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和
1946年7月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愛因斯坦收到一封來自南非開普敦一位英國留學生寄來的信,打開信,只見內容很短,但更奇怪的是,信上說:“尊敬的愛因斯坦先生,我給您寫信,是想弄清楚您實際上還在不在世。”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愛因斯坦到了普林斯頓大學后,為了能集中精力攻克科學難關,他總是盡力回避各種干擾,很少和人交往,也很少在公眾場合露面,過上了一種幾乎稱得上是隱居的寂寞孤獨生活。為此,外界好長時間都沒有他的消息,兼之他身體不是很好,就給人一種誤會,愛因斯坦可能已經不在世了。
手捧“您還在不在世”的疑問,愛因斯坦笑了,他不準備回信,因為回信則是“惹火上身”;他為自己成功地排除了外界干擾而感到高興,為自己能進一步全身心孤獨寂寞地搞科研而感到得意。
您還在不在世?面對這一不吉利的冒昧之問,愛因斯坦不介意不忌諱。因為,對于一個潛心科研的人來說,孤獨寂寞不是冷,而是金。愛因斯坦之于“您還在不在世”的態(tài)度,對蕓蕓眾生如你我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發(fā),欲要在學習抑或工作上有所成就,孤獨寂寞又何嘗不是金呢?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