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林波,李雪婷,喬花云
(燕山大學a.公共管理學院;b.里仁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4)
國內“問責制”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
——基于CNKI數(shù)據(jù)庫2003—2015年收錄文獻關鍵詞共現(xiàn)的計量和可視化
司林波a,李雪婷a,喬花云b
(燕山大學a.公共管理學院;b.里仁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4)
以2003—2015年CNKI(中國知網)收錄的“問責”為篇名的3845篇關于問責的國內文獻為研究對象,利用網絡引文分析軟件Ci teSpace III進行知識圖譜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國內學者對問責研究的熱度一直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形成了行政問責、教育問責、社會問責、網絡問責、審計問責等若干熱點研究領域,涌現(xiàn)出一些核心學者和研究機構。研究表明,當前問責制研究全面繁榮背后呈現(xiàn)出分散化、碎片化等特點,表現(xiàn)出研究領域由行政問責向其他領域不斷拓展、研究方法由定性開始向定量轉化、研究內容由宏觀為主向微觀過渡,以及本土化探索逐步加強等發(fā)展趨勢。與此同時,問責制研究也表現(xiàn)出研究隊伍分散,學術資源的整合能力不足,學術研究視角較窄,對問責共性問題的學理性建構不足,以及缺乏本土化理論創(chuàng)新等突出問題。未來對問責的研究應該加強跨機構和跨學科的交流合作,引入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分析工具,把研究重點放在理論視野的拓展、學術觀點的創(chuàng)新和本土化問責理論及實踐體系的建構上,從而更好地發(fā)揮理論指導實踐的功能作用。
問責制;知識圖譜;核心作者;關鍵詞共現(xiàn);CiteSpace III;文獻計量
問責制自2003年在中國啟動以來,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隨著其發(fā)展和研究的深入,國內學者隨之開展了對問責研究的總結,但主要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文獻綜述方法。如學者韓志明[1]、王成蘭[2]、普永貴[3]、高萍[4]、鐘裕民[5]等通過對一段時間以來關于行政問責制研究的主要文獻的梳理而撰寫了綜述性文章,對問責制研究共識的達成、深入和繼續(xù)推進做出了貢獻。但這些成果即使是同一年度的文獻在綜述主題、分析文獻的選擇,以及主要觀點和結論等方面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或差異。這表明學者在采用傳統(tǒng)文獻分析方法時將個人的偏好帶入研究中,主觀性色彩較強,而且傳統(tǒng)文獻綜述方法只能通過篩選出的有限的文獻分析得出問責研究的顯性特征和趨勢,難以揭示文獻間隱藏的實質性話題及其相互的關系。由陳超美博士開發(fā)的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可以對前沿術語進行尋徑運算,動態(tài)識別共引聚類,找出學科領域演化的關鍵文獻,發(fā)現(xiàn)研究熱點。通過對熱點內容內在知識邏輯關系的整合,分析學科演化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6]。知識圖譜研究分析方法是近幾年新出現(xiàn)的研究文獻的新路徑方法,主要是從文獻的主要內容、時間、引文、摘要、關鍵詞等方面對一段時間內相關主題論文的整體情況進行客觀統(tǒng)計的分析,發(fā)現(xiàn)隱藏在大量數(shù)據(jù)背后的實質內容,客觀性較強,從而更具有科學性。
本文的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關于“問責”的全部文獻。以“問責”為“篇名”檢索條件,期刊來源類別為全部期刊,時間從2003—2015年并以模糊查詢?yōu)闄z索條件,檢索到3845條結果。本文選擇版本CiteSpace v.3.8.R8(64—bit),繪制過去13年以來我國問責制研究的科學知識圖譜。通過對相關問責研究的期刊來源文獻的關鍵詞(Keyword)共現(xiàn)知識圖譜及聚類分析,結合二次文獻檢索,從而確認我國問責制研究所涉及的主要話題及發(fā)展演進過程;通過對突現(xiàn)詞(Burst Terms)的查詢與追蹤,確定我國問責研究在不同時期的熱點領域和前沿主題。
運行可視化軟件CiteSpace v.3.8.R8(64—bit),建立新的運算目錄界面,設定單個時間切片為1年,即共有13個單個時間切片。在節(jié)點類型中選擇關鍵詞(Keyword),通過反復的調節(jié)閾值使之能夠得到滿意的知識圖譜并最終將閾值設置在4,4,20,即在單個時間切片內關鍵詞出現(xiàn)次數(shù)大于4,關鍵詞詞頻的共現(xiàn)次數(shù)大于4,關鍵詞相似系數(shù)大于0.2。勾選最小樹突算法,其余的選項選擇為系統(tǒng)默認的參數(shù),最終形成111個節(jié)點,125條連線的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如圖1所示。
在圖1中節(jié)點(圓圈)的大小表示關鍵詞在所有文獻中出現(xiàn)次數(shù)的多少,節(jié)點圓圈越大則表示關鍵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也就越多。圓圈位置可用中心度來表示,如果一個關鍵詞擁有比較高的中心度,則表示該關鍵詞與其它的關鍵詞在同一篇文獻中共同出現(xiàn)的概率就會越高。中心度越高則圓圈陰影越明顯。一般來說,詞頻和中心度較高的關鍵詞很可能是一段時間內學者們共同關注的問題,即學科領域研究的熱點所在[7]。
從圖1中可以看出,國內問責領域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問責”,包括高官問責、政府問責、官員問責等都屬于行政問責的研究范疇。從本質上來講中國問責制的誕生也是從官員面對突發(fā)疫情的管理不善而引起的。行政問責一直是問責領域研究的熱點,與此同時也呈現(xiàn)出向更廣泛的橫向領域研究拓展的趨勢。結合圖1的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可以從中得出2003—2015年間3845篇問責文獻的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次和中心度以及關鍵詞的突現(xiàn)率等數(shù)據(jù)指標(詳見表1、表2)?;诒?和表2的數(shù)據(jù)以及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對近13年來國內問責研究的熱點領域和前沿主題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在問責制研究中從行政問責不斷向其他領域拓展和深化的研究趨勢。
圖1 國內問責主題文獻的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
表1 2003—2015年國內問責主題文獻前15位高頻詞和高中心度關鍵詞
表2 2003—2015年國內問責主題文獻關鍵詞突現(xiàn)率(前12位)
由圖1和表1、表2可知,近13年來,隨著行政問責的研究深入,逐漸衍生出教育問責、社會(公民)問責、審計問責、網絡問責等4個研究熱點領域。雖然這幾個研究熱點在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中還沒有在各自領域內形成比較成熟的體系,但是其在表2中的突顯率卻很高,可以視為當前關注度比較高的前言主題。圖2顯示了問責熱點領域發(fā)文量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圖2 國內部分問責制熱點關鍵詞期刊發(fā)文量隨時間變化情況
(一)行政問責研究
“行政問責”是出現(xiàn)頻率和中心度最高的關鍵詞,在圖1中與行政問責相連的重要共現(xiàn)關鍵詞還有 “責任政府”、“政府執(zhí)行力”、“問責主體”、“問責程序”、“問責體系”、“同體問責”、“異體問責”、“政府公信力”等。可見行政問責在責任政府、政府執(zhí)行力和政府公信力建設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對行政問責研究較早、發(fā)表論著較多并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主要有周亞越、張創(chuàng)新、宋濤、黃健榮、王學軍、施雪華等。周亞越最早開展了行政問責的理論研究,認為行政問責制“是指特定的問責主體針對各級政府及其公務員承擔的職責和義務的履行情況而實施的并要求其承擔否定性結果的一種規(guī)范。”[8]在概念界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行政問責的主客體、行政問責范圍和程序,以及行政問責的責任體系和后果進行了解析,認為行政問責不僅是一套實體規(guī)范,同時也是一套程序規(guī)范。周亞越對行政問責這一基本內涵的界定基本上確定了國內學術界對行政問責內涵理解的基本范式。張創(chuàng)新對行政問責的關注幾乎與周亞越同步,他最初將行政問責的性質界定為:“對行政責任進行定向追究的一種事后監(jiān)督手段?!盵9]這一性質界定反映了當時行政問責引入的時代背景,但在這一觀點上也與后來學術界的觀點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行政問責不僅僅是一種事后監(jiān)督手段,而是全程預警與防范機制。這也反應了學術界對行政問責內涵和性質理解不斷深入的過程。
隨著行政問責的發(fā)展,在取得積極成果的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國內學者開展了積極的應對性研究,將研究重點聚焦到行政問責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提出解決途徑上來,成果數(shù)量在2009—2010年間達到了頂峰,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是總結問責實踐的結果,也反過來進一步指導問責實踐。此外,中國的行政問責研究還表現(xiàn)出鮮明的理論研究超越于實踐的現(xiàn)實特點。早在2007年,韓志明通過對國內成果的梳理,曾指出:“在短期之內,行政問責制的理論探討基本上可以告一段落了。”[10]雖然定論稍顯過早,但也反映了國內問責理論研究的超前性。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理論上的成果還沒有在實踐中發(fā)揮很好的指導作用,制度設計還沒有跟得上理論藍圖的美好構建,問責實踐必將倒逼制度的進一步的優(yōu)化和完善??梢灶A見,源于實踐的需要,行政問責制的研究還將繼續(xù)。
(二)教育問責研究
教育問責研究在關鍵詞圖譜中還沒有形成與其它研究領域相互聯(lián)系的態(tài)勢,但是在關鍵詞突顯上卻很明顯。由圖2可以看出教育問責在2011年期刊發(fā)文量達到頂峰(33篇),可見國內學者對教育領域問責的研究十分關注。教育問責制是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也是行政問責實踐向教育領域擴展的結果[11]。對教育問責制進行研究的學者較多,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李樹峰、高耀麗、司林波、辛濤、儲宏啟、賈繼娥、王淑娟等。
教育問責制在我國的興趣起始于義務教育領域的亂收費治理。從CNKI收錄的關于教育問責的文獻來看,國內學者對教育問責的研究大體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對國外教育問責制產生背景、實踐經驗的述評以及對國內的啟示分析。李樹峰、王淑娟、高耀麗等在比較教育問責領域研究成果影響較大,特別是高耀麗對英美國家高等教育問責的機構、問責模式、問責內容、問責利益相關者及訴求者進行了充分的闡述[12-14],并且對英美兩國高等教育問責制在學術立場、市場力量及政府權力這三種因素上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較[15]??梢哉f,高耀麗對國外高等教育教育問責研究較為系統(tǒng)。
二是對教育問責制內涵、特點、結構、模式等方面的相關理論探討。在國內教育問責理論研究方面,司林波認為教育問責制是政府通過立法確立參與教育活動各方的責任與權利,通過責任客體對主體的解釋、描述或證明等形式來實現(xiàn)并輔之以獎懲措施的制度體系,并從教育問責在實踐中表現(xiàn)出的向度全程性、形式多元性、內容普遍性、效應兩重性、結果多樣性等特征來進一步闡清教育問責的內涵,獎懲只是問責的手段,教育問責的本質在于改進教育績效,提高教育質量[16]。
三是對我國教育問責建構路徑的探析。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國內學者對教育問責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在中國探討如何建構教育問責制也提上了日程。賈繼娥等針對教育質量應如何提高以及由誰負責等問題上,提出了通過對教師、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的問責來推動教育質量的提高,進而建立以質量為本的教育問責制度體系[17]。辛濤在對國外問責機制和模式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對建構和完善我國教育問責制過程中幾個關鍵技術問題的重點解決,其中包括將多重測量納入問責系統(tǒng),對分數(shù)變化進行測量,問責機制中階段性目標的設定,問責中的效度問題[18],從而對教育問責制的科學設計提供了論證。
盡管教育問責制在建構的過程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但其對于改進教育績效的功能作用毋庸置疑。司林波對教育問責制發(fā)展趨勢做出總結,即國內教育問責制呈現(xiàn)出價值與效率的動態(tài)平衡,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問責的銜接,可測量性的教育評估加強,國際化與本土化共同發(fā)展,以及教育問責模式多樣化等發(fā)展趨勢[19]。我國的教育問責制正經歷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法制化的歷程,因此,今后一段時間內對教育問責的探討仍然是學術界重點關注的熱點領域。
(三)社會問責研究
由圖2可以看出社會問責在期刊上的發(fā)文量呈現(xiàn)出不斷上升的趨勢,這與這些年來公民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有密切的關系。社會問責和行政問責制密切相關,是行政問責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一種異體監(jiān)督形式。社會問責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中,其作用力也在逐漸彰顯。目前,社會問責研究的作者群相對分散。對社會問責的探討最初是在慈善組織中引發(fā)的,進而在不同的領域內起到作用。林閩鋼2006年在《慈善組織社會問責探討》一文中初次探討了社會問責的涵義,并對慈善組織社會問責的內容、目標、評估指標體系等做了詳細闡述[20]。目前國內學者對社會問責的研究大體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社會問責的理論基礎、產生條件、特點及功能等方面的理論性探討;二是針對社會問責在實踐中出現(xiàn)的弊端及補救性措施的探討。
在社會問責的理論研究方面,管前程、趙淼等學者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管前程認為社會問責是一個開放的事前和事中多元主體參與和監(jiān)督的過程,應該將其視為一種社會預警機制,而不僅僅將其視為一個封閉的事后獎懲的過程[21]。趙淼從國家與社會關系出發(fā)將問責粗略分為政府問責和社會問責,從而在內涵上將社會問責與其它問責區(qū)分開來,并指出社會問責的內容包括公民參與、媒體監(jiān)督和社會利益集團的影響與作用。社會問責一經產生所具有的針對性和監(jiān)督性是其他問責機制不可比擬的,可以用來彌補政府權力運行中必不可免的缺陷[22]。在責任政府構建的前提下,社會問責更體現(xiàn)民主與法治的本質。隨著網絡時代的帶來,社會(公民)問責與網絡問責在交融中逐漸呈現(xiàn)出合流的趨勢,網絡問責的高效便捷性使得社會問責的功能進一步彰顯,公民通過網絡參與社會問責成為一種新的趨勢,網絡問責逐漸成為社會問責的新載體和新手段。
(四)網絡問責研究
從CNKI中收錄的問責文獻和網絡問責的突現(xiàn)率可以看出,網絡問責研究也逐漸成為問責領域一個悄然興起的研究熱點。從圖2中可以看出網絡問責是近幾年興起的,但在網絡問責研究方面的成果還相對比較分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者如周亞越、宋濤、司林波、駱勇、廖闊、馮勇等。2009年被稱為“網絡問責年”,一系列網絡問責事件觸動了國內學者對問責研究的敏感神經,當年及之后發(fā)表了大量與網絡問責相關的論文。目前,學術界對網絡問責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網絡問責的理論基礎、條件、特點及問責流程等方面的理論探討;二是對網絡問責正反兩方面的效應的分析及風險化解的研究。駱勇于2009年發(fā)表的《網絡時代下的網絡問責:一種新型民主形態(tài)的考量》是當年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該文首先對網絡問責的特點及方式進行了初步的描述,認為“網絡問責已經開始逐步搭建起了一種公眾的話語民主,真正的‘草根時代’已經來臨?!盵23]周亞越對網絡問責的行動邏輯、基本要素,政治、經濟和社會基礎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24-25],另外還對網絡問責中意見領袖的價值功能以及問責官員的權利保障問題進行了研究[26-27],可以說周亞越對網絡問責領域的研究成果卓著,貢獻最偉。
網絡問責的興起離不開網絡環(huán)境健康有序的良性發(fā)展和公民參政熱情的逐漸升溫以及權力監(jiān)督機關的跟進,顯然網絡問責是為補充傳統(tǒng)行政問責的缺點而出現(xiàn)的。網絡問責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上問下責的問責方式以及問責范圍過于狹窄等問題,是一種新型的下問上責的問責形式,是一種更加符合政治民主要求的問責的方式。網絡問責不僅拓寬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有效渠道,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政治參與渠道,同時強化了問責主體中異體問責的功能。然而,隨著網絡問責的深入發(fā)展,其缺點也逐漸暴露出來,而引起了學術界的積極關注。故周亞越、司林波、馮勇、廖闊等學者對網絡問責的積極效應、負面效應及其化解途徑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其中,司林波認為“網絡問責猶如一把雙刃劍,在發(fā)揮監(jiān)督公共權力的同時,由于缺乏規(guī)范和秩序,也同樣成為輿論暴力場和侵權行為的重要推手?!盵28]周亞越則對網絡問責的有效性、有限性及偏差性進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因網絡問責固有的不足,制度問責才是我國問責制建設的根本出路[29]。馮勇、廖闊等也專門對網絡問責的負效應進行了分析,認為網絡偏激問責、迫害性問責及網絡“多數(shù)人暴政”等問責行為異化的主要根源在于網民素質良莠不齊、幕后推手惡意炒作、網民的非理性傾向、網民主體結構缺陷等。為了規(guī)范和矯正網絡問責中的異化行為,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強化公民教育,持續(xù)提升公民的網絡素養(yǎng)和理性問責的能力。 ”[30-31]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腐力度空前增強,網絡反腐也成為一種重要而強有力的反腐形式,網絡問責作為網絡反腐的重要工具將逐步深入。如何有效規(guī)避網絡問責的負面效應,發(fā)揮網絡問責的積極功能,加速推進新興的網絡問責方式與傳統(tǒng)的行政問責方式之間的有效對接,促進網絡問責的健康有序的發(fā)展,不僅是實踐部門要著力的解決的緊迫問題,更是理論界將在接下來持續(xù)關注的熱點話題。
(五)審計問責研究
審計問責制作為一種有效的管控手段,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審計問責都占據(jù)很重要地位,也是行政問責在審計領域的拓展和深化。由圖2可知審計問責在2011年期刊的發(fā)文量有所下滑,但在之后其發(fā)文量一直在上升,可見學者對政府審計問責的研究在不斷的深化。國內學者對審計問責的研究大多也是建立在行政問責的基礎上對其在審計領域問題中展開研究的。早在2006年,審計作為國際上公認的反腐敗工具就被寫入《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以此來強化審計問責制,使其成為各個國家的共識。在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中有關審計問責的有《審計法》和《審計實施條例》等。
2004年爆發(fā)的“審計風暴”,揭露了大量的經濟腐敗違規(guī)行為。目前學者對審計問責的研究大體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對審計問責的理論基礎、特點、功能及要素等方面的理論探討;二是針對審計問責的困境所進行的解決措施的研究。馮均科、張靈芝、王娟等作為第一批關注審計問責的學者對審計問責展開了初步的理論探討,張靈芝認為政府審計問責是一種社會交待和責任追究體系,向“社會交代”的內容主要是個人或組織使用的國有資產的流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責任追究則是指相關個人和組織基于審計結果而承擔的相應后果。為了保障這種“社會交代”和相應審計后果的實現(xiàn),張靈芝進一步從“問”、“責”、“制”三個方面構建了政府審計問責的制度框架[32]。張靈芝關于政府審計問責的含義及制度框架設計被后來的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所廣泛借鑒和引用。與此同時,馮均科提出問責政府是民主社會國家審計的天職,并從問責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國家審計制度改革的思路[33]。
審計問責制的產生使得政府審計工作開始向監(jiān)督政府行為轉變,進而增強了政府官員的責任感,黨和政府的形象得到了提升,顯示出了黨和政府對構建法治政府和責任政府的決心。對于我國審計問責在問題上的研究,大多數(shù)學者都是從“權力”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王娟就曾提出對審計監(jiān)督責任制度的安排,即通過明確人大監(jiān)督的權力、促進依法審計和實行審計結果公告制度來實現(xiàn)“以權制權”[34]?!耙詸嘀茩唷边@一觀點在學術界已基本形成共識。馮亢就目前的審計問責模式存在缺少權力制衡的問題,提出了對現(xiàn)有審計問責制度的轉變,由行政審計問責模式轉向立法型審計問責模式[35]。立法型審計問責模式的形成,會讓審計工作更加公開透明。
近幾年來,國家反腐力度空前,審計問責的作用逐步彰顯。在未來的時間里,作為國家治理手段的重要工具,審計問責在建立清正廉潔、高效以及負責任的政府方面都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國內問責來源期刊作者合著知識圖譜分析
按照上述對問責關鍵詞形成的共現(xiàn)知識圖譜構建的方式,可生成有關問責制研究作者的分布知識圖譜(見圖3),圖中節(jié)點代表作者,節(jié)點的大小與作者發(fā)文數(shù)量成正相關關系即發(fā)文量越多節(jié)點越大,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代表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表3列出了國內期刊記錄的有關問責文獻發(fā)文量≥5篇的重要作者及其所在單位。
圖3 國內問責研究作者分布的知識圖譜
表3 國內期刊記錄的有關問責研究的重要作者發(fā)表文章分布(發(fā)文量≥5篇)
查閱CNKI(中國知網)可知國內期刊記錄的有關問責文獻發(fā)文量≥5篇的重要作者共有28位。成果比較集中的學者主要有周亞越、宋濤、司林波等,可以說他們對國內問責研究進行了持續(xù)性關注,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從圖3中可以看出節(jié)點之間連接比較密切主要是以燕山大學司林波為主體對問責領域研究的團隊,在圖中清晰可見的作者之間連接密度比較大;寧波大學周亞越與天津師范大學的韓志明在相關問責研究上有合作關系,以及吉林大學張創(chuàng)新與上海大學趙蕾、上海交大吳建南與西安交大閻波之間因師生傳承關系形成的合作關系。同時可以看出大部分作者在圖中的分布比較分散,作者之間的連線非常稀疏或者彼此之間沒有連線,這說明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不強或者并不存在合作關系,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跨機構和跨學科的核心作者群尚沒有形成。
(二)國內問責來源文獻的研究機構合作知識圖譜分析
用上述同樣的方法生成國內問責研究機構的知識圖譜(見圖4),表4列出了國內期刊記錄的有關問責來源發(fā)文量≥10篇的51個重要機構。
圖4 國內問責研究機構分布的知識圖譜
表4 國內問責研究文獻的機構發(fā)表文章分布(發(fā)文量≥10篇)
從圖4和表4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一是國內有關問責的發(fā)文10篇以上的機構一共有51所,這些機構的類型主要是以高校為主,尤以高校中的公共管理學院為重點發(fā)文機構,還包括其他的機構如研究所、報社等。這51個機構共在期刊上發(fā)表相關的文獻1121篇,占總發(fā)表文獻的29.15%。這些研究機構基本上代表了國內學者對問責研究的整體實力,其所屬地區(qū)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地區(qū),且北京高校居多,成果集中的高校主要真有北大、人大、北師、中央黨校等。北京高校對政治的敏感性比較強,因而對問責的關注度比較高。
二是從圖4可以看出國內有關問責的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比較薄弱,僅僅存在的幾個合作關系也僅局限于各個機構的內部之間,如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僅是與其所在學校的廉政研究中心節(jié)點之間有連線關系,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燕山大學里仁學院等之間有連線關系;深圳大學管理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政治行政發(fā)展研究所和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之間有連線關系。有的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也僅局限于本地相關機構之間的合作,如天津農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和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以及燕山大學與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院這兩個節(jié)點之間有連線。只有少數(shù)機構之間存在著跨地域的合作,例如,湖南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中南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和復旦大學三個研究機構有連線,但連線也不是很粗,這表示三者之間的合作關系也并不是很強。研究機構之間不明顯的連線關系,表明國內學者在問責制研究方面沒有實現(xiàn)資源的共享與重組,核心作者之間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學術交流與合作較少,不利于問責制研究理論體系共識的達成。
(三)國內有關問責來源期刊的分布
國內共有45種核心期刊發(fā)表問責的載文量≥5篇,這45種期刊的學科范圍(按照知網學科分類)分別屬于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政治學、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行政法及地方法規(guī)、新聞與傳媒、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等6個學科領域,說明國內對有關問責的研究呈現(xiàn)的是跨學科的特點。
下表5列出了問責研究載文量≥5篇的45種核心期刊。這45種核心期刊一共發(fā)表527篇問責論文,占總發(fā)文量的13.71%,這表明問責論文刊載期刊的分布相當分散,特別是在核心期刊的發(fā)文量偏少。
(四)國內有關問責文獻被引用情況分析
被引情況同樣可以反映出一個研究領域的熱點,是作者和期刊學術聲譽的重要指標之一。被引用的次數(shù)越多說明文章的水平越高,而高頻被引的文章幾乎都是來自于核心期刊。下表6列出了國內問責研究的41篇被引超過70次的論文的題目和作者,從中可以了解到問責研究中最受關注的研究領域或者問題。從被引文獻可以看出對問責的研究主要是從政府行政領域開始,即對行政問責的研究進而延伸到各個領域。可以看出高頻被引的論文仍然是以對行政問責各個方面的研究為焦點。
從高被引文獻的論文選題可以將問責的熱點主題分為五類:一是行政問責制的基本內涵及相關理論問題的研究;二是我國行政問責的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及完善路徑的研究;三是國內學者對有關行政問責的研究與建立責任政府、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系探究;四是問責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如在教育、績效、審計等領域內的問責研究。引用頻率較高的論文基本都是與行政問責的基本概念及內涵的理論研究成果有關,而對行政問責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的高頻研究成果也開始出現(xiàn),這從側面反映出在未來一段時間對行政問責的研究具有向不同領域延伸的潛在趨勢。因此對問責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官員問責、政府問責以及高官問責等行政問責領域,而是像更深層次的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研究,從而豐富問責的研究類別及形式,使問責在各個領域內發(fā)揮實際作用。
表5 國內問責研究的核心期刊分布(載文量≥5篇)
(一)問責研究熱點由行政問責向其他領域延伸
國內對問責研究起始于2003年重大疫情的“SARS”事件,當時涉及到的問責是官員的被問責,隨后學者對行政領域內的問責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出版了大量的相關文獻。行政問責的研究包括官員問責制、高官問責制、政府問責制及公務員問責等,在這一領域中學者對問責主體、問責事項、問責機制以及我國問責研究的現(xiàn)狀、特點、存在問題和解決措施等方面做了詳細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國內學者對官員問責、政府問責等的研究幾乎處于一種飽和的狀態(tài),對該范圍的研究已經相當徹底??梢哉f,直接針對行政問責研究的熱潮已經呈現(xiàn)出逐漸冷卻之勢。而與此同時,在其他領域的拓展性研究逐步成為新的熱點。
表6 國內問責制究期刊來源論文被引用情況(被引次數(shù)≥70)
問責制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對行政部門的研究,而是在不斷地往橫向領域發(fā)展,從而衍生出在環(huán)境、社會公民、教育、審計及績效等領域內與問責的結合,出現(xiàn)了環(huán)境問責、社會(公民)問責、教育問責、審計問責等等。這些問責的出現(xiàn)豐富了行政問責領域的研究內容,并在各自的領域范圍內發(fā)揮著相應的作用,從而促進該領域內相關問題的解決,例如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問責,就是為了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從而對造成環(huán)境重大污染等行為進行問責。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有關環(huán)境問責的成果逐漸增多。問責在其他領域的研究將進一步豐富問責理論體系,推動問責實踐。
(二)問責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轉化
國內學界對問責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定性的研究方法而展開討論的,定性的研究方法是學者對有關問責研究內容和觀點的一種提煉總結。國內學者運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將13年來問責研究的內容歸納為問責內涵辨析、價值建構、發(fā)展現(xiàn)狀及路徑構建等角度,并在這四種角度下展開對問責的學理性分析和應用指導性研究。國內大部分問責文獻都是屬于此類。國對問責的定量研究很少,而采用量化的方法已經成為西方問責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產出了一批有重要影響的成果[36]。在問責理論研究方面,定量研究可以利用文獻的關鍵詞、作者、主要內容、引文、摘要等方面對一段時間內有關問責研究的文獻,進行整體情況客觀統(tǒng)計的分析。在定量的研究方法中,運用相關的可視化工具或其他分析工具,進而得出問責的關鍵詞、作者、機構等的知識圖譜,進而分析總結問責的潛在的發(fā)展領域。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定性研究的偏主觀性的缺陷,使得問責制的研究比較具有科學性。定性研究卻是定量研究的基本前提,國內學者對問責的定性研究基本處于成熟階段,而有必要對問責進行相應量化的研究,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挖掘問責背后鮮為人知的內容。胡洪彬的《國內問責制研究的定量定性分析與評價》[37],將定量的分析法與定性的分析法相結合,使得問責的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模式,可以說在研究方法上領先于國內其他學者。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學者在問責的研究方法上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從而使得問責研究水平能更上一個層次。
(三)問責研究內容由宏觀向微觀過渡
國內有關問責的研究成果中宏觀研究較多,基本上涵蓋了對問責宏觀方面研究的主要內容,并且研究內容及研究結論趨同比較明顯。如在問責立法規(guī)范的研究中對問責主體、客體及問責范圍等的研究,國內學者已基本達成共識。在對問責進行一般討論后,國內學者開始研究對問責具體機制的設計,也就是對問責主題的變遷由宏觀探討轉向微觀研究。在對行政問責、教育問責、生態(tài)問責、社會問責、績效問責等研究的一般性探討后,基本都轉向對行政問責機制、教育問責機制、生態(tài)問責機制、社會問責機制、績效問責機制等的具體構建和設計上,從而使得相關問責研究更具可操作性,對實踐也更具指導價值,在相應的領域內發(fā)揮了有效的作用。在問責理論相對成熟,宏觀研究結論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對問責相關領域微觀細致的研究將成為問責研究的重點。
(四)問責研究的本土化探索
問責一詞本是“舶來品”,中國最早出現(xiàn)問責一詞來自于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所實施的高官問責,隨后因“非典”事件于2003年在大陸流行起來。問責在中國大陸產生之際,便引來學者的高度關注,在探索吸收國外與香港問責成功經驗的同時,學者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問責理論、制度與實踐體系的建構問題。問責研究的本土化探索有助于國內相關問題的解決,行政問責制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官員、領導人員在有關重大責任事故或常態(tài)化問題中不負責任、不作為的問題,同時推動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國內問責研究在致力于本土化探索的同時也應注意將相關問責成果與國際問責相比較,從而使之逐漸與國際接軌,而具有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特點。
自2003年問責制在國內啟動伊始,便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時至今日,問責制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但成果豐富的同時,也伴隨著對問責制基本理論共識的達成度、規(guī)范性等問題上的學術爭鳴。目前,國內學者對問責制的研究主要圍繞哪些基本話題展開討論,哪些主題又是當前問責研究的熱點話題及今后的發(fā)展趨勢。對這些問題的分析,不僅可以深入了解到學術界在問責研究領域內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而且對今后的研究進一步深入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理論價值。通過對某一熱點領域和前沿主題、發(fā)展趨勢的歸納與展望,是學術界對該主題進行理論升華和總結的一種重要途徑。傳統(tǒng)對社會領域發(fā)展趨勢的研究在方法上相對比較落后,學者們?yōu)榱税盐找粋€社會研究領域的整體情況,就必須查閱在該領域內幾乎所有的文獻資料,并且由于查閱人在文獻選擇與分析過程中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最終可能造成其研究結果的不公正性。知識圖譜的分析方法通過對熱點內容內在知識邏輯關系的整合,可以有效分析學科演化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給我們追蹤和把握學術理論前沿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和一個更為客觀準確的分析工具。
通過本文對問責制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可以得知,近十三年來我國國內學者對問責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對問責研究的熱度一直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并形成了若干熱點研究領域,成長起來一批長期關注該領域研究的有影響的核心作者。但是,相比國外對問責的研究,國內的問責研究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研究隊伍分散,更缺乏跨機構的合作,學術資源的整合能力不足,問責研究的門檻較低,相關作者和發(fā)文數(shù)量不少,但重復性研究較多,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形成具有高度共識和代表性的問責理論概念或觀點,缺乏本土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二是研究視角較窄,主要集中在政治學、行政法學及公共管理學領域,相對缺少來自于哲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化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統(tǒng)計學和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學科研究視角,問責研究存在重具體問題分析,而忽視對一般問責共性問題的學理性建構,在理論上也缺乏對問責制度頂層設計的關注,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力度和效度不夠,符合中國國情的問責理論體系尚未建立。因此,我國國內學者未來對問責的研究應該加強跨機構和跨學科的交流合作,引入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分析工具,把研究重點放在理論視野的拓展、學術觀點的創(chuàng)新和本土化問責理論和實踐體系的建構上,從而更好地發(fā)揮理論指導實踐的功能作用。
[1]韓志明.當前行政問責制研究述評[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2):157-162.
[2]王成蘭,定明捷.當前我國行政問責制研究述評[J].山東社會科學,2007(6):148-150.
[3]普永貴.我國行政問責問題研究綜述[J].行政論壇,2008(4):30-33.
[4]高萍.我國行政問責制研究綜述[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6):32-34.
[5]鐘裕民.行政問責制研究述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1(2):103-107.
[6]Chaomei Chen.CiteSpace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359-377.
[7]楊海燕.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及前沿——基于CSSCI數(shù)據(jù)庫2004—2014年收錄文獻關鍵詞共現(xiàn)的計量和可視化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5(4):46-56.
[8]周亞越.行政問責制的內涵及其意義[J].理論與改革,2004(4):41-43.
[9]張創(chuàng)新,趙蕾.從“新制”到“良制”:我國行政問責的制度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1):112-117.
[10]韓志明.當前行政問責制研究述評[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2):157-162.
[11]司林波,孟衛(wèi)東.教育問責制在中國的建構[J].中國行政管理,2011(6):24-27.
[12]高耀麗.英國高等教育問責制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107-111.
[13]高耀麗.英國高等教育問責制度的新進展及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10(3):85-89.
[14]高耀麗.由被動到主動:美國高等教育問責制度的發(fā)展與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2):95-101.
[15]高耀麗.美英高等教育問責制度比較分析及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0(9):105-108.
[16]司林波,鄭宏宇.教育問責制的理論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7):28-30.
[17]賈繼娥,高莉,褚宏啟.構建以質量為本的教育問責制度體系[J].中國教育學刊,2012(3):21-24.
[18]辛濤.我國教育問責制建立的幾個關鍵問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1):164-171.
[19]司林波.教育問責制發(fā)展的特點及趨勢[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127-130.
[20]林閩鋼.慈善組織社會問責探討[J].東岳論叢,2006(6):29-32.
[21]管前程,郭冬巖.社會問責芻論[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17-121.
[22]趙淼.社會問責:基本意涵與制度構建[J].理論與改革,2009(3):24-26.
[23]駱勇.網絡時代下的網絡問責:一種新型民主形態(tài)的考量[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4):64-66.
[24]周亞越,韓志明.公民網絡問責:行動邏輯與要素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5.
[25]周亞越.中國公民網絡問責的現(xiàn)實基礎追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5.
[26]周亞越.論網絡問責意見領袖及其價值功能[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4(3):165-168.
[27]周亞越,姚蕾,李雁斌.論我國網絡問責中官員權利的保障[J].江漢論壇,2013(7):79-83.
[28]司林波,鄭宏宇.網絡問責的風險及其化解[J].黨政論壇,2012(9):32-34.
[29]周亞越.網絡問責的效應:有效性、有限性及偏差性[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9):169-173.
[30]馮勇.網絡問責的負面效應及防控路徑[J].領導科學,2014(14):60-61.
[31]廖闊,李國華.網絡草根問責行為的異化、根源及矯正對策[J].理論導刊,2014(12):28-30.
[32]張靈芝.論政府審計問責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5(3):13-15.
[33]馮增科.以問責政府為導向的國家審計制度研究[J].審計研究,2005(6):13-18.
[34]王娟.談審計問責制[J].財會研究,2005(11):63-64.
[35]馮亢.審計問責制度的完善路徑探析[J].人民論壇,2013(11):60-61.
[36]谷志軍.西方問責領域的定量研究及理論發(fā)展[J].國外社會科學,2015(4):41-48.
[37]胡洪彬.國內問責制研究的定量定性分析與評價[J].湖北社會科學,2016(2):43-50.
責任編校:萬東升
The Mapping Know ledge Domain Analysis of the“Accountability System”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themeasurement and visualization of the keywords cooccurrence of the papers included by 2003~2015 CNK IDatabase
SILinboa,LIXuetinga,QIAO Huayunb
(a.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Liren School,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
This paper takes 3845 research theses of“accountability”from the year of 2003 to 2015 included by CNKIdataba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web citation analysis software CiteSpace III is used to build th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t of the domestic scholars for the research of accountability has been showing a rising trend,some hot research fields have been formed such as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education accountability,social accountability,network accountability,and auditaccountability,etc.and some core schola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vemerged.The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the currentaccountability research ow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cation and fragmentation behind the comprehensive prosperity and shows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trends.First of all,the research field of accountability is being expanded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to other fields.Secondly,the research methods of accountability starts to transform from the qualitative to the quantitative.Thirdly,the research content of accountability begins to change from the macro to the micro.Finally,the localization research of accountability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Meanwhile,the research of accountability ha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as well,such as scattered research team,insufficient academic resources conformity ability,narrow academic research perspective,and lack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for the common problems of accountability and localizati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etc.Future research of accountability should strengthe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cross agencies and disciplines,integrate themulti-disciplinary theorymethods and analysis tools, and focus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vision of theory,the innovation of academic point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accountabi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and thus better play the function of the theory guiding practice.
accountability system;mapping knowledge domain;core author;keyword co-occurrence; CiteSpace III;bibliometric
D630.9;G20
A
1672-8580(2016)05-0001-17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12BZZ04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資助項目(15YJC810013)
司林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E-mail:lbsi@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