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東, 陳小平
(1.清華大學 體育部,北京 100084; 2.寧波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
?體育教育訓練學?
功能性力量訓練對肌肉募集特征和身體素質(zhì)的影響
劉瑞東1,陳小平2
(1.清華大學 體育部,北京 100084; 2.寧波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采用肌電測試法,對大學生男子足球?qū)I(yè)運動員在功能性力量訓練前后位于軀干和下肢的深蹲主要肌肉進行肌電測試,并且進行功能動作篩查(FMS)、T-測試、六邊形跳和30 m沖刺跑測試。結(jié)果顯示:功能性力量訓練前后,在不同非穩(wěn)定條件下徒手深蹲時肌肉的RMS值無顯著性變化(P>0.05),在不同級別(A、B和C)非穩(wěn)定條件下徒手或30%RM負重深蹲時肌肉的RMS值亦無顯著性變化(P>0.05),但30%RM負重條件下深蹲時大部分肌肉RMS值出現(xiàn)顯著性增長(P<0.05),表明負重因素對于肌肉發(fā)力的影響明顯大于非穩(wěn)定因素;在非穩(wěn)定條件下,30 %RM負重能顯著提高大部分參與運動肌肉的力量(P<0.05);功能性力量訓練后,運動員的FMS測試等成績均有顯著性提高(P<0.05),表明功能性力量訓練可顯著改善運動員的功能動作質(zhì)量、靈敏性、協(xié)調(diào)性和速度能力。
功能性力量訓練;非穩(wěn)定條件;深蹲;肌電;身體素質(zhì)
近年來,在世界職業(yè)體育快速發(fā)展的引領和推動下,我國競技領域開始從延長運動壽命和降低運動損傷的角度審視和反思多年來的訓練,意識到以往建立在大負荷和高損傷基礎上的訓練已不能適應當代運動訓練的發(fā)展。在此背景下,以功能性力量訓練為代表的一些新型力量訓練方法和手段在我國迅速興起[1-3],以克服和彌補傳統(tǒng)力量訓練偏重大肌群、單關節(jié)和單維度的缺點和不足,通過多關節(jié)、多維度和小肌群的訓練達到提高效率和減少損傷的目的。
“非穩(wěn)定”和“不負重”是功能性力量訓練的2個顯著特點。盡管各種非穩(wěn)定條件可以提高神經(jīng)對肌肉的支配能力(肌內(nèi)協(xié)調(diào))以及肌肉(群)間的協(xié)作與配合能力(肌間協(xié)調(diào))[1,4-6],但這種訓練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負重的使用,顯然不利于力量的發(fā)展。由此可見,功能性力量與傳統(tǒng)的抗阻力量訓練在功能和作用上具有很大的差別,而對此沒有定量研究。同時,根據(jù)對以往功能性力量研究成果的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研究成果集中在功能性力量對運動成績(表現(xiàn))的影響和作用方面[6-8],即訓練方法學的研究,缺少運動生物學基礎層面的研究成果。
為此,本文通過肌電測試和運動訓練的方法,研究運動員在不同程度的穩(wěn)定條件下負重深蹲時,軀干和下肢表層肌肉的募集程度以及肌群間的關系變化,研究功能性訓練對于運動員身體素質(zhì)的影響,為當前不穩(wěn)定條件下的功能性力量訓練提供基礎理論依據(jù)及實踐參考。
1.1研究對象將寧波大學體育學院19名男子足球運動員作為實驗對象,實驗過程中有5名受試者因某些原因退出,最終確定14名受試者:平均年齡(20.92±1.53)歲,身高(176.03±4.83) cm,體重(70.76±8.07) kg,訓練年限(4±1)年,完成為期8周的實驗。所選受試者實驗前未劇烈運動,并且無其他運動傷害、失眠、感冒等狀況,均自愿參與本實驗,并理解實驗意圖與設計的深蹲動作,積極參與實驗。
1.2實驗設備(1) Vicon紅外高速三維運動分析系統(tǒng),8攝像頭,采樣頻率為100 Hz。
(2) 16道Trigno 無線EMG系統(tǒng)(Trigno TM wireless EMG system ,USA),頻率4 000 Hz。
(3) CAREN六自由度轉(zhuǎn)動平臺。平臺可提供搖擺、浪涌、升沉、傾斜、起伏和橫擺等6種不穩(wěn)定條件。
(4) 其他設備有balance air-pad、遙測polar心率儀、酒精棉、秒表、膠帶、長卷尺、FMS測試板、高清攝像機等。
1.3實驗設計與流程受試者進行8周、每周3次、每次30~40 min的功能性力量訓練,并且通過肌電儀測試運動員訓練前后在穩(wěn)定和非穩(wěn)定條件下深蹲時軀干和下肢肌肉的變化,同時檢測運動員運動損傷、爆發(fā)力、協(xié)調(diào)能力、靈敏性、快速力量以及平衡能力的變化,綜合評價功能性力量對身體能力的作用。功能性力量訓練實驗方案如下:第1階段,每周3次,分別在每周的一、三、五進行功能性力量訓練,每次安排10個訓練手段,每次練習時間為20~30次或30 s,間歇時間為30 s,練3組,共訓練3周,此階段為適應期。第2階段,每周的訓練次數(shù)、分布時間和訓練手段數(shù)量均同第1階段,每次練習時間增加至30~40次或45~60 s,間歇時間為1 min ,練習組數(shù)為3組,共訓練5周,此階段為提高期。訓練時采用遙測心率表監(jiān)控運動強度,靶心率控制為130~145次/min(表1)。
1.3.1肌電測試在參照前人實驗設計[1-2,4-5,9-11]的前提下,選取了腹直肌、闊筋膜張肌、下腰部豎脊肌、右側(cè)臀大肌、左側(cè)臀大肌、臀中肌、股直肌、股二頭肌、右側(cè)脛骨前肌和左側(cè)脛骨前肌等10塊肌肉進行肌電測試。
本次實驗的不穩(wěn)定條件由CAREN六自由度平臺(A、B)和平衡氣墊(C)提供,不穩(wěn)定級別為A
表1 功能性力量訓練方案
注:根據(jù)Willardson[8]的訓練方法改編。
1.3.2FMS 、T- 、六邊形跳 、30 m沖刺跑測試FMS測試是由美國的庫克[15]在2001年正式提出的,通過7個基本的動作模式篩查受試者的穩(wěn)定性與靈活性,篩查其身體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不對稱情況。
T-測試前,所有運動員進行準備活動和拉伸活動,進行次最大強度跑步熱身[16-17]。測試開始時,運動員站在A點,聽到信號后,跑向B點,并用右手觸及B圓錐體,在無交叉腳步的情況下,向左側(cè)跑4.6 m,用左手觸及C圓錐體,再折向右側(cè)跑9.2 m,用右手觸及D點圓錐體。運動員再折向左側(cè)跑4.6 m,并觸碰B點圓錐體,再快速后退跑回A點后,停止計時(圖1)。
六邊形跳[16]測試前,所有運動員進行準備活動和拉伸活動,進行次最大強度跑步熱身,測試開始時,運動員站在六邊形中間,邊長61 cm。聽到開始信號后,運動員按(繞3圈共18次),最后運動員回到中心。在整個測試過程中,運動員始終面向同一方向。取3次測試中最好的時間作為成績,精確到0.1 s。如果運動員落在六邊形的邊線內(nèi),沒有超過邊線,或失去平衡出現(xiàn)多余的步數(shù),或改變面對的方向,充分休息后,重新測試。
圖1 T-測試示意[16-17]
30 m沖刺跑[18]測試前,所有運動員進行準備活動和拉伸活動,進行次最大強度跑步熱身,測試開始運動員站立式起跑,以“各就位-預備-跑”為信號,沖過終點時,記下成績,精確到0.1 s,共測試2次;運動員充分休息后進行第2次測試,取最好成績。
1.4數(shù)據(jù)處理肌電測試數(shù)據(jù)均導入Delsys EMGworks 4.0 軟件,依次進行頻率為10~400 Hz的Filter IIR-Band pass處理、Remove Mean處理,以及Absolute Value simple math計算。通過VICON劃分出深蹲周期。以S0狀態(tài)(徒手穩(wěn)定條件)為基準值,從而計算出其他條件下的RMS相對值[19]。將10塊肌肉的肌電RMS數(shù)據(jù)導入SPSS18.0軟件中,進行2(訓練前、后)×4(穩(wěn)定程度S、A、B、C)×2(徒手、負重)的多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功能性力量訓練前后的FMS、T-、六邊形跳、30 m沖刺跑測試數(shù)據(jù)導入SPSS18.0軟件進行配對t檢驗處理。
2.1功能性力量訓練對于肌肉募集特征的影響結(jié)果對肌電RMS數(shù)據(jù)進行2(訓練前、后)×4(穩(wěn)定程度S、A、B、C)×2(徒手、負重)的多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腹直肌在訓練前后、不同穩(wěn)定程度以及徒手與負重條件下的主效應均不顯著,訓練與穩(wěn)定程度具有交互作用,F(3,39)=3.293,P<0.05。經(jīng)進一步檢驗分析,訓練前非穩(wěn)定A、C之間差異顯著(P<0.05)。下腰部豎脊肌的“負重”因素的主效應顯著,F(1,13)=49.305,P<0.001,說明負重與徒手深蹲時具有顯著性差異;“穩(wěn)定”因素的主效應顯著,F(3,39)=5.022,P<0.01,經(jīng)成對比較發(fā)現(xiàn),“穩(wěn)定程度”S與C、A與C、B和C差異顯著(P<0.05);“訓練”主效應不顯著。闊筋膜張肌效應不顯著。右側(cè)臀大肌的“負重”因素的主效應顯著,F(1,13)=30.135,P<0.001,說明負重和徒手深蹲時具有顯著性差異。左側(cè)臀大肌的“負重”主效應顯著,F(1,13)=43.782,P<0.001,說明負重和徒手深蹲時具有顯著性差異。臀中肌“負重”主效應顯著,F(1,13)=26.811,P<0.001,說明徒手和負重深蹲時具有顯著性差異;“訓練”和“穩(wěn)定程度”因素的主效應不顯著;訓練和負重因素具有交互作用,F(1,13)=6.228,P<0.05,經(jīng)進一步檢驗分析,訓練前負重和徒手深蹲時差異性顯著,P<0.001,訓練后負重和徒手差異性顯著(P<0.01)。股直肌的“負重”主效應顯著,F(1,13)=49.720,P<0.001,說明負重和徒手深蹲時具有顯著性差異。股二頭肌的“負重”主效應顯著,F(1,13)=23.578,P<0.001,說明負重和徒手深蹲時具有顯著性差異。右側(cè)脛骨前肌“負重”主效應顯著,F(1,13)=8.646,P<0.05,說明負重和徒手深蹲時具有顯著性差異;“穩(wěn)定程度”的主效應顯著,F(3,39)=18.295,P<0.001;穩(wěn)定和負重因素間有交互作用,F(3,39)=2.881,P<0.05。經(jīng)進一步檢驗分析,在徒手深蹲時,穩(wěn)定S0與非穩(wěn)定C0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非穩(wěn)定A0與C0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非穩(wěn)定B0和C0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負重深蹲時,穩(wěn)定S30和非穩(wěn)定C30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非穩(wěn)定A30和C30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穩(wěn)定B30和非穩(wěn)定C30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左側(cè)脛骨前肌的“負重”主效應顯著,F(1,13)=12.534,P<0.01,說明負重和徒手深蹲時具有顯著性差異;“穩(wěn)定程度”的主效應顯著,F(3,39)=13.717,P<0.001。
圖2、圖3是功能性力量訓練干預前后在3種非穩(wěn)定條件下徒手深蹲時的肌電均方根振幅(RMS)的比較。
圖2 訓練前A0、B0和C0條件下徒手深蹲時各肌肉肌電RMS相對值
圖3 訓練后在A0、B0和C0條件下徒手深蹲時各肌肉RMS相對值
圖4(a)、(b)所示為功能性力量訓練干預前后在3種非穩(wěn)定條件下負重深蹲時的RMS的比較結(jié)果(RMS =Root Mean Square,RA=腹直肌,LLES=下腰部豎脊肌,TFL=闊筋膜張肌,RGma=右臀大肌,LGma=左臀大肌,Gme=臀中肌,RF=股直肌,BF=股二頭肌,RTA=右脛骨前肌,LTA=左脛骨前肌,S0=穩(wěn)定徒手,S30=穩(wěn)定30%RM負重,A0=徒手不穩(wěn)定A級,A30=30%RM負重不穩(wěn)定A級,B0=徒手不穩(wěn)定B級,B30=30%RM負重不穩(wěn)定B級,C0=徒手不穩(wěn)定C級,C30=30%RM負重不穩(wěn)定C級)。表2所示為功能性力量訓練前、后在7種條件下深蹲時相對于S0的肌電RMS相對值。
圖4 訓練前、后在S30、A30、B30和C30條件下負重深蹲時各肌肉RMS相對值
表2 功能性力量訓練前、后在7種條件下深蹲時相對于S0的肌電RMS相對值
2.2功能性力量訓練對于身體素質(zhì)表現(xiàn)的影響結(jié)果經(jīng)配對t檢驗,功能性力量訓練前后,運動員的功能動作篩查(FMS)測試總分提高了1.9分(P<0.01),軀干旋轉(zhuǎn)穩(wěn)定性提高了0.7分(P<0.01),前后分腿蹲提高了0.3分(P<0.05),均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功能性力量訓練后運動員身體的平衡與控制能力提高,基本的功能動作質(zhì)量提升。從表3可以看出,雖然其他子項在訓練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深蹲、過欄架、直膝抬腿和軀干穩(wěn)定性俯臥撐分別提高了0.4、0.3、0.1和0.20),但不具有顯著性差異,肩關節(jié)靈活性在訓練前后無變化。由表4可見,在功能性力量訓練后T-測試(P<0.01)、六邊形跳測試(P<0.01)、30 m沖刺跑測試顯著提高(P<0.05),說明功能性力量訓練能提高運動員的靈敏性、協(xié)調(diào)性和速度能力。
表3 受試者訓練前后FMS測試成績
表4 受試者訓練前后素質(zhì)能力測試結(jié)果
3.1功能性力量訓練對于肌肉募集特征的影響
3.1.1訓練前后在穩(wěn)定與非穩(wěn)定條件下徒手深蹲時肌肉活動特征功能性力量訓練前,在不穩(wěn)定條件下的徒手深蹲與穩(wěn)定相比較,從表2中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在平衡氣墊(C0)條件下深蹲時,下腰部豎脊肌(LLES)、右側(cè)脛骨前肌(RTA)、左側(cè)脛骨前肌(LTA)分別出現(xiàn)19%、35%、37%的下降(P<0.01)外,盡管其他參與活動的肌肉RMS出現(xiàn)增長或下降,但不具有顯著性差異,這表明在徒手深蹲時,A、B級不穩(wěn)定條件對于所測表層肌肉的募集影響不大。在功能性力量訓練后,由表2可見,除了在平衡氣墊(C0)條件下深蹲時,右側(cè)脛骨前肌(RTA)出現(xiàn)35%的下降(P<0.01)外,其余測試肌肉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功能性力量訓練之后,與訓練前相比,在不穩(wěn)定條件下徒手深蹲時,參與活動的肌肉變化減少,說明不穩(wěn)定條件的刺激程度對于功能性力量訓練之后的運動員來說降低了,即運動員的穩(wěn)定能力提高了。這說明功能性力量訓練中的非穩(wěn)定條件,在某種程度上能改變肌群間的協(xié)作關系,那些在穩(wěn)定條件下沒有被激活的深層小肌群,可能在不穩(wěn)定的刺激下被動員以維持身體平衡[5],拮抗肌群同時也加大興奮程度,因此表層的主動肌(群)出現(xiàn)相應下降,形成新的肌肉發(fā)力組合關系。
以上結(jié)果顯示,在非穩(wěn)定條件下的徒手訓練,也許能動員那些在穩(wěn)定條件下參與程度低的深層小肌肉,但對于表層的主動肌(群)的募集影響不顯著。
3.1.2訓練前、后在穩(wěn)定與非穩(wěn)定條件下負重深蹲時肌肉活動特征在功能性力量訓練前,在穩(wěn)定條件下負重與徒手深蹲時相比發(fā)現(xiàn),在S30、A30和B30狀態(tài)下,下腰部豎脊肌(LLES)、右側(cè)臀大肌(RGma)、左側(cè)臀大肌(LGma)、臀中肌(Gme)、股直肌(RF)和股二頭肌(BF)的RMS提高幅度較大,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C30狀態(tài)下深蹲時,除了腹直肌(RA)、闊筋膜張肌(TFL)無顯著性變化外,右側(cè)脛骨前肌(RTA)、左側(cè)脛骨前肌(LTA)分別出現(xiàn)了26%和37%的下降,其余6塊肌肉的RMS比值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增長(表2)。這表明30 %RM的負重刺激明顯增強了絕大部分參與活動肌肉的收縮力量。在功能性力量訓練后,在穩(wěn)定條件下負重與徒手深蹲時相比時,在S30、A30、B30和C30狀態(tài)下,右側(cè)臀大肌(RGma)、股直肌(RF)和股二頭肌(BF)均出現(xiàn)了顯著性提高(P<0.05)。除此之外,在S30時,左側(cè)臀大肌(LGma)和臀中肌(Gme)也均出現(xiàn)了61%的顯著性提高(P<0.05),在A30時,臀中肌(Gme)也出現(xiàn)了75%的顯著性提高(P<0.01);在B30時,下腰部豎脊肌(LLES)提高了47%(P<0.01)、右側(cè)脛骨前肌(RTA)下降了21%(P<0.01),左側(cè)脛骨前肌(LTA)下降了19%(P<0.05);在C30時,下腰部豎脊肌(LLES)提高了34%(P<0.01),右側(cè)脛骨前肌(RTA)下降了43%(P<0.01)。
從上述測試結(jié)果可以發(fā)現(xiàn),“負重”明顯提高了表層肌肉的募集程度。根據(jù)募集定律[13],肌肉的運動單位會隨著運動強度的提高而依次得到募集,因此在負重深蹲的肌肉募集程度高于徒手。然而,當肌肉的工作條件從穩(wěn)定轉(zhuǎn)成非穩(wěn)定時,人體為了克服非穩(wěn)定這一刺激所帶來的影響,會動員新的肌肉(群),例如深層的小肌肉(群)參與運動,同時增強拮抗肌和輔助肌募集,此時主動肌為了適應深層小肌群、拮抗肌和輔助肌形成新的肌肉組合關系而降低興奮性,從而出現(xiàn)了“短板”效應,即在神經(jīng)支配下以薄弱肌(群)為上限的力量效果。因此,在長期的不穩(wěn)定條件下的徒手力量訓練會導致表層大肌肉(主動肌)力量的下降,故在今后的力量訓練中,要將“不穩(wěn)定條件”與“負重”相結(jié)合,在不斷提高神經(jīng)對肌肉支配能力、人體維穩(wěn)能力的同時,增強表層大肌肉群的力量。
3.1.3訓練前、后在不同非穩(wěn)定條件下徒手與負重深蹲時肌肉活動特征在功能性力量訓練前,在CAREN 平臺提供的非穩(wěn)定(A0、B0)和平衡氣墊(C0)條件下徒手深蹲以及在CAREN 平臺(S30、A30、B30)和平衡氣墊(C30)條件下負重深蹲時,除了腹直肌(RA)、右側(cè)脛骨前肌(RTA)和左側(cè)脛骨前肌(LTA)有顯著性差異(P<0.05)外,大多數(shù)測試肌肉在A、B、C狀態(tài)之間徒手和負重深蹲時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非穩(wěn)定”條件對于表層肌肉的募集程度無顯著性影響。功能性力量訓練后,在CAREN 平臺非穩(wěn)定(A0、B0)和平衡氣墊(C0)條件下徒手深蹲時右側(cè)臀大肌(RGma)、左側(cè)臀大肌(LGma)、右側(cè)脛骨前肌(RTA)、左側(cè)脛骨前肌(LTA)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5)。在CAREN 平臺(S30、A30、B30)和平衡氣墊(C30)條件下負重深蹲時,下腰部豎脊肌(LLES)、臀中肌(Gme)、股直肌(RF)、右側(cè)脛骨前肌(RTA)、左側(cè)脛骨前肌(LTA)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臀大肌是近年備受關注的一塊肌肉,尤其是在國家體育總局引入功能性力量訓練之后,更加強調(diào)臀肌的發(fā)力。在本研究中,臀大肌在穩(wěn)定和非穩(wěn)定、負重和非負重的多種條件下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作用,尤其是在負重條件下的C30不穩(wěn)定深蹲過程中,該肌肉的相對RMS相對值出現(xiàn)極為明顯的增加,表明該肌對身體克服負重干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功能性力量訓練對于FMS測試、素質(zhì)能力測試的影響經(jīng)配對t檢驗,在進行2個月的功能性力量訓練之后,運動員的功能動作篩查(FMS)測試總分提高了1.9分(P<0.01),軀干旋轉(zhuǎn)穩(wěn)定性提高了0.7分(P<0.01),前后分腿蹲提高了0.3分(P<0.05),均有顯著性差異。從表3可以看出,雖然其他子項在訓練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深蹲、過欄架、直膝抬腿和軀干穩(wěn)定性俯臥撐分別提高了0.4、0.3、0.1和0.20),但不具有顯著性差異。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次測試中,肩關節(jié)靈活性在訓練前后無變化。
在實驗前、后對受試者的素質(zhì)能力(靈敏性、協(xié)調(diào)性和速度)分別進行了T-、六邊形跳、30 m沖刺跑測試,表4是功能性力量訓練前后3項能力測試結(jié)果。對3種素質(zhì)能力進行t檢驗分析發(fā)現(xiàn),功能性力量訓練能顯著提高運動員的靈敏性、協(xié)調(diào)性和速度能力。
功能性力量訓練之后,運動員的功能動作篩查(FMS)測試總分提高了1.9分(P<0.01),軀干旋轉(zhuǎn)穩(wěn)定性提高了0.7分(P<0.01),前后分腿蹲提高了0.3分(P<0.05),均有顯著性差異。雖然其他子項在訓練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深蹲、過欄架、直膝抬腿和軀干穩(wěn)定性俯臥撐分別提高了0.4、0.3、0.1和0.20),但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肩關節(jié)靈活性在訓練前后無變化。
功能動作篩查(FMS)從篩查人體最基本的運動能力角度出發(fā),評估人體動作的靈活性、穩(wěn)定性和對稱性,篩查不易發(fā)現(xiàn)的代償性動作和慢性損傷[15,17-20]。
前后分腿蹲動作模式能夠評價股直肌的柔韌性以及髖、膝、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與靈活性[18]。在功能性力量訓練前的測試中受試者出現(xiàn)了身體晃動以及軀干前傾等現(xiàn)象,這說明功能性力量訓練前受試者的髖關節(jié)靈活性、軀干部力量與穩(wěn)定能力較差,導致動作代償從而出現(xiàn)了身體的晃動[18]。在8周的功能性力量訓練之后,前后分腿蹲動作模式測試成績明顯提高(P<0.05),膝關節(jié)不穩(wěn)定以及軀干部位前傾現(xiàn)象減弱,說明功能性力量訓練有利于提高股四頭肌柔韌性、髖關節(jié)靈活性、軀干部力量與穩(wěn)定能力,對于高質(zhì)量的功能動作具有重要作用。
軀干旋轉(zhuǎn)穩(wěn)定動作模式用于測量軀干的平衡穩(wěn)定性[18]。在功能性力量訓練前,運動員在測試時,軀干部位出現(xiàn)晃動、肘膝相碰受限等現(xiàn)象,這表明在功能性力量訓練前運動員的軀干缺乏穩(wěn)定性;膝部、髖部、脊柱和肩部靈活性受限,在8周的功能性力量訓練之后,運動員的軀干旋轉(zhuǎn)穩(wěn)定動作模式成績明顯提高(P<0.01),軀干部穩(wěn)定性和平衡能力提高,肘膝相碰活動動作質(zhì)量亦有顯著提高,身體晃動和身體失衡現(xiàn)象減少。
在實驗前后對受試者的素質(zhì)能力(靈敏性、協(xié)調(diào)性和速度)分別進行了T-、六邊形跳、30 m沖刺跑測試。對3種素質(zhì)能力進行t檢驗分析發(fā)現(xiàn),在功能性力量訓練后T-、六邊形跳、30 m沖刺跑測試成績顯著提高,說明功能性力量訓練能提高運動員的靈敏性、協(xié)調(diào)性和速度。
與功能性力量訓練前相比,訓練后,運動員的速度顯著提高(P<0.05)。這說明功能性力量訓練對速度能力提高產(chǎn)生明顯影響,在“不穩(wěn)定”刺激下,神經(jīng)對肌肉的支配與協(xié)調(diào)能力會不斷提高[1,5-6]。良好的功能性穩(wěn)定性對于跑動時的速度也具有一定影響,不穩(wěn)定條件下的功能性力量訓練強調(diào)功能性區(qū)肌肉力量的訓練,以及人體的平衡能力,特別是維持穩(wěn)定的深層小肌肉群力量的提高;因此,功能性力量訓練對運動員的速度能力提高具有顯著影響。
靈敏性是指人體快速準確地做出動作、改變肢體方向以及快速做出隨機應變的機體能力。本研究選取了T-測試和六邊形障礙跳作為靈敏性測試項目。
T-測試和六邊形障礙跳主要反映受試者的急轉(zhuǎn)急停和快速變換動作與方向的能力。在功能性力量訓練后,成績顯著性提高(P<0.05)。有研究[6,15-16]表明,不穩(wěn)定條件下的功能性力量訓練有利于提高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的募集能力和控制能力,運動員神經(jīng)支配肌肉的能力提高,從而促進靈敏性增強。功能性對提高快速變化身體姿勢、快速變換動作方向、準確協(xié)調(diào)完成動作具有顯著影響,從而促進靈敏素質(zhì)的提升。
非穩(wěn)定條件下的訓練是功能性力量訓練受到高度關注的問題,因此,在當下功能性力量訓練中,應正確認識肌肉力量提高與肌肉關系改善對機體環(huán)節(jié)穩(wěn)定性的不同作用,根據(jù)專項需求和運動員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穩(wěn)定與非穩(wěn)定、徒手與負重等不同的訓練方法。
功能性力量訓練前后,無論是在穩(wěn)定還是非穩(wěn)定條件下,徒手深蹲時未造成肌肉募集程度的變化,然而“負重”顯著提高了表層肌肉的募集程度。因此,在不穩(wěn)定條件下的功能性力量訓練時,應注意“負重”因素對于發(fā)展表層肌肉力量的影響。
功能性力量訓練后,運動員的FMS、T-、六邊形跳和30 m沖刺跑測試成績均得到顯著提高(P<0.05或P<0.01),表明功能性力量訓練能夠顯著地提高運動員的功能動作質(zhì)量、靈敏性、協(xié)調(diào)性和速度能力。
[1]黎涌明,曹春梅,陳小平.非穩(wěn)定支撐面上自由負重練習的肌電分析[J].體育科學,2012,32(6):39-43
[2]Li Y,Cao C,Chen X.Similar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ies of lower limbs between squatting on a reebok core board and ground[J].J Strength Cond Res,2013,27(5):1349-1353
[3]Robert Stanton,Reaburn P R.The effect of short-term swiss ball training on core stability and running economy[J].J Strength Cond Res,2004,8(3):522-528
[4]劉耀榮.非穩(wěn)定支撐條件下阻力訓練對力量和協(xié)調(diào)能力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1):73-77
[5]劉瑞東,洪揚,陳小平.穩(wěn)定與多級非穩(wěn)定條件下徒手與負重深蹲的肌電特征研究及其對當前力量訓練的啟示[J].體育科學,2015,35(8)45-51
[6]Tracy Morgan Handzel.Core training for improved perform mane[J].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3,2(5):26-30
[7]Cook G.Functional training for the torso[J].NSCA Journal,1997,19(2):14-19
[8]Willardson J M.Core stability training applications to sports conditioning programs[J].J Strength Cond Res,2007,21(3):979-985
[9]Escamilla R F,Fleisig G S,Zheng N,et al.Effects of technique variations on knee biomechanics during the squat and leg pres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1,33:1552-1566
[10]Mccaw S T,D R Melrose.Stance width and bar load effects on leg muscle activity during the paralled squat[J].Med Sci Sci Sports Exe,1999,31:428-436
[11]Nisell R,Ekholm J.Joint Load during the parallel squat in powerlifting and force analysis of in vivo bilateral quadriceps tendon rupture[J].Scand J Sports Sci,1986,8:63-70
[12]Mcneely E.Building strength in:Rowing faster[M].Human Kinetics,2005:87-98
[13]Hermens H J,Freriks B,C Disselhorst Klug,et al.Development of recommendations for SEMG sensors and sensor placement procedures[J].J Elec Kinesio,2000,10:361-374
[14]Schoenfeld B J.Squatting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exercise performance[J].J Strength Cond Res,2010,24:3497-3506
[15]庫克.動作-功能動作訓練體系[M].張英波,譯.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16-18
[16]Adersen R E,Montgomery D L,Turcotte R A.An on-site test battery to evaluate giant slalom skiing performance[J].J Sport Med Physi Fit,1990,3 (30):276-282
[17]Pauole K,Madole K,Garhamianer J,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T-test as a measure of agility,leg power,and leg speed in college-aged men and women[J].J Strength Cond Res,2000,14:443-450
[18]劉瑞東,陳小平,陸亨伯.功能動作篩查在青少年動作與姿態(tài)中的應用及其與身體素質(zhì)表現(xiàn)的相關性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8)82-86
[19]Gowland C,Debruin H,Bamajian J V,et al.Agonist and antagonist activity duing voluntary upper-limb m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Physical Therapy,1992,729:624-633
[20]李青,劉瑞東,洪揚,等.青少年運動員、初中生和大學生功能動作的比較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5,37(4):121-125
Effect of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Muscle Activity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LIU Ruidong1,CHEN Xiaoping2
The study adopted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 to conduct the EMG test of trunk and lower limb muscles at the time of deep squat before and after the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on professional male students soccer players,and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T- test,hexagonal jump test and 30m sprint were also tested before and after functional training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for the RMS value of muscles before and after functional training (P>0.05) under the unstable condition (A,B and C),but the RMS value of most muscl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n squatting under 30% RM load conditions (P<0.05),showing that the impact of load factors for muscle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unstable factors;the strength of most muscles can be increased at the time of 30% RM load under the unstable conditions.The scores of FMS and other tests al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after the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showing that functional train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layers’ functional movement,agility,coordination and speed capability.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unstable conditions;deep squat;electromyography;physical performance
’s address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Zhejiang,China
2016-03-01;
2016-05-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3BTY049)
劉瑞東(1990-),男,山東淄博人,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Tel.:13454780976,E-mail:763689088@qq.com
簡介:陳小平(1956-),男,山東武城人,寧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Tel.:(0574)8760022,E-mail:chenxiaoping@nbu.edu.cn
G808.1
A
10.16099/j.sus.2016.05.012
文章編分類號1000-5498(2016)05-00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