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文琪
(湖北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
“書”與“寫”的歷時演變與替代
舒文琪
(湖北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在詞匯的發(fā)展演變中,因為常用詞的古今差別較大,不利于人們閱讀古書,所以,通常以常用詞作為研究的重點。本文即從幾個方面來說明“書”和“寫”的發(fā)展演變情況。一是“書”的發(fā)展演變,二是“寫”的發(fā)展演變,三是“書”“寫”的發(fā)展演變與替代關系,四是“書”“寫”合流的情況。
書;寫;發(fā)展演變;原因分析
在王力、蔣紹愚、張永言、李宗江等學者的帶領下,常用詞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關于常用詞“書”“寫”的發(fā)展演變與替代關系,前人也做了一些研究。任學良(1987:167-168)認為西漢已有雙音詞“繕寫”,與現(xiàn)代完全相同[1]。汪維輝(2000:248)認為“書寫”的“寫”始見于秦,在東漢魏晉南北朝“寫”接替了“書”的“抄寫”義,同時泛指“書寫”的“寫”也開始出現(xiàn)[2]。王鳳陽(1993:706)認為執(zhí)筆作字的行為古代叫做“書”,叫“寫”是宋代以后的事[3]。但汪維輝(2000:246)認為“寫字”叫“寫”的時代恐怕還應提前[2]。綜上所述,前人已經探討“書”與“寫”詞義演變及替代的一些情況,但大多數(shù)的研究都將重點放在了“寫”上,對于“書”的研究分析不夠透徹,同時,對于“書”“寫”的詞義演變及替換的研究沒有一個系統(tǒng)性。因此,在這些優(yōu)秀的學者已經做出了很大成就的基礎上,筆者初出茅廬,嘗試著對“書”和“寫”的詞義演變做進一步研究。本文的語料檢索工具為北京大學語料庫(簡稱CCL)。
就目前的甲骨文研究而言,沒有發(fā)現(xiàn)“書”的甲骨文字形。《漢語大字典》[4]中收入最早的是《頌簋》中的金文字形?!墩f文解字》[5]中收入“書”的篆書字形,《說文解字注》:“書,箸也。以疊韻釋之也。敘目曰:箸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箸于竹帛。非筆末由矣。從聿者聲?!盵6]由此可見,“書”的本義為“書寫、記錄、記載”。
我們以《漢語大字典》為依據(jù),列舉了“書”的幾個主要義項:①書寫、記錄、記載;②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③《尚書》的簡稱;④簿牒文件等;⑤書信。
(一)先秦時期
“書”的本義是“書寫、記錄、記載”,如《論語·衛(wèi)靈公》:“子張書諸紳。”先秦時期,“書”可以解釋為“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如《論語·先進》:“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書”可以解釋為“《尚書》的簡稱”,如《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薄皶笨梢越忉尀椤安倦何募取?,如《呂氏春秋·誠廉》:“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內,皆以一歸?!薄皶笨梢越忉尀椤皶拧?,如《左傳·昭公五年》:“杜泄曰:‘夫子唯不欲毀也,故盟諸僖閎,詛諸五父之衢。’受其書而投之,帥士而哭之。”“書”可以解釋為“字、文字”,如《呂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p>
根據(jù)語料檢索,列出如表1:
表1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書的主要義項是本義“書寫、記錄、記載”和引申義“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汪維輝(2000:237)認為:“‘書’的義域較寬,凡是寫字、記錄、續(xù)寫、抄寫等都可以叫‘書’。在西漢以前,有關書寫的動作大都統(tǒng)稱為‘書’”[2]。
(二)兩漢時期
兩漢時期,“書”也有先秦時期的幾個義項?!皶苯忉尀椤皶鴮憽⒂涗?、記載”,如《戰(zhàn)國策·齊策三》:“因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于外者,疾入諫!’”
“書”解釋為“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如《史記·張丞相列傳》:“其人少時好讀書,明于詩、論語?!薄皶苯忉尀椤啊渡袝返暮喎Q”,如《淮南子·泛論訓》:“誦先王之《詩》《書》,不若聞得其言;聞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書”解釋為“簿牒文件等”,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薄皶苯忉尀椤皶拧保纭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薄皶苯忉尀椤耙环N文體名”,如《淮南子·要略》:“故著書二十篇,則天地之理究矣,人間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備矣?!?/p>
根據(jù)語料檢索,列出如表2:
表2
汪維輝(2000:239):“‘寫’的‘抄寫’義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使用漸廣,原來由‘書’兼任的這個義位卸給了“寫”,‘書’慢慢就減少了這樣的用法?!盵2]圖表中“書”的使用次數(shù)逐漸減少也證明了這一說法的可靠性。而引申義“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這個義項的使用越來越頻繁,逐漸發(fā)展“書”的基本義項。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由于篇幅有限,這里就不具體舉例說明了。在這個時期除了常見的幾個義項外,還出現(xiàn)了“書法”這個義項。據(jù)統(tǒng)計,在《世說新語》這部典籍中共出現(xiàn)了7次。如《世說新語·巧藝》:“會善書。學荀手跡,作書與母取劍,仍竊去不還。”
根據(jù)語料檢索,列出如表3:
表3
如表3所示,這一時期表“書寫”的“書”明顯減少,而表“書籍”的“書”逐漸增長。同時,“書信”“書法”等義項的使用也越來越普遍。由此可見,“書”的意義正在慢慢發(fā)生遷移和變化。
(四)唐宋時期
根據(jù)語料檢索,列出如表4:
表4
王鳳陽(1993:706):“執(zhí)筆作字的行為叫做‘書’(書),叫‘寫’(寫)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代寫字已經不說‘書’而說‘寫’了,但在當時,這是被文人學士們所嘲笑的?!盵3]所以,雖然宋朝已經有了‘寫字’的書法,但在文獻中人們還是用“書”來表示“書寫”義。可能由于這一時期的文獻多記載佛禪宗教事務,所以,表“書寫”的“書”使用次數(shù)略微增長,多以“書符”或“書一道符”的形式出現(xiàn)。
(五)元明清時期
根據(jù)語料檢索,列出如表5:
表5
如表5所示,在元明清時期的這幾部文獻中,“書”作為“書寫”義僅出現(xiàn)了三次。如下:
1)《西廂記雜劇·第二本》:“張珙再拜,二月十六日書?!?/p>
2)《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匡超人舉眼,看見中間御書匾額‘中朝柱石’四個字,兩邊楠木椅子?!?/p>
3)《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刻下儀征王漢策舍親令堂太親母七十大壽,欲求先生做壽文一篇,并求大筆書寫,望即命駕往伊處?!?/p>
從目前的研究看,沒有發(fā)現(xiàn)“寫”的甲骨文字體?!稘h語大字典》[4]中收入最早的是“書”的石鼓文字形,《說文解字》中收入“書”的篆書字形?!墩f文解字》:“寫,置物也。從宀,舄聲?!盵5]由此可見,“寫”的本義是“移置、輸送?!?/p>
我們以《漢語大詞典》為依據(jù)[7],列舉了“書”的幾個主要義項:①移置、輸送;②傾吐、發(fā)抒;③舒暢、喜悅;④效仿、仿效;⑤摹畫、繪畫;⑥抄寫、書寫。
(一)先秦時期
“寫”的本義是“移置、輸送”,如《禮記·曲禮上》:“御食于君,君賜余,器之溉者不寫,其余皆寫?!毕惹貢r期,“寫”可以解釋為“傾吐、發(fā)抒”,如《詩·邶風·泉水》:“駕言出游,以寫我憂。”“寫”可以解釋為“舒暢、喜悅”,如:《詩·小雅·蓼蕭》:“既見君子,我心寫兮?!薄皩憽笨梢越忉尀椤靶Х?、仿效”,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縣人得車厄也,衛(wèi)人佐弋也,卜子妻寫弊褲也,而其少者侍長者飲也?!薄皩憽笨梢越忉尀椤澳‘嫛⒗L畫”,如《墨子·經說上》:“圓,規(guī)寫交也。”“寫”可以解釋為“抄寫、抄錄”,如《韓非子·十過》:“因靜坐撫琴而寫之。”
根據(jù)語料檢索,列出如表6:
表6
這里的“寫”只有“抄寫、抄錄”的意思,而沒有“書寫”的意思。汪維輝(2000:238):“就目前所知,跟書寫有關的‘寫’字最早見于《睡虎地秦墓竹簡》?!畬憽敗畷鴮憽v,開始義域很窄,僅限于指‘抄寫’這一個義位?!盵2]
(二)兩漢時期
兩漢時期,“寫”也有“移置、輸送”的意思,如《史記·秦始皇本紀》:“發(fā)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薄皩憽币部梢越忉尀椤皟A吐、發(fā)抒”,如《戰(zhàn)國策·趙策二》:“故寡人以子之制慮,為辯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難,忠可以寫意,信可以遠期。”“寫”可以解釋為“效仿、仿效”,如《淮南子·本經訓》:“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識也,星月之行可以歷推得也,雷震之聲可以鼓鐘寫也?!薄皩憽笨梢越忉尀椤澳‘?、繪畫”,如《史記·龜策列傳》:“略記其大指,不寫其圖。”“寫”可以解釋為“抄寫”,如《論衡》:“若言已驗嘗試,人爭刻寫,以為珍秘?!薄皩憽边€可以解釋為“瀉,含有嘔吐的意思”,如《淮南子·修務訓》:“兵聞其猴也,據(jù)地而吐之,盡寫其食。此未始知味者也。”
根據(jù)語料檢索,列出如表7:
表7
如表7所示,“寫”的“抄寫”義在這一時期的使用逐漸增多。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由于篇幅有限,這里就不舉例說明了。
根據(jù)語料檢索,列出如表8:
表8
如表8所示,“寫”的“抄寫”義使用情況越來越普遍,而“寫”的其他義項所占比重小或已經沒有使用了。
(四)唐宋時期
根據(jù)語料檢索,列出如表9:
表9
唐宋時期表示“抄寫”的“寫”越來越多。同時,也出現(xiàn)了表示“書寫”的“寫”。如:《敦煌變文選》:“相公是日只于福光寺內,且將此事,寫表奏上晉文皇帝。”王鳳陽(1993:706)認為“寫”具有現(xiàn)代的書寫義大致在宋代以后[3]。但汪維輝(2000:246)認為寫字叫“寫”的時代恐怕還應提前[2]。同時,也舉出了一些例子證明。通過考證,我們認為五代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了表示“書寫”的“寫”。
(五)元明清時期
根據(jù)語料檢索,列出如表10:
表10
由此可見,“寫”在元明清時期已經完全表示“書寫”義了。舉例如下:
4)《老乞大諺解》:“每一個竹簽上,寫著一個學生的姓名,眾學生的姓名,都這般寫著?!?/p>
5)《西廂記雜劇》:“小生再寫一簡,煩小娘子將去,以盡衷情如何?”
6)《金瓶梅》:“習學彈唱,閑常又教他讀書寫字?!?/p>
(一)“書”“寫”的歷時演變途徑
關于詞義的演變途徑,蔣紹愚先生、李宗江先生等優(yōu)秀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他們一致認為,詞義引申是新詞產生的最主要的途徑。蔣紹愚先生(1989a,71頁)說:“引申是基于聯(lián)想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詞義發(fā)展。”[8]學者們所提出的詞義發(fā)展演變的途徑和機制,為詞匯研究鋪平了道路。接下來就“書”和“寫”的歷時演變途徑作出具體闡釋。“書”和“寫”的演變方式兼有輻射式和鏈條式(如圖1):
圖1 “書”的歷時演變途徑
“書”的本義是“書寫”。在先秦時期,“書”就有了2-6這五個引申義。這個時期“書寫”和“書籍”是“書”的主要義項。兩漢時期,“書寫”這個義項逐漸減少,而“書籍”和“《尚書》的簡稱”這兩個義項逐漸增多。魏晉南北朝時期,“書寫”這個義項進一步減少,“書籍”逐漸發(fā)展成為“書”的基本義項?!皶拧边@個義項也有所增加。同時,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書法”這個義項。唐宋時期,由于文獻較多記載佛禪宗教事務,所以“書寫”這個義項的出現(xiàn)頻率略有增加。元明清時期,“書寫”這個義項幾乎不再使用了,“書籍”成為了“書”的基本義項(如圖2)。
圖2 “寫”的歷時演變途徑
“寫”的本義是“移置、輸送”。在先秦時期“寫”就已經兼有了以上6個義項。先秦時期,與“書寫”有關的“寫”只有“抄寫、記錄”這個義位,沒有“書寫”的義位。兩漢時期,“抄寫”義的“寫”逐漸增多。魏晉南北朝時期,“抄寫”義的“寫”進一步增多,同時,“傾吐、抒發(fā)”和“摹畫、繪畫”義項使用次數(shù)較多,而其他義項幾乎不用。唐宋時期,“抄寫”義的“寫”越來越普遍,五代時期已經出現(xiàn)了少量的“書寫”義的“寫”。元明清時期,“寫”的其他義項已經基本不使用了,“書寫”義發(fā)展成了它的基本義項。
(二)“書”“寫”詞義引申的原因
1.心理認知的動因
蔣紹愚先生在《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2015,179頁)中提出“詞義的引申和同源詞的滋生的心理基礎是聯(lián)想,即通常所說的隱喻和轉喻?![喻’是兩個相似的事物之間的聯(lián)想,‘轉喻’是兩個相關的事物之間的聯(lián)想?!盵9]下面通過圖文形式表示“書”和“寫”詞義引申的動因。
(1)
(2)
2.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在語言的三個要素中,詞匯是社會文化最直接的反映,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不斷變化。舊詞的消亡,新詞的產生,詞義的變化都與社會的生產活動、文化發(fā)展等息息相關。例如,“書”的“書寫”意義的產生,正是因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有了記錄的需求,“書寫”的動作由此產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把一個個文字刻在竹簡上,后來寫在布帛上,后來寫在紙上?!皶边@一詞義的產生,也正是因為社會生活中這一物件的出現(xiàn)。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人們開始關注字的寫法、形體,這使得書法藝術興起,從而“書”發(fā)展出了“書法”這個義項。
(三)“書”“寫”的替代關系
將“書”和“寫”在各個時期的使用情況進行對比,了解“書”和“寫”的歷時演變及替代情況。如表11所示(括號內為該義項出現(xiàn)的次數(shù))。
表11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有關“書寫”的動作大都統(tǒng)稱為“書”。此時,與“書寫”有關的“寫”少量出現(xiàn),但是不表示“書寫”,只表示“抄寫”這個義位(如表12)。
表12 兩漢時期
兩漢時期,表“書寫”的“書”明顯減少,而表“抄寫”義“寫”的使用次數(shù)在這一時期明顯增加(如表13)。
表13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表“書寫”的“寫”進一步減少,表“抄寫”的“寫”越來越普遍(如表14)。
表14 唐宋時期
注:《敦煌變文選》中出現(xiàn)了四例“寫”表“書寫”,都是以“寫表”詞組出現(xiàn)的。唐宋時期,可能是由于這一時期的作品很多都是記載佛禪宗教事務,表“書寫”的“書”有稍微增多的趨勢。而這一時期,表“抄寫”的“寫”繼續(xù)增加,王維輝認為,此時已經出現(xiàn)了少量的泛指“書寫”的例子。我們認為,在五代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了少量的表“書寫”的“寫”(如表15)。
表15 元明清時期
元明清時期,表“書寫”的“寫”幾乎不用了,只是在特殊地方或以詞組形式出現(xiàn),而這一時期的“寫”已經可以完全表示“書寫”了。
《近代漢語研究概要》(2005,182頁):“志村認為,這種動詞的復合用法要放到整個漢語詞匯復音化的背景上來考慮,漢語詞匯復音化的趨勢在六朝時大大加速?!盵1]“書”“寫”本來是兩個詞,在歷時的發(fā)展中各自都通過各種方式演變著。在六朝時,雖然“書”字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解釋為“書籍”,但“書寫”的意義也仍然保留著。這個時期“寫”字的“書寫”義也已經頻繁出現(xiàn)。因此,在漢語詞匯復音化的這個大趨勢下,“書”和“寫”也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成為了“同義復合詞”。當然,由于詞義的發(fā)展演變,“書”作為“書寫”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出現(xiàn)的情況少之又少,所以,“書寫”逐漸發(fā)展為一個“偏義復詞”,“書”幾乎不表示意義,“書寫”義由“寫”承擔。
“書寫”在六朝文獻中出現(xiàn)的情況,舉例如下:
7)《東晉譯經》:“若有書寫經卷者,繒彩花蓋持供養(yǎng)?!?/p>
8)《全梁文》:“昔剜體供養(yǎng),析骨書寫,歸依正法,匪吝身命,以今望古,信非虛說?!?/p>
9)《神會語錄》:“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但是,為什么在六朝時會出現(xiàn)漢語詞匯復音化的現(xiàn)象呢?汪維輝(2000)提出:凡是社會動蕩、思想解放的時代,語言的變化就快,反之則相對較慢。如漢魏六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最快、民族戰(zhàn)爭最頻繁的時期,加之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使得這一時期的語言尤其是詞匯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2]。
“書”的本義為“書寫、記錄、記載”,在先秦時期它是“書”字的主要義項,到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這一義項的使用頻率逐漸降低,直至到元明清時期也只有極少數(shù)的幾處例外,到現(xiàn)代漢語中這一義項幾乎退出了歷史舞臺?!皩憽钡谋玖x為“移置、輸送”,從先秦時期開始,“寫”就通過隱喻、轉喻等途徑演變出了多種意思。到兩漢、魏晉南北朝,這一義項的使用頻率逐漸增多,但“寫”只表達“抄寫”這個義位,沒有“書寫”的意思。到唐宋時期,表示“抄寫”的“寫”仍在增加,同時,在五代以后出現(xiàn)了少量泛指“書寫”的“寫”。直到元明清時期“寫”可以解釋為“書寫”了。在六朝時,“書”“寫”在漢語詞匯復音化的大趨勢下合成為一個“同義復合詞”,到現(xiàn)代漢語中逐漸演變?yōu)橐粋€“偏義復詞”。
[1]任學良.《古代漢語·常用詞》訂正[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1987.
[2]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王鳳陽.古辭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徐中舒.漢語大字典[M].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5]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8]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9]蔣紹愚.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0]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1.
[責任編輯:南東求]
2016-09-09
舒文琪,女,湖北仙桃人,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H024
A
1672-1047(2016)05-0063-06
10.3969/j.issn.1672-1047.2016.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