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寶
音樂技法綜合分析課程取代傳統(tǒng)作曲理論“四大件”課程的創(chuàng)新型模式研究(上)
◎張金寶
目前在高等藝術院校音樂專業(yè)開設的和聲、曲式分析、復調和配器課程,也就是俗稱的“四大件”課程,通常都是割裂分開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都是偏難的,與實際的演唱、演奏基本也是有很大距離的。因此,造成了學生理論與實際相脫節(jié)的嚴重后果。隨著全國各高校的多元結構以及創(chuàng)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正在大力推行,音樂技法綜合分析課程的建設將是至關重要的一項教學改革。
音樂技法綜合分析課程 “四大件”教學觀念 音樂表現參數
音樂作品是由一個個音樂表現參數組成的,表現參數猶如生物體的細胞一樣,組成整個鮮活的機體。而音樂技法綜合分析課程就是要引導帶領學習者從每一個音樂構成要素和基本表現手段入手,從而深入作品的整體結構與精神內涵。
音樂綜合分析法針對音樂教育、音樂表演、音樂史、音樂美學等專業(yè)的特性,以音樂技術理論課程的學習目的和實際用途為出發(fā)點,用綜合分析課取代原來作曲技術理論“四大件”的教學,將作曲技術理論的各類課程內容融入到對具體音樂作品的分析當中,使學生能夠兼顧音樂作品的風格發(fā)展線索,力求廣泛接觸音樂作品技法和音樂風格、音樂內涵,為廣大學習音樂的普通學生打開認識音樂本體技術的大門,同時達到拓寬其藝術視野的目的。
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作曲技術理論的各個學習科目常常彼此割裂,互不相通,造成學生接受過程中的盲目性;或者在教學實踐當中沒有考慮學生將來的發(fā)展方向,一味地以一種相同的教學模式進行:做四部和聲題,聽不出很簡單的和聲連接的音響;學習曲式結構,只認識ABA的外形輪廓,而不知其中音高、調性、規(guī)模之間互為依存、互為補充的邏輯關系。這會導致學習音樂的學生從根本上說不出音樂作品“其所以然”,極大影響著各自專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而本課程力求在學習內容、科學的綜合性方面下功夫,以新的角度安排學習者的實踐,通過典型的音樂作品,學習最為經典的知識技能。音樂的風格涉及從古典、浪漫到近現代的各個時期,以開闊學習視野,適應行業(yè)的交流、普及性、縱深發(fā)展等各個層面的需要。
音樂材料的構成,從微觀上來說包含多種音樂表現參數:音高、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音色、調式、調性、表演方式等。通過對音樂作品材料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每一個音樂表現參數對音樂發(fā)展和結構組織所起到的作用,然后進一步從音樂的宏觀結構和整體上,來把握音樂風格及內涵。
音的四要素:音的高低(旋律)、音的長短(節(jié)奏)、音的力度(強弱)、音質音色(色彩)。在音樂語言表達中,各個基本要素要相互協(xié)調、有機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分析作品時,要先從這些基本要素入手。
主題的發(fā)展變化、多聲部織體的組織、作品的曲式結構、配器的整體布局等,透過整體的邏輯分析,著眼于整體的表達手段,可以深入到音樂的內容、形式與精神核心。
(一)旋律
旋律是一首音樂作品的靈魂,主調音樂作品的美很大程度上是由旋律所決定的。調式調性、節(jié)奏節(jié)拍和旋律線的設計是構成旋律的關鍵點。旋律的關鍵作用是表達作品的基本內容。
不同音樂歷史時期的作品所表現的旋律外貌具有很大差異。古典主義時期旋律句法分明,結構均衡,清新明快,線條整體起伏較為平穩(wěn),旋律進行主要以音階、分解和弦為主。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要最大化地表達內心情感與戲劇性,所以旋律線條表現為有很大的起伏幅度,句子之間對比強烈。而近現代音樂作品中,旋律的傳統(tǒng)概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甚至逐漸被瓦解。旋律線條不追求流暢、周期循環(huán)、級進的線條,而是用大幅度的跳進,結構不對稱,前后不追求呼應原則,常常是片段性的,較少的情感色彩。
(二)節(jié)奏
音的相對長短關系即節(jié)奏。旋律常由一個或數個節(jié)奏型貫穿起來。節(jié)奏給旋律鮮明的個性。二者的運動結合勾勒了音樂形象。音樂作品的風格常常是由不同地域或民族所特有的節(jié)奏型表達的。
展開就是根據音樂的動機、主題樂思,將音樂材料發(fā)展成為具有一定曲式規(guī)模的完整結構,是素材凝練地加工、變形的結果。音樂材料的變化對于發(fā)展整體音樂結構、揭示音樂形象、理解音樂內涵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對原有動機加工處理,包括重復、變化重復、模進、逆行、倒影、擴大、緊縮、分裂等。
掌握音樂結構分析的基本概念、認識音樂作品中的材料、調性、規(guī)模等分析的基本條件及其基本的分析手法;掌握一部曲式結構的主要結構特征(主要包括樂段與復樂段)及其附加結構,在分析過程中充分結合音樂的各種表現方式和展開手段,以小見大,為分析較大型的曲式結構打下基礎。
[1]姚恒璐.音樂技法綜合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葛星星)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課題《音樂技法綜合分析課程取代傳統(tǒng)作曲理論“四大件”課程的創(chuàng)新型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5SB0425)結題論文。
(張金寶,男,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