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云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也是一個熱點的話題。語文是課程中基礎的科目,課堂教學效率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素質的發(fā)展,所以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應該反思當下教學中的不足,并對其采取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效率 興趣學習
新課程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已是熱點的話題。小學生對于知識的求知充滿了渴望,對于新奇的事物充滿了好奇。而學生對知識的求知若渴,課堂四十分鐘的教學效率就要發(fā)揮到最大,但僅課堂教學是不能滿足于學生,也要發(fā)展課外學習,課堂也是學生解惑、求知的重要場地。語文課堂的活躍,讓我們反思,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語文課堂的教學率是否發(fā)揮到最大呢?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否提高呢?對其進行以下分析。
一、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偏低的原因
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偏低的原因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教授的方法。在現在課堂中,雖然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有所提高,但大多數的講課方法還是比較單一、傳統(tǒng)的,以教師教授為主,讓學生的學習有些被動。這樣課堂的效率就不能完全的發(fā)揮最高,學生學習的質量也就降低。
(2)學生在學習中思維禁錮。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中倡導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為輔。但語文課堂中,教師預先設計問題,讓學生回答,并對答案固定,讓學生死記硬背,扼殺了學生心中的問題及答案,由此使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大降低,學習的效率也就隨之降低。
(3)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忽略。目前大多數語文教師對語文知識學習的重視,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培養(yǎng)。沒有興趣的學習,猶如枯竭的泉眼,老師教授時也是比較費勁的,這樣語文就比較呆板,讓學生對之失去興趣,課堂的教學率也就降低。
二、創(chuàng)建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興趣
1.創(chuàng)建和諧的教學氛圍,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了老師,也是提升小學生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激勵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而學習氛圍在學生學習時,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影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態(tài)度和熱情。所以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心理下,展開豐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如在學習《童年的發(fā)現》這一課,我走進教師時,拿了一組動畫影片,同學看見我拿到影片,好奇的問我:“老師,你哪影片干什么呢?”“這個影片和要學習的知識有關嗎?”等一些問題,我只是神秘的一笑,等會上課你們就知道了。在課堂上同學們看過動畫后,我提問到“同學們是不是會做和動畫上一樣會飛的夢境呢,知道為什么會做這樣的夢嗎”,學生驚奇的看著我,開始討論自己曾做過哪些夢。這樣課堂上的氣氛一下子就變的輕松,愉悅。我在學生的討論中讓學生打開課本,看看書中主人公是怎么來解讀自己的夢。一節(jié)課就這樣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渡過,這樣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充滿了興趣,學生在學習語文時也就樂此不疲,對語文世界也充滿了好奇。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被動化為主動,使課堂的教學效果發(fā)揮到最大化。
2.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表現。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和引導,是很多教師非常重視的問題。教學過程中,要以“趣”引導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來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在語文授課中,還要培養(yǎng)師生之間的交流和默契,使學生對老師教授的科目有期待的心情。語文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多鼓勵,多表揚,因為小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認知新事物,其表現在好奇、好動、思維發(fā)展,對與教師給予的表揚和鼓勵是很期待的,所以在語文課堂中,要通過不斷的鼓勵,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熱情。如在《珍珠鳥》先給學生放映一些鳥的圖片進行觀看,告訴學生要認真的觀察放映的映像,首先讓學生寫下看到鳥兒的特征,并讓幾個平時不愛學習語文的學生,對所看到的鳥兒進行描述下,對學生的描述進行評價,表揚學生觀察的仔細。在接下來的講課中,并讓學生積極的提問,并進行解答,讓學生表演“探”這一詞,對于發(fā)言的學生,給與鼓勵讓學生以后繼續(xù)努力;沒有回答問題的學生,鼓勵他們在以后爭取課堂發(fā)言。這樣學生對所表揚自己的老師就會產生好感,并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的答題。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使學生真正的融入到課堂中,使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
三、通過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小學語文在學習階段中是最基礎的科目,讓學生在學習其他的科目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語文具有較強的人文性和使用性,所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可以充分的發(fā)揮語言組織與表達的能力。所以在學生學習語文時,不僅要通過課堂教授知識,還要學生通過課外活動,親身感受身邊的語文環(huán)境,去體驗和應用,真正感受知識的存在。在知識的發(fā)展過程中,讓學生善于觀察,體驗獲取新知的愉悅。如在講到《落花生》這節(jié)課前,讓學生提前收集一些花生的播種、生成、結果、收獲等關于花生的資料,強調學生要認真收集資料,并觀察資料中存在的問題,匯總資料。在課堂中,講到落花生一詞時,讓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理解,教師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并讓學生提出在課外收集資料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一一解答,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學習不全是老師教授,也可以自己主動學習。這樣的調查將語文課堂與課外學習緊密的融合在一起,并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外活動中,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選擇合適自己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加自己語文的功底,融會貫通所學的語文知識。
課外活動的方法,不僅培養(yǎng)的學生實踐能力,同時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也有所幫助。在實踐中學生發(fā)現問題,對于不能的解決的問題,就會尋求答案。這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如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看下課本或詢問老師。這樣小小的提醒,會讓學生在疑惑時閱讀課本。這樣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了預讀的習慣,其后進行加強自主學習的習慣。課外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接受的程度,在重點、難點和易錯處列出閱讀提綱,設置不同的思考題,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進行探索問題,讓學生在問題中閱讀語文書籍,循環(huán)漸進,學生就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國教育事業(yè)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在掌握基本的教學方法后,不斷的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進,不僅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還挖掘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