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旺樹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學策略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由傳統(tǒng)的重知識向重發(fā)展轉變,由教師主導課堂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由重考查向重素質轉變,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索轉變。因此在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學的有效策略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在教學中,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既要考慮教師“教”得有效,又考慮學生“學”得有效,教與學有機配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課堂。
一、講究課堂導入技巧,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
小學生的好奇心總是特別強,教師應創(chuàng)設新穎有趣的懸念式問題導入情境,充分展示數學知識的內涵和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景,有利于學生走出思維壓抑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探索規(guī)律的興趣,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
二、加強動手實踐操作,加深學生印象
根據小學生具有好動、好奇、愛玩的心理特征,同時小學生對抽象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還有待發(fā)展,因而在教學中,我根據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想方設法能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讓學生借助實踐操作來理解問題,初步進行感性認識,然后在操作中進一步擴展知識。通過這樣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讓學生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注意力,還能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觀察能力。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新課程改革中指出:“數學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激發(fā)學生設計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加強動手實踐操作,有利于使用抽象知識變化直觀的數學知識,使學生了解建立概念的過程、探究規(guī)律的技巧。在教學中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要讓學生真正地經歷觀察、想象過程,實實在在地進行操作。
三、妥善處理師生關系
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學生的智力,還取決于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興趣和學習環(huán)境等。在數學課堂上,我表揚學生時經常當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學生時則常單獨指出。其實不論是優(yōu)秀生還是后進生,都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肯定,特別是老師的肯定。多鼓勵,少批評,常以欣賞的眼光看他們,這樣才能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但是,教師也不能過度夸獎學生,獎勵也應適度。在肯定學生想法時還有指出其不足,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從而在考慮問題時更全面、客觀。教師要妥善處理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效果有促進作用。所以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學好數學的一個前提。
四、利用問題,以問促思,以問導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創(chuàng)造各種高效的、積極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學會思考,并樂于解決問題。利用問題,以問促思,以問導學。教師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學生新舊知識矛盾的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圍繞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系的舊知識進行探索,利用對舊知識理解的適時改造,把新問題呈現給學生,并且在適當時機打破學生的認知平衡,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行為,不斷碰撞,不斷產生矛盾,使學生進入“憤悱”的求知狀態(tài),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讓學生把書包中的用品教學分類,分類后,根據分類結果,想想提出什么問題。這時有同學認為水杯應該放在對稱圖形那一類,而有的同學認為水杯應該放在不對稱圖形那一類。究竟誰分得對呢?于是“動”中產生了分歧,發(fā)現了問題,學生在“動”后就提問了,在問題的引領下,爭先恐后地動起來了。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轉變教學觀念,才能創(chuàng)建和諧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春霞.改進教學方法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2014(13).
[2]王蘭英.關于新課改革對小學數學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