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在影響健康的因素中,遺傳占15%、環(huán)境占10%、醫(yī)療占8%、氣候占7%、自我保健占60%。由此可見,健康的主動權其實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本期“特別關注”,我們邀請了《大眾醫(yī)學》新一屆顧問團的15位名醫(yī)大家,分別從他們各自的專業(yè)領域,為廣大讀者提15條中肯、實用、行之有效的健康建議,希望能幫助大家找到“主動爭取健康”的方法,最終收獲健康。
1. 健康膳食:適而有度,因人而異,雜而不亂
馬志英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現在不知吃什么好!有的醫(yī)生說,吃點香菇和蘑菇有利健康,而有的專家卻說它們易富集重金屬,不能多吃。”類似的食品營養(yǎng)和安全問題屢見不鮮。
事實上,部分食物確實存在“營養(yǎng)”與“安全”相互矛盾的情況,有營養(yǎng)的食品,可能同時存在食品安全問題。比如香菇和蘑菇,其營養(yǎng)價值已被很多研究所證實,但也有許多科學研究證明,香菇、蘑菇等食用菌對重金屬有較強的富集能力。專家從各自研究領域提出的觀點,都有科學根據,但大眾希望獲得的是一個權威的綜合性結論。
想要吃得健康、吃得安全,首先要做到“適而有度、因人而異”。以食用菌類食品為例,既不要害怕得不敢吃,也不要大量吃,成人要適度,兒童和孕婦要少吃。因為從近年來我國各地對香菇等食用菌的安全風險監(jiān)測和市場抽檢結果來看,大部分食用菌的重金屬含量符合國家標準,總體而言是安全的,但也有一些地區(qū)存在食用菌中重金屬含量超標的問題,尤其是砷和鎘。食用了重金屬含量超標的菌菇,對人體健康有多大危害?多項研究報告顯示:食用菌生產基質、食用菌品種及栽培方式是影響食用菌中重金屬含量的主要因素。當食用菌中污染物濃度超標時,就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從單一重金屬超標風險來看,成人攝入栽培食用菌較安全,但兒童攝入栽培食用菌的潛在健康風險較高。其他食品同樣如此。大家不要因為聽說某種食品有“抗癌、延壽”功效而大量吃,所謂的“抗癌冠軍”紅薯、蘆筍、花菜等,過量攝入也會使營養(yǎng)失衡,帶來健康風險。近幾年,深海魚油的保健功效備受追捧,很多家長都在給孩子服用。實際上,“深?!辈⒉坏扔凇盁o污染”,金槍魚等大型深海魚類體內汞、鎘等重金屬含量較高,若長期食用,會帶來安全隱患。嬰幼兒、孕婦、乳母等特殊人群應控制食用深海魚類及其產品,宜選擇安全性更高的其他魚類來保證營養(yǎng)均衡。
其次,健康膳食還應做到“雜而不亂”?!半s”是指食品的多樣化,雜糧、雜菜既可保證營養(yǎng)均衡,又可避免風險隱患;“不亂”是指不偏食、不濫食、不盲目擇食,各種肉、禽、蛋、菜、果的數量和品種要把握好。
第三,健康膳食還要把握“質”,尤其是食品的質量。比如,每人每天應保證攝入300~500克蔬菜,有人擔心蔬菜中的農藥殘留而不敢多吃。其實,與農藥殘留帶來的實際危害相比,蔬菜給人體帶來健康益處遠遠超過其隱患。大家可以經??纯词称钒踩O(jiān)管部門的官方網站,關注其發(fā)布的食品安全監(jiān)測信息,從中了解哪些蔬菜農藥殘留抽檢合格率較低、哪些魚抽檢不合格等,這些信息都可以成為你選購食品的參考根據,遠比微信朋友圈轉發(fā)的各類“謠言”靠譜得多。
2. 保持良好心態(tài),做一個“正能量”的人
徐一峰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有萎靡不振、情緒消沉的時候,尤其是在工作繁忙、人際關系緊張時。有時甚至沒什么原因,也會覺得“烏云當頭”、心情煩悶。如何保持良好心態(tài),做一個正能量的人?以下是可供參考的建議。
1.對愛有感恩之心。與親密伴侶共度有意義的時光,不管多忙,與親密伴侶共聚的時光和良好互動,會使人感到更幸福,大家千萬不要輕易舍棄這樣的機會。如果你有工作、學業(yè)方面的憂慮,不妨向親密伴侶傾訴,不要覺得別人解決不了你的問題而憋著不說。
2.花時間與朋友相處。與朋友相處將你活力十足,對生活充滿熱情。只要有時間,不妨多和朋友聚會。當你感到慵懶或不開心時,不妨試試和朋友一起出去散散心,你的心情會隨之“多云轉晴”。
3.定期做運動。運動不僅有助于強健體魄,還有助于人體釋放內啡肽,改善情緒。堅持運動是一種好習慣,但并非每天都要做相同的運動。比如,每周可以安排3天跑步、4天快走;也可以4天做瑜伽,休息1~2天。
4.保證充足睡眠。只有休息好,心情才會好。每天應保證7~8小時的睡眠時間,切忌平時“缺覺”,周末“補覺”。早晨醒來不要急于看手機、刷微信,給自己些許安靜的時光,為迎接新的一天做好準備。
5.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想要保持良好心態(tài),健康和多樣化的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人體的能量水平會影響心境,不要因為忙工作而忽略了三餐,也不要暴飲暴食。
6. 多喝水。人體缺水可能導致心情變差,一杯水有助于喚醒身心。每天至少飲用8~10杯水,不要等到口干舌燥時才想到要喝水。
7. 留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便有成堆的事情要你處理,也要試著留出時間給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論是繪畫、書法,還是彈奏樂器。
8. 抽時間幫助他人。定期留出時間從事與職業(yè)無關的社會服務,如做義工等。在幫助他人,使他人更幸福的同時,自己也會變得開心起來。
9. 每天早晚靜坐10分鐘。在安靜的房間里,找個舒適的座位,聚精會神于自己的呼吸,使身體各個部分處于放松狀態(tài),讓思緒放空。打太極拳、做瑜伽等,也可以起到同樣效果。
10. 不要讓小事影響心情。很多人會因為丟了雨傘、與同事不開心、交通擁堵之類的瑣事而影響了心情。實際上,這些都是不起眼的瑣事。每當被小事困擾時,大家不妨提醒自己,要著眼于“大處”,要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要學會這么思考:“這些事情絕不會毀了我的心情!”
11.及時處理“主要問題”。當你覺得心情低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時,應及時找出困擾你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并作相應的處理。
3. 愛運動,也要會運動
李宏云 陳世益
如今,運動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方式。喜歡運動的時尚達人常喜歡和朋友們一起參加各種運動,如跑馬拉松、打籃球、踢足球、打網球等,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使友誼得到升華。然而,運動是把雙刃劍,適當的運動可強健體魄、提高機體免疫力、使人身心愉悅,但不恰當或過度的運動則可能危害健康,導致各種運動損傷,嚴重者可能導致殘疾,甚至死亡??茖W、安全地進行運動,預防運動傷害,從運動中既獲得健康,又得到快樂,是每一位運動達人應當重視的問題。
量力而行,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
“量體裁衣”很重要。不同人群適合從事的運動項目不盡相同。比如,打籃球、踢足球、打網球等激烈的對抗性運動,往往需要機體在短時間內做出反應,肌肉在很短時間內進行無氧收縮,年紀較大、存在心肺功能疾病者,就不適合參加這類運動;有肩關節(jié)疾病、腰肌勞損者,不適合從事打羽毛球等需要上肢頻繁上舉、腰部反復扭轉的運動;有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疾病,如韌帶、半月板、軟骨損傷者,不適合參加長跑、滑雪、騎車等以下肢受力為主的運動。因此,在開展一項持續(xù)長久的運動前,大家最好到醫(yī)院進行一次針對性體檢與咨詢,由專業(yè)的運動醫(yī)學專家為你選擇一項合適的運動。
循序漸進,選擇合適的運動頻率與強度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運動過程中,一定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一下子將運動目標提得很高,也不要過于頻繁地進行過量運動。運動前,要制定詳細的運動計劃,并在自己身體可耐受的范圍內進行運動。例如,喜愛跑步的人最好將長跑的次數控制在每周3~4次,每周加量10%~20%,跑步時監(jiān)測心率,將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85%為宜(最大心率=220-年齡)。運動后心情愉悅、略感疲勞,休息后很快恢復,沒有后遺傷痛,說明運動量合適。
預防傷病,選擇合適的防護裝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边x擇合適的運動裝備可降低發(fā)生運動損傷的風險。比如,騎車和滑雪時佩戴防護頭盔,能降低發(fā)生顱腦外傷的風險;長跑應盡量在塑膠跑道上進行,以緩解對下肢的沖擊力,而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一雙合適的跑步鞋也非常重要。目前,已經有專業(yè)的儀器可以測量人在行走和奔跑時足部壓力的分布情況,并可根據測試結果為跑步者量身打造最適合他的鞋墊及運動鞋,從而減輕足部壓力,糾正錯誤的運動姿勢,減少運動時發(fā)生膝關節(jié)和足部損傷的風險。
觀天察地,選擇合適的環(huán)境與氣候
中國人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運動時,“天時、地利”更加重要,有些運動宜在室內進行,有些則宜在室外進行;有些運動適合早晨進行,有些運動則適合安排在傍晚或晚餐后。在從事跑步、越野、拉力運動前,提前熟悉場地、彎道、路面狀況和周圍環(huán)境,能夠大大降低運動時受傷的風險;戶外運動應避免在黑暗、人煙稀少的地方,以及在雨雪、大風等等惡劣天氣情況下進行,一面發(fā)生意外傷害。
保持正確的運動姿勢
正確的運動姿勢也能減輕運動損傷的發(fā)生。比如,正確的長跑姿勢是,身體前傾、膝蓋前屈、小步快跑,這樣跑起來既不費力,又能調動大腿肌肉、緩沖壓力、分攤下肢所受到的沖擊力;打網球時,應通過整個上臂的揮動來擊打網球,而非單純通過手腕的運動來擊球,這樣可以明顯降低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的發(fā)病率。
注意熱身和放松練習
熱身的重要性眾所周知。運動前的熱身可調動機體的反應,增加各器官的協(xié)調性,放松韌帶與肌肉組織,從而降低運動損傷的發(fā)生風險。運動后也不能馬上停止,需要做一些慢速的活動和放松練習,我們稱之為“后整理”,以免心臟和血管突然放松,血液在肢體淤積,導致回心血量不足,影響機體重要器官的血供,誘發(fā)腦供血不足等意外。
注意肌肉力量和柔韌性訓練
平時進行肌肉力量和柔韌性的鍛煉,以及關節(jié)周圍韌帶組織的牽拉,也可預防運動損傷的發(fā)生。比如,從事長跑和騎車鍛煉的人群,平時要注意下肢力量,尤其是股四頭肌力量的鍛煉,以減少膝關節(jié)損傷的風險,而牽拉位于膝關節(jié)外側的韌帶,可降低髂脛束綜合征的發(fā)病風險。
發(fā)生不適,及時就醫(yī)
如果在運動中或運動后出現肢體疼痛、關節(jié)腫脹、活動障礙等不適,一定要立刻停止運動,以免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切忌認為憑意志就能堅持鍛煉,或認為只要堅持下去,疼痛就會消失,應及時去醫(yī)院請運動醫(yī)學專家診治,由醫(yī)生為你制定詳細的治療及康復計劃。
總之,希望大家在享受運動帶來的身心愉悅和健康體魄的同時,也要學會避免運動損傷。
4. 健康睡眠,生命之源
許良
健康是生命之源,良好睡眠是人體健康的保證。在人生的旅途中,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睡得香”定為衡量人體健康的標準之一??梢?,睡眠對每一個人來說是何等重要。如今,不僅中老年人有睡眠障礙,就連風華正茂的青少年也常說睡不好。
失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失眠會導致注意力下降、記憶力減退、工作效率降低,影響生活和婚姻質量,可能增加車禍和生產事故的發(fā)生率;失眠會使人過早衰老,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的發(fā)病風險;失眠還會引起多種不適癥狀,如頭痛、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疲倦、情緒不佳,甚至自殺傾向。兒童睡眠不足,還會影響生長發(fā)育。
由此可見,什么都可以省,睡覺不能省;什么都可以缺,睡眠不能缺。人不能沒有充足的睡眠。所謂“充足”,不一定意味著睡眠時間長,而是要有足夠的深睡眠。睡眠障礙患者由于夜間睡眠節(jié)律嚴重紊亂,深睡眠時間很短,甚至幾乎沒有深睡眠,即便一天睡上十幾個小時,仍會感到疲乏、嗜睡。夜間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人的生命質量和身體健康。正所謂“睡眠混亂,百病叢生?!笔呃p身,怎么辦?筆者在長期臨床實踐體會到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體腦并用,精神乃治
失眠癥康復與預防的主題思想是,尊重自然、合理作息、順應四時、有益健康、體腦并用、精神乃治。
體力活動與腦力活動相適應,二者不能偏廢,才能保持體格健壯和精神健康??傮w而言,失眠者大多是精神活動超負荷、整天多思多慮,而體力活動不足。有的患者經治療好轉后,常不易鞏固,重要原因之一還是體力活動太少,精神負擔太重。因此,無論是從失眠治療和鞏固的角度來講,還是從失眠預防的角度而言,都要重視“體腦并用”的問題。
2.膏粱厚味傷健康
現代人應酬多、飯局多,暴飲暴食不僅影響健康,也影響睡眠。我們體會是,素菜餐餐有,魚肉酌量有,海味偶爾有。主食除米飯外,可以增加一些雜糧,如大麥片、玉米等。
3.不亂投醫(yī)、亂吃藥
失眠癥發(fā)生后,切忌亂投醫(yī)、亂服藥。在日常生活中,偶爾幾天失眠在所難免,只要及時根據失眠誘因進行調整,絕大多數人可以恢復正常睡眠。不要一失眠,就擔心自己生了重病,立即服用安眠藥。如果失眠持續(xù)兩周以上,一夜只能睡2~3個小時,并出現白天頭暈、頭脹、心慌、心煩、口干,甚至影響工作或學習時,應去醫(yī)院就診,在醫(yī)生指導下服藥。治療失眠首選中藥,副作用較少。服藥見效后,不要認為病情已愈,立即恢復原來的工作狀態(tài),以免病情反復,最好有一個相對安靜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鞏固治療效果。
5.健康口腔,健康人生
王 興
健康的口腔是社會進步文明的窗口??谇患膊〔粌H破壞了口腔的一系列重要生理功能,還會導致和加重許多全身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消化系統(tǒng)的慢性炎癥、吸入性肺炎等。養(yǎng)成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習慣,掌握正確的口腔保健知識和日??谇槐=》椒?,預防口腔疾病的發(fā)生,不僅關系到口腔健康,也是全身健康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維護口腔健康,你該做到的事
齲病和牙周病是最常見的口腔疾病,幾乎累及每一個人,又被稱為全人類的疾病。這兩種疾病產生的各種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不僅會導致牙齒破壞和牙齒脫落,影響咀嚼和語言功能,還會通過血液循環(huán)進入全身各個器官,引起一系列全身性疾病。因此,養(yǎng)成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習慣,維護口腔健康,刻不容緩。具體措施包括:①每天早晚刷牙兩次、飯后漱口。目的是清除牙菌斑、軟垢和食物殘渣,維護牙齒和牙周組織健康。②刷牙時,做到“一人、一刷、一口杯”。③選擇合格的牙刷并定期更換。宜選擇刷頭小、刷毛排列合理、刷毛軟硬度及長度合適、刷毛頂端圓鈍、牙刷柄長度和寬度適中的牙刷。④刷牙方法要正確,宜用水平顫動拂刷法刷牙,有效清除齦溝內的牙菌斑。⑤使用牙線或牙間刷輔助清潔牙間隙。⑥使用含氟牙膏,預防齲病。⑦少吃甜食,少喝碳酸飲料,不吸煙。⑧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口腔健康檢查,兩次牙齒潔治。⑨出現口腔不適、疼痛、牙齦出血、異味、牙齒缺失等問題,應盡早診治,以免小病拖成大病,使簡單問題變成復雜問題。
給特殊人群的口腔健康建議
1. 孕婦
已有證據表明,患有牙周病的孕婦會導致早產兒、低體重兒的發(fā)生率增加,甚至影響胎兒的大腦發(fā)育。因此,女性在懷孕前應接受全面的口腔健康檢查,治療已有的口腔疾病。為了迎接健康的寶寶,女性在孕期和產后更應堅持刷牙和漱口,保持口腔衛(wèi)生。通常,孕早期女性應盡可能避免口腔治療,孕中期女性(懷孕4~6個月)可以進行口腔疾病的治療。
2. 兒童和青少年
口腔健康應從嬰幼兒開始做起。嬰兒出生后,家長就應該每天用軟紗布為其清潔口腔。乳牙萌出后,家長可用紗布或軟毛刷輕輕地為孩子擦洗口腔和牙齒。乳牙列形成后,家長可用指套刷或軟毛刷每天為孩子刷牙2次。孩子2歲以后,父母應應教會孩子刷牙,并教育孩子每天至少刷牙2次。鼓勵兒童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并減少含糖食物的攝入。避免孩子養(yǎng)成吮指、咬下唇、吐舌、口呼吸等影響口腔健康的不良習慣。學齡前兒童宜每6個月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檢查,平時使用含氟牙膏預防齲病,也可在醫(yī)院和幼兒園接受由專業(yè)人員實施的牙齒涂氟,以預防齲病。盡可能用窩溝封閉的方法預防“六齡牙”(第一恒磨牙)的窩溝齲。及時治療乳牙齲病及牙外傷。加強青少年牙齦炎、牙列不齊的防治。
3. 中老年人
對中老年人而言,至少保持20顆可以行使功能的牙齒至關重要。老年人牙齒脫落主要是由于齲病和牙周病導致。老年人還常常伴有因牙齒磨耗過度導致的食物嵌塞和牙本質敏感,均應及時診治。缺失牙齒的老年人應及時修復缺失的牙齒,一方面可恢復咀嚼功能,另一方面可避免因牙齒脫落對剩余牙齒造成一系列不利影響。佩戴活動假牙的老人應每天清潔自己的活動假牙。老年人還應關注口腔黏膜的變化,發(fā)現異常應及時診治,因為老年人是口腔黏膜惡性疾病的高發(fā)人群。老年人若口腔內有久不愈合的潰瘍,黏膜有硬結、白色或紅色斑塊等,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yī)。
6. 學看藥品說明書,為安全用藥“加分”
徐 正
安全合理用藥,是醫(yī)師、藥師的責任,也是每個用藥者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用藥治病,效益與風險同在。藥物若使用不當,后果有時會很嚴重,可能導致藥源性疾病,甚至可能成為“毒藥”。
1. 遵醫(yī)囑用藥,服藥前先看說明書
有病看醫(yī)生,按照醫(yī)囑用藥,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患者不愿意按醫(yī)囑用藥,或者一開始聽醫(yī)生的,待病情緩解后,就自作主張了。醫(yī)師具備用藥知識,其處方又經藥師審核,患者為何不把用藥的事情托付給專家呢?自行或仿照朋友的說法用藥、停藥、換藥,會比醫(yī)囑更適合嗎?
不需醫(yī)生處方就能在藥房買到的藥物都是非處方藥物。這些藥都經過了較長時間的臨床應用,出問題的情況較少,常被用來治療一些常見小毛病。非處方藥的說明書一般寫得較為通俗易懂,大家可按照說明書上標注的方法服藥,若仍有疑問,可向藥店內的藥師咨詢。需要提醒的是,非處方藥的說明書上一般都會注明連續(xù)使用期限,通常為3~5天。若連續(xù)服藥3~5天后,癥狀仍未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遵醫(yī)囑”用藥和“看藥品說明書”用藥,兩者之間并不沖突。醫(yī)囑是醫(yī)生針對你的病情,有針對性地為你講解藥品說明書上的要點。因此,無論服用的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患者在服藥前都應詳細閱讀藥品說明書。
2. 關注藥品說明書上的禁忌和注意事項
藥品說明書上的內容較多,除用法、用量必須遵照規(guī)定以外,“禁忌”和“注意事項”也很重要。比如,對該藥物過敏者,要避免使用;肝腎功能不全者、老人、孕婦,好多藥物都要慎用。大家要學會主動“對號入座”,對自己負責,不要“闖紅燈”。
3. 減少聯合用藥
除特殊治療目的外,不要聯合用藥。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有時會相互影響,降低治療效果或增加不良反應。相關知識可在藥品說明書“藥物相互作用”一欄中查到。
4. 別被藥品說明書嚇倒
有些人看到藥品說明書上列了很多不良反應,非常害怕,不愿意用藥。其實大可不必擔心,藥品能上市,說明都是比較安全的。藥品說明書上羅列的大部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都較低,且未必都會發(fā)生在你身上,特別是那些罕見的不良反應。當然,需要長期用藥者,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概率會高一些?;颊咴诜庍^程中應了解藥物不良反應的相關知識,留意自己服藥后的身體變化,定期去醫(yī)院檢查肝腎功能等,一旦發(fā)現不良反應的征兆,應立即去醫(yī)院就診。通常,大部分藥物不良反應在停藥后就會消失。
7.心臟要健康,管好血壓和血脂
何奔 孫宇珺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2015年6月30日發(fā)布的《2012年國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5.2%。照此估算,我國高血壓患者數高達為2.7億人。然而,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卻依然處于較低水平。
知曉血壓,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
高血壓對心、腦、腎等人體重要器官的損害是緩慢、長期和持續(xù)性的,血壓一天得不到有效控制,這種損害就會一直存在。血壓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不控制。
定期測量血壓是及時發(fā)現高血壓的最好辦法。鑒于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的年輕化趨勢明顯,故所有成年人均應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有攝鹽過多、肥胖、高血壓家族史、長期精神壓力大等危險因素者,應每半年測量一次血壓。如果自測或體檢時發(fā)現血壓接近或高于140/90毫米汞柱,就應該去正規(guī)醫(yī)院的心內科就診。
管理血壓,加強監(jiān)測
對高血壓患者而言,血壓達標是高血壓治療的一條標準線。所有接受降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都應進行家庭血壓監(jiān)測,最好能做到每天早晚各測量一次血壓。血壓控制較好的患者,至少每周測量2~3次血壓。若發(fā)現血壓異常,應增加自測頻率;若發(fā)現血壓持續(xù)升高,應盡快就醫(yī)。普通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家庭自測血壓宜使用合格的電子血壓計,操作便捷,且血壓值可記錄、可查詢。
高血壓患者一定要定時、定量、遵醫(yī)囑服藥,不能因為怕麻煩、短期治療效果不佳,或因為自測血壓正常就隨意停藥、換藥和增減劑量。此外,高血壓的藥物治療不能“道聽途說”,必須遵照醫(yī)囑、采用適合自己的個體化降壓方案,方能取得較好療效。
應當明確,所謂高血壓管理,不僅要把血壓降下來,把血脂、血糖、吸煙、肥胖等心血管危險因素控制好,還要堅持健康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勞逸結合、適量運動、情緒穩(wěn)定、睡眠充足等,這樣才能減少將來發(fā)生腦卒中、心梗等嚴重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
高脂血癥也是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同時外,高脂血癥也是促進高血壓、糖耐量異常、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
1. 加強監(jiān)測,知曉自己的血脂
45歲以上、肥胖、有高脂血癥家族史、精神高度緊張者,都屬于高脂血癥的高危人群,應每年檢查一次血脂。若發(fā)現血脂升高,應馬上開始治療。
大家必須糾正一個錯誤認識,即判斷血脂是否正常,不能光單看化驗單,而應向??漆t(yī)生咨詢,醫(yī)生會根據年齡,是否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情況作具體分析。因為具有不同心血管病風險者,血脂控制目標也是不同的。
2. “多管齊下”,管理血脂
高血脂癥的飲食原則是“四低一高”: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糖,以及高纖維膳食。高脂血癥患者若無其他疾病,應堅持每天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每天快步走3~5千米,也可選擇慢跑、體操、打太極拳、游泳、爬山、騎自行車等。合并輕度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和無癥狀性冠心病者的運動量,以鍛煉時不發(fā)生明顯身體不適為原則。煙酒攝入都會影響人體的血脂代謝,吸煙更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高血脂患者應戒煙限酒。體重超標者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逐步減輕體重,以每月減重1~2千克。體重時的飲食原則是低脂肪、低糖和足夠的蛋白質。經調整飲食結構、加強體育鍛煉后,血脂仍未達標者,應接受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作為首要目標。
8.為“人體清道夫”減負
周文彥 倪兆慧
作為“人體清道夫”,腎臟在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以及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保證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腎臟是成對的蠶豆狀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兩旁。腎臟雖小,但它卻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具有多項神奇的功能。首先,它是人體中的“濾網”,生成尿液,清除體內多余水分、多種代謝廢物和各種毒素。其次,它有一定的重吸收功能,可以保留一些對機體有用的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等。第三,它能生成腎素、前列腺素、促紅細胞生成素、活性維生素D3,在調節(jié)血壓、促進骨髓造血、調控鈣磷代謝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它還是某些激素的降解場所和部分腎外激素的作用靶器官,參與了人體多種激素的調節(jié)。
慢性腎臟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早期癥狀隱匿,常不易被察覺。我國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為10.8%,也就是說,每10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慢性腎臟病。據此估計,我國目前約有成年慢性腎臟病患者1.2億人。然而遺憾的是,僅12.5%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腎臟病。慢性腎臟病若未能被早期發(fā)現并進行及時治療,可逐漸進展,最終發(fā)展至尿毒癥,患者只能靠透析或腎移植來維持生命。在我國,尿毒癥患者若無醫(yī)保,每年醫(yī)療費用高達10萬元人民幣,給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因此,我們不僅要做好腎臟病的預防工作,還需要有一雙 “明察秋毫”的眼睛,及早發(fā)現慢性腎臟病的“蛛絲馬跡”。
1.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健康飲食,控制體重,避免攝入大量高蛋白食物或過度飲用碳酸飲料;不抽煙,不酗酒,規(guī)律生活,避免熬夜;注意休息,適當運動,增強體質,但要避免高強度、長時間的運動,以免誘發(fā)橫紋肌溶解導致急性腎損傷;適量飲水,及時排尿;血肌酐升高的慢性腎病患者,應避免過多食用含鉀量較高的水果或低鈉高鉀鹽,以防止血鉀升高。
2. 避免各種傷腎因素
首先要防止濫用腎毒性藥物,多種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造影劑、化療藥物,以及某些中藥等,均可導致腎臟損害,大家應在醫(yī)生指導下正確服用藥物,尤其是已經患有慢性腎臟病者,更應遵醫(yī)囑謹慎用藥。其次要避免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可以誘發(fā)腎臟疾病,而感染也是導致血尿、蛋白尿反復出現和加重的重要誘因。一些特殊類型的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流行性出血熱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也會對腎臟造成損傷。
3. 定期體檢
由于大多數慢性腎臟病患者在病變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或者癥狀很輕微,故定期體檢是發(fā)現慢性腎臟病的首要方法。成年人應每半年到1年去醫(yī)院進行尿常規(guī)、腎功能、腎臟B超等檢查,排查腎臟疾病。
4. 高危人群篩查
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癥、自身免疫性疾?。ㄈ缦到y(tǒng)性紅斑狼瘡等)、慢性泌尿系統(tǒng)感染、心血管疾病,以及有腎臟病家族史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明顯增加,應高度警惕,定期去醫(yī)院做腎臟病相關篩查。
5. 關注慢性腎臟病的早期信號
當出現眼瞼、下肢水腫,尿中泡沫增多,尿色加深,夜尿次數增多,尿頻,尿急,尿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皮膚瘙癢,貧血,血壓升高(尤其是年輕人)等異常情況時,應盡早去醫(yī)院就診,做相關檢查,避免延誤病情。
9. “任勞任怨”的肝臟,更需呵護
范建高
肝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有著極其復雜、難以替代的多種重要功能,如脂肪、蛋白質和糖類的代謝及轉化功能(“能量代謝中樞”),合成及分泌膽汁參與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藥物、酒精及環(huán)境毒素的解毒功能?(“化工廠”),以及免疫防御、凝血、造血、儲血、代償和再生功能等。
嗜肝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原微生物,以及藥物、環(huán)境毒素、酒精、營養(yǎng)不良、肥胖、肝臟淤血、膽汁淤積、膽胰疾病等許多原因都可導致肝臟損傷,患者會出現納差、乏力、肝區(qū)疼痛、尿黃、皮膚鞏膜黃染、轉氨酶及膽紅素增高等肝損傷征象。急性肝炎若未能得到及時診斷和有效處理,除可誘發(fā)急性和亞急性肝功能衰竭外,還可遷延不愈導致失代償期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只有保護肝臟、遠離肝炎,才能減少肝病殘疾和死亡。
當前,我國肝炎的病因構成和預后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盡管病毒性肝炎,特別是慢性乙型肝炎至今仍是我國居民肝病殘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但由于食品衛(wèi)生狀況的持續(xù)改善和疫苗的廣泛接種,近20年來,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病率和患病率持續(xù)下降。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戊型肝炎現已成為可以有效預防的疾病,丙型肝炎已能夠被治愈。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少量飲酒可能有益健康,但并非人人都能喝酒。長期過量飲酒可誘發(fā)痛風、高血壓、心律失常、大腦受損、胰腺炎,而最常導致疾病是酒精性肝病。女性、營養(yǎng)不良、肥胖、吸煙,以及已有肝病者飲酒,更易導致酒精性肝損傷,而預防酒精性肝病最好的方法是戒酒或不過量飲酒。
在飲食結構“西化”和“多坐少動”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下,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最新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取代乙型肝炎,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第一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害不僅僅局限于肝臟,還可促進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fā)。近期體重、腰圍增長過快,肥胖(特別是腰圍增粗的腹型肥胖),以及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患者,應定期去醫(yī)院檢查肝功能和肝臟超聲,以便早期發(fā)現脂肪肝和肝損害。肥胖的脂肪肝患者若能在半年至1年內使體重下降5%~10%,可使脂肪肝消退,肝功能恢復正常。
此外,因藥物、保健品、食品添加劑等導致的藥物性肝損害亦不少見。臨床上,因藥物不良反應導致黃疸、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血管病變、肝衰竭的病例越來越多見。大家應當明確,藥能治病,也能致病,“是藥三分毒”,無論中藥,還是西藥,都應謹慎使用。應用可疑肝毒性藥物、長期應用多種藥物,以及可能接觸工業(yè)毒物者,應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和腹部超聲,以便及時發(fā)現藥源性肝損傷。
總之,節(jié)制飲食、加強鍛煉、注意食品衛(wèi)生、接種疫苗、限制飲酒,可以保護肝臟,遠離肝炎。慢性肝炎患者應相信科學,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規(guī)范用藥并定期隨訪,可最大限度地減少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的發(fā)生。
10. 腸胃健康要靠“養(yǎng)”
侯曉華
現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學習壓力大,人們越來越忽視飲食健康。有人習慣了不吃早餐,中餐或晚餐狂吃,饑一頓、飽一頓多見;有人熱衷于辛辣、刺激的重口味食物和大量冷飲,仗著年輕,肆無忌憚;有人忙于應酬,打著“寧可傷身體,不可傷感情” 的口號,大量飲酒,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有人各種忙碌,無視身體的提醒,不飲水、常憋便。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久而久之,很多人的胃腸健康亮起了紅燈,反酸、燒心、噯氣、早飽、餐后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不適癥狀接踵而至。
很多胃腸道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潰瘍病、便秘、腸易激綜合征等,都是可以通過自我保健控制癥狀,甚至避免發(fā)生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養(yǎng)護”我們的胃腸道。
1. 飲食習慣要健康:每餐“七分飽”即可,不吃零食;規(guī)律飲食,細嚼慢咽,切忌暴飲暴食。
2. 慎選飲食種類:研究發(fā)現,蛋白質是食物過敏的主要原因,引起食物過敏最常見的食物為面筋和牛奶,過敏體質者應減少這兩種食物的攝入;脂質被證明可以松弛食管下括約肌,加重反酸、胃灼熱、惡心等癥狀,減少脂質的攝入可以顯著減輕胃及食管的不適癥狀。短鏈碳水化合物作為結腸細菌發(fā)酵底物,可導致腸腔氣體迅速產生和腸腔擴張,易使人感覺腹脹,且長期攝入短鏈碳水化合物還可能導致雙歧桿菌等益生菌數量減少。而纖維素是一類長鏈碳水化合物,通過機械刺激腸黏膜增加糞便量和結腸運輸的速度幫助排便,還能促進腸道益生菌的增加。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纖維素,可多吃一些。另外,還應避免刺激性食物及不潔食物的攝入,戒除煙酒。
3. 排便時間宜固定:人為控制排便感,經常拖延大便時間,會破壞良好的排便習慣,使排便反射減弱,引起便秘。
4. 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生活要規(guī)律,養(yǎng)成早睡早起、定時上床的習慣。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勞逸結合。適當的體育活動,特別是腹肌的鍛煉有利于胃腸功能的改善,對久坐少動和精神高度集中的腦力勞動者更為重要。
5. 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眾多研究表明,劇烈的情緒改變會導致自主神經紊亂,促使胃酸分泌增加或減少,從而引起消化不良或消化性潰瘍等。此外,高亢的情緒反應可能增加胃腸道的敏感性,使胃腸道長期處于高敏狀態(tài),導致腸蠕動增強、腸道收縮、腸黏膜供血不足和腸道屏障受損,易發(fā)生腹痛和腹瀉;而低落情緒容易導致腸道分泌及蠕動減弱,引起便秘。想要保持胃腸道的健康狀態(tài),應養(yǎng)成平和、穩(wěn)定的心態(tài)。
需要提醒的是,年齡在45歲以上或有胃腸道腫瘤家族史者,應常規(guī)進行胃腸鏡篩查,以便早期發(fā)現病變。如果近期突然出現進行性吞咽困難、吞咽疼痛、持續(xù)性嘔吐、明顯消瘦、黑便、貧血、腹部包塊、排便習慣及性狀發(fā)生改變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去醫(yī)院進行胃腸鏡檢查,排除有無器質性疾病可能。
11. “讀屏時代”:護眼進行時
孫興懷
在人的一生中,85%以上由感官獲取的外界信息,是通過視覺來完成的,如讀書、看報、看電視、用電腦……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與此同時,人們感受現代生活的多姿多彩,也離不開視覺功能,所有美好的、藝術的、新奇的事物,都會來“搶眼球”!可以說,眼睛是人類享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重要器官。同時,視覺又是一個精密而復雜的光學折射成像和神經傳導認知系統(tǒng),任何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會導致視力低下、視物不清,不僅會直接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和信息傳遞,還會對工作選擇、生活質量、社會交往等產生不良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手機幾乎成了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交站旁、地鐵車廂內、飯桌上……隨處可見低頭“刷手機”的人;還有不少人因為工作關系,如IT行業(yè)、財務統(tǒng)計人員、文秘等,需要整天面對電腦??梢哉f,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讀屏時代”。而最易被電子屏幕所“傷”的,就是我們的眼睛。
三種眼病“異軍突起”,你中招了嗎?
首先,長時間看手機、看電腦,很容易導致眼疲勞。長期眼疲勞就像身體疲勞一樣,會使眼睛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不僅視覺會受影響,還會導致全身反應,如頭昏腦脹、食欲不振、睡眠障礙、血壓升高、心情沮喪、急躁焦慮,甚至引發(fā)更為嚴重的眼病。其次是干眼癥高發(fā)。我曾接診過一名20歲的年輕人,原先有300度近視,近半年來感到視物不如以前清晰,視力時好時差。他以為可能是用眼過度、近視加深了,便去眼鏡店驗光,但近視只加深了50度。戴上新眼鏡后沒多久,他又感覺看不清了。他很苦惱,來我院就診,最終被確診為嚴重干眼癥。第三種是容易誘發(fā)青光眼。我有一名中年女性患者,平時喜歡玩手機,每天都要在微信朋友圈“工作”到午夜。有一次,她在連續(xù)追了10集韓劇后,感到有些頭痛、眼睛脹痛。開始以為是視疲勞,但后來癥狀逐漸加劇,出現了惡心、嘔吐,直至就診后,才發(fā)現是青光眼急性發(fā)作。最后經急診手術,才控制了病情,但視力嚴重受損,從原來的1.2降到了0.4。
護眼“有道”,習慣很重要
1. 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
正常情況下,人眼在看5米以外的東西時,是放松的;看近,則是要“做功”的。因此,應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不要讓眼睛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2. 多眨眼
由于看電腦和手機時的眨眼次數僅為平時的三分之一,故應有意識地多眨眼,每隔一小時至少讓眼睛休息5~10分鐘。宜將電腦屏幕調整到適當的位置,使視線能保持向前下約30度的方向,這樣不僅可以使頸部肌肉放松,還可以將暴露在空氣中的眼球表面積減到最少。
3. 營造良好用眼環(huán)境
避免在光線太強(陽光下)或太弱(暗處或夜晚)的不良環(huán)境中看電腦、玩手機,屏幕與外環(huán)境亮度反差過大時,容易導致眼疲勞。也不要在晃動的情況下(如乘車、乘地鐵、走路時)看手機,以免因眼睛不斷搜尋、聚焦目標而導致眼疲勞。此外,還要考慮屏幕的亮度、清晰度和對比度是否適當。
4. 佩戴合適眼鏡
對屈光不正者而言,配一副合適的眼鏡非常重要??措娔X或手機屏幕時,盡量保持60厘米以上的距離。
此外,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增加維生素A、B1、C、E的攝入,也有利于保護視力。如果眼疲勞癥狀較嚴重,應去醫(yī)院就診,不要擅自購買、使用宣稱能抗疲勞的眼藥水。
12. 呵護聽力,“長幼有別”
遲放魯
嬰幼兒階段:及早發(fā)現先天性耳聾
嬰幼兒處于身體發(fā)育的旺盛時期,聽覺也在迅速成熟與完善。隨著聽覺的健全,他們不僅可以感知和辨認周圍環(huán)境中的各種聲音,還能逐漸掌握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
正常小兒聽覺發(fā)育的過程為:出生后即有聽覺;3個月的嬰兒入睡后,會被吵鬧聲或稍響的談話聲吵醒;4~5個月的嬰兒可對鈴聲或汽車喇叭聲轉頭;6~9個月的嬰兒可以控制自己頭頸部的活動,聽到有人呼喚他時,會把頭轉向說話的人;9~11個月的嬰兒聽到別人叫他名字時,可有反應;1~2歲的幼兒,聽覺能力已經基本接近成人聽力水平,能聽懂簡單的話語,并能夠完成他人發(fā)出的各種簡單指令。
家長若發(fā)現孩子有下列異常表現,應該引起重視,及時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聽力:①對突然的強聲沒有反應;②有聲音出現時(尤其是柔和的聲音),不能正確地將頭朝向聲音發(fā)出的方向;③發(fā)音不準,尤其是“zhi、chi、shi”發(fā)音不準;④看電視,將音量開得過大;⑤始終用一個耳朵聽電話。
青壯年階段:警惕突發(fā)性和噪聲性耳聾
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許多成年人長期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tài),容易罹患突發(fā)性耳聾?!巴话l(fā)”是突發(fā)性耳聾一個重要特點,患者大多可以明確知道耳聾是什么時間發(fā)生的,最明顯的感覺是突然出現聽力下降,耳朵像被蒙了一層紙,感覺聲音很遙遠。突發(fā)性耳聾的治療有一定的時效性,一個月內治療最有效,最多不能超過兩個月。兩個月后,聽力基本固定,即使用再多的藥都無法提高下降的聽力,還常會遺留難以治愈的耳鳴。
另一方面,長期、強烈的噪聲刺激對聽力的傷害亦非常大。一般地說,人耳能承受的最強聲音為90分貝,超過這個分貝,即便自己感覺不出來,脆弱而敏感的內耳已受損。不少年輕人喜歡泡歌廳、迪廳,其聲音強度大多超過115分貝,許多人離開這樣的環(huán)境后,會有明顯的頭暈和頭痛癥狀,這就是聲音污染導致耳朵受損的表現。長此以往,許多人會出現高調耳鳴,并逐漸由間歇性變?yōu)槌掷m(xù)性,最后會失聰。
老年階段:延緩老年性耳聾的發(fā)生
人到老年,機體各器官功能都會衰退,聽覺器官也一樣。可以說,老年性耳聾既是生理性的,也是病理性的,受內在(遺傳、全身性疾病等)和外在(藥物、噪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據統(tǒng)計,我國約有1000多萬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
老年性耳聾大多是雙側感音神經性耳聾,雙側耳聾程度基本一致,呈緩慢、進行性加重。老人常對門鈴聲、電話鈴聲、鳥叫聲等高頻聲響不敏感。有些老人以言語識別率低為主,主要表現為聽到聲音但分辨困難。部分老人出現重振現象,即低聲講話時聽不清,喜歡用手擋著耳郭;而大聲講話時,又覺得太刺耳。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性耳聾與任何一種感音神經性耳聾一樣,若病程超過2個月,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因此,老年人一旦發(fā)現自己近期有明顯聽力下降,就應及時去??漆t(yī)院就診。
13. 筑起三道防線,應對糖尿病“大爆發(fā)”
鄒大進
當今社會,糖尿病“井噴”樣流行已成為突出的公共衛(wèi)生難題。數據是枯燥的,數據又是殘酷的。這組數字我們不得不面對:
1. 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和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公布的肥胖和糖尿病分布圖上,中國雙雙“榮獲”第一:肥胖人數世界第一,糖尿病患病人數世界第一。中國2013年公布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1.6%,預計糖尿病患者數為1.1億人,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糖尿病大國。
2. 中國20歲以上人群高危糖尿病“后備軍”(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為50.1%,預計人數為1.5億,每年有接近7%的人群轉化為糖尿病。
3. 2015年全球總共有500萬人直接死于糖尿病,相當于每6秒有1人死于糖尿病,糖尿病位居死亡疾病排行榜第七位。
面對糖尿病大爆發(fā)的現狀,我們該如何應對挑戰(zhàn)?筆者認為,我們必須構建三道防線,嚴防死守,否則國家新增醫(yī)療投入的速度跟不上糖尿病的醫(yī)療費用增長的速度,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將可能被糖尿病拉低,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第一道防線:未病先防
預防糖尿病,政府有責。政府做到位,預防有希望。政府要廣泛宣傳糖尿病預防的益處,做到人人知曉糖尿病及其危害,人人知曉糖尿病的防治方法;對甜飲料征重稅,學校周邊區(qū)域不允許出售甜碳酸飲料;普查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的肥胖發(fā)病情況,督促家長和學校共同制定肥胖的防治措施,降低成年后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免費開放公園和體育場,鋪設規(guī)范步行道;所有城市鋪設規(guī)范的自行車標準道路,設立自行車停車場,使自行車成為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各地疾病控制中心負責篩查糖尿病高危人群(40歲以上、超重、肥胖、經常靜坐、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及糖尿病前期(血糖偏高為達糖尿病診斷標準者),針對重點人群采取措施,制定飲食、運動預防計劃,實施預防監(jiān)測;各種食品應當標注所含能量,能量較高的食物還需標注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高危人群不宜食用的警示語。
預防糖尿病,匹夫有責。預防勝于治療是真理,莫要等到生病時,才懂得健康的寶貴。具體預防措施包括:①日行一萬步,每坐1小時,起來走幾分鐘?!鞍膊疆斳嚒?,出行少開車,多騎自行車。多消耗一些能量,就能少得糖尿病。②飲食多樣化,保證每餐吃一種水果和蔬菜,每天變換花樣,多吃各種粗糧及粗糧食品。③“管住嘴”,早餐最重要,適當減晚餐,多吃全谷物,不喝甜飲料,平常多喝水,多吃豆制品,天天喝綠茶,補充纖維素。④改掉壞習慣,長期熬夜晚睡、常用塑料容器、久坐??措娨?、經常不吃早餐等。⑤努力減“肥肉”,超重和肥胖者千萬別掉以輕心,因為肥胖是糖尿病最危險的誘發(fā)因素,努力減肥是當務之急。減少4.5千克脂肪,并長期保持,可大幅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風險。⑥警惕“病”來臨,40歲以上人群,每年應篩查血糖,如有多食、多飲、多尿、體重下降、瘙癢、經常饑餓、手足麻木等癥狀,應及時檢測血糖,警惕糖尿病來襲。
第二道防線:有“病”要防變
要預防糖尿病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需要政府、醫(yī)生和患者三方共同努力,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達到標準治療,使各項指標早期、持久達標:糖化血紅蛋白<7.0%,血壓≤130/80毫米汞柱,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8~2.6毫摩/升,體質指數<24千克/米2等。
第三道防線:有“癥”防惡化
已經發(fā)生糖尿病并發(fā)癥的高齡、長病程患者,要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此時,血糖控制不宜過于嚴格,要強化血脂管理,合理降壓,及時處理各種并發(fā)癥,使之穩(wěn)定下來。
總之,戰(zhàn)勝糖尿病需要做到5個“早”:早預防、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達標。只有政府、醫(yī)務人員、患者三方齊心協(xié)力,遏制中國糖尿病的大爆發(fā),減少糖尿病的死亡率,大幅減少糖尿病的醫(yī)療費用的目標才能實現!
14. 遠離“骨松”,這些繆誤別再傳
章振林
《大眾醫(yī)學》雜志專家顧問團成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骨質疏松和骨病科主任、骨代謝病和遺傳研究室主任、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醫(y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上海醫(yī)學會骨質疏松??品謺魅挝瘑T。
誤區(qū)一:骨質疏松是生理性改變
很多人認為,人老了,一定會出現骨痛、駝背和身高縮短等骨質疏松的表現。實際上,骨質疏松雖然是增齡性疾病,常見于絕經后婦女和老年男性,但并不是生理現象,也并非每個老年人都會患上骨質疏松。骨質疏松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量攝入維生素D和鈣劑,可以預防骨質疏松。一旦被確診為骨質疏松,及早接受相關藥物治療,可以緩解骨痛、阻止身高縮短、降低發(fā)生骨折的風險。
誤區(qū)二:男性不會患骨質疏松
大多數人認為,骨質疏松是一種“婦女病”,與男性無關。實際上,骨質疏松也是男性常見病,我國60歲以上男性骨質疏松患病率約為15%。男性發(fā)生骨質疏松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如抽煙、酗酒、活動少等。性腺功能減退也是男性患骨質疏松的重要危險因素。
誤區(qū)三:骨質疏松無法早期發(fā)現
臨床上,很多老年人是在發(fā)生了骨折以后,才知道自己患有骨質疏松。其實,這些老年人已經罹患骨質疏松多年,只是自己未察覺罷了。要早期發(fā)現骨質疏松,其實并不困難。通過雙能X線吸收儀檢查骨密度,就可以及早發(fā)現骨質疏松或骨量減少(骨質疏松前期)。該儀器精度非常高,就算只有1%的骨量下降,也可以被發(fā)現。目前建議,50歲以上人群(無論男女)宜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查。
誤區(qū)四:單純補鈣就能治療骨質疏松
很多人認為,單純補鈣就能治療骨質疏松。其實不然。補鈣雖然可以預防骨量的丟失,但對于骨質疏松患者而言,補充足量的鈣劑是基礎,更為關鍵的是接受有效的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這些藥物能抑制破骨細胞或促進成骨細胞的作用,達到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的治療目的。
誤區(qū)五:骨質疏松只需要短期治療
骨質疏松是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通常,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3個月后,骨轉換指標才會有變化;骨密度的變化,往往需要1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骨質疏松的治療是長期過程,至少需要1年,一般療程為1~3年。有骨折的患者,治療時間通常需要3~5年。
誤區(qū)六:脆性骨折后做了手術,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所謂脆性骨折,就是低暴力下骨折,多在跌倒后發(fā)生,老年人常常發(fā)生這種脆性骨折,常見骨折部位是胸椎、腰椎、腕部和髖部。由于老年人發(fā)生脆性骨折的主要病因是骨質疏松,故術后仍須積極治療,降低再次發(fā)生骨折的風險。
15. 保護血管,杜絕“八高一少”
景在平
血液是維持生命的“洪流”。它“東奔西走”,把營養(yǎng)和氧氣帶來,把廢物帶走;它“南征北戰(zhàn)”,帶領白細胞清除毒素、病原體……作為承載生命洪流的“河道”,血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血管在人體內的分布極其廣泛,除角膜、牙齒、毛發(fā)、指甲外,處處都有豐富的血管。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血管有完整的內皮覆蓋。血管內皮就像是河堤,河堤平滑堅固,河水就能順暢流淌;河堤若不堅固,在河水的侵蝕下出現塌陷、管涌,就會影響河水的暢行。同樣道理,人體的血管內皮在眾多危險因素的作用下受損,原本光滑、連續(xù)的血管內壁變得“坑坑洼洼”,血液中的膽固醇、血小板就會附著在“坑坑洼洼”的血管壁上,逐漸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影響血流的正常流動。與此同時,血管的彈性也會變差,有時還會出現血管痙攣,最終導致臟器血供減少甚至停止,導致心梗、腦梗等缺血性事件的發(fā)生。
血管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冠心病、下肢動脈硬化等血管性病變,其實是全身血管病變的局部表現。血管病的特點是發(fā)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而導致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可以歸納為”八高一少”。
“一高”:高血壓
高血壓可以引起小動脈痙攣,并進一步引起小動脈內膜和中膜的破壞,使管壁增厚、變硬,管腔變窄。我們常說,高血壓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會引起一系列并發(fā)癥,如冠心病、腦血管病、慢性腎功能衰竭等。
“二高”: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主要是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血脂升高會使血液變得黏稠,血流速度變慢,時間長了還會破壞血管內皮,使內皮變得不光滑,血液中的“垃圾”就容易附著在血管壁上。
“三高”:高血糖
高血糖也容易導致血管硬化。研究發(fā)現,與血糖正常的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變更嚴重,發(fā)生時間更早。糖尿病患者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
“四高”:高尿酸
高尿酸是指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高于正常,大家熟知的“痛風”就是血尿酸升高所致。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高尿酸血癥常與各種代謝性心血管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脂血癥、2型糖尿病、肥胖、胰島素抵抗等)伴發(fā),高尿酸血癥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五高”:高血黏度
血黏度升高可造成血液淤滯、供血不足、血管損傷、局部缺氧和酸中毒,甚至形成血栓。血栓形成猶如在血管內埋下“地雷”,容易造成缺血和組織壞死,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六高”:高年齡
老年人血管逐漸老化,結構和功能逐漸退化,血管病也多發(fā)生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由于多數血管病都會歷經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會表現出各種不適癥狀,故大家從35歲起(甚至更早),就應該重視血管病的預防。
“七高”:高體重
肥胖是“百病之源”。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癥、脂肪肝、痛風、骨質疏松等許多疾病的發(fā)生都與肥胖相關。
“八高”:高心理壓力
研究發(fā)現,過度緊張、焦慮、抑郁等心理壓力,會造成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誘發(fā)心動過速、高血壓等疾病。如果精神緊張因素長期存在,血壓便會持續(xù)升高,久而久之,血管硬化就發(fā)生了。
“一少”:運動減少
研究發(fā)現,缺乏運動可使冠心病和腦卒中的發(fā)病風險增加50%。人若沒有足夠的運動,體內過剩的能量無法消耗,就會轉變成脂肪儲存下來,與肥胖相關的各種疾病亦會“接踵而至”。研究資料表明,年輕時一直堅持運動的人,年老時發(fā)生冠心病、腦卒中、高血壓的風險要明顯低于長期不運動的人。
有“八高一少”中的一種或幾種危險因素者,雖然不一定都會發(fā)生血管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危險因素越多,發(fā)生血管病的可能越大。由于血管疾病多是慢性疾患,起病隱匿,病程較長,早期預防非常重要。積極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飲食習慣,加強運動,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血尿酸和體重,保持心情愉快,是預防血管病的最基本策略。
16內外“兼修”,遠離惱人皮膚病
鄭儀安 鄭捷
皮膚是人體最外層器官,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外界環(huán)境改變對皮膚有直接的影響,如濕度、溫度的變化,接觸了污染了的空氣與水,不當使用化妝品和保養(yǎng)品等。同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飲食不健康、熬夜、情緒波動、精神壓力大等因素,都會影響皮膚健康。
改“壞習慣”:保皮膚健康
保持規(guī)律日常生活作息與維護皮膚健康密切相關。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過多吃辛辣、甜食、油膩、油炸食物,會導致腸道與表皮微生態(tài)的改變,出現細菌的菌群失調,引起皮膚老化及多種皮膚病;經常熬夜、精神緊張、寒冷會引起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功能改變,激活皮膚內的免疫活性細胞,導致多種炎癥性皮膚?。粸E用化妝品或選用不適合自己的化妝品容易堵塞毛孔,使得皮膚代謝失?;蛞l(fā)敏感;食用致敏性食物,尤其是食物中的人工添加劑,容易增加過敏性疾病的發(fā)生率;搔抓皮膚、過度清潔皮膚、用熱水洗燙皮膚,都會破壞皮膚屏障,改變表皮菌群比例,使真皮層的免疫活性細胞活化,加重瘙癢,誘發(fā)炎癥,增加皮膚過敏機會。因此,健康飲食、避免熬夜及精神緊張、正確選擇化妝品和護膚品,適當使用保濕劑保護皮膚屏障的完整性,對維護皮膚健康非常重要。
防過敏:杜絕濕疹和蕁麻疹
濕疹與蕁麻疹都是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病程長,常反復發(fā)作,患者不勝其擾。要預防過敏性疾病,首先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避免刺激、搔抓、燙洗和過度日曬。平時應經常修剪指甲,不頻繁清洗雙手,并選擇天然香皂或泡沫較少的清洗劑。穿寬大、柔軟、透氣的棉質衣物,少穿化纖、羊毛材質的衣物。飲食清淡,避免進食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每日保證足量的飲水,以保持皮膚屏障的完好及促進皮膚正常新陳代謝。同時,可適當外用保濕劑或皮膚屏障保護劑。冷、熱、日光、摩擦等刺激可誘發(fā)蕁麻疹,適當防曬、避寒等保護措施可起到預防作用。由于感染也可能引起蕁麻疹,故預防感染不可忽視。
保護皮膚屏障:難治銀屑病不難治
銀屑病又稱牛皮癬、干癬,表現為紅斑、明顯脫屑,部分患者可有瘙癢,經常反復發(fā)作。環(huán)境因素是導致銀屑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包括感染與應激兩方面,即具有特定遺傳背景的人在特定的環(huán)境因素下發(fā)病。感染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是上呼吸道,如咽喉炎、扁桃體炎等;二是皮膚,在皮膚屏障受損的情況下導致表皮的細菌菌群發(fā)生改變,與銀屑病發(fā)生相關的細菌數量顯著增多,而能夠抑制有害細菌的菌群數量顯著減少。應激主要有焦慮、緊張、受寒、睡眠剝奪等。因此,避免感冒、受寒,保持皮膚屏障的完整性,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和生活習慣是預防銀屑病發(fā)生與復發(fā)的關鍵。
注意個人衛(wèi)生:杜絕真菌性皮膚病
體癬、股癬、手(足)癬、花斑癬、甲癬等真菌引起的皮膚病,多伴明顯瘙癢,且經常復發(fā),常令人“不勝其擾”。由于真菌容易在濕熱的環(huán)境下滋生,故選擇寬松、透氣的衣物、鞋襪。貓、狗等動物是真菌性皮膚病的重要傳染源,減少與患病動物接觸,有助于避免真菌性皮膚感染。另外,注意個人衛(wèi)生,避免共用毛巾、拖鞋、洗漱用品;出汗較多時及時更換衣物,都能有效避免真菌傳染。
大眾醫(yī)學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