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也想知道一份堅持數年的工作到底意味著什么—就比如持續(xù)了八年的“金字招牌”評選。今年,我們特意找出歷年的榜單來翻閱。
真有趣,這份榜單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簡單的民意測驗。2009年,《第一財經周刊》向1028個公司人詢問了167個和品牌相關的問題,旨在通過公司人的視角,找到那些有持久影響力的品牌。在2016年,調查人數達到了3190人,列舉在調查問卷上的品牌將近3000個。
八年來,金字招牌榜單見證了大品牌的沉浮,以及新品牌的崛起,同時它自身也成為中國消費領域變遷的長期觀察者和記錄者。
無論技術的更新,還是新渠道的沖擊,你都能從這八年的榜單更迭中找到蹤跡。2011年的主題是“創(chuàng)新者贏”,2013年則確定為“脆弱的大品牌”,當年最引人注目的品牌莫過于小米,它在互聯網這個新渠道里找到了散落其中的消費者。而2015年的主題既是之前的延續(xù),也是今年主題的前奏:“消失的大眾”—消費領域的分化催生了諸多的細分市場,傳統(tǒng)的大眾品牌優(yōu)勢不再,新品牌隨時崛起。
但今年的評選結果表明,新品牌并沒有建立起持久的品牌影響力,很多去年位居高位的新品牌今年跌幅明顯,而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名牌能在寶座上安穩(wěn)就坐。在不少行業(yè)的調研結果中,“我不用”這類答案的占比甚至位居前列,消費者對品牌的喜好度明顯下 降。
這是個可怕的信號,公司視為命脈的消費者品牌忠誠度不見了。人們的選擇越來越隨意,規(guī)律難尋。真正的威脅已不在于互聯網渠道本身,而是新技術賦予消費者空前的話語權,相應地,品牌對商業(yè)潮流的主導權也被削弱了。
這的確源于信息的爆炸式增長。1969年被定義為信息時代的元年,此后,隨著計算設備的普及,信息量、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方式,逐漸影響了商業(yè)社會的諸多環(huán)節(jié)。每一秒,我們觸手可及的信息日益增多。2015年年初的一項統(tǒng)計表明,每秒鐘,Google要處理3.4萬次搜索請求,而中國人會制造16.6667萬條微信。
信息的泛濫威脅到人們原有的消費理念和心態(tài)。有“零售業(yè)的福爾摩斯”之稱的帕科·昂德希爾在他的《顧客為什么購買》中指出:“缺乏信息過濾會導致信息泛濫而無法選擇,并沒有可靠的方法來幫助他們識別哪些有價值,哪些沒有,哪些可信,而哪些缺失信譽。”但另一方面,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所宣稱的“后信息時代”也來臨了:在信息時代之后,互聯網及個人電腦將賦予個人以最大權 力。
一些更年輕消費者的行為印證了這一點:他們不會被品牌方的廣告所牽引,而是會主動搜索并篩選信息,很多時候,他們做出消費選擇會更忠于自己的喜好,而不再忠于品牌本身。也就是說,表面看來,人們的品牌忠誠度丟了,實際上,他們是把忠誠度轉移到了自己身上。
一種新型消費觀念正在跨越年齡代際逐漸普及開來。而這也意味著,品牌商第一次站在了一個缺乏主動權、也沒有光環(huán)的舞臺上。某種程度上,這把我們拉回到商業(yè)社會的原點:在一個抹平差異和優(yōu)勢的氛圍下,你怎么打動一個挑剔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