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暢
(四川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高等院校流行音樂教育研究述評
呂 暢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流行音樂教育進入高等院校雖然已有二十余年,但是相關的學術研究卻十分滯后。目前學術界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學科建設、區(qū)域性研究和個案研究三個方面。
流行音樂教育;學科定位
流行音樂教育進入高等院校雖然已有二十余年,但是相關的學術研究卻十分滯后。這或許與它的“非主流”地位有關,但是更多的原因恐怕與來自音樂學界對于“流行音樂”,尤其是看起來相對“稚嫩”、“粗糙”的內地音樂的選擇性漠視有關。
約瑟夫·克爾曼在《沉思音樂——挑戰(zhàn)音樂學》一書中,極為犀利地指出:“音樂學家研究的主要是藝術音樂,原因很明顯。如同大多數(shù)學者,他們來自中產階級;他們確實可能在那個階級的范圍里升華。他們所呈現(xiàn)的、試圖保護的,正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而19世紀以來的西方藝術音樂,已經(jīng)成為中產階級的領域?!盵1]
體量龐大、影響無處不在的流行音樂產業(yè),對于生活于高等院校,或者科研機構中的系統(tǒng)接受過西方音樂分析學術訓練學的學者而言,在創(chuàng)作、表演、接受等方面都十分陌生,而且由藝術音樂所培養(yǎng)起來的審美趣味,也會對流行音樂產生一種由內而外的排斥??藸柭救艘渤姓J:“無論是好是壞,我對非西方音樂,或西方流行音樂不是很感興趣。從不好的方面來看,這樣一定會暴露出我在心智和情感方面的局限;而好的方面是,也許這樣可以強化我在這樣的局限中所從事的研究?!币簿褪钦f,學者專注于自己感興趣,同時也很擅長的傳統(tǒng)研究領域,不僅得心應手,而且也是較為保險的做法。
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音樂學專業(yè)在高等院校的爆發(fā)式增長基本與流行音樂進入高等院校同步,大量年輕學者進入學術研究領域,但是并沒有帶來流行音樂教育研究成果的明顯增長,很多研究局限于淺層次的概述,重復雷同現(xiàn)象比較嚴重。
下面對目前已經(jīng)發(fā)表的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進行分類綜述。
胡振邦在《基于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現(xiàn)狀的一些思考》中,認為當前高校流行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對流行音樂的偏見;學科定位模糊;構建標準不統(tǒng)一;課程設置紊亂;盲目擴招和招生把關不嚴;師資力量儲備不足;教學手段有待加強;教材匱乏;缺乏實踐鍛煉;授課內容陳舊;畢業(yè)生與社會需求脫軌,等等。解決上述問題,需要樹立正確務實的培養(yǎng)目標,規(guī)范招生體系,統(tǒng)一學科建設的標準,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培養(yǎng)專業(yè)師資隊伍,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注重因材施教,重視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
劉新庚、郝巍在《關于高校“流行音樂教育”學科定位的思考》[2]中,提出要從流行音樂教育的傳統(tǒng)學科屬性和獨特性兩個方面考量其學科定位。從流行音樂教育的傳統(tǒng)學科屬性來看,流行音樂教育的音樂性、技術性與傳統(tǒng)音樂一致;流行音樂的社會功能是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一種延續(xù)。所以,流行音樂的教學只有與社會音樂生活互動起來,以鮮明的人文意識和科學的教學理念為社會文化脈搏注入活力,才談得上“教育”二字,才找到了高等藝術院校的優(yōu)勢。同時,文章認為,從流行音樂教育的獨特性看,主要在于對特定的音樂體裁和風格的學習,以及舞臺表演所需要的肢體藝術表述的訓練和規(guī)范。高等院校在接受流行音樂進入教育體系的同時,應當注重為這一新的教育體系提供一種可能和范式。
丁同俊在《流行音樂在高校音樂學科中的專業(yè)定位及相關思考》[3]中,針對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的專業(yè)定位與發(fā)展方向提出:第一,從聽覺實驗突破,以第二課堂的方式,對師生流行音樂的觀念加以引導。第二,以點帶面,以某一方向為突破帶動整個學科的建設。在原有的基礎上,考慮學校自身的條件和師資力量,開設一個流行音樂方向或某門課程。第三,聘請校外流行音樂方面的專家作為該學科的帶頭人,制定合適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合理的課程設置,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聘請一些國內外業(yè)內知名人士做定期的講座和教學。同時,注意對已有音樂專業(yè)教師的培養(yǎng)和轉型,尤其是部分年輕教師在流行音樂素質方面的提高。第四,與市場接軌,將學生推向市場,接受考驗。第五,以傳統(tǒng)專業(yè)為依托,發(fā)展流行音樂新學派。
張燦毅在《關于普通高校普及流行音樂專業(yè)教育的思考》[4]中,對普通高校開設流行音樂專業(yè)存在的困難進行總結:第一,在思想上沒有對流行音樂形成足夠的重視。第二,對于相關專業(yè)學生的招收、考核、評價、培養(yǎng)體系缺乏統(tǒng)一的參考標準。 第三,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的不足使高校的流行音樂專業(yè)很難展開。該文認為,要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高校的課程設置要統(tǒng)籌兼顧,逐步探索和積累經(jīng)驗;另一方面,要展開外出觀摩進修、定期組織教學研討,不斷改進教學方式促進教師的教學能力逐步提高,在教學中突出“實用、深入、創(chuàng)新、實踐”四個要素。
石學功在《流行音樂對當前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影響與作用——2010廣東流行音樂高峰論壇的思考》[5]中,認為增加流行音樂是高職高專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引領流行音樂健康發(fā)展是高職高專音樂專業(yè)教育的責任,所以高職高專音樂專業(yè)增加流行音樂內容十分有必要。高職高專音樂專業(yè)教育引入流行音樂內容要做到科學合理,增加流行音樂的分量要適度,對哪些課程首先引入流行音樂作為教學內容應該有所選擇,還要注意選擇適應當代音樂教育需求的流行音樂作品進入課堂。
樊蕾在《普通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的思考》[6]中,認為高等院校流行音樂教育存在教育資源短缺、教育方式單一、現(xiàn)實需求與教學內容脫節(jié)的問題。在普通高校開展流行音樂教育,需要充分考慮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背景,以解決大學生生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根本目標,首倡流行音樂的娛樂性原則,滿足多層次的情感需求,拓寬公共音樂教育的實踐渠道,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協(xié)調發(fā)展。
程柯楠在《普通高校流行音樂的教學改革與思考》[7]中,認為高等院校流行音樂課程設置應當注意三個方面:增加流行音樂理論課程,提高學生的理論修養(yǎng);增強流行音樂課程針對性,培養(yǎng)專業(yè)化人才;開設學科相關課程,全面提高實踐能力。
杜鵬宇在《流行音樂在高校教學中的新思考》[8]中,強調流行音樂對培養(yǎng)和提高高校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有重要意義,認為流行音樂教育具備德育教化功能,能夠豐富高校課堂教學,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
吳慧敏在《從廣東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試論流行音樂教育》[9]中,認為廣東流行音樂是中國最早進入市場化運作的文化產業(yè)之一,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賦予了廣東流行音樂教育的探索更為多元化。星海音樂學院、華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等高等院校都開設了流行音樂專業(yè)。著名音樂人陳小奇等致力于推動流行音樂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廣東流行音樂協(xié)會每年在廣東乃至全 國發(fā)起、組織、參與的演出和學術交流超過三百多場。在流行音樂教育探索中走出了一條開放性與包容性并存、洞察新的審美需求、貼近大眾文化取向的道路。
彭建輝、楊士春、王普江、施濤在《中國流行音樂高等教育探究——以四川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學院為例》[10]中,以四川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學院為例,對流行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文章指出,我國流行音樂教育在中小學階段的缺失,雖然可以通過高等教育彌補,但是仍然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是流行音樂教育體系存在的客觀矛盾。四川音樂學院所培養(yǎng)的校園明星,雖然為學校帶來了良好的口碑與聲譽,但也引發(fā)了教學管理模式上的新問題。因此,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科學管理,才能使“校園明星效應”與“明星搖籃”形成相輔相成的互動性影響,實現(xiàn)高等院校對流行音樂發(fā)展的引導作用。
于丹丹在《順應時代發(fā)展,何為高校流行音樂教育“三尺講臺”——以吉林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為例》[11]中,總結了吉林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在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建設,流行音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流行音樂教學成果接軌市場三個方面經(jīng)過課堂實踐探索出的教學成果。
姚宗華在《地方高師院校流行音樂教育的實踐與探索》[12]中,認為多數(shù)高校設立的藝術教研室或藝術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很大程度上反映著流行音樂的教學及藝術實踐的內容,大學生的各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為高校校園營造了濃郁的流行音樂文化藝術氛圍。但是相對應的具有流行音樂專業(yè)教學能力的師資卻相對缺乏。地方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是要建立健全教學體系,實現(xiàn)教與學的同步規(guī)范化。
綜上所述,流行音樂教育在我國內地高等音樂教育體系中仍然是一個較為年輕的學科。對于這一特定領域的研究雖然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卻仍然停留在比較淺顯的階段。從上述論文作者的分布情況看,還沒有專門對這一課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專家”。這種狀況與高等院校流行音樂教育迅猛的發(fā)展現(xiàn)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改變這種現(xiàn)狀,迫在眉睫。
[1](美)約瑟夫·克爾曼.沉思音樂——挑戰(zhàn)音樂學[M].朱丹丹,湯亞汀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24.
[2]劉新庚,郝巍.關于高?!傲餍幸魳方逃睂W科定位的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4):144.
[3]丁同俊.流行音樂在高校音樂學科中的專業(yè)定位及相關思考[J].藝術教育,2010,(3):104.
[4]張燦毅.關于普通高校普及流行音樂專業(yè)教育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0,(7):204.
[5]石學功.流行音樂對當前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影響與作用——2010廣東流行音樂高峰論壇的思考[J].藝術研究,2011,(3):42.
[6]樊蕾.普通高校流行音樂教育的思考[J].音樂創(chuàng)作,2010,(1):156.
[7]程柯楠.普通高校流行音樂的教學改革與思考[J].音樂時空,2014,(14):131.
[8]杜鵬宇.流行音樂在高校教學中的新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4):233.
[9]吳慧敏.從廣東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試論流行音樂教育[J].人民音樂,2013,(8):66.
[10]彭建輝,楊士春,王普江,施濤.中國流行音樂高等教育探究——以四川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學院為例[J].音樂探索,2012,(4):116.
[11]于丹丹.順應時代發(fā)展,何為高校流行音樂教育“三尺講臺”——以吉林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為例[J].音樂大觀,2014,(11):241.
[12]姚宗華.地方高師院校流行音樂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文史月刊,2012,(8):80.
G640
A
1007-0125(2016)09-0073-02
呂暢(1981-),男,山東萊蕪人,文學博士,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