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梅 代雨
【摘 要】目的:探討模塊化教學法在《基礎護理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設計及應用后效果。方法:選擇我校13級兩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命名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課程實踐教學分別采用模塊化教學法和傳統(tǒng)教學法。實習階段進行跟蹤考察,并做問卷調查。結果:實驗組學生適應臨床實習工作能力強,能夠系統(tǒng)化掌握課程相關知識。學生反饋更容易接受掌握本門課程,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各項技能的認識,更好地理解實踐操作,對盡快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有較大幫助。結論:模塊化教學有利于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更快地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
【關鍵詞】基礎護理技術;模塊化教學;應用;設計
基礎護理技術是護理專業(yè)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yè)核心課程,是學生學習專業(yè)臨床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從事臨床工作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在職業(yè)資格證書考試和職稱晉升考核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本門課程教學效果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A護理技術涵蓋了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40余項基礎護理技能,課程實踐項目繁多,知識點瑣碎,為方便學生理解掌握,我校對基礎護理技術理論和實踐教學開展模塊化教學法應用設計,初探模塊化教學法教學效果。
1對象與資料
選擇我校13級兩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命名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2方法
對兩組學生的課程教學分別采用模塊化教學法和傳統(tǒng)教學法即按課本編排順序開展課堂教學,并對兩組學生實習階段進行跟蹤考察,并做問卷調查,收集問卷調查結果,對比分析使用兩種教學方法后的教學效果。
2.1模塊化教學法的定義
模塊化教學法(MES)是20世紀70年代由勞工組織研發(fā)出來的以現(xiàn)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1]
2.2基礎護理技術模塊化教學法應用設計
2.2.1課程定位與作用
《基礎護理技術》是護理專業(yè)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職業(yè)技術課,也是護理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本課程開設于第二及第三學期,是在學生具備了公共文化課、醫(yī)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學習臨床護理課程打基礎的銜接課程,在專業(yè)體系中處于承前啟后的重要位置[2]
2.2.2模塊化教學法設計
本門課程實踐項目教學按照病人就診過程安排開展,分別是認識醫(yī)院環(huán)境、入院、住院護理、出院四個模塊。醫(yī)院環(huán)境包括:鋪床法、物理化學消毒滅菌、無菌技術、隔離技術。入院護理包括:從辦理住院手續(xù)到護送病人入病區(qū),準備病床單元,生命體征測量等項目。住院護理包括滿足生活需要和滿足治療需要的護理。滿足生活需要的護理包括:臥位安置、協(xié)助患者更換臥位、保護具應用、口腔護理、頭發(fā)護理、皮膚護理、晨晚間護理、鼻飼法、導尿術、灌腸法。滿足治療需要的護理包括:冷熱療技術、給藥技術、藥物過敏試驗、靜脈輸液、靜脈輸血、標本采集、吸氧、吸痰、洗胃、尸體護理。所有實踐項目,兩組學生均在教學條件一致的實驗室中按教師演示——錄像輔助——角色扮演分組練習——下課前抽考回視組織課堂教學。
3結果
試驗組學生反饋實踐項目模塊化開展,能夠使學生從宏觀到微觀掌握本門課程,使該課程操作技能的學習井然有序,能夠反映患者就診的過程、熟悉護士的日常工作內容及職責,以及明確基礎護理操作的重要性和意義,易于加深理解掌握本門課程,使瑣碎的知識系統(tǒng)化,能夠很快適應臨床實習工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操作技能。對照組學生反饋,感覺本門課程知識瑣碎雜亂,掌握起來費勁,學完本門課程,知道醫(yī)院日常工作內容包括哪些,但不能宏觀上把握知識結構。進入臨床實習不能快速適應臨床工作。
4結論
課程實踐教學中應用了模塊化教學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護理工作需求為“主線”選擇和序化了課程內容。涵蓋了患者從門診到出院基礎護理的整個過程,促進了課堂教學與臨床實習的對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模塊化教學法有利于提高課程教學效果,但由于我校護理專業(yè)班級較多,而實驗室資源有限,若所有班級均采用模塊化教學法,按照課程教學計劃,則出現(xiàn)多個班級均開展同一實驗項目導致實驗室教學資源缺乏,無法保證課程實踐項目的有序開展。為保證教學的有序開展,對我校護理專業(yè)多個班級仍采用模塊化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法搭配應用,使實踐項目在同一時間段不重合開課,保證有充足的實訓室和設備儀器及課程教學的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周平儒.模塊化教學法探微[J].陜西師范大學英語周報,2006(3)
[2]路顯華.基礎護理技術課程設計[期刊論文].課程教育研究,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