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云華 徐金秀 王笑盈
(浙江大學,杭州 310058)
句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研究*
瞿云華 徐金秀 王笑盈
(浙江大學,杭州 310058)
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詞類對比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動詞研究。英語和漢語分屬不同語系,英漢動詞的對比分析需要一套句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即構(gòu)建一套分類和語法意義大致統(tǒng)一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及物性、價、線性組合和語言的實際使用構(gòu)成本體系的4大標準。從總體框架看,英語動詞可分為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雙及物動詞和短語動詞。漢語動詞可分為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和雙及物動詞。這些大類按照價分成子類,子類又按照動詞與其他詞的線性組合關(guān)系分成若干小類。這樣的分類體系基本保證英漢動詞句法和語義分類的對應(yīng),有利于進行英漢對比研究和自然語言處理。
英語動詞;漢語動詞;分類體系
詞的指稱行為或事件者為動詞(王力 1985:24),動詞是句子的核心,因而研究動詞具有重要意義。動詞研究是英漢語言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F(xiàn)有英漢對比研究大多建立在各自孤立的動詞分類體系之上,忽視英漢動詞在句法和語義上的聯(lián)系,分類標準較為單一、不夠系統(tǒng),無法滿足英漢動詞對比的需要。同時,這些研究也只是針對某一動詞大類,忽略動詞小類的劃分,導致對動詞的認識不夠細致,對語言教學和機器翻譯來說意義有限。另外,這些分類方法也普遍都不夠形式化,無法滿足自然語言處理的需要。目前亟需一套句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為英漢動詞對比研究和文本自動處理服務(wù)。
英語是富于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很多語法學家按照形態(tài)(Eastwood 1994:5)和語態(tài)(Yule 2006:76)將英語動詞進行分類,也有許多研究者根據(jù)語義(Vendler 1967,Biber et al. 1999:360)、價(Biber 1999:358,Herbst 2004)、線性組合(Alexander 1988;Villavicencio, Copestake 2002)和帶賓語的情況(Ralph 1966:100,Quirk et al. 1985:56,Briscoe et al. 1993)進行動詞分類。
依據(jù)形態(tài),英語動詞可以分成原形、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過去式、完成式和進行式。按照語態(tài)的不同,英語動詞有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之分。動詞的形態(tài)和語態(tài)都是通過動詞表層的變化來分類,要在本質(zhì)上區(qū)分動詞需要從語法意義入手。
采用語義作為分類標準,Vendler認為動詞有4類:活動動詞(如run)、目標動詞(如build)、成就動詞(如recognize)和狀態(tài)動詞(如love)。Biber從語義上區(qū)分簡單實義動詞和復(fù)雜動詞。簡單實義動詞分為活動動詞(如bring)、心智動詞(如ask)和通訊動詞(如think)等7類?;顒觿釉~可以是及物動詞,帶直接賓語,如give;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不帶賓語,如run. 這說明及物性和語義可以結(jié)合,作為動詞分類的標準。復(fù)雜動詞包括短語動詞,介詞性動詞和短語介詞性動詞。按照語義分類會出現(xiàn)類別界限不清晰的問題。
根據(jù)動詞的價,Biber將動詞分為一價動詞(只和主語結(jié)合使用)、二價動詞(與主語及另外一個成分結(jié)合)和三價動詞(與主語及另外兩個成分結(jié)合),把動詞的這種配價模式(valency patterns)與將動詞分為系動詞、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的分類方法結(jié)合,以此區(qū)分9種配價模式:SV(主語+不及物動詞)、SVA(主語+不及物動詞+必有狀語)、SVOd(主語+二價單及物動詞+直接賓語)等。SVA結(jié)構(gòu)的必有狀語部分,有時根據(jù)語境可以省略,所以區(qū)分SV和SVA較有難度。AValencyDictionaryofEnglish(Herbst 2004)將動詞分為零價動詞、一價動詞、二價動詞、三價動詞及三價以上動詞,并且參照語料庫中的具體實例詳盡列出每個動詞的配價模式。該詞典只抽取較為常用的動詞進行描寫,致使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模式多出現(xiàn)變體。故而配價模式亟待擴充,以充分反映實際語言使用的復(fù)雜性。
根據(jù)動詞的線性組合,《朗曼英語語法》基于動詞與介詞、小品詞的組合將短語動詞分為動詞+介詞(及物)、動詞+小品詞(及物)、動詞+小品詞(不及物)、動詞+介詞(不及物)。Villavicencio和Copestake根據(jù)動詞與小品詞的組合,將短語動詞具體分成動詞+小品詞+介詞短語等11個小類。這些研究都是對動詞使用模式的簡單描寫,分類后得到的類別較少,殘留著“短語”和“句子”等較大的語言使用單位。
著眼于動詞帶賓語的情況,Ralph 認為按照動詞后的補語來區(qū)分動詞十分合理,及物動詞用名詞或者代詞充當補語;連系動詞帶形容詞作補語,修飾主語;不及物動詞之后不帶補語,他認為沒有必要進一步區(qū)分不及物動詞。Quirk將英語動詞分為及物、復(fù)雜及物和不及物。及物動詞的特例是雙及物動詞。他認為從線性組合上看雙及物動詞有6種情況:①動詞+名詞+名詞,②動詞+名詞+介詞短語,③動詞+名詞+that從句,④動詞+介詞短語+that從句,⑤動詞+名詞+wh從句,⑥動詞+名詞+to do. 可見,按照動詞的及物性分類和按照線性組合分類有時可以結(jié)合起來的。Sanfilippo將英語動詞按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和雙及物動詞分為30小類,但是并沒有給雙及物動詞劃分小類。這些分類都是從動詞的語法結(jié)構(gòu)著眼,但是這樣的分類還是顯得不夠細致,即便是像Sanfilippo這樣分成30小類,但是其復(fù)雜的分類方法會降低學習者和機器的學習效率。
Levin(1993)從句法和語義二者結(jié)合的角度給動詞進行分類。他根據(jù)動詞在使用NP和PP補足語之后出現(xiàn)的交替(alternation)現(xiàn)象,將3024個動詞分成192類。及物性與不及物性的交替可以以兩種形式出現(xiàn),具體形式有兩種:一種是NP V NP 與NP V交替,另一種是 NP V NP與NP V PP交替。他的分類很細致,如材料/生產(chǎn)交替(不及物)類動詞,分為可交替動詞和只有在使用into時才可交替的動詞??山惶鎰釉~稱為生長動詞,如:develop只有使用into時可交替動詞稱為轉(zhuǎn)變動詞(turn verbs),如:alter但是這種分類只考慮名詞性短語和介詞性短語,完全忽略形容詞性短語和副詞性短語等可能對動詞的語法功能起一定作用的成分。VerbNet在Levin的分類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部分詞類,給每個動詞都標注題旨角色(主事、受益者等),語義限制(有生命、人類等)。這種分類方法目前的覆蓋范圍還較為有限,因為只有將所有英語動詞進行語義和句法標注之后才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使其實用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漢語動詞的分類歷來受到研究者們的重視,分類方法大概包含以下幾種:按能否重疊分類(朱德熙 1982:26),按動詞帶后綴的情況分類(朱德熙1982:57),按語義特征分類(黎錦熙 1992:108,馬慶株 1992:13),按價分類(范曉 胡裕樹 1995:156,袁毓林 1998:99)和按帶賓語的情況分類(趙元任 1979:292,馬慶株 2010:94,郭銳 2002:190)等。
按照動詞的重疊情況分類,有的能重疊,如瞧瞧;有的不能重疊,如姓。重疊式又可以分成單音節(jié)動詞的重疊式和雙音節(jié)動詞的重疊式(鼓勵鼓勵)。按照動詞能否加后綴“著”、“過”、“了”分,有的動詞能加,如睡、寫;有的動詞不能加,如姓、給。
無論是根據(jù)動詞能否重疊分類還是按照加后綴與否進行分類,都不涉及動詞的語法意義,這種分類方法并不適用于形態(tài)變化不太豐富的漢語。而且有少部分形容詞也可以帶“著”、“了”,能夠重疊,因此這樣的分類方法不具有足夠的排他性。
黎錦熙把動詞按語義分成外動詞(處分事物和經(jīng)驗方法等8類)、內(nèi)動詞(通常動作和關(guān)系他物等5類)、同動詞和助動詞。馬慶株認為漢語動詞由語義上自主與非自主的對立形成一個動詞分類系統(tǒng),具體是將動詞分為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非自主動詞又分為屬性動詞和變化動詞。但是黎錦熙的分類對某個動詞歸屬于哪個語義類,并沒有一個名確的標準。馬慶株的分類雖然有其自己的標準,但是在具體劃分時也有很多困難。
依據(jù)價分類,范曉認為應(yīng)該依照最小的意義自足的主謂結(jié)構(gòu)中動詞所聯(lián)系著的強制性句法成分的數(shù)目來定價。在一個動核結(jié)構(gòu)里聯(lián)系著一個動元的動詞是一價動詞,如醉;在一個動核結(jié)構(gòu)里聯(lián)系著兩個動元的動詞是二價動詞,如看齊;在一個動核結(jié)構(gòu)里聯(lián)系著3個動元的動詞是三價動詞,如要求。袁毓林具體分析1,640個漢語動詞,將價分化為聯(lián)、項、位和元4個平面的配價層級,按一元動詞、二元動詞、準二元動詞和三元動詞分別描寫每個動詞的配價、配位情況,著重討論動詞所能支配的各種從屬成分的語義角色。
依據(jù)后接賓語的情況分類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方法。趙元任將動詞按照所帶賓語種類分為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還有雙賓動詞。趙元任嘗試將英語動詞的分類體系應(yīng)用于漢語動詞分類。英語對動詞的區(qū)分往往是語法上的,動詞后直接接賓語的就是及物動詞,不能直接接賓語或者需要介詞引導賓語的是不及物動詞。這里所指的動詞是動作動詞,用來敘述事物的動作或變化。馬慶株將漢語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又進一步分為體賓動詞(只能加名詞性成分),謂賓動詞(只能加動詞性成分)和雙賓動詞(既能加名詞性成分又能加動詞性成分)。郭銳的研究表明76%的動詞可以帶賓語(包括真賓語和準賓語),根據(jù)能否帶真賓語,把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郭銳認為動詞所能帶的真賓語有體詞性和謂詞性之分。根據(jù)動詞能帶體詞性賓語還是謂詞性賓語,可把及物動詞分為體賓動詞和謂賓動詞。可見,漢語動詞可以根據(jù)及物性大致劃分為及物和非及物兩類,大類下還可以根據(jù)賓語的句法特點繼續(xù)細分。先前研究者的分類都較為籠統(tǒng),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下位分類不夠完善徹底。
但是目前除根據(jù)帶賓語的情況將漢語動詞分為及物、不及物和雙及物動詞之外,各大類的下位分類并不統(tǒng)一,這是當前動詞分類研究的一大瓶頸。
目前主要英漢語動詞的分類情況可以歸結(jié)如表1:
表1 英漢語動詞主要分類方法對比
目前與英漢動詞分類體系的有關(guān)研究幾乎沒有,即便進行了對比研究,也只是對前人的分類研究進行綜述,并沒有提出細致的適用于這兩種語言對比研究的分類體系。所以很有必要建立一套英漢對應(yīng)的動詞分類體系。
句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中動詞的分類標準是多重但統(tǒng)一的,是綜合考慮動詞的及物性、配價和線性組合的結(jié)果,充分地尊重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現(xiàn)分別將本體系建立的標準解釋如下:
第一,英語和漢語動詞都可以按照及物性分類。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又是孤立語,缺少嚴格意義上的詞形變化,而英語是富于曲折變化的語言。因此,不能從形態(tài)上就兩種語言進行對應(yīng)的分類。但是,這兩種語言又有相似點,例如都是語序較為固定的SVO語言。除此之外英語和漢語都可以按照及物性分類,許多著名學者都按照動詞后跟賓語的情況,將動詞劃分為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有些還將雙及物動詞單獨分為一類。王力(1999)認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區(qū)分及其再分類,名賓動詞和非名賓動詞的區(qū)分,都是借助同現(xiàn)的賓語來考察動詞的小類。這是因為賓語的情況比較復(fù)雜,從中可以折射出動詞的復(fù)雜性。因此,我們認為將英漢兩種語言的動詞按照及物性分類是切實可行的,而且能夠折射出動詞豐富的功能。
第二,價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在中文信息處理中,亟待解決語義形式化的問題。語義可以計算,而在計算中須要用到配價理論。語言的使用是詞與詞之間的組合關(guān)系,價正是對這一關(guān)系的表達,配價語法就是一套關(guān)于詞(類)組合關(guān)系的語法。及物性反映動詞與其賓語之間的關(guān)系,使用價的概念不但動詞的賓語可以參與配價,動作的發(fā)出者也可以參與價量的計算,這樣可以更有效地表現(xiàn)動詞的使用情況和語法功能。鑒于其在自然語言處理和表明詞類結(jié)合力方面的優(yōu)點,我們引入價的概念。目前基于動詞配價的研究和詞典編纂也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說明價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此外價類的數(shù)量極其有限,把簡潔的價和復(fù)雜線性組合結(jié)合起來,可以使分類細化而又不至于過于龐雜?!皟r”是配價語法借用的化學名詞,主要指動詞和其他成分之間的依存關(guān)系,是對動詞支配能力的數(shù)量表示(袁毓林 1998:4)。配價語法將動詞視作句子的中心,“價”是針對詞匯而言,主要體現(xiàn)詞匯的組合能力。動詞能支配的行動元的數(shù)目,就構(gòu)成動詞的配價。較多學者認為應(yīng)將補足語(行動元)的數(shù)量作為定價的基礎(chǔ),因為補足語被認為是必有成分。但是由于詞匯的使用方法極其豐富,其使用還受到語境等條件的影響,有些詞還會出現(xiàn)變價的情況,所以價位的確定一直是頗有爭議的問題。例如,I came slowly和I came home.以往的學者大都認為I came slowly中slowly是說明語,不是句子的必有成分,不能參與配價,所以came是一價動詞。而I came home中的home是必有成分,可以參與配價,所以came又變成二價動詞。這種變價現(xiàn)象在英漢語中都存在。漢語動詞如“扔”,在“扔了一件衣服”中是二價動詞,而在雙賓語結(jié)構(gòu)“扔我一個球”中,就變成三價動詞??梢?,動詞的變價和及物性的變化緊密相聯(lián)。之所以要采用及物和價兩方面的區(qū)分,是力圖將兩種分類方法結(jié)合,在句法和語義兩個層面上綜合考量,得到更為細致的分類。不及物動詞、單及物動詞、雙及物與一價動詞、二價動詞和三價動詞并不是一一對應(yīng)的,而有可能是一對多的關(guān)系。不及物動詞,如“看齊”,就不是一價動詞而是二價動詞。由此,及物性與價結(jié)合可以得到更加精確的動詞分類??傮w說,英語和漢語都可以分為一價動詞、二價動詞和三價動詞。此外還有學者認為英語和漢語中都有零價動詞,這些動詞通常是天氣動詞(陸儉明 沈陽 2003:131)。這些詞常跟表示時間或處所的詞連用。時間處所屬于說明語,不能參與配價,所以是零價動詞。英語中rain等表示天氣的動詞就屬此列。但是我們更傾向于認為這些動詞也屬于一價動詞,是一價動詞的特殊情況,主語it是其補足語(Bethke 2003),因為英語中的it代指天氣,與動作的發(fā)生有直接聯(lián)系。漢語中下雪、刮風這類天氣動詞實際上是動詞加上賓語的結(jié)構(gòu),《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也沒有將其作為一個詞進行收錄?;谝陨显虮倔w系中將動詞分為3個價位,沒有出現(xiàn)零價動詞。
第三,單純談?wù)撃骋粍釉~是及物動詞還是不及物動詞,是一價動詞還是二價動詞,并不能有效反映動詞的句法特征。談?wù)搫釉~的類型就須要研究動詞與句子中的其他詞類的線性結(jié)構(gòu)組合關(guān)系。大多數(shù)英語動詞同時提供這樣的選擇,或是只帶主語,或是只帶主語并將某種事物作為直接賓語,如He paints every day(paint的不及物用法)和Yarkov paints portraits of friends(paint的及物用法)。這說明大多數(shù)英語動詞既可以充當不及物動詞又可以充當及物動詞。漢語中也有相似的情況。在實際的語言使用中常常會有這種語言現(xiàn)象,即一個詞兼有及物和不及物兩種用法。如“她走了。”(“走”的不及物用法)和“她走臺步?!?“走”的及物用法) 雖然像“走臺步”這類用法,有學者認為是介詞脫落后所造成的特殊形式,但是至少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這是動詞的及物用法。動詞的使用方法和意義包含在其線性結(jié)構(gòu)組合關(guān)系中,只有剖析在動詞前后出現(xiàn)的其他詞,才能更全面地掌握動詞的使用方法。所以使用詞類組合的形式將動詞分類,能將無限的語言使用囊括至有限的組合類型中。胡明揚就曾這樣闡釋過詞類與線性序列的關(guān)系:詞類事實上就是聚合類,是根據(jù)詞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功能特點來歸類的,句法結(jié)構(gòu)則是組合關(guān)系,也就是詞類的線性序列(胡明揚 1996:4)。所以,須要建立一個以動詞線性組合關(guān)系為標準的動詞分類體系,以便更好體現(xiàn)動詞的功能特點。同時,要看到價和線性組合是緊密聯(lián)系著的,周國光指出動詞的配價能力要進入一定的句法結(jié)構(gòu)才能顯現(xiàn)出來,如N+V,V+N等,這樣的配價結(jié)構(gòu)就是這里所說的線性組合(周國光 1994:104)。
第四,動詞的價位、線性組合還與語境有關(guān)?!靶南胭I點試試吧”這句話出現(xiàn)在具體語境中,交談雙方都清楚對方所指,所以句子的施事不出現(xiàn),看似缺失一個配價成分,但是該成分卻隱含在具體語境中。這種價位的缺失和線性組合的缺少都與語境密切相關(guān)。所以,不能孤立地研究動詞。Cech等提出以語言的實際使用為配價的依據(jù),并通過計量語言學的方法驗證這種研究方法的可行性(Cech et al. 2010:292)。陸儉明(2003)曾指出漢語詞類在研究動詞的配價時,要使用真實的語料,從總體上把握動詞的配價和線性組合,根據(jù)統(tǒng)計結(jié)果確定動詞典型的使用方法,對部分動詞出現(xiàn)的如價位異常等特殊情況可以結(jié)合語境進行個案分析。以語言的具體使用為動詞的分類標準,可以擺脫那些脫離語言實際使用情況的理論桎梏??傊?,英漢動詞按所帶賓語的情況都可以分成及物、不及物和雙及物3大類,采取這種分類方法,可以達到大類上的對應(yīng)。句子最終是要用來表達意義的,動詞意義的完整表達需要和其他詞或詞類結(jié)合,價是動詞與其他詞或詞類結(jié)合能力的反映,同時也反映出動詞語義層面的信息。英語和漢語動詞都可以分為一價、二價和三價3類。漢語和英語都是語序相對固定的語言,動詞之前多是主語,動詞之后多接賓語。用線性組合的方法,可以勾勒出語言使用的線性順序。由于語言的特點,我們無法將所有的句子列出,要描述英語的句子,我們需要一個對句子線性組合的大致描述。英語如此,漢語更是這樣。句子的使用多種多樣,但是線性組合是有限的,所以可以將線性組合作為英漢動詞分類的標準。在具體語言使用中動詞還有可能出現(xiàn)變價的情況,這就需要研究者在掌握動詞的主要使用方法和詞類歸屬之后,進一步考慮語境因素,有針對性地研究某些語言的“異常”使用現(xiàn)象。這也就是本體系在按及物性將動詞分類后,要引入價、線性組合和語言的真實使用情況的原因。
4.1 分類體系的層次
鑒于既往動詞分類體系的不足,根據(jù)上述4個分類標準我們提出一套句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該體系包括:
總體上,本文所建立的分類體系在大類上保持基本一致。大致框架是首先按照及物性將英語動詞分為不及物動詞、單及物動詞、雙及物動詞和短語動詞,將漢語動詞分為不及物動詞、單及物動詞和雙及物動詞。
與漢語相比,英語短語動詞是英語特有的動詞詞類,它由動詞和介詞、小品詞或小品詞和介詞組合形成,并且有及物和不及物之分,例如The washing machine has broken down again和She threatened to burn the house down. 前者是短語動詞的不及物用法,后者短語動詞的小品詞down發(fā)生移位,因而賓語夾在動詞和down之間,這是短語動詞的及物用法。繼而短語動詞可分為動詞+介詞,動詞+小品詞和動詞+小品詞+介詞3類,又從線性組合著眼將以上各類分為若干小類。學界就動詞和介詞、小品詞或小品詞和介詞組合形成的特殊動詞的詞類歸屬和定義展開過不少爭論,至今仍未達成共識。我們的體系重在體現(xiàn)短語動詞的功能,故而將動詞和介詞、小品詞或小品詞和介詞組合形成的特殊動詞涵蓋到短語動詞的大類下。
其次,按照價對以上各類動詞劃分從一價到三價不等的價類。
再次,在這些已經(jīng)依照及物性和價劃分而成的大類下又根據(jù)線性組合分為若干子類,子類下再劃分出小類,小類也按照線性組合進行細致的劃分。
最后,可以利用檢索工具在經(jīng)過詞性、句法標注的大規(guī)模語料庫中檢索,得到某一大類或者小類的頻次和百分比等信息。對某些超出或低于預(yù)期的情況結(jié)合語境進行個案分析,以全面考察動詞的實際使用。這樣就避免憑空談?wù)撃骋粍釉~屬于什么詞類,而是將其詞類與具體的使用結(jié)合起來。
集合4大分類標準的分類方法較為合理,在單一分類方法無法得到明晰且滿足英漢句法和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劃分的情況下,能有效區(qū)分英漢動詞,同時便于在進行分詞處理后進行自然語言處理。下文將以單及物動詞和英語短語動詞為例詳細介紹句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
4.2 漢語單及物二價動詞分類實例
事實上,已經(jīng)有學者使用線性組合對動詞進行過區(qū)分,并取得一定成功。王俊毅借鑒配價語法對動詞分類時采用的“消元法”,在刪去可有補足語和自由說明語的漢語基礎(chǔ)句中討論動詞及物與否,在基礎(chǔ)句中帶賓語的是及物動詞,不帶賓語的是不及物動詞(王俊毅2001:19)。他運用這個標準對5,096個動詞進行分類,討論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下位分類。他的分類是線性組合與配價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很有參考價值。但是因為他只討論基礎(chǔ)句,所以例句大多較為簡單,每一類動詞的結(jié)構(gòu)式也過于簡潔。例如他對二元及物動詞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基本句式是N1+V+N2(V),例如:我交了幾個新朋友。在本分類體系中將N1+V+N2(V)這一基本句式進行詳盡分類,具體分類如下:
表2 漢語單及物二價動詞“動詞+N(V)”的線性組合類型及例句①
“N1+V+N2”中N2是名詞性賓語,這說明V是及物動詞。其后“N1+V+一個N”和“N1+V+兩個N”等說明與動詞結(jié)合的兩個價位的實現(xiàn)形式較為多樣,可以通過兩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或3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等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線性組合”參照動詞的實際使用情況,具體描寫這些結(jié)構(gòu)多樣的線性組合形式。
同樣,英語動詞也可以這樣劃分,因為英漢兩種語言存在共性,例如動詞后面可以跟名詞、名詞性詞組、代詞且還可使用被動語態(tài),這樣在分類上就可以大致保持一致。但是,英語中沒有漢語的“的”字短語,且英語動詞后面往往使用不定式結(jié)構(gòu),這是兩種語言的區(qū)別。這樣,通過我們的體系就既能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的共性,又能體現(xiàn)兩種語言的區(qū)別。
4.3 英語“單及物動詞+介詞短語”分類實例
我們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在融入動詞價位信息的同時,又詳細描寫該價位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即“動詞+介詞”是通過何種線性組合與其他詞或詞類聯(lián)合表達特定意義的。這類詞屬于二價單及物動詞中的N1+V+Prep類,具體分類見表3。
表3 英語“單及物動詞+介詞短語”的線性組合類型及例句
漢語里能夠引導介詞短語的介詞較少,有“與”、“向”和“對”等,對應(yīng)的漢語單及物動詞+介詞短語的組合如表4所示:
表4 漢語動詞“單及物動詞+介詞短語”的線性組合類型及例句
4.4 英語短語動詞“動詞+小品詞+名詞短語”分類實例
在我們的分類體系中,動詞+小品詞+名詞短語屬于二價及物動詞短語,具體分為如下組合形式:
表5 英語短語動詞“動詞+小品詞+名詞短語”的線性組合類型及例句
我們的分類體系更為完善,能通過這一分類體系計算出某一類短語動詞的某一組合線性組合的比重。
因為短語動詞為英語所特有,所以在建立分類體系的時候,漢語動詞并未劃分相對應(yīng)的類別。本體系在基本保證句法和語義對應(yīng)的前提下,同時保留每種語言的獨特性,除短語動詞外,在其他方面我們也注意兩種語言的個性,如漢語所特有的“的”字結(jié)構(gòu)、漢語的“把”字句、英語的從句等。
由于篇幅所限,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上述分類體系中的所有子類。值得強調(diào)的是,英漢句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動詞分類體系給研究者提供動詞分類的標準和框架體系,后續(xù)的研究可以根據(jù)這些標準和框架構(gòu)建子類,進一步完善本體系。
現(xiàn)有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往往不夠細致,無法把英語和漢語統(tǒng)一在一個分類體系中,繼而無法清晰地反映語言實際使用的全貌,不能滿足語言對比分析及自然語言處理的需要。因此建立語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是當下十分迫切的問題。本文綜合前人的研究提出建立句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的4大標準,即及物性、價、線性組合和實際使用,以此為基礎(chǔ)提出英漢動詞分類體系的框架。
本文的句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總體來說具有3個特點:(1)在大致相同的框架下進行英漢動詞分類,分類細致;(2)以線性組合為標準分類,同時又能體現(xiàn)配價信息;(3)既突出英漢動詞的共性,又保留兩種語言各自的個性。分類細致才能滿足實際的語言研究需要。以線性組合為標準,并且結(jié)合動詞的配價,適合描述語序相對固定的英語和漢語。基本保證句法和語義對應(yīng),并且保持各語言特有的結(jié)構(gòu),不僅是對語言事實的尊重,而且有利于語言對比研究。
語言習得研究者通常只統(tǒng)計高頻詞匯,而在完善的英漢線性組合分類體系建立之后,還可以利用該體系發(fā)現(xiàn)高頻的線性組合,挖掘英語和漢語的共同結(jié)構(gòu)和某些獨有的線性組合,這樣就能更好地指導語言教學,特別是動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可以有的放矢地調(diào)整教學大綱。
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結(jié)合價和線性組合的信息,在不斷完善動詞下位分類,進一步補充本體系的基礎(chǔ)上,機器可以有效地預(yù)測包含某動詞的句子可能的線性組合和句型,極大提高自然語言處理的效率。
現(xiàn)代語言學普遍認為不但動詞有價,名詞、形容詞也有價。因此在英漢動詞分類體系日臻完善之后,還可以仿照建立句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英漢名詞、形容詞分類體系,從而不斷拓展英漢對比的理論基礎(chǔ)和工具。總之,句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的建立,將豐富的語言使用形式化為具體的線性組合,對英漢對比研究和自然語言處理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表示可以省略,“/”表示斜杠左右的內(nèi)容可以調(diào)換,帶下劃線的表示帶下劃線的部分須要一起使用。從“+兩個N”開始,不再描寫N1,目的是突出V+N(V)結(jié)構(gòu)式中,動詞后成分的變化。因為及物、不及物和雙及物是按照動詞后接成分進行分類的,所以本分類體系重點在于將動詞的后接成分進行分類?!癗”表示名詞或名詞性詞組,CD表示數(shù)字,DT表示冠詞,JJ表示形容詞和基數(shù)詞,JJR表示形容詞比較級,JJS表示形容詞最高級,NN表示普通名詞單數(shù)和集合名詞,NNP表示專有名詞單數(shù),NNPS表示專有名詞復(fù)數(shù),NNS表示普通名詞復(fù)數(shù),PRP表示人稱代詞,PRP$表示物主代詞,RB表示副詞,RBR表示副詞比較級,RP表示小品詞。句法語義基本對應(yīng)的分類體系的標注集和濱州樹庫的標注集基本相同。
范 曉 胡裕樹. 動詞研究[M]. 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5.
郭 銳. 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02.
胡明揚. 詞類問題考察[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6.
黎錦熙. 新著國語文法[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1992.
李臨定. 現(xiàn)代漢語句型[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1986.
陸儉明. 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陸儉明 沈 陽. 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馬慶株. 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jié)構(gòu)[M].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2.
馬慶株. 現(xiàn)代漢語[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
王俊毅. 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分類考察[J].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1(5).
王 力. 中國句法理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5.
王 力. 語法研究入門[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1999.
袁毓林. 漢語動詞的配價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趙元任. 漢語口語語法[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197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xiàn)代漢語詞典[Z].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05.
周國光. 漢語配價語法略論[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4).
朱德熙. 語法講義[M].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1982.
Alexander, L.G.LongmanEnglishGrammar[M]. London: Longman, 1988.
Bethke, M. Valency Theory in the Description of English: D. J. Allerton / R. Emons[D]. University Erlanger Nürnberg, 2003.
Biber, D., Johansson, S., Leech, G., Conrad, S., Finegan, E.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99.
Briscoe, T., Paiva,V., Copestake, A.Inheritance,Defaults,andtheLexicon[M]. Lond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1993.
Cech, R., Pajas, P., Macutek, J. Full Valency Verb Valency without Distinguishing Complements and Adjuncts[J].JournalofQuantitativeLinguistics, 2010(17).
Eastwood, J.OxfordGuidetoEnglishGrammar[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Herbst, T. A.ValencyDictionaryofEnglish:ACorpusBasedAnalysisoftheComplementationPatternsofEnglishVerbs,NounsandAdjectives[M].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4.
Levin, B.EnglishVerbClassesandAlternation,APReliminaryInvestigati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Svartvik, J.AComprehensive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Ralph, B. The English Verb: A Traditional View[J].CollegeCompositionandCommunication, 1966(17).
Vendler, Z.LinguisticsinPhilosophy[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7.
Villavicencio, A., Copestake, A.PhrasalVerbsandtheLinGO-ERG[Z]. LinGO Working Paper, 2002.
Yule, G.TheStudyofLanguage[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責任編輯謝 群】
SyntacticallyandSemanticallyUnifiedClassificationSystemofEnglishandChineseVerbs
Qu Yun-hua Xu Jin-xiu Wang Xiao-y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Verb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of-speech to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so th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verbs is essential to language research.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ypologically different, but they have some similarities such as both are relatively fixed order languages and obey the sentential sequence of SVO. In order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verb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which is unified both syntactically and semantically is desirab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et up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verbs according to transitivity, valency, linear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and actual use of language. English verb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namely, transitive verbs, intransitive verbs, ditransitive verbs and phrasal verbs. Chinese verbs encompass three main categories, which are transitive verbs, intransitive verbs, and ditransitive verbs. These main categories are subdivided into smaller categories on the basis of valency and linear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should be investigated when some atypical phenomena of verbs occur. Thi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ically gua-rantees the correspondenc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verbs in the aspect of syntactics and semantics which can promote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English verbs; Chinese verbs; classification system
H031
A
1000-0100(2016)02-0037-8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雙語語料庫的英漢體轉(zhuǎn)換規(guī)則的研究”(08BYY001)的階段性成果。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2.008
定稿日期: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