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摘 ? 要: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流別,使用的茶器也各不相同,風格迥異,從而形成了各朝獨具特色的茶具文化。隨著各朝飲茶方式的改變,茶具的造型也不盡相同,各具特色。
關(guān)鍵詞:瓷茶具;造型
中圖分類號: J527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026-01
一、中國日用瓷茶具的造型特點
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將制茶、煮茶、飲茶用三卷十章七千余字來進行記錄和規(guī)范,以此來展現(xiàn)唐代人的生活品味及生活方式?!恫杞?jīng)》中第四章內(nèi)容為“茶之器”其中列舉了二十四種飲茶煮茶的器具,可見唐朝飲茶之講究與繁復。于沸水中烹煮的團茶,擊拂的抹茶,用壺泡就的散茶,不同的飲茶方式分別出現(xiàn)在唐、宋、元、明、清不同的朝代。
二、中國日用瓷茶具造型現(xiàn)狀
飲茶之風自唐代起開始流行于全國,唐代飲茶的方式有煮茶和點茶兩種。煮茶又稱煎茶,分為備茶、煮水、投茶、分茶四步,分茶用的茶碗專做飲茶之用,可以說開啟了中國茶具之先河。與煮茶并存的點茶,先撮茶入盞,倒水入水注燒沸,注水入盞,而后擊拂飲茶,點茶法的流行也促進了入水注、茶盞等茶具的出現(xiàn)。盞托的出現(xiàn)與飲酒有一定的關(guān)系,但在其后與飲茶的關(guān)系逐漸密切起來。唐代的盞托托口較矮,口沿卷曲作荷葉形.
宋代是中國瓷器發(fā)展的巔峰,宋代飲茶以斗茶為主。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代趙伯骕所繪的《風檐展卷》如實的描繪了宋人生活的四藝—點茶、掛畫、插畫、焚香。其中茶童托盤上所繪的茶盞、水注,正是宋代點茶的必備。蔡襄《茶錄》中提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辈滔宓倪@段話描述出建盞用于斗茶的益處,其可以襯托茶湯,胎土厚可以保溫。建盞形制簡潔,茶與茶具相互烘托,青綠色的茶湯淡雅中帶有令人驚艷的濃稠,滿足了宋代文人在精神層次的追求。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提到:“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斗余味兮輕醍醐,斗余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于嗟天產(chǎn)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贝嗽娚鷦拥拿枥L了斗茶時的場景。宋人的斗茶,是當時文人雅士生活風格的一種意象的傳達,而茶具則是文人雅士生活與審美風格具體化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是其精神的寄托。另外,此時盞托已經(jīng)成為茶盞的固定附件,且托內(nèi)的托圈增高。
元朝是蒙古族征服統(tǒng)治的時代,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性格粗獷,其茶具造型也是粗獷中略帶細膩,飲茶的方式在延續(xù)宋代的基礎(chǔ)上也帶有自己的特色。宋代的點茶在元朝仍有余暉,山西大同馮道真墓室的壁畫《道童進茶圖》,清晰的描繪了元朝人點茶時所用的湯瓶、盞、拖、筅等茶器,由此可見,蒙古游牧民族承襲了宋朝的點茶的飲茶方式。元朝水注的造型較之唐宋有了微妙的變化,元朝作為游牧民族,性格粗獷豪放,且元朝時期是中國領(lǐng)土最廣袤的時代,其得益于蒙古人對外擴張的野心,這些人所具有的性格,在其日常用具上也有所體現(xiàn)。元代不再如宋人那般尚黑,元代青花開始出現(xiàn)并流行,茶具的造型上較之唐朝的華麗,宋朝的內(nèi)斂,元朝的更為飽滿敦實,輪廓線也更具張力,給人一種大氣豪放之感。其分茶的器具也開始有所變化,元代的青花帶托小盞與唐宋時期的盞有了一定的區(qū)別。元代人開始愛上常民的散茶俗飲,元朝的飲茶風尚帶有從團茶到散茶的雙元包容性,元代的青花帶托小盞在造型上符合現(xiàn)代的人機工程學,舉杯入口時,茶湯流速不急不緩,能夠讓茶湯與人的味蕾自然而全面的接觸,有利于茶湯香氣的散發(fā),且茶盞為高足,端起時不易燙手。元代的青花帶托小盞造型上具有美感,且在中國的茶器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它的盞在逐漸縮小,開啟了明代之后散茶用杯子飲用的先河。
公元一三九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頒布詔書廢除唐宋以來流行的團茶改為制造芽茶。據(jù)《明太祖實錄》中記載:“庚子召,建寧歲貢上供茶,聽茶戶采進,有司勿與。敕天下產(chǎn)茶去處,歲貢皆有定額。而建寧茶品為上,其所進者必碾而揉之。壓以銀板,大小龍團。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箏 。置茶戶五百,免其徭役。俾專事采植。既而有司恐其后時,常遣人督之,茶戶畏其逼迫,往往納賄,上聞之,故有是命?!?至此,唐宋以來所流行的團茶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隨之而改變的是以飲用茶芽為主的新的飲茶方式:以壺裝置茶葉,用沸水沖泡,茶器換為容量較小的杯器。馮可賓在《岕茶箋》中提到:茶壺,窯器為上,又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才得其趣?!瓑匦t味不渙散,香不躲擱?!贝藭r小容量的壺,尤其是作為陶瓷分支的宜興紫砂壺開始成為文人雅士的最愛。明人尚白,認為白色的茶器才能襯托出綠色茶湯的清澈,選用小壺的同時,品飲用的杯子形制也逐漸變小,以青花杯或白釉小盞為佳。明人崇尚儉樸清凈,茶具的形制趨于簡潔流暢,圓整精致,較之唐代的華麗,宋代的飄逸,元朝的豪放,明朝的茶具自成一格,儉樸中帶著安寧的華麗,少有復雜曲折的曲線變化,顯得精明簡當,含蓄動人,這樣的造型與色彩,使得茶成為文人琴棋書畫的良伴,給人一種安逸豁達之感。
清代紫砂壺的制作仍很盛行。清代的紫砂壺較之明代,形式感較強,或在樸實的造型上添加奇巧的形式因素,或在壺體上加強形式效果,尤其是后者,清代的茶壺不僅仿造古代銅器的各種形制,也將自然界的物質(zhì)然納入其模仿的范圍之內(nèi),其模范的辦法并不是照搬原物,而是根據(jù)茶具的使用要求,抓住所要模仿的自然物的特點進行提煉加工及概括,從而達到自然物與茶具器型的完美結(ji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