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舊時,祠堂主要是用來祭拜祖先的場所,是全族人的中心。它吸收了當?shù)孛耖g建筑形式的精華。如今,受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川北祠堂已經(jīng)逐漸頹敗。一個地方的祠堂卻仍然能夠體現(xiàn)出當?shù)厝藢ψ谧濉⒌赖?、倫理、生活的觀念,蘊藏民俗道德、族群、信仰文化。
關鍵詞:川北;祠堂;民俗;文化
一、祠堂概述
祠堂文化跟祖先崇拜思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祖先崇拜是從靈魂崇拜跟圖騰崇拜發(fā)展而來的,是一種民俗信仰。在殷商時期已經(jīng)開始盛行祠廟祭祖的活動,周朝以后,統(tǒng)治者對祠廟祭祖制度制定了只有天子可有七廟、武侯可有五廟、大夫可有三廟、士可以有一廟,而庶人則沒有廟的規(guī)定①。
祠堂,后世宗族的宗祠稱祠堂。“祠堂”一詞的正式出現(xiàn)是在漢代,《漢書·張安世傳》記載:“賜塋杜東,將作穿復土,起冢祠堂?!钡牵跐h代時期,祠堂主要是墓祠,與家族中的庭院、居室是完全分離開的。直到宋代時期,祠堂逐漸出現(xiàn)于當時的一些士大夫階層中。朱熹所著《家禮》記載:“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于正寢之東。”意為:一戶人家在建造住房時,必須要先修建祠堂。明代中期以后,明代嘉靖時期,“許民間皆得連宗立廟”。我國的祠堂建筑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官民都可以修建祠堂,宗祠祭祖變得普遍化了。后面的年代中,由于長期受到儒家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祠堂變得更加尤為重要。朱熹《家禮》中記載:“或有水盜,則先救祠堂,遷神主遺書,次及祭品,后及家財②”??梢婌籼迷谌藗冃哪恐械牡匚皇欠浅V匾摹?/p>
祠堂主要是用于供奉和祭拜先祖。同時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祠堂就相當于封建社會的道德法庭的功能,凡是違反族人規(guī)矩的,則會到這里進行教育、接受處罰,甚至被逐出宗祠。同時,祠堂也是族人的社交場所用地,族人子弟還可以在里面上學,舉行結婚、喪事、壽慶時,方便利用寬敞的祠堂作為活動場所之用。另外,祠堂也作為族內(nèi)人們重要事務商議時的聚會場所。祠堂建筑的規(guī)模一般都會比居宅大,質(zhì)量好,基本上汲取了民宅的精華而修建,祠堂建筑總體為中軸對稱,縱深布局的方式,方向一般為坐北朝南,縱深有兩進、三進、四進。從平面布局上看,建筑成四合院的形式,分為門頭、享堂、寢堂,兩邊有廊院,中間為建筑天井。
二、川北祠堂
川北地區(qū)的居民,據(jù)歷史記載“湖廣填四川”的情況,民國《續(xù)修涪州志》卷載武隆“土著與流民各居其半”,民國《蒼溪縣志》卷“清初招徠流亡,僅十之四五”,乾隆《鹽亭縣志》卷“客戶與土著,幾參半矣”。③
從歷史背景來看,居民分為原土著居民和遷移民居,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兩個時期,四川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之后,人口數(shù)量急劇下降,朝廷采取措施,湖廣大量居民移入四川。其祠堂與中國歷史上的祠堂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筆者以川北的古樓營村馬氏祠堂和米丹村蒲氏祠堂為例來講。
(一)古樓營村馬氏祠堂
古樓營村馬氏祠堂,位于四川省南充儀隴縣柴井鄉(xiāng)古樓營村。從縣城出發(fā)只需要半個小時的車程就能到達柴井鄉(xiāng),然后再走二十幾分鐘的蜿蜒小路即可到達。據(jù)《古樓營馬氏宗祠碑記》所記載:馬氏先祖原來居住于湖北的孝感,后來遷移至四川,于元朝1341年~1368年間在四川的保寧府(即今天的閬中市)擔任官職,年邁辭去官職后,隱居在西充太平,此后躬耕桑田,生息繁衍。在明朝嘉靖年間,馬氏一宗支為了紀念先祖,選擇在四川省儀隴縣柴井鄉(xiāng)古樓營村修建祠堂,于1556年,祠堂修建結束④。馬氏祠堂距今已經(jīng)有400多年歷史了。
現(xiàn)在古樓營村約有970人。全村95%的村民都姓馬,幾戶姓胡的人家⑤。馬氏后人不斷發(fā)展,繁衍生息,出了不少的人才杰俊。據(jù)說,明代的詩人、書法家馬廷用就是馬氏后人之一,近代恢復高考之后陸續(xù)又出現(xiàn)了三十幾位大學生,他們引以為豪。400多年以來,馬氏祠堂是馬氏后人祭祖聚會的重要場所,一直是馬氏后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在每年的春季和清明之季,馬氏后人紛紛趕回祠堂祭祖。他們會先將祠堂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按照安排好的祭祀環(huán)節(jié)行禮祭拜,清明節(jié)是后人祭拜祖先、尋根問祖的重要日子,也是家族后人團聚的日子,這樣家族文化可以得到傳承與延續(xù)。
(二)米丹村蒲氏祠堂
米丹村蒲氏祠堂,位于四川省西充雙江鄉(xiāng)米丹村,建于清朝中晚時期,初建立的米丹村蒲氏祠堂規(guī)模較小。在清朝光緒十九年間(公元1893年)蒲氏族人集資在舊址前面重新修建蒲氏家族的祠堂,占地面積約720米,祠堂建筑坐南朝北,祠堂建筑傳統(tǒng)古樸,氣勢恢宏,裝飾上雕梁畫柱,十分精美。整體結構為穿斗式梁架,歇山式屋頂,房屋頂蓋小青瓦,平面由正殿、左右?guī)考扒暗罱M成四合院封閉形式,祠堂兩側設有廂房,四面有護溝,中間為一下沉天井。據(jù)村民回憶,大門以及中堂位置各有一對石獅,石獅雕刻十分精美,栩栩如生。但是在文革期間,兩對石獅遭到破壞。
祠堂前殿基座高0.6米,前有二級踏步,穿斗梁架,三重檐歇山式,面闊七間23.8米,當心間背側作樂樓。正殿基座高1.5米,前有六級踏步,穿斗式與抬梁混合木構梁架,八架椽前施二步廊,面闊五間10.7米,進深7.6米,懸山式屋頂蓋小青瓦,通高7.2米,左右?guī)扛髅骈熑g11.4米,穿斗式梁架⑥。建筑正門及戲樓木刻花紋栩栩如生,技藝精湛。正門雕刻及門口兩側瑞獸毀于文革時期。祠堂以南北向為中軸,正北面為正門入口及其上的戲樓,正門正對敞廳,兩側廂房相對,天井縱深較淺,四合院式風格屋頂相連。建筑整體為木石結構建筑,為典型的川派建筑對研究四川地區(qū)民居建筑的發(fā)展演變具有一定的價值。
(三)川北祠堂民俗文化
川北祠堂的民俗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倫理道德文化、族群文化和民俗信仰這三方面。
1.倫理道德文化
祠堂如族人的道德法庭,是家族嚴格執(zhí)行族規(guī)的地方,并由歷代祠堂的掌祠人和族長主持公道。家族中人們的倫理道德標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族規(guī)家訓的形式傳承,提倡“仁義禮智,父子有情,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思想。同時還提倡,孝道忠義、忠孝傳家、與人為善、立志勤學、知恥勇毅、誠信明智、寬恕謙讓等道德標準,每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不然則會進入祠堂進行嚴格的質(zhì)問責罰,嚴重的將由掌祠人和族長鳴鐘焚香,將此事稟明祖上,直接逐出本姓氏祠堂,就連故后的靈牌排位也不能進入祠堂。對于女人來說有三從四德⑦,貞節(jié)等道德標準,在族規(guī)中會有嚴格的規(guī)定。其中,忠孝傳家是基本的道德,不孝有三,無后為大⑧,家族興旺,延續(xù)子孫,是子孫后代的大事。祠堂體現(xiàn)著人們整體的倫理道德與思想觀念意志。
在男權夫權時代,祠堂的姓氏主要以男性的姓氏進行傳承。女人是不能夠進入祠堂的,因為未出嫁的本姓女人終究是別人家族的媳婦,而已經(jīng)進門的媳婦也是外姓人,女人是不準許進入祠堂的。就結婚拜祖的時候也只準許新郎進入正室祠堂拜祖,新娘待在正室祠堂門外。
2.族群文化
祠堂是反映一個姓氏一個宗族村落人們總體意識的載體。在古代封建社會,由于受到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給自足的農(nóng)耕經(jīng)濟生活方式,長期在一個地方生活,世代相傳,繁衍生息,過著長久平靜穩(wěn)定的生活。在居住形式上,形成大大小小的村落,一個村落通常為一個姓氏,為了方便區(qū)分,通常以姓氏作為地名,比如王家壩、王家灣、李家壩、張家?guī)r、岳家灣、岳家坡、汪家坪、馬家坪等村落地名。形成難以割舍的地緣、家族血緣的關系,人們這種地緣以及家族血緣觀念非常深刻,人們歸宗認祖的意識非常強烈。祠堂作為村落總體意識的載體,非常重要。處于村落的重要位置,通常處于村莊村頭顯眼的地方,或者位于村莊的中心位置處。
一個姓氏家族的祠堂代表著一個姓氏家族的威嚴與重要地位。對于子孫后代來說,修筑祠堂是自身的責任,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川北地區(qū)的居民由原土著居民和遷移民居組成,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這兩個時期,所以有一部分是土著姓氏子孫后代為了祭祖而修繕的祠堂,而很大一部分,是分支和遷移到四川而修建的祭祖祠堂。如位于四川省南充儀隴縣柴井鄉(xiāng)古樓營村的馬氏祠堂,馬氏先祖原來是居住于湖北的孝感,后來才遷移至四川居住,而后修建的馬氏祠堂。
3.民俗信仰文化
祠堂文化與先祖崇拜思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祖先崇拜最早是從靈魂崇拜跟圖騰崇拜發(fā)展而來的,是一種民俗信仰。信仰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度相信和尊重,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者榜樣⑨。祠堂文化中信仰,基于族群文化,子孫歸宗認祖意識非常強烈。子孫后代非常尊重歷代祖先,并將其作為后代人學習的榜樣,作為后代做事行善的行動指南。在祠堂設立靈位,后人與先人進行傳話,進行崇拜祖先的活動,在祖先靈位前面通過祈禱、供奉、燒紙錢、焚香、上酒等方式以求得祖先保佑,這是人們對世俗物質(zhì)生活的追求和美好愿望的期盼。比如,希望做官步步高升、家族人丁興旺、學子學業(yè)有成、消災祛病等生活愿望,祠堂文化承載著祖先流傳下來的道德文化,代表民間的整體意識取向,體現(xiàn)了民俗民間人們的信仰。
綜上所述,基于川北祠堂歷史背景,部分居民由外地戶籍遷入而為了祭祖修建祠堂。尋根問祖,是子孫歸宗認祖的方式,同時通過祠堂體現(xiàn)人們的道德倫理文化、族群文化和民俗信仰文化。如今,科技高速發(fā)展,交通便捷,大量民眾離開故鄉(xiāng)。祠堂文化逐漸落寞,祠堂建筑逐漸消失,祠堂文化應當?shù)玫饺藗兊谋Wo和重視。
注釋:
①②蔡豐明,竇昌榮.中國祠堂[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2,3.
③黃權生.四川移民地名與“湖廣填四川”[D].西南師范大學,2005:10.
④http://nc.newssc.org/system/20151223/001816018.html.
⑤http://nc.newssc.org/system/20151223/001816018_2.html.
⑥http://baike.so.com/doc/9641909-9987773.html.
⑦《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父,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p>
⑧《孟子·離樓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取,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p>
⑨呂叔湘,丁聲樹.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453.
參考文獻:
[1]黃權生.四川移民地名與“湖光填四川”[D].西南師范大學,2005.
[2]蔡豐明,竇昌榮.中國祠堂[M].重慶出版社,2001.
[3]徐嬋菲.洛陽苗灣村清代任家祠堂[J].洛陽考古,2014,(04).
作者簡介:
向瓊香,女,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