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曦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研究綜述
李 曦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近年來,我國在借鑒歐美發(fā)達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在部分行業(yè)領域引入PPP模式。PPP模式的引入,不僅能突破現(xiàn)有政策條件下的融資限制,而且有利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文章主要通過梳理現(xiàn)有政策文件及以往研究進展,對PPP模式進行系統(tǒng)性分類及比較,提出了PPP模式的運作流程、風險和收益分配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及各影響因素下PPP運作模式的選擇方式等。
PPP;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模式選擇
1.1 定義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即公私合作模式,是政府與社會資本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的全過程合作關系,以授予特許經營權為基礎,以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為特征;通過引入市場競爭和激勵約束機制,發(fā)揮雙方優(yōu)勢,提高公共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和供給效率。PPP通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PPP泛指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的各種合作關系;而狹義的PPP可以被視為一系列項目融資模式的統(tǒng)稱,強調雙方合作過程中的風險分擔機制和物有所值原則(Value For Money, VFM)。
1.2 適用范圍
目前,PPP模式主要適用于政府負有提供義務又適宜市場化運作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類項目。根據(jù)《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yè)特許經營管理辦法》[1],中國境內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huán)境保護、市政工程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yè)領域適用于采用PPP模式進行建設,這些行業(yè)的特征主要是“誰使用、誰付費”的公共產品項目,有穩(wěn)定現(xiàn)金流,行業(yè)變化速度較慢。
2.1 三大分類
根據(jù)世界銀行和加拿大PPP委員會的分類標準,結合我國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的PPP模式現(xiàn)狀,PPP模式可分為外包、特許經營和私有化3大類:外包即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簽訂協(xié)議,將整個項目的全過程(設計、建設、管理運營及維護)部分或整體外包給私人部門而形成的PPP模式;特許經營即政府與私人部門達成特許經營協(xié)議,私人部門對項目進行融資建設,政府授予私人部門一定期限的特許經營權,私人部門在特許經營期內運營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以獲得收益,期滿后私人部門將項目移交給政府的一類 PPP 模式;私有化即私人部門負責項目的全部投資,政府負責項目的監(jiān)督管理,通過向用戶收費回收投資并獲得收益,項目的所有權永久歸私人部門所有。
表1 PPP模式結構分類[2]
2.2 十種常見PPP模式比較(表2~表3)
2.3 PPP模式選擇
目前,項目具體運作模式的選擇主要由收費定價機制、項目投資收益水平、風險分配基本框架、融資需求、改擴建需求和期滿處置等因素決定。國家發(fā)改委《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4]發(fā)改投資〔2014〕2724號中指出“經營性項目可以通過政府授予經營權,采用BOT、 BOOT等模式推進;準經營性項目可通過政府授予特許經營權附加部分補貼或直接投資參股等措施,采用BOT、BOO等模式推進;非經營性項目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采用BOO、委托運營等市場化模式推進?!?/p>
表2 常見PPP模式
表3 常見PPP合作模式比較[3]
3.1 基本特征
PPP模式具有3大基本特征,包括伙伴關系、利益共享及風險分擔:(1)伙伴關系是指政府與社會資本基于同一個目標進行合作,以最經濟的資源配置實現(xiàn)產品或者服務供給的效益最大化;(2)利益共享是指除分享項目的社會效益之外,也讓項目參與各方取得相對平穩(wěn)、長期的投資回報;(3)風險分擔是指通過項目參與各方的努力,實現(xiàn)風險的最優(yōu)應對、最佳分擔。
3.2 運作流程
PPP 模式典型的流程為:政府部門通過政府采購形式與社會投資者組成的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簡稱SPV)簽訂特許經營合同,由SPV負責項目發(fā)起、籌資、建設及運營(圖1)。
整個程序可以分為4個階段:前期分析、組建SPV、建設運營和移交終止。但每個PPP項目的特點不同,其運作程序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PPP模式的一般運作流程(表4):
表4 PPP模式運作流程
4.1 風險分擔
PPP項目持續(xù)時間長,參與方多且關系復雜,風險貫穿于項目投資建設運營的各個過程。PPP模式的順利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識別各種風險并合理分配給項目參與方。
對政府而言,使用PPP模式不能把所有風險都轉移給社會資本方,因為投資人對未知的風險會報高價;對投資方而言,要考慮自身承受能力及項目現(xiàn)金流,不能為獲得高額利潤而承擔高風險。堅持風險收益對等、有效控制風險、風險管理成本最低等原則。PPP項目運行過程中所遭遇的項目風險要素及分擔機制可見(表5)。
由于合同的長期性,在合同履行的過程中,PPP 項目風險經常處于變化中,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需要在項目決策階段評判PPP模式是否比傳統(tǒng)模式更有價值以決定是否采用PPP 模式。目前,主要采用物有所值(VFM)方法對PPP 項目進行計算和評估。
表5 項目風險要素及分擔機制
4.2 項目收益方式
項目收益主要來源3個方面,包括使用者付費、政府補助和政府付費,具體選擇方式由項目自身屬性決定。項目是否具有收益決定了資本的回報方式及穩(wěn)定性,是PPP項目運作成功的關鍵。
表6 項目收益方式
5.1 主要問題
(1)法律保障體系不健全。國內尚未出臺PPP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的框架下,許多條款的變更將導致項目的合法性和合同有效性發(fā)生變化,給項目的建設運營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導致項目終止。
(2)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一方面,政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誠信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以政府換屆、規(guī)劃變更或財政困難為借口,違反合同、不履行合同規(guī)定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另一方面企業(yè)誠信問題讓人失望,招投標中常以超低價參與項目的公開競標,中標后再以各種理由提價,導致最終成果與項目預期相距甚遠。
(3)定價機制尚未市場化。群眾期望的是質優(yōu)價廉的公共產品,而社會投資者期望獲得合理或更大的投資回報,始終存在著提高公共服務和產品價格的沖動;政府一方面缺乏對公共產品預期成本的合理分析, 難以對投資者兌現(xiàn)提高價格的保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公眾對于漲價的指責和抱怨。
(4)金融體系難以滿足項目融資。金融體制不完善,缺乏與項目融資相適應的保險、擔保;項目融資缺乏多樣化手段和中長期資金來源,最重要的退出渠道不夠暢通。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資本的參與熱情。
5.2 對策
(1)健全和完善PPP制度框架與法規(guī)體系。加快國家層面的PPP立法,明確PPP應用范圍,政府審批權限、流程和管理程序,政企的核心權利和義務,合同框架,風險分擔原則,退出機制和糾紛處理機制,政府監(jiān)管與公眾參與制度等,建立完善的PPP法律框架。
(2)拓寬項目融資渠道。為更好地調動金融機構發(fā)放項目貸款的積極性和保險,應加快設立PPP項目擔?;?,對因地方政府的失信行為而給金融機構造成的投資損失,可由基金給予相應的資金賠償。積極開拓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積極引入產業(yè)投資基金、信托資金,引導私有資本進入公共投資領域。
(3)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進一步放寬私營部門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準入限制,改善市場準入環(huán)境,放寬民營企業(yè)在市場準入領域的限制。建立項目退出機制。建立PPP項目產權交易市場和股權轉讓系統(tǒng),為企業(yè)提供便利的產權和股權流轉服務,使私人部門能通過股份轉讓實現(xiàn)投資回收,以求合理退出。
(4)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擔和信用約束機制。收益應與承擔的風險相匹配,平衡好各方利益。優(yōu)先在PPP項目領域建立信用約束機制。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可優(yōu)先在PPP項目領域建立信用約束機制,嚴格約束政府和企業(yè)的不守信行為,保障PPP項目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5]。
PPP模式是一種優(yōu)化的項目融資與實施模式,以參與各方的“雙贏/多贏”為基本理念。但從目前的實施效果來看,地方政府大都視其為單純的融資工具,忽略方案后期的運營和實施,缺乏關注公共服務和產品的轉型升級。各級政府唯有摒棄錯誤理念,推出真正的PPP,才能激發(fā)起社會資本的參與熱情。
[1] 六部委.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yè)特許經營管理辦法[Z].2015第25號令.
[2] 郭華倫.基礎設施建設PPP運行模式選擇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3] 紀彥軍.我國PPP模式及其發(fā)展瓶頸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
[4] 國家發(fā)展與改革委員會.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Z].資〔2014〕2724號.
[5] 孫學工,劉國艷,杜飛輪,等.我國PPP模式發(fā)展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 2015(2):28-30.
An Brief Introduction On PPPs(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
LIXi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Fuzhou 350001)
PPPs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field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t is not only good for financing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policy restriction in China,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This paper intends to build 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application of PPPs by studying existing policy documents and well-known theories, it systematically classifies the PPPs and comes up with some thoughts on its operational procedure, risk and benefits distribution mechanism, the main problems/solutions and mode selection 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policy.
PPPs;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Mode selection
李曦(1983.8- ),男,工程師。
E-mail:181343879@qq.com
2016-06-07
TU723.3
A
1004-6135(2016)10-00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