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紅(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雙甸中學,江蘇 南通 226404)
?
為探究性學習打開一個窗口
——從學生的《問題集》談起
魏紅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雙甸中學,江蘇 南通 226404)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探究性學習;學生;問題;窗口
面對激烈的競爭形勢,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方式尤為重要。學生在學習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必須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探討的態(tài)度。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判斷,去尋找答案,在更高的層面上進行學習,我們關注的不是學術的水平和研究的結果,而是研究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方法的科學性。也許研究的結果并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但學生通過探究,學會提出問題,學會搜集處理信息,培養(yǎng)了探究的意識和習慣,這就是最大的收獲。
基于以上認識,上學期,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級,進行了探究性學習的嘗試。我讓每一位學生備了一本《問題集》,把自己在語文學習、寫作訓練、課外閱讀或思考到的問題,一一寫在自己的《問題集》上,定期交給老師批閱或在學生之間互閱。一個學期過去,每個學生在《問題集》上提出的問題平均四十多條。這些問題盡管形形色色,有的甚至有點吹毛求疵,也有的并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但從總體上來看,確實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的意識和習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下面,從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粗淺的體會。
鼓勵大膽探究;不帶任何束縛;把抽象的內(nèi)容;量化
剛剛開始搞《問題集》的時候,許多學生并沒有多大興趣,他們認為,自己從開始上學到現(xiàn)在,并沒有提過多少問題,也從來沒有搞過《問題集》,日子也照樣混過來了。也有的學生依賴思想嚴重,認為別人提了問題,老師也會設計一些問題,自己會跟著思考,跟著回答就是了。一些學生有這樣那樣的模糊認識并不奇怪,因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就是 “滿堂灌”、“滿堂問”,造成的悲劇就是使學生被動應付,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失去了提問的意識和勇氣。針對這些情況,我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大膽探究,把自己認為是問題的,一一寫到《問題集》上,你想提什么就提什么,不帶任何束縛,不定條條框框,即使錯了也不追究。提問提問,貴在敢提敢問。后來,同學們都行動起來了,一條條問題顯示《問題集》上,如有的同學提到“詩”與“詞”的區(qū)別在哪里,《石壕吏》中的老人被捉,作者為什么無動于衷,為什么不被捉等等。
敢提問題了,說明同學們有了探究的勇氣。萬事開頭難。既然有了好的開頭,那后面的路就可以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過了一段時間,我把《問題集》收上來看了一下,對可以直接回答的問題,我都一一作了回答。當然,我不是包辦代替,而是重在指點,如這道題請把某課文第幾段再細讀一下,這道題請查一下有關工具書,這道題請與前后左右的同學討論一下,看看他們是怎樣理解的。然后,我將這一期大家提的問題作了一個統(tǒng)計,并公布統(tǒng)計的結果,把抽象的內(nèi)容量化。明明白白的數(shù)字,清清楚楚地告訴大家,誰在探究性學習的道路上邁的步子最大。到下一次再收上來看的時候,同學們誰也沒有忽略數(shù)量(盡管有重復現(xiàn)象,盡管有的問題很幼稚)這說明同學們已經(jīng)開始致力于探究性學習了。有時,有的家長來校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我也把《問題集》作為匯報的內(nèi)容,家長聽了很高興,學生自然深受鼓舞。
培養(yǎng)探究習慣
不求探究結果
將復雜的程序簡化
《問題集》從數(shù)量上能夠看出一個同學對探究性學習所持的態(tài)度,但目的不在于提的問題的多少,而在于有沒有真正培養(yǎng)探究性學習的習慣。習慣成自然,有了探究性學習的良好習慣,就會為創(chuàng)新打下良好的基礎。
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要多思、深思、善思?!钡趥鹘y(tǒng)的師問生答的模式限制下,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慣于走馬觀花,只求讀過,不求甚解。碰到含義深刻的句子,常常浮于表面,望文生義,不去深入思考。至于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寫作技巧、感情火花,就談不上細細品味了。自從學生有了《問題集》后,開始養(yǎng)成了探究性學習的良好習慣。例如,在預習課文時,同學們不再像以往那樣做做樣子而已,而是實實在在地去預習、去思考,而且,問題也一個跟著一個擺出來了。有的同學在預習《最后一次講演》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題目是“最后一次講演”,而注釋中說作者在演講回去途中遇難,那題目是不是作者擬定的?如果是編者加的,注釋中應加以說明。還有個同學在預習《聽潮》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漲潮的聲音比成戰(zhàn)場上的聲音是很形象的,給人留下的想象也是很豐富的,但作者筆下的戰(zhàn)場,既有古代的,也有現(xiàn)代的,把古今戰(zhàn)場雜糅在一起,是不是有點不倫不類?
學生一旦有了探究性學習的良好習慣,就會激發(fā)起學習的濃厚興趣,牢牢把握學習的主動權,就會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當然,學生提的問題,不一定要有答案,因為對初學者來說,重要的是善于提問,善于質疑,是需要一種探究的態(tài)度,一種創(chuàng)新的精神。
以往學習一篇課文,從字詞句、寫作背景,到層次主題、寫作特點、作業(yè),把一篇完整的課文搞得支離破碎,把原本很簡單的東西搞成了一套套程序,一個個模式,極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生養(yǎng)成了探究性學習的良好習慣后,碰到一篇課文,一切從問題入手,找準問題,能自己解決的就自己解決,不能自己解決的就提出來討論,或者一時不能解決的就放一放以后再說。本來理解一篇課文要費好多周折,要經(jīng)過好多程序,現(xiàn)在有了問題作先導,所有程序就都簡化了。這樣,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去讀課外書籍,去探究更多的問題。
營造探究氛圍;不搞一錘定音;讓表面的東西;深化《問題集》上的問題,如果只讓它保留在《問題集》上,或者只讓它由老師來個一錘定音,那意義就不大了。我定期讓《問題集》在同學之間交流,讓同學們將自己提的問題與他人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看誰提的問題有新意,有深度,有探究味兒。也可以針對別人提的問題,再換一個角度提出來。這樣一來,在全班就營造出探究的氛圍,把探究性學習引入競爭機制。
班上有一位同學從生活現(xiàn)象中提出了一個有關學習、做人的問題,他說,人常常要掏耳朵,掏耳朵的目的是要清除耳中的雜物,使耳朵干凈,那么,學習、做人要不要進行一番掏耳朵的工作?另一個同學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他說,掏耳朵有時并不是為了清除耳中雜物、保持耳中干凈,而是為了撓癢,那么,做學問、做人有時是不是也要“撓癢”呢?
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好多同學開始意識到提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提,可以針對一個事物提,也可以假托一個東西來提。問題最有意義的是允許討論,允許爭論,來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而不在于結論。當然也有同學在《問題集》中希望老師給個現(xiàn)成答案,一錘定音。每當碰到這種情況,我總是盡量把問題留給大家討論。有時,大家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我也不急于表態(tài),而是引導他們不停止在表面上,應該向深處想一想。譬如,有的同學學了《桃花源記》后,提出一個問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與現(xiàn)在比,一點不美,為何人們還津津樂道呢?我就把這個問題提到全班討論,最后形成了共識,那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存在決定意識。陶淵明那樣寫,是因為他生活在那個時代,只能有那樣的意識。人的意識不可能超越他所處的時代。這樣,把表面的東西再深化一步,不僅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認識,而且更加激起大家探究的熱情。
拓寬探究領域
不限一孔之見
使相對的雙方轉化
開始,《問題集》只限于提課文中碰到的問題,后來,許多同學覺得這方天地太狹小了,應把問題的領域拓寬,從語文課內(nèi)到語文課外,從家庭瑣事提到國家大事,都可以提出問題去研究,去探討,而且,就一個問題,應允許有多種見解,不限一孔之見。
探究領域一拓寬,那問題真有點五光十色了。大家在《問題集》上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愚公深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為何語文課本還是老爺爺、老奶奶,不見子子孫孫?到二0二0年,學語文還這樣學嗎?讀課外書,說法是否太籠統(tǒng),什么書都可以讀嗎?現(xiàn)在,要不要老楊同志那樣的好干部?婆媳之間老不和睦,問題的根子在哪里?假如你當環(huán)保局長,第一事干什么?
前一段時間,“非典”成了熱門話題,在《問題集》中,同學們也沒有放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可觀點不盡相同。有同學認為,“非典”是壞事,它危害人類,造成經(jīng)濟上的巨大損失,搞得人心惶惶。也有人認為它是好事,它給世人上了生動而深刻的一課,讓世人懂得該如何愛惜自己的家園,珍愛自己的生命。大家各抒已見,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這種辯論是很有意義的。它會促使人去思考、去判斷,使智力得到很好的開發(fā)。
《問題集》的好處還遠不止于此。它也在不同程度上促使師生這教與學相對雙方關系的轉化。學生由過去的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成為教與學中的主體。而一向高踞于講臺之上的教師則成了教與學的組織者、服務員。以往,我們教師備課時,更多考慮的是教材,是知識點,而現(xiàn)在,我更多考慮的是學生,是《問題集》。學生要探究,教師更要探究,而且要當先行者。以往,都是老師向學生提問,現(xiàn)在反過來,是學生向老師提問,而且不是口頭提,而是書面提,可以存檔,可以查閱,可以統(tǒng)計。這樣做最大的益處是帶來了正強化。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最怕舉手發(fā)言,更怕老師指名提問。我曾就這個問題作過小小的調(diào)查,竟然發(fā)現(xiàn)有同學一學期中從來未舉手發(fā)言過,也從未被老師指名提問過,這也許是老師的疏忽,但歸根結底是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性。有的同學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侃侃而談,有的同學卻羞于開口。有的同學喜歡老師指名提問,有的同學卻最怕老師提問點到他的名字。如何根據(jù)這一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性來填補提問的空白呢?現(xiàn)在終于找到了一個好法子,那就是《問題集》。那些怕開口的同學并不怕動筆?!秵栴}集》上,人人都有問題可提,并沒有空白,但它并不抹煞個體差異性,反而強化這種差異性。你可以多提,也可以少提;你可以提得深一點,也可以提得淺一點;你可以自問自答,也可以只問不答??傊凇秵栴}集》上,每個同學都找到了顯一顯身手的一席之地。但不管個體差異性多大,通過《問題集》,每個同學都增強了探究的意識,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但如何體現(xiàn)這一主體性呢?《問題集》本身就明確地回答了這一問題。過去,總是老師向學生提問,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老師手里,老師怎樣提,學生就怎樣答,老師提什么,學生就答什么,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應付的地位,完全喪失了主觀能動性。而《問題集》所體現(xiàn)的則是相反的情形,學生真正成了主體,學生手里牢牢地把握著主動權,他可以把問題由課內(nèi)提到課外,由地上提到天上,他可以讓老師順順當當?shù)鼗卮饐栴},也可以奇思妙想,把老師難住,從而促使老師去研討,去探究,去當先行者。反提問,讓老師和學生更換了一下位置,也正體現(xiàn)了教學的一種新理念。
過去的語文教學,是師生圍著教材轉,是只見文不見人,現(xiàn)在需要徹底改變這種壯況,要教材、老師都圍著學生轉,強化語文的人文性,而語文教材只是一種工具,一個例子,用這個工具去解決學習、成長中的問題,仿這個例子去實踐去探討,由以本為本變成以人為本?!秵栴}集》也是為了理解教材,進而應用教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也激活了語文教學的窗口。以往都強調(diào)要教活語文,但怎樣才能教得活,歷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F(xiàn)在,一本小小的《問題集》恰恰激活了一個窗口。它告訴我們,從問題入手,帶著問題學語文、用語文,每個同學充滿了活力,有一種探究意識,有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正是"活"的體現(xiàn)。
總之,探究性學習不是一項課外活動,而是在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的學習方式和態(tài)度,對于學生來講,要人人參與,持之以恒;對于教師來講,要放開手腳,加強引導,《問題集》只是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打開了一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讓學生進入到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魏紅(1977-),女,漢族,江蘇如東人,中學高級教師,如東縣雙甸中學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