也將他們的龍紋應用在里面,有著不用的展現(xiàn)效果。
苗族在應用他們的紋飾的時候也經(jīng)常用到鳥這種紋飾,這個紋飾有著豐富的造型,色彩艷麗被廣泛的應用在他們的服飾中。鳥的圖騰也是苗族人民所崇拜的圖騰之一,其歷史悠久。在苗族的服飾和苗族民間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中都可以看到鳥圖騰的應用。鳥的圖騰在不同的地方也有著不一樣的區(qū)別,在湘西苗族區(qū)的鳳凰、花垣、松桃一代的苗族服裝、配飾、刺繡、印染、蠟染得面等都應用了大量的鳥性的紋飾,他們的造型多為平面剪影的形式,很有寫實的效果,大多的時候也是與花卉等圖案一起搭配來形成全景圖。
在川黔滇苗族地區(qū)“花苗”支系的鳥紋最有代表性,他們眼中的鳥紋分為兩種一是以孔雀的形式為代表,在他們的紋飾中鳥紋栩栩如生其形式很多都是用的平面的造型來呈現(xiàn)。二是以一種抽象的形式來表現(xiàn)出,呈現(xiàn)出平面剪影式,用線條的形式來表現(xiàn)出鳥的圖騰。
四、結語
歷史承載著文化藝術走到今天,現(xiàn)代設計和裝飾藝術在情感寄托、美好追求上與苗族圖騰紋飾中所融入的情感元素發(fā)生了強烈共鳴,驚現(xiàn)了今人嘆為觀止的美妙融合。從藝術產(chǎn)生的角度看,正是由于苗族裝飾紋飾對真實生活的寫照,對淳樸情感的寄托,對美好愿望的歌頌,才一使得苗族圖騰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龍炳文,麻明進.充滿幻想的苗族裝飾藝術[J].裝飾,1988年04期
[2]余繼平.苗族裝飾藝術研究[J].裝飾,2004年08期
[3]劉彥飛.從設計思維看廣西民族產(chǎn)品設計[J].藝術與美學,2015
[4]梁練方.貴州各地區(qū)苗族服飾圖案中的圖騰符號差異[J].民族民間文化研究,2015
作者簡介:鄧雅晴(1992),女,漢,湖北,研究生在讀,武漢紡織大學,環(huán)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