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夫子
樊遲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沒懂。又問什么是“知”,孔子說:“知人?!狈t有點懵。孔子看樊遲一臉萌萌噠,就進一步啟發(fā)他:“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舉直材壓于枉材之上,能夠使枉材變直)樊遲一聽老師講上堆積木了,更加不知所云。退出來跟子夏叨咕,子夏卻直呼老師高明(“富在言乎”),馬上想到“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樊遲“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而子夏卻能觸類旁通,“學渣”和“學霸”的領悟力就是不一樣!
孔老夫子所言“舉直錯諸枉”,自然不是說木材,而是談人才?!芭e直”,意為舉薦任用正直賢良的人才;“錯諸枉”,“錯”乃“措”,意為“放置”,不但用有才有德的人,還要把他們提拔到高位,讓他們的地位高于無才無德的人,從而使無才無德的人變成正直的人(能使枉者直)。子夏所言之皋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皋陶以正直名聞天下,被舜任命為掌管刑罰的“理官”。皋陶掌管司法,因其正直、大公無私,斷案堅持公平正義,得到一致好評。傳說皋陶有一只神獸叫獬豸,似羊,獨角。這只獨角神獸能辨曲直,皋陶有斷不明白的案子,就讓獬豸來辨真?zhèn)?,獬豸就會用獨角頂奸邪之人。直人帶一頭直獸,使天下無冤獄,小人紛紛逃離。
“舉直錯諸枉”,直材壓住枉材,以正壓邪,奸邪要么遠離,要么也變得正直(雖不免理想主義,但確體現(xiàn)了孔夫子的美好愿景);可如果“舉枉錯諸直”,又會怎樣呢?
南宋大奸臣秦檜,被宋高宗重用,官至宰相,霸居相位17年,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壞事做盡。因其力主議和,深合高宗趙構的心意,所以,即使秦檜大奸大惡,仍被重用。有趙構撐腰,秦檜自然飛揚跋扈,對主戰(zhàn)派韓世忠、岳飛等百般掣肘,最終剝奪了韓岳等人的兵權,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高宗趙構“舉枉”用秦檜,助長了邪風盛行,西風壓倒東風,“諸直”就沒有了市場。奸邪橫行,忠良被黜,政治上不清明,軍事上無骨氣,乃至泱泱大宋,卻向女真部落的一個小國俯首稱臣,年年進貢銀錢,歲歲請安問好,真是奇恥大辱。世人多痛罵秦檜禍國殃民,卻少有人把賬算到高宗的頭上。按理,趙構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其實,高宗趙構并不是昏君,重用秦檜只不過是把秦檜推到前臺,為自己的投降主義做擋箭牌罷了。
如此看來,“舉直錯諸枉”,首先“舉直”者要“直”。“舉直”者直,則一定會選擇正直之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正直的人之間自然惺惺相惜;“舉直”者不直,就會如俗語所言“魚找魚蝦找蝦,烏龜找王八”,臭味相投,啥人找啥人了?!芭e直”者己不正,卻要人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豈不是天方夜譚?
其次,“舉直”者要能“辨直”。《長短經(jīng)》云:“人未易知,知人未易。”意思是說,人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確非易事。孔子也說:“凡人心險于山川,難知于天下。”可見,知人之難。古代封建帝王用人,多憑自己的喜好,獨斷專行,難免使一些奸邪小人憑借阿諛奉承,蒙混過關,被委以重任。遍覽歷朝歷代大奸大惡,諸如秦檜、魏忠賢、和珅之流,他們哪一個上位前不是貌似鞠躬盡瘁的正直之輩?伯樂難當,沒有孫大圣的火眼金睛,怕是分不清人與妖。
孔子所言“舉直錯諸枉”,封建時期完全取決于君王正直且能辨直,人才使用就有更多偶然性與不確定性。民主與法制的時代,雖然消滅了皇上,卻很難滅了“皇上”般的獨斷專行,如無完善的用人機制和監(jiān)督機制,真正的人才得到重用怕是比登天還難。得人才者得天下,要“舉直錯諸枉”而不要“舉枉錯諸直”,“舉直”“舉枉”一字之差,于國于民可是福禍兩重天啊!
【童 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