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間,我從于都河畔,又來到將臺堡,這是兩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點:紅軍長征的起點,三軍會師的終點。靜靜的河水與廣袤的大漠,見證了現(xiàn)代中國應該永遠銘記的一段光輝歷史。
初到于都河畔,那還是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紀念之際。那是一個傍晚,夕陽映照在于都河上,波光粼粼,寧靜祥和。陪同的于都縣委的同志說,當年紅軍長征出發(fā)的那晚,也是這樣在一片夕陽下開始的。
那是1934年10月17日,紅一方面軍從于都出發(fā)開始千萬里征程的日子。長征開始之日,歷史上都從當年的10月10日算起,因為當天是中革軍委發(fā)布命令、中央紅軍總司令部從瑞金出發(fā)向于都河畔集結的日子,但是實際上真正的出發(fā),要從跨過于都河開始。這是因為,過河是打到外線去的象征,也是中央紅軍整體開動的時刻。
于都河并不寬,我來到河邊的時候,大約是百來米的樣子??h里的同志說,當年河水還要大一些,水深1米多一點,是鄉(xiāng)村常見的那種干流小河。10月10日開始,為了跨越于都河,紅軍工兵已經(jīng)在于都河上架起了木橋,開設了10個渡口。參加長征的紅軍,第一、三、八、九4個軍團以及軍委第一縱隊、第二縱隊,已經(jīng)集結在于都縣城附近,第五軍團正準備從前線陣地上撤下來,總兵力8.6萬人,加上雇來的大量民夫,渡河的總人數(shù)在10萬人左右。
天色剛黑,成千上萬的紅軍官兵踏上了征途。當時并沒意識到,此去一行就是二萬五千里。從自己的根據(jù)地出發(fā),老鄉(xiāng)們早在白天就已經(jīng)等候在渡口,為子弟兵送行。許多紅軍官兵寬慰鄉(xiāng)親,不幾天就會打回來的。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政委楊成武準備過河時,60多歲的房東老大娘一把抱住他,塞給他用白布包著的兩個熱紅薯。楊成武收下了紅薯對大娘說:“我們很快會回來”,隨后就帶著部隊上了于都河上的木橋。
在夜晚的火把映照下,那首流傳至今的歌聲回蕩在紅軍戰(zhàn)士的心中:“問一聲親人,紅軍呀,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p>
由于當時中央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決策,跨過于都河的紅軍部隊始終沒有擺脫被動局面,湘江一戰(zhàn)損失接近三分之二。此后紅軍官兵雖英勇奮戰(zhàn),但均屢屢失利,直到1935年1月9日,毛澤東隨軍委縱隊進入遵義城。
毛澤東住在黔軍旅長易懷之的公館里,更大一些的黔軍師長柏輝章的公館,則是紅軍總司令部和軍委作戰(zhàn)局的辦公地點。借著柏公館的寶地,1935年1月15日召開的遵義會議,改變了中國命運。
我來到柏公館的那天上午,已經(jīng)是會議之后的61年了。二樓當年召開遵義會議的地方,現(xiàn)在依然按原樣布局。這大致是公館里會客廳的布置,朝南的窗戶鑲嵌著彩色玻璃,這應該是當年遵義城里高級裝飾了。窗正對的墻邊放著一個帶鏡子的櫥柜,中間是一張長方形大桌,上面放著一些茶杯茶碗,桌子周圍隨意散放著一些木椅、藤椅和長條凳。
我在桌旁佇立良久,盡力想象這樣一個小小房間與中國命運之間的關系。遵義會議在這個房間召開,是一個偶然;在挫敗中最終找到勝利的方向,則是一個必然。因為領導這支隊伍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是毛澤東這樣的一代偉人。從這里再度出發(fā)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工農(nóng)紅軍,從此煥然一新。
今年8月下旬,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我來到西路軍當年征戰(zhàn)的戰(zhàn)場,來到連接甘肅與寧夏的河西走廊,來到將臺堡。將臺堡位于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南部葫蘆河與馬蓮川河交匯處,距縣城30公里。1936年10月9日紅一、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之后,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一軍團在將臺堡勝利會師。此時,紅軍正開始寧夏戰(zhàn)役,隨后是西路軍的奮戰(zhàn)。1936年11月21日至22日,紅軍在山城堡全殲胡宗南部第78師,這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的最后一戰(zhàn)。第二天,三個方面軍在山城堡集會,總司令朱德說:“三大紅軍西北大會師,到山城堡戰(zhàn)斗結束了長征。長征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從于都河出發(fā),到將臺堡會師,到山城堡最后一戰(zhàn),波瀾壯闊的鐵流二萬五千里,寫下了當代世界史壯麗的一幕。沒有一支軍隊,遭遇了這樣的曲折依然能取得勝利;沒有一個集團,歷經(jīng)這樣的磨難依然生機勃勃。
長征的意義就在于,紅軍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做到了前人未曾做到的壯舉,并且至今依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與世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