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穎
【摘要】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tǒng)民間藝術是其瑰寶,有不少以獨特的風貌和卓越的成就聞名于世,流傳至今,磚雕藝術就是其中之一。在燒制后的青磚上雕鑿各種圖案的磚雕是蘇州各類古建筑、古民居必不可少的裝飾。宋元以來,不少官宦人家及文人墨客聚居蘇州,紛紛建造私家花園和深宅大院,磚雕就成為重要裝飾內容之一。清代是蘇州磚雕的興盛時期,從這些時期足可窺見蘇州磚雕的精湛技藝之洋洋大觀。
【關鍵詞】磚雕;精湛技藝;裝飾
【中圖分類號】J305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國內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保護,磚雕這一古老的技藝也正在恢復與興盛。不僅在古建復原和修繕上大有用武之地,而且隨著文化價值的回歸,許多新建筑也大都以磚雕作為裝飾題材,使古老的磚雕藝術呈現(xiàn)出良好的市場前景。但由于磚雕學藝周期長,工藝要求高,且工作艱苦,收入低,當代青年人再無意從事這一職業(yè),致使蘇州磚雕技藝后繼乏人,要想達到歷史上蘇派磚雕輝煌時期更是難上加難。
一、磚雕歷史發(fā)展與現(xiàn)狀分析
(一)磚雕的發(fā)展歷史
磚雕是從漢代畫像石演變而來的一種藝術。在民間工藝美術中,它是一種歷史久遠的建筑裝飾藝術。有關記載先見于《左傳》:“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實物自漢至清屢有發(fā)現(xiàn),近代發(fā)展為一種民間工藝,南方當推蘇州與嘉興。江南磚雕,由于蘇州園林的興起,促進了磚雕工藝水平的提高,蘇州磚雕也因園林所具有的雅趣,而形成自己的特點,即常在作品中點綴書法、印章等與磚雕花卉構成詩、書、畫一體,與蘇州這一文化名城的氣氛十分協(xié)調。
蘇州磚雕可謂江南磚雕的集中縮影。蘇州位于大運河西來南下的轉折處,明清時期,成為中國東南地區(qū)的商業(yè)大都會,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康熙、乾隆年間,商業(yè)經(jīng)濟呈現(xiàn)繁榮景象。從而帶動建筑行業(yè)的興盛發(fā)達,作為磚雕的建筑裝飾也達到了空前的發(fā)展。
蘇州磚雕,主要用于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內部或外觀裝飾。在廳堂前的門樓、照壁、墻的“墀頭”與“裙肩”等部位,都有磚雕。內容多取材于戲曲故事、花鳥走獸、吉祥圖案和書法等,技法應用透雕、浮雕和線刻等。作風秀麗清新,細致生動。戰(zhàn)國時已有花磚,漢代畫像磚更是聞名遐邇。宋時墓室磚雕盛行。雕法從減地平(金及)法逐漸轉為多層浮雕法。明清磚雕表現(xiàn)內容豐富,技法更精湛,除深雕、堆雕、透雕、圓雕外,還有多層浮雕、堆磚等技法。
(二)磚雕的現(xiàn)狀
蘇州磚雕目前主要分布在吳中區(qū)胥口鎮(zhèn)、木瀆鎮(zhèn)周邊地區(qū)、相城區(qū)元和鎮(zhèn)以及陽澄湖鎮(zhèn)車渡村、吳中區(qū)甪直等地。
近年來,在蘇州磚雕藝人的不懈努力下,蘇州的磚雕正從“深閨”走出,以各種形式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磚雕從以前多應用于旅游景點、寺廟古建、宮殿園林,而現(xiàn)在高端的私人住宅領域、室內外裝修與陳設都可以看到磚雕制品的存在。大到門樓,小到室內陳列品。如果說在園林、宮殿、寺廟等場所的使用僅僅是一種裝飾性,那么進入現(xiàn)代人的住宅,標志著磚雕逐漸變成一種可供觀賞且具有實用性的藝術品。
在陽澄湖鎮(zhèn)車渡村的省級傳承人劉一鳴,他認為對于一件好的藝術作品的評價在于它是否具有美感和人文理念。最早出土的畫像石、畫像磚,并不能稱作工藝品。在磚上進行雕刻,只是為了記錄,它們的作用相當于竹簡,僅僅只是把磚作為載體,宋代才發(fā)展為磚雕。他認為蘇派磚雕與徽派磚雕的區(qū)別就在于,蘇派以戲曲人物為主,圖案寫實性強,采用焦點透視,受吳門畫派的影響。而徽州磚雕的題材以動物、山水居多,一般采用散點透視,采用對稱手法,裝飾性較強。
相城區(qū)元和鎮(zhèn)的袁中平父子,把磚雕技藝帶到了室內,室內的桌子、屏風、門框、裝飾品、陳列品等。袁中平父子做的每一件作品,都很細膩、生動,乃至作品價格過高,導致消費人群過少,消費市場不容樂觀。
然而,在木瀆鎮(zhèn)周邊地區(qū)、吳中區(qū)胥口鎮(zhèn)等,磚雕工廠從各自為戰(zhàn)到抱團謀發(fā)展,蘇派磚雕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條新路。蘇派磚雕創(chuàng)作隊伍正朝著精尖化方向發(fā)展。他們從制作到安裝,形成一條龍服務,隨著經(jīng)營內容的擴大,消費市場也從國內拓展到國外,以尋求國外市場,為磚雕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jù)了解,大部分磚雕廠都采取機雕與手工雕并用的方法,主要不是為了傳承而是為了商業(yè)利益和市場需要。單純的機雕無法完全代替手工,因為這樣的設備成本太大且生產出的作品缺乏靈性。而目前磚雕廠的老師傅大部分是為了糊口,年齡都在四十到六十歲之間,青年人并不多。磚雕手工藝面臨絕跡是因為如今生活方式與審美方式的改變,機器化大生產的時代手工業(yè)的急劇縮減。當今,磚雕已失去了從前在建筑物上的輝煌歷史,磚雕生產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隨著陽澄湖地區(qū)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高樓大廈林立,寬廣公路成網(wǎng),裸露土地日益減少,優(yōu)質泥源日趨枯竭。又因磚雕制作屬苦、臟、累的手工藝勞動,年輕人不愿從事,從事磚雕生產的師傅也越來越少,致使這項技藝后繼乏人。其實就如眾多傳承人提到的那樣,政府應該做的是讓更多人尤其是兒童及青少年了解到金磚和磚雕歷史文化,培養(yǎng)青少年對于傳統(tǒng)手工藝的興趣熱愛,可以辦一些公益性質的興趣班,希望有興趣的人前來學習。以劉一鳴為代表的磚雕傳承人,他們對于想學習磚雕的學徒,都會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這為磚雕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二、如何保護磚雕技藝
對于如何保護磚雕技藝,首先應通過古代資料以及歷史遺留下的作品,讓磚雕匠師觀看、體會其中的內涵;其次應讓匠師們組織交流會,交流溝通自己創(chuàng)作的新品,討論怎么更好地開拓市場,怎樣進一步開發(fā)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的優(yōu)秀作品。而作為傳承人,應該認認真真地傳承,讓歷史永遠銘記這個時代的烙印,如何培養(yǎng)下一代人更好地傳承,解決市場問題,做到良性的傳承是急需解決的事情。
而對于許多磚雕匠師來說則是兩條腿走路,既要解決好“吃飯”問題,又要做好藝術追求和經(jīng)濟效益的平衡。這就得靠政府給予相關的措施,來幫助磚雕技藝的發(fā)展。政府可以借鑒韓國和日本,專門開辟一些場所來對這些獨門的非遺手工藝作完整的展示,同時培育傳承人。只有這樣傳承才能成為有本之木,也才能永葆蘇派磚雕鮮活的生命力。
許多人在不同的場合都提到傳承人的重要性,因為沒有掌握技藝的藝人,技藝傳承就失去了基礎。大多數(shù)區(qū)級傳承人經(jīng)營著自己的工廠或者是工作室,把磚雕技藝傳給自己的徒弟,為壯大傳承磚雕技藝的隊伍做出了努力。
磚雕作為精細藝術品,注定了只有手工勞動才能成為其最重要的生產方式??v觀磚雕的整個制作過程,從構思到開鑿,再到之后的修光、對接,無不需要人親自參與,缺少了人,其他工具無法獨立完成。尤其是構思,需要在領悟了整體建筑風格之后,醞釀與建筑和諧統(tǒng)一的磚雕內容,然后再根據(jù)磚雕的特征進行構圖。開鑿也并非只是動手,如果是這樣的話,和許多用機器生產的石雕產品一樣,磚雕也能用高科技代勞。好的磚雕作品必須是藝術和技術的統(tǒng)一,根據(jù)內容、構圖的不同選擇與之相融合的雕刻技巧。這樣的磚雕作品才是靈動和鮮活的。
對于一些沒有經(jīng)濟效益的非遺手工藝,理性的做法應該是以保留和傳承為最終目的,另一方面由政府出資資助傳承人予以原真性保留和傳承,一方面為磚雕傳承人提供場地,使他們能集中交流,共同研發(fā)出新作品。
三、總結
磚雕作為手工藝,目前也存在著商品和藝術品的矛盾。雖然磚雕作品的內容,不在局限于傳統(tǒng)的題材,而是因為時代文化精神的不同而發(fā)生了變化,這是有助于磚雕藝術在現(xiàn)代社會找到發(fā)展的養(yǎng)料,但是對于磚雕的生產還沒有太多現(xiàn)代的痕跡。
這引發(fā)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有選擇、有針對性地進行生產性保護。商品和藝術品生來就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生產性保護是要把可能的藝術品商品化。在現(xiàn)代,磚雕雖然用于古建、園林應用等,使它肩負起了文化的責任,但是同時也使磚雕具有了的商品屬性,所以它至今仍然有很好的市場,磚雕的作用是裝飾,屬于藝術品,這種屬性決定它的不可復制,不能適應機器時代的對于大規(guī)模生產的要求。而把它應用于生活中,它就變成了可供交換的商品?,F(xiàn)在生產性保護非常熱門,在進行此項保護之前如果能充分考慮藝術性和商品的矛盾性,考慮到非遺保護不可變更的內在屬性,生產性保護則能更順利地進行。
沃林格在《抽象與移情》中說道:“裝飾藝術的本質特征在于,一個民族的藝術意志在裝飾藝術中得到了最純真的表現(xiàn)。”蘇州磚雕已成為世界級的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復興民族文化藝術的背景下讓蘇州磚雕大放異彩,需要我們做的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居晴磊.蘇州磚雕[M].中國建筑出版社,2008.
[2]尤薇.蘇派磚雕藝人抱團闖大市場 [N].蘇州日報,2013.
[3](德)沃林格,王才勇.抽象與移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