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昀++王萌++呂千平
摘 要:本文以北美漢學家的中國文論研究為考量對象,梳理對比葉維廉、宇文所安、浦安迪等主要漢學家重要的成果和思想,以互為鏡像的視野理清當今中國文論研究的方法論和基本問題視域,在現(xiàn)代語境中為中國文論發(fā)展定位。
關鍵詞:北美漢學家;中國文論;他者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1
一、前言
自1975年劉若愚的《中國文學理論》出版至今,北美漢學家共同努力,以“他者”的視角對中國文論作了深入的清理和闡發(fā)。他們的中國文論研究沒有陷入西方中心的立場,而是將中國文論作為對西方具有現(xiàn)代參考價值的存在,通過努力實際地修正西方理論,尋求共同詩學,以此為借鑒理清和反思當今中國文論研究的方法論和基本問題視閾,從而在現(xiàn)代語境中為中國文論定位。
二、北美漢學家的中國文論研究
1.葉維廉(Wai-lim Yip)“模子”差異理論
葉維廉對將西方文論體系應用于中國文學研究始終持質(zhì)疑態(tài)度。“模子”差異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他的比較文學研究進入跨文化比較的成熟階段。在他看來,不同的民族、文化、語言之間形成各自的模子,不同模子之間的差異性要遠大于其相似性,而尋找相似性或曰匯通性是比較文學最重要的任務。這一理論實施的方法是,同時關照兩個“模子”,從各自的文化立場去觀察,追根溯源,加以比較,得到二者的全貌。葉氏理論的意義在于將歷史研究與美學研究相結合,在相互參照中發(fā)現(xiàn)作品的真正價值。對文學作品尋根探源,這涉及文學的傳播和闡釋過程。在方法論上,具體的要求便是考量“歷史整體性”,將作品置于歷史的語境中加以甄別。對于現(xiàn)當代中國作家和作品,我們不應只用中國的思維模子去單向地判定,而應設法了解他們吸收外國文化的向度,以及他們對歷史與文化的獨特認知。
2.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的《中國文論:英譯與批評》
宇文所安的《中國文論:英譯與批評》幫助我們從他者的角度反觀中國文論。宇文所安的研究方法突破傳統(tǒng)文論研究方法的限制,采用文本為中心的思路,在研究中緊扣文本,兼及歷史,將文學、思想、文化等社會現(xiàn)象綜合考量。他重視古典文論文本的細讀,在研究中同時關注文論文本和文學文本,仔細挖掘文本中微妙復雜的意義與沖突,重視文論自身的闡釋力量,梳理出許多被歷史忽略的文本作品的文論學意義。在詳細的解說上,宇文十分重視對中國文論術語的嚴格界定,他仔細關照不同術語的定義和用法,在附錄中為51個重要術語做了詳細界定,包括術語間的意義辨析,歷史發(fā)展中的意義變遷,以及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意義比較。在對中國古代文論的論說方式和文類問題的分析上,宇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立體而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中國文論的形式風格和思想內(nèi)涵。在闡釋視域上,宇文幫助我們從西方文論語境來反觀中國文論,讓我們從西方“他者”的視野和角度,對看似熟知的中國傳統(tǒng)文論重新進行審視和闡釋,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中西文論的新特色、新關聯(lián)。
3.蒲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
美國學者浦安迪從西方立場詳細解讀中國古典小說,取得卓越的成就。中國的明代四大奇書受到國內(nèi)外眾多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精彩紛呈,浦安迪的研究在其中頗具代表性。他將《金瓶梅》等四部小說置于比較文學的視野中,將中國古代的小說評點與西方當代小說研究理論相結合,將四部小說融為整體進行研究,著重分析小說寫作的文化背景以及敘事模式,為中國古典小說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浦安迪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這四部小說具備共有的內(nèi)部敘事結構,情節(jié)設計也多有類似之處,修辭手法方面都采用了反諷的模式。經(jīng)深入研究,浦安迪認為,四大奇書的創(chuàng)作是以晚明文化思潮為背景的,它們的問世體現(xiàn)出晚明文人追求世俗享樂的獨特的價值觀。浦安迪運用中西結合的研究方法,對中國明代小說進行評點,提煉其敘事模式與情節(jié)設計方式,這幫助完善了中國文論中的敘事學體系。
三、結語
中國文論的研究和建設要實現(xiàn)新的突破,除古代文論現(xiàn)代化、西方文論中國化之外,還應借由海外漢學研究者的視角,從他者的文化語境中反觀自我,形成一種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立體研究。海外漢學家的研究實現(xiàn)了跨文化、跨語際、跨學科的模式,他們的出現(xiàn)使得中國文學研究的單一視角得到改觀,甚至改變了當前國內(nèi)文學研究的總體格局。從他們的研究中國內(nèi)學者可以獲取當代西方批評理論的新鮮內(nèi)容,現(xiàn)實地考量西方批評理論對20世紀中國文論及文學研究產(chǎn)生的實際影響,評估中西文論交流的現(xiàn)實狀況及未來走向,發(fā)掘中國文學批評的國際化路徑。
參考文獻:
[1](美)Stephen Owen. Ed. & trans.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M]. New York &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6.
[2](美)劉若愚. 中國文學理論[M]. 杜國清譯.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青年文學家2016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