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蔣雪蓮
摘 要:
傳播學實驗表明,傳達者的可信度推動即時傳播效果的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是這一過程的傳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維度包含專業(yè)性、可依賴性及意圖性,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結構。
關鍵詞:霍夫蘭說服實驗;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結構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6)04009304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一種傳播性活動,“無論是其學科結構和研究對象,還是從其過程要素和教育目的,抑或是從兩者實現(xiàn)過程的構成要素來看,都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傳播過程”[1]。因此,把傳播學的科學理論和方法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象具有理論上的可行性。社會心理學家霍夫蘭的說服理論揭示了傳達者的“可信度”對即時傳播效果的作用。目前已有學者從學科交叉的角度運用這一理論述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但查閱已有研究成果發(fā)現(xiàn),可信度因素闡述較多,要素關聯(lián)探究較少。本文從霍夫蘭說服實驗入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維度及其內部關系,并嘗試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結構模型,旨在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及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提供參考與啟示。
一、傳播者的可信度與傳播效果
二戰(zhàn)期間,社會心理學家霍夫蘭進行了一系列有關說服與態(tài)度改變的實驗研究,并于1959年提出態(tài)度改變的說服模型。在這一模型中,信源是一主導因素,而可信度是信源因素的重要變量。所謂信源的可信度是指“一個傳播信源被接受者認為是值得相信和能夠信任的程度。”[2]396傳播者是傳播過程中的一種信源形式,其可信度內涵主要包括兩層含義:“(1)傳播者在多大程度上被當做是有效信源;(2)傳播者有多少信心來傳遞他認為有效的信息?!盵3]22霍夫蘭“可信度”實驗選取了四個主題(A抗組胺藥物,B核潛艇,C鋼材短缺,D電影院的未來)進行對比研究,每個被試者收到一份關于四個主題的相關文章,文章結尾處注明信息來源。相關主題的高可信度來源分別為:《新英格蘭生物學與醫(yī)學雜志》;J·R·奧本海姆(著名的曼哈頓項目核科學家);《全國資源計劃局期刊》;《財富》雜志。低可信度來源為:大眾傳播每月畫報月刊;《真理報》(俄羅斯報紙);一個反公會、反新政的右派報紙專欄作家;一個電影閑談專欄作家。傳播結束時用問卷對受眾觀點進行調查。實驗顯示,除“電影院的未來”這個主題外,其他三項都明確顯示出高可信度信源的說服效果優(yōu)于低可信度信源傳播效果。其中,81%~95%的被試者表示信任高可信度的信源,1%~21%的被試者信任低可信度的信源。與低可信度信源相比,高可信度信源更容易引導觀點朝著傳播者提倡的立場進行改變。
霍夫蘭研究團隊經過實驗發(fā)現(xiàn),信源的影響力在傳播結束時最大。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源影響力下降的速度超過內容影響力下降的速度,也即信源的可信度因素對即時傳播效果影響較大。信源的可信度與傳播效果間作用機制的研究表明,信源的可信度對受眾學習傳播內容并無影響,而是作用于受眾接受觀點的動機?!坝捎谟^點的改變不僅僅學習新觀點,還需要有動機接受它?!盵3]38傳播者的可信度通過作用于受眾的接受動機而影響傳播效果。具體而言,低可信度的信源因為受眾的不支持態(tài)度導致他們沒有動機去接受或相信傳播者所推薦的觀點,而高可信度信源則有較高的接受動機。在實驗論證的基礎上,霍夫蘭團隊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即一般來說,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說服效果越小。“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說明,對傳播者(信源)來說,樹立良好的形象爭取受眾的信任是改進傳播效果的前提條件。”[4]183
傳播學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傳播特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者。用霍夫蘭的傳播者可信度理論觀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可以得出教育者的可信度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變量。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要素構成,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要素的內在邏輯,對于增強教育者可信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因素
根據(jù)霍夫蘭的傳播者可信度實驗及可信度的內在含義,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本質,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即為處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者被受教育者認為值得相信和能夠信任的程度。具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包涵專業(yè)性、可依賴性、意圖性三個維度。
(一)可信度因素一:專業(yè)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專業(yè)性是指教育者具有提供有效的說服性信息的能力,即教育者在多大程度上被當做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者。專業(y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內在“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基礎性因素。具體而言,其包含專業(yè)角色、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權威。
1.專業(yè)角色
專業(yè)角色是社會及從業(yè)者對專業(yè)身份、地位的認知與定位,它內在包含社會定位和自我認知兩個方面。前者為外在定位,后者為內在認知,二者共同作用于專業(yè)角色的塑造。作為意識形態(tài)傳播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獨特的專業(yè)角色。一方面,社會大眾期待思想政治教育者真信、真行馬克思主義,作為主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倡導者、信仰者與踐行者的統(tǒng)一體。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我認知是專業(yè)角色形成的關鍵。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事業(yè),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角色認知應是“又紅又?!?。既不做“紅而不?!钡目疹^理論家,更不做“專而不紅”的事務論者。
2.專業(yè)知識
專業(yè)知識是為了勝任某一崗位而應具有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水平。“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盵5]9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首先,基礎性知識。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系統(tǒng)地把握馬克思主義,這里的系統(tǒng)主要是指完整性、科學性,避免似是而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傾向。其次,專業(yè)與相關學科知識。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功底、廣博的知識視野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專業(yè)知識的集中體現(xiàn)。再次,常識性知識。常識性知識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落實”的內在要求,教育者只有具備較多的生活常識、學習常識,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實現(xiàn)“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實踐性育人活動的目標。
3.專業(yè)權威
權威性是傳達者的知識與經驗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主要側重于傳遞的信息是否具有較高的正確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主要分為兩方面,即“社會認定的制度性權威和由教育者個人因素而產生的非制度性權威?!盵6]前者是權力性影響,后者為非權力性影響。這里所講的專業(yè)權威主要是指教育者個人的非制度性權威。反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受教育者對所學理論缺乏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缺乏對其學科性、學術性的認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提高自身的學術修養(yǎng),以研究者的姿態(tài)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樹立學術權威。
(二)可信度因素二:可依賴性
可依賴性是指傳播者能夠如實提供精準說服信息的程度。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依賴性集中表現(xiàn)為受教育者的信任,這種信任感及其程度主要來源于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情感投入。
1.人格魅力
人格“是由人的思想品德、作風、情操、境界等因素構成。”[7]人格魅力主要源自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影響力,高尚道德修養(yǎng)的滲透力,良好職業(yè)品質的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包括:堅定的政治立場與政治信念、高度的敬業(yè)精神與奉獻精神、良好的生活作風與行為習慣、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等。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同于普通的學校教育者、知識傳輸者、理論教導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是“正人”。因此,教育效果的取得僅僅靠傳遞真實信息遠遠不夠,還需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的力量,以教育者自身的可依賴性實現(xiàn)真理的力量和人格力量的統(tǒng)一。
2.情感投入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類的情感具有傳染和回饋功能,即當個體感知到對方某種情感體驗時,也傾向于以相同或相似的情感體驗回饋對方。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工作,“要使教育對象對道德教育者、教育活動產生積極情感并樂于參與道德教育,教育者在傳遞道德價值和規(guī)范的同時,必須用積極的情感感染他們?!盵8]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投以積極情感,表現(xiàn)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準備、開展及效果強化、評價階段投入真心、真情,以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對受教育者投以積極情感。將“以人為本”理念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真正關心人、愛護人,使受教育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最終實現(xiàn)以情感人、以情動人。
(三)可信度因素三:意圖性
傳播學研究發(fā)現(xiàn),受眾傾向于拒絕自己認為傳達者欲從中獲利而帶有操縱意圖的傳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意圖公允性的表征是提升教育者可信度及教育效果的內在要求。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意圖的公允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遞的目的與手段正當、公正,使受教育者確信教育者所傳輸?shù)氖钦胬矶莻€人私利。這種公允性主要通過教育者的科學、人文精神及教育方法的兩面論證來實現(xiàn)。
1.科學與人文精神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意圖公允性的重要表現(xiàn)載體。首先,科學精神??茖W精神集中體現(xiàn)為追求真理,崇尚創(chuàng)新,尊重實踐,弘揚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體表現(xiàn)為尊重事實,實現(xiàn)教育內容與現(xiàn)實信息的同向與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其弘揚主旋律、發(fā)現(xiàn)真善美、進行道德與價值引導的功能,而現(xiàn)實實踐是積極與消極、進步與墮落的雙面體。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科學精神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敢于直面假丑惡現(xiàn)象,不回避、不遮掩。用科學理論分析現(xiàn)實生活從而對受教育者進行價值引導,實現(xiàn)教育信息的全面性、客觀性。其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自我關懷,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的維護與關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即是對受教育者發(fā)展的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是傳播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工作,注重社會價值,同時也是做人的工作,關注個人發(fā)展。即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發(fā)展與個人發(fā)展的共同要求,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tǒng)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目標旨歸。總之,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表征意圖公正、公允的重要途徑。
2.教育方法的雙面論證
一般而言,對某些存在對立因素的問題進行說服或宣傳,存在兩種方法:一種是提出自己一方的觀點或于己有利的判斷材料,稱為“一面提示”;另一種是在提示己方觀點有利材料的同時,也以某種方式提示對立一方的觀點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此為“兩面提示”?;舴蛱m實驗研究證實,雙面論證對反宣傳的抵抗力明顯大于單面論證,它對反面信息具有“免疫效果”。即雙面論證包含著對相反觀點的說明,這種說明就像事先接種牛痘疫苗一樣,能夠使人在以后遇到對立觀點的宣傳時具有較強的抵抗力。思想政治教育以弘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己任。面對復雜化、多重性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雙面論證方法不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說服力和實效性的重要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實現(xiàn)意圖公允性、提高可信度的客觀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結構模型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構成因素包括可依賴性、專業(yè)性、意圖性。這三方面相輔相成、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結構(見圖1)。
圖1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結構模型圖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因素間的相互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三個因素相互作用,不可偏廢其一。在此結構模型中,可信度處于核心地位,專業(yè)性、可依賴性和意圖性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為存在依據(jù)。三個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具體表現(xiàn)為:
首先,可依賴性與意圖公允性相互作用。意圖的公允性是客觀意圖與主觀認識的統(tǒng)一,可依賴性為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自我情感體驗,二者的主觀屬性決定了其相互轉化的可能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意圖的公允性提升其可依賴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態(tài)度的引導不摻雜教育者個人私利,教育意圖客觀公正、公平公允。在這種情況下,受教育者對教育者及其活動較易產生積極的情感判斷,從而增強對教育者個人的心理依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依賴性促進意圖公允性的實現(xiàn)。教育者具有較高的可依賴性,受教育者信任、依賴教育者將部分消解受教育者最初的防衛(wèi)甚或抵制心理,促使受教育者采取更為理性、科學的態(tài)度審視思想政治教育意圖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
其次,可依賴性與專業(yè)性相互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專業(yè)性增強其可依賴性。如前所言,教育者的專業(yè)性包含專業(yè)角色、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權威。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角色意識鮮明,言行一致,知識儲備扎實、廣博,將對受教育者信任心理的形成起積極推動作用。同時,學術修養(yǎng)深厚、研究成果突出是受教育者產生認同心理的重要動力。認同與信任是可信度的兩種衡量尺度,高可信度教育者必然為獲得受教育者內心認同與信任的教育者。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依賴性促進其專業(yè)認可。社會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對一事物的認知尋求“平衡”狀態(tài)(主體認知與情感的一致性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當受教育者對教育者持有高度信任和依賴,即其對教育者的情感判斷為積極傾向時,在“平衡”心理的作用下,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專業(yè)評價也傾向積極性。
再次,專業(yè)性促進意圖公允性的實現(xiàn)。一方面,專業(yè)角色、專業(yè)知識促進意圖的公允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真信、真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做言行一致、身教示范者,用自身理論魅力和人格魅力表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意圖的公正、客觀。同時,專業(yè)權威促進意圖公允性的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者注重學識修養(yǎng),探討真知識(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致力于學術研究,以研究者的姿態(tài)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而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方向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結合,用教育者的學識魅力推動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意圖的科學認知。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可信度及其結構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發(fā)展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僅是概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專業(yè)性、意圖、可依賴性三個維度及其結構的關系,對此所作的分析也是淺嘗輒止、大而化之的初步探討。嚴格說來還只是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對于解決問題層次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信度的路徑在這里不作論述,以后另作分析。
參考文獻:
[1]王賢卿.論傳播學受眾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1):93-103.
[2][美]E·M·羅杰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M].殷曉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396.
[3][美]卡爾·霍夫蘭等.傳播與勸服:關于態(tài)度改變的心理學研究[M].張建中,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2-38.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83.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郭毅然.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會心理分析[J].理論與改革,2007,(5):47-149.
[7]孫娟娟.思想政治教育者非權力影響力的構成及途徑探析[J].傳承,2011,(2):32-33.
[8]郭毅然.教育者的權威性與道德教育對象的態(tài)度改變[J].學術交流,2010,(10):196-200.
The Credibility of the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ZHANG Xin,JIANG Xuelian
( Institute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Communic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ommunicator can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stant communication eff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rocess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 is the disseminator of this process. The credi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credibility dimension includes professional, dependability and intentionality , the three complements exist side by side and play a part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Key words: Scott hovland persuade experi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 credibility; structure
編輯:魯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