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課程歷史與社會因課時的限制,教材中的內容較少,但知識覆蓋面卻廣,可謂“廣而不深”。因此,課程拓展在本學科教學中大有天地。本文從“抽象知識生活化、教材插圖歷史化、傳統(tǒng)習俗延伸化、民族文化綜合化”四個角度談課程拓展的實踐經驗。
歷史與社會課程拓展 教材內容 教學策略
教材知識是顯性的,課程拓展就是對知識的適度延伸、增長,而所延伸增長的知識恰恰是顯性背后的隱性知識。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從學科獲得的知識經過潛移默化,對某類事物或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使得原有的知識含義與結構發(fā)生變化,新的知識自然產生了?!罢n程應建立在知識和價值的基礎上,同時它也必須建立在技能的基礎上?!盵1]隨著高考的改革,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方法也相應地發(fā)生了改變。針對近幾年中考、高考的題型變化,作為一線的教師,也應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調整。
一、抽象知識生活化
教材是呈現(xiàn)所學知識內容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工具。歷史與社會教材內容基本上側重地理知識。地理學科主要闡述的是地理要素,學科術語較抽象,如河流與水文、氣候與氣溫、自然條件與自然環(huán)境等名詞難以辨別。面對學生學習的難度,教師就要努力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有趣。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案例1】出示投影,要求學生讀下表中的數(shù)據,了解四川盆地的農業(yè)在我國的地位。
【問題】針對表中的數(shù)據,說說四川盆地的畜產品為什么能居全國前列。然后看書找出四川盆地有哪些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
學生通過上表,了解到四川盆地農業(yè)生產的“富庶”來推理四川盆地自然條件的優(yōu)勢。無論是氣候、水文,還是土壤、地形都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追問】糧食是居民的主食,生豬、牛羊、油菜籽是副食品。看看二者之間有著怎樣的辯證關系?
通過師生交流、生生合作后,教師出示四川盆地農業(yè)生態(tài)示意圖并逐一進行分析,闡述各項事物間相互作用的關系。由圖1可知:自然條件與經濟發(fā)展是密切相關、互相制約的。當?shù)厝藗兝脙?yōu)越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正確處理好自然與人類的生產、生活關系,堅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教師順勢得出結論:著名的“糧倉”就是成都平原,它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當教學的視點轉移到成都平原時,教師就應該不失時機地將時間拓展,由古到今轉到當今評選“天府”的條件與傳統(tǒng)的“天府”條件上有什么差異的問題上來。
【知識鏈接】電腦投影2008年《中國國家地理》組織的“圈點新天府”評比活動,成都平原、臺灣嘉南平原、新疆伊犁河谷、山東半島、閩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地區(qū)、呼倫貝爾、蘇北平原、寧夏平原入選[2]。
【問題】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評選出的十大“新天府”。單從自然條件看,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北京所在的華北平原落選,而位于新疆的伊犁河谷入選且名列第三。這是為什么呢?
認知心理學派認為,新知識是在課本知識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所獲得的認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并借助教師提供的地形圖輔助資料,把四川盆地與新疆的伊犁谷地、太湖平原進行對比,將這些地區(qū)的降水量、季風、工業(yè)、人口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從點到面、從縱向到橫向、從人類活動到生態(tài)保護,得出了這次評選的條件不是單純看自然條件,而是注重了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建設??梢姡斑@次評選是一次鮮明的生態(tài)‘選美,旨在倡導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倡導農業(yè)文明與工業(yè)文明的和諧相處,呼吁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2]。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以及人們對事物認知角度的變化,原有的客觀自然條件不再是現(xiàn)代人評定的不變因素,客觀性的評價指數(shù)也隨之變化。不言而喻,“用教材教”這一理念就是倡導教師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要根據“教”和“學”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法,實現(xiàn)有效教學。
二、地理插圖歷史化
教材中的地理插圖是課程的第二語言,是教材的有機部分。插圖是教材的輔助材料,用圖不用文字,有利于增強教材的藝術感和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杜威說過:“兒童和課程僅僅是構成一個單一的過程的兩極。正如兩點構成一條直線一樣,兒童現(xiàn)在的觀點以及構成各種科目的事實與真理,構成了教學?!盵3]如教材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插圖意在強調盆地中排澇在農田灌溉方面發(fā)揮的作用。為了充分發(fā)揮地圖的輔助作用和指示作用,可以配合歷史史實釋圖,把學地理知識轉化為學歷史知識,使學生從中拓展知識,獲取美感的體驗。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活動、探究等學習方式,正確判斷它的結構及功能,使文字與圖像有機結合。學習是學生自身認知水平與教師的情境設計融合獲得自身發(fā)展的活動。為了更加突出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工程對成都平原農業(yè)生產和人民生活發(fā)揮的作用,在教學中,可以補充幾則資料供給學生學習,意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該工程的地位,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資料1: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chuàng)建都江堰的功績。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資料2: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yè)之根本、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并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創(chuàng)了以后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資料3: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陜西漢中騎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后在其《馬可·波羅行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p>
資料4: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理學家李?;舴襾矶冀呖疾欤孕屑业难酃?,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4]。
教師提供上述資料,學生自然會把自己已有的認知取向和經驗投射到新材料中去,而且通過對歷史材料的閱讀和分析,學會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學習新知中進行遷移,進而更深刻地認識到都江堰工程歷史之悠久、作用之重大。該工程的建造不僅反映了我國先民的聰明智慧,更是體現(xiàn)出該工程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學生是“活”的主體,每一個學生身心都有獨特的與眾不同的特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按照學生自身特有的機能構建學習環(huán)境,來激發(fā)其內驅力。上述提供的歷史材料,恰恰是學生以往所不了解的知識。通過學習,讓學生將地理教材中出現(xiàn)的歷史事件與地理事物、環(huán)境等知識進行綜合聯(lián)系,讓區(qū)域內相關的地理事物、教材中的圖片資源價值得到充分提升,發(fā)揮了教師在知識經驗與學生知識經驗之間的媒介作用。
三、傳統(tǒng)習俗延伸化
李小紅博士說:“教師不是教課程,而是用課程。教師是課程目標、內容、資源、意義和理論的反思性建構者。在整個課程的運作過程中,教師都應該發(fā)揮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盵5]國外學者艾普爾按照人們在閱讀教科書時潛在反應的不同,提出了使用教科書的三種不同取向:受支配取向、協(xié)商取向和對抗取向[6]。這些理論反映了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存在的幾種情形:依賴、調適與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如教材中的動植物圖片,每當引導學生仔細琢磨其意義時,可以發(fā)現(xiàn)其背后的教育價值。
【案例2】長江以南的四川和浙江、江西一帶民間,凡遇年節(jié)或婚嫁、新居落成等,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雞鴨等禮物。
江西、浙江一帶訂婚行聘之日,由男方家抬著“抬箱盒”,挑著擔子,向女方送聘禮有成對三牲、公雞母雞各一只、蹄花一對、鯉魚一對及送給新娘的衣服、鞋子等。
【問題1】走親訪友送豬肉有什么含義?訂婚送鯉魚有什么含義?
學生有看到,但不知其意。這就離不開教師的啟發(fā)和解釋?!磅帯迸c“利”是諧音,鯉魚就象征盈利?!棒~”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有招財、招福、避災禍的風水之說?!磅庺~躍龍門”“年年有余”都包含吉利的意思。至于豬,民間有“豬是家中寶,糞是地里金”的俗語。四川盆地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豬與糧食豐收和家庭富裕等緊密聯(lián)系。聘禮送豬肉除了“骨肉之親”外,還有表達對女方家真誠謝意,以及送富、送吉,讓收禮者財源廣進、福壽安康的意思。
【問題2】四川是我國大熊貓的故鄉(xiāng)。我國曾把熊貓當作禮品贈予他國。請你舉幾個例子與大家分享。
【師生共議】如:唐朝武則天贈給日本天武天皇2只“白熊”和70張毛皮;1957年,中國政府向蘇聯(lián)贈送了第一只大熊貓“平平”;1972年2月,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來中國訪問,周恩來總理宣布贈送給美國人民一份隆重的國禮,就是來自四川省寶興縣的大熊貓“玲玲”和“興興”。
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到傳統(tǒng)習俗送土特產,雖然不值什么錢,可意義深遠。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中國的“土特產”。把熊貓作為禮品贈予他國,顯示了國與國之間的真情。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單純的說教并不能促進學生高層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只有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的素質提高。這種以家庭走親訪友的習俗延伸到國家之間的來往,是教學中順乎學生認知水平的需要,也讓有效的課程資源自然而然地延伸。有專家這樣說:“知識組織的本質就是對世間各類事物之間關系的認識和組合,是文明的看法、想法和做法的統(tǒng)一,也就是要把實踐知識與理論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7]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對傳統(tǒng)習俗的喚醒與傳承,是教師應盡的義務。
四、民族文化綜合化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產業(yè)中的飲食文化、娛樂文化和旅游文化發(fā)展迅速。民族間頻繁的人口流動,使得民族文化彼此吸收和內化。民族文化交融,使得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被承傳、弘揚。筆者為了使課堂教學有真實性、針對性,要求學生選擇學校附近的一條商業(yè)街,調查一下餐飲業(yè)的分布和特色。
【學生作業(yè)反饋】下呂浦社區(qū)溫迪路共有23家餐飲店或排擋。本地海鮮3家,豬臟粉2家,楠溪江淡水魚1家,清真拉面1家,福建沙縣快餐1家,川渝匯錦1家,重慶火鍋1家,西餐披薩1家,一品鮮牛1家,羊骨面1家,平陽炒粉干1家,永嘉麥餅1家等。
【問題1】這些餐飲店中,哪些屬于伊斯蘭教的飲食文化?哪些屬于四川盆地的酸辣文化?哪些是甌越文化?哪些是草原飲食文化?
【問題2】吃清真拉面的就是新疆人、寧夏人嗎?吃酸辣火鍋的都是貴州、湖南、四川、重慶等地的人嗎?
火鍋、川菜文化都源于四川盆地,它已成為我國大多家庭、朋友聚會的時尚飲食文化。為什么這種文化隨處可見呢?因為四川盆地農業(yè)發(fā)達,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經網絡查閱,四川每年輸出的勞動力居全國第一位。而東部地區(qū)的人口在四川、重慶經商、工作、學習的也很多。人口的流動、文化的傳播和融合,使飲食文化漸漸被多數(shù)人所接受和喜愛。
當今社會,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的趨勢日益明顯,民族文化更具有生命力。“教師應注意依據學生的文化經驗來拓展教育功能,并將文化多元性的議題納入課程教學中,賦予學生認知,增進情感”[8]。事實證明,“課程實施的實質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知識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和不確定的。由此,人的知識是主觀與客觀相統(tǒng)一的”[9]。課程拓展不是局限在課內,而是要認識到課外課程的潛在空間和作用。當教師把上述的火鍋、川菜以及川劇歸結為“巴蜀文化”時,就有學生舉手向教師提出質疑:“老師,這些文化都在四川盆地,不叫四川文化,也不叫川渝文化,而叫巴蜀文化,這是為什么?”
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能提升知識的價值。雖然教師以火鍋文化為載體,并不想對巴蜀文化的概念進行詮釋,但事實中還是束縛不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盵10]可見,教師只有把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打通,把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學生才可以形成一種生活智慧,自然而然地去追求新知識。
教學實踐證明,要實現(xiàn)有效教學,教師不僅要具有歷史學意識,也要有地理學意識和其他學科意識。教師只有懂得多學科的知識,才能有效解讀教材、處理教材、拓展課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亞瑟·K.埃利斯.課程理論及其實踐范例[M].張文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圈點新天府.中國國家地理,2008.
[3] 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都江堰歷史文化.http://www.doc88.com/p-949603891299.html.
[5] 李小紅.創(chuàng)生與課程:創(chuàng)生的視角[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 王世偉.調適教科書:使用教科書的實然與應然取向之間的中庸之道[J].教師教育研究,2011(9).
[7] 陳洪瀾.論知識的組織與融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8] 李云吾.“歷史與社會”綜合課程創(chuàng)生的文化解讀[J].中國教師,2012(3).
[9] 任友群.論知識的建構性[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10]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