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雅琳 胡彬 曾學思 孫建方
·病例報告·
木村病一例
呂雅琳 胡彬 曾學思 孫建方
患者女,51歲。頭皮腫物10余年,左耳后腫物2年。患者10余年前無明顯誘因于頭皮出現(xiàn)花生米大小的皮下腫物,逐漸增多增大,可達鴿蛋大小,表面皮膚正常,無明顯自覺癥狀,于當?shù)蒯t(yī)院不規(guī)律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欠佳,手術切除后復發(fā),伴癢痛。2年前于左耳后出現(xiàn)膚色皮下腫物,逐漸增大,無自覺癥狀。既往體健,家族中無類似皮膚病患者。體檢:各系統(tǒ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情況:頭皮見數(shù)個花生米至鴿蛋大小皮下腫物,表面無破潰、滲出、脫屑,質韌,活動度差,皮溫不高,有壓痛,左耳后見一約3 cm×4 cm大小皮下腫物,皮色,質中,無壓痛(圖1)。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guī)、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肝腎功能未見異常,顱腦核磁共振掃描示:腦實質無異常。頭部皮損組織病理:真皮及皮下組織見多量增生厚壁血管,部分內皮細胞空泡化,突入管腔,血管間見大量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少許組織細胞、漿細胞浸潤,并可見淋巴濾泡樣結構,間質見成纖維細胞增生(圖2)。診斷:木村病。治療:給予患者潑尼松30 mg/d口服,治療2周,腫塊縮小,疼痛減輕,目前仍在隨訪中。
討論 木村病是一種良性的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發(fā)病原因和機制不明,可能與過敏反應、創(chuàng)傷、自身免疫、腫瘤等相關。本病多見于20~40歲亞洲青年男性,病程較長,可達數(shù)十年。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頭頸部皮下腫物,局部淋巴結受累,腮腺、下頜腺受累。全身癥狀少見,可伴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皮膚淀粉樣變、腎病綜合征、血管炎等。實驗室檢查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增多和IgE水平明顯增高。
圖1 患者頭皮數(shù)個花生米至鴿蛋大腫物 圖2 皮損組織病理 真皮及皮下組織見多個增生厚壁血管,部分內皮細胞空泡化,突入管腔,血管間見大量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少許組織細胞、漿細胞浸潤,并可見淋巴濾泡樣結構,間質見成纖維細胞增生(HE×200)
作者單位:210042 南京,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皮膚病研究所病理科(第一作者現(xiàn)在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皮膚科,266003;第二作者現(xiàn)在武漢市第一醫(yī)院皮膚科)
組織病理:表皮無特殊變化,病變主要在真皮及皮下組織,有顯著的淋巴濾泡形成,濾泡區(qū)內可有活躍的生發(fā)中心及嗜伊紅染物質沉積,明顯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可形成嗜酸性微膿腫,小血管增生和纖維組織增生。顯著的淋巴濾泡形成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是特征性表現(xiàn)。鑒別診斷主要包括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管淋巴樣增生、圓柱瘤、卡波西肉瘤、隆突性纖維肉瘤、化膿性肉芽腫、嗜酸性肉芽腫、淋巴瘤、轉移癌、唾液腺腫瘤等。
目前本病的治療主要有手術切除、局部放療、口服糖皮質激素。近年來有報道,環(huán)孢素、硫唑嘌呤、己酮可可堿、伊馬替尼等治療有效[1]。本病對于綜合治療的療效較好,如手術切除加局部放療或藥物治療。
[1] Maleki D,Sayyah A,Rahimi-Rad MH,et al.Kimura′s disease with eosinophilic panniculitis--treated with cyclosporine:a case report [J].Allergy Asthma Clin Immunol,2010,6 (1):5.DOI:10.1186/1710-1492-6-5.
2015-06-24)
10.3760/cma.j.issn.1673-4173.2016.03.003
曾學思,Email:xsizeng@163.com;孫建方,Email:fangmin5758@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