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桂
(常德日報傳媒集團,湖南常德415000)
新聞濫用“某”字的危害及必須用“某”的情形
□胡德桂
(常德日報傳媒集團,湖南常德415000)
我們把報道中人名或單位名稱等要素用“某”字來模糊的報道稱為“某”字新聞。筆者觀察發(fā)現(xiàn),在涉及違法、違紀和違背道德等內(nèi)容的批評性報道中,往往容易出現(xiàn)“某”字新聞。
違法的用“某”
無論報道什么違法情形,在新聞媒體上都能找到“某”字新聞的例子。例如,2016年3月1日,《××晚報》用一個整版篇幅推出的《丈夫判死刑妻千萬撈人被騙》的報道中,被判徒刑和被判極刑的罪犯的姓名都被“某”掉了,而且報道最后還注明:“文中當事人均為化名”。這也就是說,用“某”字模糊的名字都是假的。
違法犯罪被判徒刑甚至被判極刑的罪犯的姓名都被“某”掉了,違法不犯罪的就不用說了。如,2013年8月9日《××日報》以《“最牛車主”一年違章122例》為題,報道佛山市一私家車僅從“去年至今”違章122次、罰款近2萬元、可記284分的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為時,就用“許先生”模糊了車主的姓名?!霸S先生”其實也就是“許某”的表述。
違紀的用“某”
違紀主要指違反黨紀和政紀。新聞媒體報道違法的事時將當事人的姓名“某”掉,報道違紀的事時也是如此,當事人往往就被“某”掉了。
2014年5月9日,《常德日報》以《6起損害經(jīng)濟發(fā)展環(huán)境典型案件被通報》的報道中,所涉及的當事人全部都被“某”掉了。
當然,自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明確“對違紀行為要點名道姓通報”的要求以來,新聞媒體報道違紀的事時才減少了“某”字新聞。
違背道德的用“某”
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的人還大有人在。違法違紀會受到法律和紀律的懲處,而違背道德,一般只會受到譴責。報道違法、違紀時常用“某”字新聞,報道違背道德的人和事時,新聞媒體似乎更沒有底氣和膽量來進行實名批評了。
如,2016年4月20日《常德晚報》以《賬上躺著百萬元不給父母贍養(yǎng)費》為題刊發(fā)的報道,把失去道德,不盡贍養(yǎng)義務(wù)的幾個兒女的姓名全部用“化名”給“化”掉了。這條報道不但“化”掉了人名,而且還“某”去了地名:“梁氏夫婦家住臨澧縣某鄉(xiāng)鎮(zhèn)的村里”。
有違新聞?wù)鎸嵭栽瓌t
何事、何人、何時、何地、何因,是新聞的五要素,是把事實弄清楚的最基本條件,是衡量新聞合不合格的一把尺子。用這把尺子去衡量,“某”字新聞是不合格的,因為它模糊了“何人”這個重要的新聞要素。被模糊了“何人”這一要素的新聞,就像人的五官少了一官一樣,不健全,看上去很別扭。
因此,“某”字新聞有違新聞?wù)鎸嵭栽瓌t。新聞?wù)鎸嵭栽瓌t要求報道中的新聞要素必須準確無誤。本來是一個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人,卻硬要把姓名“某”掉或“化”掉,這是故意與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作對。
所以,“某”字新聞是滋生虛假新聞的土壤。一條報道中,如果有兩個以上的要素被模糊的話,新聞的真假就難辨了。不少虛假報道就是打“某”字新聞的擦邊球,模糊重要新聞要素而蒙混過關(guān)以訛傳訛。
有違鞭撻丑惡的原則
有些被批評的對象還是法院判決了的或者紀檢監(jiān)察處理了的“死老虎”,連打“死老虎”的勇氣都沒有了,新聞媒體的勇氣和戰(zhàn)斗力到哪里去了?在法律沒有禁止的情況下,有意模糊被批評對象的報道,無異于隔靴搔癢,失去了應(yīng)有的批評作用。不告訴受眾被批評的對象究竟是誰?輿論監(jiān)督就顯得蒼白無力。從這點來看,“某”字新聞不利于群眾知情權(quán)、參與權(quán)、表達權(quán)和監(jiān)督權(quán)的實現(xiàn)。
其實,輿論監(jiān)督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一種監(jiān)督形式,許多問題、缺點、錯誤,一經(jīng)曝光,就解決、改進、糾正了。
有違便于閱讀的原則
“某”字新聞中如果涉及的人只有一個還好一點,也就一個“某”,但如果涉及的人數(shù)較多,而且之間的關(guān)系復(fù)雜,李某的舅舅張某,張某的叔叔王某,如此關(guān)系用“某”字一繞,就會把受眾繞得暈頭轉(zhuǎn)向,掉到云里霧里。即便是有好奇者想弄清被“某”掉的被批評對象究竟是何方“人士”,也得花費時間與精力去打聽。在信息爆炸、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以及生活節(jié)奏快得都要喘不過氣來的今天,新聞媒體還用如此手段吊受眾的胃口,就顯得太幼稚可笑和狂妄自大了。
濫用、亂用“某”字新聞,就是媒體的明知故犯,就是人為地設(shè)置閱讀障礙,有違媒體和報道要便于受眾閱讀的原則。對于“某”字新聞,大多受眾也許會不屑一顧,在“這都寫的誰呢”的鄙夷聲中轉(zhuǎn)移閱讀視線,對“某”字新聞“敬而遠之”。久而久之,受眾對報道“某”字新聞的媒體也許會產(chǎn)生不信任甚至是反感。媒體的受眾往往就這樣在“某”字新聞中流失。
指責批評報道用“某”字模糊被批評的對象,但并不是一概而論不允許媒體上出現(xiàn)“某”字新聞。相反,有些報道必須用“某”,其情形有如下幾種:
涉及秘密
報道如果涉及軍事秘密、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工作秘密時,必須用“某”來模糊涉秘的內(nèi)容。
《解放軍報》等軍事類媒體上刊播的報道,幾乎都是用“某部”來表述部隊名稱的。為什么?因為部隊的名稱就是部隊的番號。部隊番號一般表現(xiàn)出部隊的性質(zhì)、編制序列,屬于軍事機密。新聞報道如果把部隊的番號寫出來就泄密了。
記者從事新聞采訪活動還會接觸到一些商業(yè)秘密。所謂商業(yè)秘密,是指經(jīng)權(quán)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shù)信息和經(jīng)營信息,如,管理方法、產(chǎn)銷策略、客戶名單、貨源情報、生產(chǎn)配方、工藝流程、技術(shù)訣竅、設(shè)計圖紙等。新聞報道如果有涉及商業(yè)秘密的內(nèi)容,則應(yīng)以“某”來代替。
公安機關(guān)對刑事案件的偵破手段也不宜報道,因為這屬于工作秘密,如果報道出來,說不定就被犯罪嫌疑人用來反偵察了。所以,新聞報道對于公安刑偵手段也只能用“某”來代替。
毋庸說,保守國家秘密更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wù)。
涉及隱私
2003年12月18日《××都市報》以《“人造美女”想嫁整容醫(yī)生》為題,報道了廣東中山市一女孩3年花費10余萬元整容12次的事。報道寫道:“眼睛做過雙眼皮,眼袋也做過;抽過3次脂,隆過鼻子;修過臉型,做過2次下巴;做過酒窩,還隆過胸;一天照鏡100多次……”后來,這名女孩以侵害了她的隱私權(quán)等為由把記者和報社告上了法庭。法院認為,《××都市報》沒有征得女孩的同意,擅自通過新聞報道公開了這名女孩整容以及極端愛美等個人信息和私人活動,泄露了她的隱私,侵害了她的隱私權(quán)。
因此,新聞報道涉及個人隱私時,在征得被報道對象同意公開隱私的前提下,最好用“某”字模糊被報道對象的姓名。如果得不到允許,就得把涉及的隱私內(nèi)容“某”掉。
涉及未成年人
“小兒子開始不斷咳嗽,并有血隨咳嗽從嘴里咯出……最后在北京兒童醫(yī)院被診斷為‘彌漫性肺泡出血綜合征’……這是少見的一種疾病……大兒子也咳嗽快半年了,一直沒查明病因,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種病?!边@是2015年5月25日《常德日報》刊登的《一家6口3人病魔纏身苦難之家急盼救助》的報道中的一段話,披露的是常德市柳葉湖旅游度假區(qū)白鶴山鄉(xiāng)雙壽村梅文霞家兩個未成年小孩的罕見病情。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的規(guī)定,是不能報道的。原來,《常德日報》在刊登報道之前,征得了作為監(jiān)護人的小孩母親梅文霞的書面同意,并在報道中用“小兒子”、“大兒子”來替代了兩個小孩的姓名。所以,新聞報道涉及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以及生理缺陷、重大疾病時,一定要征得未成年人監(jiān)護人的同意。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jié)目、公開出版物、網(wǎng)絡(luò)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彼裕侣剤蟮郎婕拔闯赡耆朔缸锇讣r,應(yīng)“某”掉未成年人的姓名和住所,照片與圖像應(yīng)打上馬賽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