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穎
摘 要:王國維先生談治學的三境界時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睆慕桃詠?,有一個深刻的感受,作文教學的突圍,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攻堅之戰(zhàn),不唯其重要,更因其難攻。尤其在農村高中,作文教學常常陷入困局,以致學生寫作止步不前,執(zhí)教者寸眉不展、徒有嘆息。一路困惑,一路實踐,去探尋作文教學的柳暗花明,于是便有了一些淺薄的認識,略作整理。
關鍵詞:農村高中;作文教學;困境對策
聽說讀寫訓練的最高境界是寫作,寫作是一個人所思所識所見的綜合體現。透過一篇文章,我們或許未必能全觀一個人的思想智慧,但是它好過“以貌取人”的方面總是顯而易見的。就像塞萬提斯所說:“筆乃心靈之舌?!弊髡叩囊曇啊⒆R見、思維或情操,透過文章總可略見一斑,形成一個初步定位。這也正是我國封建社會千百年來以一篇文章定終身的考試制度的根源所在?!笆旰盁o人曉,一朝成名天下知”,一篇文章中有十年苦讀的功夫。雖當今社會取才之方式更為多元化,已不再是一篇文章定終身,但高中生的作文教學依然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就功利的角度講,它依然占據著高考語文的半壁江山;就人文的角度講,更是不可限量。
正是因為寫作是綜合能力的體現,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文學天才又不是人人都可以揮毫潑墨、倚馬可待,只能令我們羨慕有余,心有戚戚焉。英國“悖論王子”切斯特頓說:“文學只是一種奢侈?!蔽覀冝r村高中的作文教學現在陷入一種困境: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钡壳稗r村高中學生閱讀量有限,有的甚至幾乎沒有課外閱讀量。態(tài)度上,學生厭倦寫作;能力上,學生寫作水平躑躅不前,不見提升。教師似乎也束手無策,只好“顧左右而言他”,作文教學成了疑難雜癥,陷入山重水復疑無路之境。
其實,作為一個痼疾,農村高中作文教學積重并非難返,突破在于“恒”和“變”上,恒定地堅持某些理念,適當地改變一些形式。
重視學生的閱讀是一個方面。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生的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學生的經驗來自于他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除非他的直接經驗足夠多,感性經驗極為豐富,理性認識極為深刻。我所教的班級中,稍好的作文分為兩類,一類是文采好、語感強、信馬由韁的;一類是格局工整、行文穩(wěn)健,言必談“蘇軾”“李清照”,喜歡寫歷史文化大散文的。調查得知,前者往往有課外閱讀的愛好,但曾經得到的閱讀指導較為薄弱;后者往往沒有自己的課外閱讀設置,故寫作難能有自己的真情實感、真知灼見,只能中規(guī)中矩,穩(wěn)妥有余,不見光彩。還有一類學生,讀了些書,但在寫作文時,感覺完全用不到,提筆容易落筆難。這類學生一則由于快餐閱讀,沒有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一則由于看得太少,沒有上升到一定的知識儲備或形成語感。還有一部分學生,課外閱讀量幾乎為零,喜歡寫“現代版雷鋒式作文”,題材老套陳舊,甚至連寫作篇幅都難以充實起來,這類學生是“零閱讀”。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都對一本或幾本書癡迷過,對于大部分不愛閱讀的學生應注意引導他們觸碰到自己的閱讀興奮點,做科學的推薦,做好他們的啟蒙老師。對于已經愛上閱讀的學生,大可放手給他們空間,并要推波助瀾,培養(yǎng)他們的定力,引導他們博覽、內化,形成廣度閱讀和深度閱讀。錢鐘書先生進入清華讀書時曾立下志愿:要橫掃清華圖書館。他的夫人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回憶,錢鐘書幾乎所有假期的時間都用來讀書,以至于在清華4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有去過。錢鐘書入清華創(chuàng)造了一次又一次紀錄:讀書數量第一,發(fā)表文章第一,口出狂言第一……閱讀對寫作的影響是一個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過程,也是一個毫不刻意的過程。學生的閱讀速度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會發(fā)現學生的閱讀量達到一定程度時,他的閱讀速度可以達到一般學生的幾倍以上。閱讀與寫作之間其實就是一個治學三境界的過程,堅持閱讀,“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自會不期而至。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保有一顆熱誠的敏感的心。詩人艾青說過:“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蔽娜送怯性娦缘?,詩性是情操和智慧的結晶,詩人的語言往往是多經錘煉的,詩意和愛,能創(chuàng)造一切激情。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是一位熱愛生活、充滿生活激情的詩人,陶行知善于用詩的眼光把世界看成詩的世界,以帶有詩意的言行,將他的生命、事業(yè)詩化,陶行知的詩情源于他富有激情的教育生活和對美好教育生活的無限追求。學生的情感傾向可以有愉悅和傷感之別,但是一定要保有一顆赤誠的詩情的赤子之心。青春年少,往往是張揚的,情感豐盈的,敢說敢做,敢愛敢恨的,這種品格是一種天性,也需要保護、及時地捕捉及引導。同樣的一個孩子,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他可以是一個思維保持活躍的人,也可以成為一個麻木無感的人。麻木無感可以直接摧毀創(chuàng)造力。
作文隨筆化,隨筆生活化。學生的隨筆往往比作文寫得好,一方面因為隨筆更多的是有感而發(fā),寫的往往是肺腑之言,情更真感更實;還有一方面,便是隨筆的隨意化,學生卸去了心理重壓,沒有包袱,當然能寫得更自如些。隨筆的“隨”,除了隨意,還有隨時,更易于捕捉剎那靈感。靈感是寫作的最佳狀態(tài),可以遇之卻不可以求之,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的寫作環(huán)境。隨筆是有效構建寫作和生活之間銜接的橋梁。要寫好隨筆,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意識。寫作源于生活。學生對生活的敏感,并非是一種無意識,而一旦形成,便極為珍貴。曾經教過一個女生,成績優(yōu)異,寫作視野廣,且具有極強的思辨能力,她的弟弟也是如此,他們從小便被嚴母定下一條規(guī)矩,每次從外面回來,一定要談談自己在外面的所見所思所感,多年不曾間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習慣和本能,外部世界時時在她的視野和思維之中。學生的隨筆要用心寫。其隨意當是較之于嚴格的定時定點定內容定篇幅的寫作,形式上的自由化,而并非隨便寫寫、草草了事。心不動則筆不動,寫一句也當有一句話的匠心。學生的隨筆要堅持寫。動筆是一種習慣,由最初的三五句,片紙只字也無妨,慢慢來,筆耕不輟,堅持下去自當文江學海、斐然成章。隨筆生活化,能夠訓練學生敏銳的捕捉能力和對寫作的敏感能力,作文隨筆化,也是有效地構建作文和生活、寫作主體的銜接,是使寫作有意義的手段。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實施中,王棟生先生的改革使我獲益匪淺,那就是:打破每周一次的作文格局。各位有時間可以拜讀《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
作文教學既是攻堅之戰(zhàn),突圍便非彗汜畫涂、易如拾芥。結合自己的作文教學實踐,在堅持與變通上,以上幾點體會于己較為深刻:一則閱讀,二則詩情,三則改轍思變。且行且得!
參考文獻:
[1]王棟生.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2]顧偉.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