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主要是通過問題展開的,學生閱讀分析能力需要在問題解決中獲得提升。在閱讀教學中,總會出現有些問題提出后學生的回答不夠具體、準確和深刻的現象,即使讓他們合作探究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藝術引導,智慧追問,引導推動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高中語文閱讀課堂需要智慧追問
現在提倡的課堂是教師組織與引導下學生發(fā)揮主動性的學習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提升的生本課堂。但是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需要老師的引導。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的設計中就要思考哪些問題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可能存在問題,會出現哪些偏差。如在《雷雨》中魯侍萍的性格分析中,我們就教材上的一處魯侍萍的表現提出這樣的問題:周樸園把一張五千塊錢的支票給魯侍萍,魯侍萍為什么卻慢慢撕碎支票呢?分析人物性格要通過人物在具體事件中的言行舉止、表情神態(tài)等方面進行分析。如果學生沒有從魯侍萍的遭遇和前文的情節(jié)等方面思考,就可能得出魯侍萍意氣用事的結論。不管學生的理解出現什么樣的偏差,都是他們的個性解讀,我們老師首先要予以肯定。老師為了引導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的分析,就需要追問——周樸園為什么給魯侍萍五千元的支票?這樣的問題,學生們都能大致理解出:是封口費,是收買的錢,是周樸園用商人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再分析魯侍萍的性格特點,學生多會得出“撕支票”表現侍萍的自尊,對周樸園的失望、憎恨,乃至與命運不公的抗爭等結論。
可見,我們語文閱讀課堂需要高質量的、有效的提問激發(fā)學生閱讀思考的興趣,更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加深,通過追問推進學生跨過淺層閱讀,進入深層閱讀思考與探究中;訓練思維,提高分析的準確性和深刻性,獲得有效的文本閱讀與分析能力。
二、高中語文課堂智慧追問的生成
追問是將有難度的問題降級,調整學生思維的方向,更是學生互動深入開展的手段。那么,怎么有效地實施智慧追問呢?
(一)精心預設思考生成,重視智慧引導
我們聽名師上課總會感覺到課堂學習氛圍濃厚,重難點解決是水到渠成的。其實,上好一節(jié)優(yōu)質課的關鍵在于以生為本,要以學生學習狀況為基礎。如在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教學中,通過文中三處景物描寫特點及作用來把握作者的情感與人生觀的變化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的重難點解決要課前謀劃,預設如何生成。一位年輕教師開設《我與地壇》公開課,他在第二處,即文中第五段的景物描寫時,提出問題:請大家快速閱讀本處景物描寫,分析一下分別描寫了哪些對象,是怎樣描寫的?前一個問題難度不大,一般學生都能概括出來;后一個問題是描寫方法的分析,難度較大,回答的學生只能從文中找一些重點詞,答的不夠精準。該老師可能課前沒有意識到學生會不知道如何分析描寫手法,結果課堂出現了冷場現象。這就表明教學預設不足,對高一學生而言,他們缺少景物描寫的分析技巧,這個知識點是需要老師進行補充的??蓪⒕拔锩鑼懛椒ê图记芍v解之后,追問如“?!边@個字用的比較好,好在什么地方?這段描寫中用了哪些手法讓小動物形象生動的呢?如此,學生還能找到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知道分析描寫及效果,獲得描寫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二)傾聽反饋追問引領,凸顯智慧剖析
我們課堂教學中可以用問題貫穿課堂,讓學生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解決中獲得知識和能力。而在一個問題出現后,如果學生一片茫然的話,我們老師就要通過對問題的簡要分析,在常規(guī)思考路徑方面做指導,或者用追問的形式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或作者的情感、思想傾向去分析探究。如我在楊絳的《老王》一課教學中,主要以引導學生分析楊絳先生和老王到底是什么關系這一問題為主線,先讓學生談談老王的身份以及楊絳的身份和性格品質,然后抓住課文中的主要事件,讓學生知道他們之間存在著雇傭關系、朋友關系,然后提出問題:老王把楊絳當作親人一樣,而楊絳在這層關系上缺位了,大家能夠分析出來嗎?我本以為學生能夠結合時代背景會談出一些,結果這個問題明顯超出了學生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鑒于這種情況,我先補充了文革的時代背景,然后結合文中具體事件追問:文革期間送錢先生看病,是頂著“敵我不分”的政治風險的;僅僅是一般的朋友?學生通過背景,懂得了老王對楊絳已經不是朋友的情誼,而是把楊絳一家當作親人。有的學生或許還認為可能停留在朋友層面上。我繼續(xù)追問:老王臨終前給楊絳送去“大雞蛋”和“好香油”的錢是哪里來的呢?學生們七嘴八舌,一個個答案都被文本內容否定掉了,最后得出可能是把活命的三輪車賣了。如此,學生感受到老王對楊絳一家投入的情感與楊絳只是同情、憐憫的,貌似對等的給他錢相比,感受老王的品質與底層的光輝。
總之,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老師不僅要重點明確精準提問,還要能夠精準預設,思考生成,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通過智慧追問,提高學生分析和探究能力,從而提高閱讀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