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巍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心理學碩士克勞迪婭·哈蒙德在《控制金錢》一書中介紹了263個關于錢的心理學實驗,告訴讀者如何繞開花錢方面的心理學陷阱。
同樣的錢用來買什么更好?
“雙十一”是購物狂歡節(jié),消費者大肆購物真的會獲得快樂嗎?真要狂歡起來的話,就不講理智了。但商家的促銷是非常理智的,主要是希望人們購買本來他們不想買的東西。比如超市搞買一送一,每件商品的利潤少了,但他們總體上的利潤增加了。顧客即使識破了這種促銷的用意,抵擋住營銷的陷阱,決定只買一件,但如果超市不搞這種促銷,說不定我們一件都不會買。BBC主持人、心理學碩士克勞迪婭·哈蒙德說,在花錢方面,類似的陷阱還有很多,所以花錢時我們要了解一點心理學,克服自己的一些不利的心理傾向。
同樣的錢,買點什么能給自己帶來更多快樂?哈蒙德寫道:“有一個花錢訣竅是,去購買經(jīng)歷而非物品。比如會有人建議有錢人乘船去南極或者去盧旺達看猩猩,而不是購買漂亮的衣服或家具。經(jīng)歷會一直伴隨著他們,給他們帶來更多快樂。一些富豪就是這么做的。理查德·布蘭森花許多錢用于嘗試打破熱氣球紀錄、建造太空火箭。特朗普競選總統(tǒng)大概不是因為他想贏,而是為了體驗這個過程中的樂趣。不管他會讓別人多厭煩,對他來說卻是把錢花對了?!?/p>
普通人也應該把錢用來購買經(jīng)歷嗎?有人可能會說,花錢買經(jīng)歷的話,這些經(jīng)歷太短暫了,比如蹦極,而買的東西能延續(xù)很久,比如一件500塊的皮夾克。但研究發(fā)現(xiàn),買的東西帶來的愉悅很快就會消失,畢竟,一輛新車不會新很久。有人為了買更大的房子而選擇搬到離上班地點很遠的地方住,他們很快就習慣了超大的臥室,但更長的通勤時間卻會一直讓他們感到煩惱。研究甚至證明,經(jīng)歷帶來的樂趣在經(jīng)歷發(fā)生前就開始了。而在盼望買到的東西時,人們并沒有感到更快樂。有時購買是物品還是經(jīng)歷并不是那么涇渭分明,有時花錢買到的物品能夠給我們帶來愉悅的經(jīng)歷,比如新車能讓你去以前沒去過的地方、拜訪遠方的朋友;搬到大房子里可以讓親人住下,多跟他們待在一起,或者體驗種花種草的樂趣。
除了購買經(jīng)歷而非物品,省錢也能讓人更快樂。美國心理學家桑婭·呂波密斯基說,節(jié)儉是一種被遺忘了的美德。如何做到既節(jié)儉又快樂呢?她建議我們多關注自己已有的東西,積極地考慮它們曾經(jīng)帶給我們的好處和快樂,比如你要不停地提醒自己,你現(xiàn)在的車比你的舊車更舒服,不要再買更好的車了。
哈蒙德說,要想省錢,還要注意一種高估自己的財富的認知陷阱。認知心理學實驗表明,當我們在處理大量信息、事實又很模糊時,我們往往會做出糟糕的決定;而且我們往往會做出更加肯定自己的判斷,這不見得是好事。以運動員為例,讓一名短跑運動員估計一下他的速度,通常他都能估計得很準確。但如果讓他猜一下別的不那么明確、比較多變的東西,如他們的堅韌程度,他很有可能會高估。同樣,我們也都能很好地估計自己的某一項開車技能,如側(cè)方停車,但在估計我們總體的駕駛水平時就不夠客觀,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水平很高超。在估計進餐量時也一樣。給你一盤食物,然后問你吃了多少東西,這很簡單。但在派對或者招待會上,你就不清楚自己吃了多少,往往會以為自己沒吃多少。也就是說,當事情很難測算時,我們總是把事情往好處想。當我們把積蓄分散到多個賬號時,我們很難說清自己一共有多少錢。我們往往會過多地估計自己的錢,然后用這個錯誤的信息為自己亂花錢辯護。
同樣的錢,不同的判斷
1982年,日本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日本女性會把支出分為九種心理賬戶或者心理錢包,分別用于購買日用品、小的奢侈品、文化教育、個人財富、安全、衣服和化妝品、外出、零用錢和提高生活水平類。日本女性在判斷一種東西的價格時,不是把它跟所有她想買的東西比較,而是跟相關的錢包加以比較。比如,一家人外出旅行途中,火車上的橘子比當?shù)厣痰昀镔u得貴,但她們愿意花高價買,因為買橘子的錢來自外出游玩的錢包,而不是來自購買日用品的錢包。
劃分心理賬戶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種很好的理財方式,但有時也會帶來不好的結(jié)果。哈蒙德講了她自己的一番經(jīng)歷:“大約15年前,我跟丈夫決定賣掉我們的汽車。我們住在倫敦,發(fā)現(xiàn)開車次數(shù)越來越少。因為我們住的地方停車位很難找,為了不讓出車位,我們就不開車,以致有時當我們要用車時,都不記得車停在哪兒了。有一回我們找了半個多小時,最后決定還是坐地鐵更好,不然下次還得找很久。事情變得很荒謬,還是把車賣給更常用的人比較理智。這樣的話我們就得一直坐地鐵,要是有時沒了末班車,或者想去郊區(qū)該怎么辦呢?我丈夫說,沒關系,把車賣了省下了保險費、養(yǎng)路費、車檢、修車費和油錢,這樣午夜從朋友家回家,或者周末出游時,打車完全說得過去。他說得很有道理,我們就把車賣了。但這些年來,我發(fā)現(xiàn)拿日常交通費來打車仍是一件難事。油錢和停車費不讓人覺得奢侈,但打車感覺很奢侈,所以我很少打車?,F(xiàn)在我們有了一個花園,想用車的后備廂裝花運回家,我們又想買車了。實際上打車去,甚至讓出租車等在那里,仍然更便宜。但打車去買花讓人覺得太奢侈,這大概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汽車被視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在100年前,汽車是奢侈品,打車卻很普通。將來也許又會變回去,需要時我們會招來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而不是自己擁有一輛車?!?/p>
哈蒙德指出,在把錢用作激勵和懲罰措施時有時會適得其反。談錢不但傷感情,還會降低公民的責任感。1993年,瑞士要投票決定把核廢料堆設在何處。投票一周前,研究者做了一次調(diào)查。先是問人們是否接受把反應堆設在他們所在的地區(qū),有一半的人表示同意。接下來問,如果政府每年每人補償2000到6000美元,他們是否更能接受把廢料堆放在他們那里。這次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同意。給錢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是因為這讓人們警覺到了可能的風險,政府應該是因為廢料很危險才提供補償?shù)摹_@肯定是因為當局要掩蓋什么。但被調(diào)查者說不是這樣。研究者最后的結(jié)論是,給錢擠掉了人們的責任感。不給錢時,瑞士公民接受核反應堆,因為他們知道能源供應對所有人都很重要。一旦給錢,他們就變得更自私,開始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類似的,給以色列學生錢讓他們?nèi)ツ季?,他們募捐到的錢更少。一旦為了自己掙錢而不是公益去募捐,他們就不會那么努力。
罰款是為了激勵人們做正確的事情,但有些人樂于接受罰款而繼續(xù)做錯事。比如倫敦一位店主,他愿意支付違法停車的罰款,因為即使偶爾被貼條,也比天天交停車費便宜。他已經(jīng)把罰款當成了一種服務的收費。當他看到車被貼條時,他都不會生氣。對他來說,罰款單只是偶爾出現(xiàn)的賬單。
克勞迪婭·哈蒙德和她的著作《控制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