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玉
【摘要】詩歌作為我國的精粹,源遠流長,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實語文教學中詩歌這一部分呢,是很多高中語文教師面臨的共同課題?;谡Z文新課標的要求,不僅要整體把握詩歌,更要學會品味詩歌,提高學生自主研讀詩歌的能力。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意象 情境化 自主性
詩歌、散文、小說等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但是詩歌不僅是重點,更可以說是難點。它不像散文和小說那樣語言直白,通俗易懂。詩歌在我國源遠流長,就如華夏文明一樣,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成就。面對當今文化的多元化,傳統(tǒng)文化日漸被淡漠的現象,詩歌的學習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審美情趣,更有助于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
一、“學詩難”的原因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幫助、引導作用,教學相長、共同進步,對于詩歌的學習亦是如此,它是詩歌、學生和教師融會貫通的結果。放眼望去,當今“學詩難”的現象并不是無根可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
(一)詩歌本身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詩歌的發(fā)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詩歌是古人用來記載事件或者抒情以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懷的,由于當時年代久遠,有些字詞以及用語習慣和我們現在的語言存在一定差異,這往往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學生無法將其與現實生活接軌,更無法去體會詩歌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感所想。再者,詩歌的特點是語言凝練,用極少且有韻律對仗工整的幾句話,表達作者的情與志。為了達到詩歌的形式美、韻律美,作者往往會斟酌用字,有時單單一個字,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個字,我們通常稱作“字眼”,這無疑也給我們的學習增加了一定的困難。
(二)學生自身
“學為所用”是我們學習的原則之一,現在我們學習都講究一個實用性,對于詩歌,很多學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他們認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沒有實用性。他們認為詩歌對于他們只要記住出現頻率高的名言警句就足夠了,因為高考無非就考這些,可見,應試教育的思想在我們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
(三)教師方面
很多教師不把重點放在詩歌教學中,對于詩歌,他們不舍得多給些時間,他們往往是疏通詩歌的意思,課下背誦,這是很多教師詩歌教學的主旋律。他們看不到詩歌對于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作用,忽視了學生在“成才”的道路上的第一步是“成人”,詩歌蘊含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包含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對于處在高中階段,人生觀、世界觀亟待形成的學生來說,詩歌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學習詩歌
對于詩歌的學習,我們首先應給學生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作者往往通過對意象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情與志。那么,給我們一首詩歌,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去學習呢?
(一)了解作者
詩歌是借助意象表達一定的情感。由于詩歌語言精煉簡短,很多時候我們僅僅通過那幾句詩句,可能無法準確理解詩歌的主旨。在學習詩歌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前自己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簡介,比如說杜甫,大家都知道他是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圣”,那么他的作品的情感基調大體可以跟著唐朝的興衰來看,“安史之亂”可以說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分水嶺,之前的大多情感基調比較積極樂觀,后期隨著國家破敗,多表現為憂國憂民、感嘆百姓疾苦。
高中時期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歸納總結能力,也具有很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在了解了杜甫的大體的寫作思想后,在遇到杜甫的詩作,看看其寫作時間,通過大體感知詩歌內容,就可以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詩歌的學習,把握作者是非常有必要的?!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引導學生經常歸納總結,不僅僅可以滿足學生的一餐之憂,還可以給學生“捕魚”的方法,以后不論遇到什么作品,哪怕是沒接觸過的,也不至于整體偏離作者的情感,至少可以把握大的方向。
(二)把握意象
對于詩歌,意象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作者的一思一感都必須借助景物去表達,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品味描寫這些景與物的詞來感知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看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高昂的還是低迷的,看看景物的描寫是暖色調還是冷色調。品讀詩歌就像是獨木橋,一個一個的意向的銜接組成了橋,帶領我們橫越懸崖,跨過江水,達到指定的目的地。
下面我們分析一首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在這首詩歌中,風是“急”的,猿是“哀”的,落木是“蕭蕭下”,通過對這些景物的描寫,我們可以很容易讀到作者是在感嘆,甚至是在哀嘆,在這種景物的描寫下,整首詩的基調意境都是低沉的,我們是不可能從中讀出喜悅、激昂的情感的。作者又通過“悲秋”、“多病”,最后直抒胸臆“艱難苦恨繁霜鬢”更寫出了作者的凄苦、滿腹苦悶。
(三)營造意境
詩歌的學習,我們應該可以盡可能給予形象化。比如在學習整首詩歌之前,可以找?guī)追姼璧呐鋱D,讓學生整體感知一下,然后在播放錄音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們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化抽象為具體。借助意象,營造意境,可以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加深理解,借助具體的情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詩歌的主旨。
比如上面的《登高》,我們在進行詩歌誦讀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很形象地感受到有一個兩鬢斑白、滿臉愁容、身體羸弱的老人站在高處,望著滾滾江水,瑟瑟秋風吹散落葉的凄慘場面,這需要我們在學習詩歌的時候放飛翅膀,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可以把自己換位為那個老人,自然而然可以很好地吃透這首詩歌。
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也是如此,除了掌握一定的研讀技巧外,多讀多背誦是最直接的通道,可以指導推薦學生課外多讀一些詩歌,加強自己的“詩感”。通過舉辦一些詩歌誦讀比賽,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和熱情,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熱愛。
在當今傳統(tǒng)文化日漸被人們所淡忘的背景下,詩歌也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重視詩歌教學,鼓勵學生熱愛詩歌,多誦讀詩歌,發(fā)揚和繼承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