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冬
心血來潮,憶起我們姊妹的婚禮。大姐結(jié)婚,夾個衣服包就歡天喜地跟大姐夫走了,如私奔似的。二姐結(jié)婚,是一輛牛車來接,牛角上裹上紅紙,車幫上貼著對聯(lián),裝著兩個陪嫁的木頭柜子,在嗩吶聲鞭炮聲中,在村民們圍觀下,慢騰騰地繞村三圈,婚禮畢。三姐是自行車馱著嫁妝嫁的人,比起牛車來,夠吸睛的了,那可是“機械化”,說明娘家人有本事,那時自行車在我們那里還是稀缺品。我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結(jié)的婚,算得上是全村有史以來最豪華的婚禮了——花車是丈夫從縣林業(yè)局消防科借來的北京吉普改裝的消防車,丈夫說是為圖吉利,因為全車身涂滿了紅漆。一進村花車就大聲鳴笛——火警笛聲啊!新娘我上車離開時,又是長長的一聲火警鳴笛,伴著鞭炮聲響徹山村上空,俺的娘耶,那可真叫火!全村男女老少都來“觀光”,鄉(xiāng)親們那個樂呀!20多年過去,心里一直在感佩丈夫的幽默,他咋就想到用消防車接新娘呢……我們姊妹的婚禮都很簡樸,但我們從未遺憾過?;楹笏募胰硕己苄腋#蚱尴嘤H相愛,兒女也都有出息。倒是山村有所遺憾,說“四只金鳳凰”都飛走了。
這讓我聯(lián)想起清末民初時提倡一切從簡的“文明結(jié)婚”。1905年8月17日《時報》報道過一場“文明結(jié)婚”的程序:“一、來賓入場。二、新人入場。三、新人行結(jié)婚禮,相對三揖。四、唱歌奏樂。五、證人曹君宣讀證書。六、來賓祝詞。七、來賓張君佑如、濮君仲厚、蔣君懷仁、張君曾璧等演說。八、唱歌散會?!本瓦@么簡單。有些名人干脆在報上登個“結(jié)婚啟事”就“禮畢”了。30年代一些頭面人物的婚禮被媒體贊為“簡樸而名人雅集”。那時還興起過集體婚禮(或曰“集團婚禮”)。
延安時期的婚禮是怎樣的呢?陳云與于若木結(jié)婚只花了一塊錢買了些糖果、花生,請中組部的同志來熱鬧了一下。鄧小平與卓琳結(jié)婚,是在毛澤東住的窯洞前用兩張桌子拼起來,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和夫人劉英、博古、李富春和夫人蔡暢一起吃了頓便飯。李富春對新人說:“飯后你們一塊兒回去就算結(jié)婚了?!迸淼聭雅c浦安修結(jié)婚時,津貼已花光,是滕代遠(yuǎn)出錢讓炊事班燉了盆豬肉,買了些紅棗、花生,約新人雙方的幾個朋友、三軍團的幾個老部下和中組部的幾個青年干部來熱鬧了一會兒。
建國以后,婚禮一直簡樸。其中三年困難時期最寒酸。
直到改革開放有些年后,人們手頭逐漸有了些余錢了,婚禮才慢慢像模像樣起來。最早是時興“三大件”即自行車、縫紉機和手表,后來加上了“三金”即金戒指、金耳環(huán)和金項鏈等首飾。21世紀(jì)開始,“三大件”的內(nèi)容升格為房子、車子和票子(彩禮錢)。
人們越來越富裕,婚禮也操辦得越來越奢華,尤以富豪的婚禮令人驚嘆。比如,山西邢姓煤老板花7000萬嫁女;廣東茂名劉性老板為兒子辦婚禮,用直升機接新娘,84輛花車巡城,108桌豪宴,婚禮晚會在一個用3米高的塑料布圍出的露天劇場進行,邀請當(dāng)紅歌手楊鈺瑩、李克勤等助興……
婚禮的變遷,折射出社會物質(zhì)文明的巨大進步。但婚禮婚禮,是乃男女依禮而婚。伴隨著物質(zhì)文明不斷進步的婚禮的變遷中,我們卻不無遺憾地發(fā)現(xiàn),禮的分量正漸變?yōu)檩p,而金錢的分量卻漸次加重,幾已無處再尋優(yōu)秀健康的傳統(tǒng)禮俗蹤影,以致今日之婚禮幾竟成了金錢的道場!
在當(dāng)下這樣一個脫離了物質(zhì)貧乏的時代,好懷念我們那時的婚禮。
【閻廣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