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平, 張建國, 李曉鵬, 張英杰
(河北省地震局邯鄲中心臺,河北 邯鄲 056001)
?
強震前視電阻率月速率變化特征分析
李相平, 張建國*, 李曉鵬, 張英杰
(河北省地震局邯鄲中心臺,河北 邯鄲056001)
用歸一化月速率方法處理了2次強震前周邊7個地電阻率臺的觀測數(shù)據(jù),并結合震源機制解計算結果,研究了強震前后視電阻率各項異性變化及映震特征。研究結果表明,與震源機制解最大主壓應力方位正交(或近于正交)測道的視電阻率,在地震前1年內(nèi),大部分臺站視電阻率月速率值出現(xiàn)下降和短臨階段上升變化,而與主壓應力方位一致(或近于該方位)的測道變化則相反。基于這一物理現(xiàn)象,若能加大觀測臺網(wǎng)密度、合理布設電極方位,就有可能推斷出地震震中的大致位置。
視電阻率;歸一化月速率;各向異性;最大主壓應力;地震預測
自地電學方法引入地震學領域以來,已成為地震監(jiān)測預測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在中期和短期地震預測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地電學主要包括地電阻率、地電場、地磁場、電磁擾動等。地電阻率主要是通過對地下介質(zhì)電性參數(shù)的測定,研究介質(zhì)電阻率(電導率)隨時間變化與地震的關系,震前地電阻率異常變化時間一般持續(xù)較長,同時也會出現(xiàn)持續(xù)時間較短的短臨異常[1-4]。一百多年以前,人們就已注意到地電阻率異常變化與地震的關系,國外做了許多這方面的研究工作[5-8]。我國自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后開展了地電觀測,經(jīng)過50年的發(fā)展,在震電效應理論研究和地震預測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9]。
目前,地震預報仍是一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現(xiàn)實的發(fā)展戰(zhàn)略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現(xiàn)代地震科學技術所能提供的科學認識和技術條件,從孕震過程的各類信息中識別和檢驗出地震前兆信息是地震預報的關鍵[10-12]。大量的研究表明,地震發(fā)生時地電阻率各向異性異常是存在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特征[13-15]。20世紀50年代初,A.Ⅱ.KpaeB[16]研究了均勻各向異性介質(zhì)中視電阻率的計算方法;國內(nèi)的錢復業(yè)等[17-20]也從不同角度研究了電性各向異性變化。后來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巖石(土)標本加載過程中視電阻率變化顯示與最大加載方向有關的各向異性變化[21-23]。近些年,人們在努力探索地震前視電阻率的各向異性變化,這對震源區(qū)地殼介質(zhì)應力狀態(tài)研究、地震前兆機理解釋及地震監(jiān)測預測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利用歸一化月速率方法,結合震源機制解計算結果,研究了強震前后視電阻率各向異性變化及其映震特征,這對地電阻率臺站架設及在電極埋設方位的選擇上可提供一些參考依據(jù)。
本研究所采用的儀器為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生產(chǎn)的ZD8型數(shù)字地電阻率觀測儀,該儀器采樣率為小時值,電極布設方式大部分為NS(南北)向、EW(東西)向的2個測道。觀測資料選用汶川、玉樹地震時附近7個地電阻率臺站,自有觀測資料以來的所有數(shù)據(jù)(表1,圖1)。關華平等[24]曾對40余次5級以上的地震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表明:5.0≤MS≤5.9,電磁輻射出現(xiàn)異常距離為500 km;6.0≤MS≤6.9異常距離為1 000 km;MS≥7.0則異常距離可大于1 000 km。所以,這7個地電阻率臺站與震中距選取范圍是可行的。
表1 汶川、玉樹大地震信息參數(shù)表
圖1 地震震中和地電阻率臺站位置圖(圖中十字線為電極布設方向)
采用歸一化月速率法[25]提取異常的關鍵是,首先要對資料進行去傾、排除年變化、非年變周期等成份,對存在階段性長趨勢變化的資料要分時段進行處理。然后, 以一定的步長對月均值(五日均值、日均值等)數(shù)據(jù)曲線計算對時間軸的斜率,并進行歸一化或相對變化處理。該方法避免了判定異常變化的隨意性,同時還保留了原有曲線的上升、下降等異常變化形態(tài),使所有臺站識別異常與正常的標準統(tǒng)一。具體計算過程為:
觀測物理量曲線對于時間軸的斜率:
(1)
自相關系數(shù):
(2)
歸一化速率法序列為:
Si=Ri×Ki/σn-1(i=n,n+1,…,N)
(3)
式中:n為滑動步長,N為使用觀測資料長度,σn-1為N-n個Ri×Ki時間序列均方差,{y}是等間隔觀測數(shù)據(jù)的時間序列,{T}是相應的等間隔時間序列,Si是月速率(月均值數(shù)據(jù)曲線滑動)或五日變化速率(五日均值數(shù)據(jù)曲線滑動)等。在提取中短期異常時,利用月均值滑動來計算月速率值較方便,且異常形態(tài)突出、幅度明顯。
不同地電臺測區(qū)介質(zhì)特征不同,架在覆蓋層上的不同地電臺,其地電阻率變化對測區(qū)介質(zhì)物理條件變化的敏感程度也不同。(3)式中用Ri×Ki時間序列的均方差進行歸一化,目的就是克服上述不利因素,用統(tǒng)一標準控制不同臺站的背景變化和異常限差。因此,目前就提取中短期異常而言,月速率歸一化方法效果較好。
杜學彬等[25]通過對196次MS3.2~7.9地震(94%以上為MS≥4.0地震)的計算表明:異常限差確定為±2.4比較客觀,即|S|(速率值)≥2.4時判定為異常。本研究以震前1年尺度時間作為地震中短期階段,計算出各地電臺站視電阻率月速率變化。從圖2~8可以看出,在正常背景變化時或無震時段,各個臺站視電阻率的月速率值變化曲線較平緩、幅度小,而地震前后月速率值的短期變化呈現(xiàn)出急轉形態(tài)。從圖中(第1、3條線為2倍均方差控制線,中間線為均值線)分析得出,各臺站月速率值變化顯示出2個特點:
圖2 蘭州臺視電阻率月速率歸一化變化曲線
圖3 隴南臺視電阻率月速率歸一化變化曲線
圖4 成都臺視電阻率月速率歸一化變化曲線
圖5 西昌臺視電阻率月速率歸一化變化曲線
圖6 甘孜臺視電阻率月速率歸一化變化曲線
圖7 紅格臺視電阻率月速率歸一化變化曲線
圖8 冕寧臺視電阻率月速率歸一化變化曲線
1)地震前1年時間尺度內(nèi)一些臺站的月速率為下降或短臨階段的上升變化較為明顯;
2)按|S|≥2.4作為異常判據(jù),一些臺站的月速率(尤其汶川地震時)均出現(xiàn)了短臨異常變化,測向不同、異常幅度不同,反映出不同臺站地下介質(zhì)的電性靈敏度及背景變化等存在著差異。
表2~3表明,在地震孕育晚期階段(震前1年內(nèi)),震源區(qū)附近的視電阻率變化表現(xiàn)為:
1)一些臺站測向月速率值出現(xiàn)了大于或等于判定指標的異常,汶川地震時出現(xiàn)異常測向次數(shù)占總測向的60%(表2),不同測向速率值不同,顯示出視電阻率各向異性的這一變化特征;
2) 月速率變化值與最大主壓應力方位正交或近于正交的測道,顯示出較顯著的視電阻率變化特征,而沿主應力方位或近于該方位測道的變化較小,如蘭州、西昌、甘孜、紅格電阻率臺的NS向視電阻率變化較大,而EW向或接近EW向的變化較小。分析認為,在2次大地震的后期孕育階段,大部分臺站地下較深的介質(zhì)可能發(fā)生了大致沿微裂隙優(yōu)勢趨向的發(fā)育,地下水由此進入微裂隙,導電通道開始聯(lián)通,從而導致了真(視)電阻率的各向異性變化。
表2 汶川地震前后地電阻率各向異性變化與最大主壓應力方位的關系
表3 玉樹地震前后地電阻率各向異性變化與最大主壓應力方位的關系
1)用歸一化月速率方法處理汶川、玉樹地震前后視地電阻率觀測數(shù)據(jù)的變化特征表明,在孕震中短期至短臨階段(地震前1年的時間尺度內(nèi)),與主壓應力方向正交或近于正交方向的視地電阻率值變化速率大于平行或近于平行主應力方向的變化速率,這進一步驗證了地震時視電阻率各向異性變化的可靠性[26-27]。
2) 研究結果表明,一些地電阻率臺站(尤其汶川地震時)在地震孕育晚期階段,與最大主壓應力位正交(或近于正交)測向的視電阻率各向異性的變化較顯著,反之則較弱或不明顯,即達不到異常的判定標準。研究認為,只要電阻率臺站架設合理、電極布設方位選擇正確,就能在震中區(qū)附近觀測到地震電阻率各向異性變化的異常信號,也許就有可能推斷出地震震中的大致位置。
以上對地震電阻率變化特征研究只是一個初步解釋,使用震例樣本較少,且周邊臺站不多、資料積累時間也不長,最好的方法是針對多個地震事件,從時間、空間上進行長周期、大尺度范圍研究,提取其較為準確的地震電阻率異常信息;還可建立地下電阻率理論模型,模擬分析不同深度、不同頻率的電阻率在不同分層、不同介質(zhì)參數(shù)、不同結構(構造)及不同斷層分布介質(zhì)中的變化特性,并與實際觀測資料對比研究,進而修正理論模型,讓理論模擬結果更加符合實際觀測數(shù)據(jù),為地震電阻率異常信號解釋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jù)。
[1]錢復業(yè), 趙玉林, 劉捷, 等. 唐山7.8級地震地電阻率臨震功率譜異常[J]. 地震, 1990(3): 33-39.
[2]錢復業(yè), 趙玉林, 于謀明, 等. 地震前地電阻率的異常變化[J]. 中國科學(B輯), 1982, 12(9): 831-839.
[3]杜學彬, 任廣軍, 薛順章. 中國大陸多種前兆異常研究及強震的嘗試性預測[J]. 西北地震學報, 1999, 21(2): 113-122.
[4]杜學彬, 譚大誠. 地電阻率1年尺度異常時空叢集現(xiàn)象與地震活動性[J]. 中國地震, 2000, 16(3): 283-292.
[5]MolchanovOA,KopytenkoYA,VoronovPM,etal.ResultsofULFmagneticfieldmeasurementsneartheepicentersoftheSpitak(MS=6.9)andLomaPrieta(MS=7.1)earthquakes:comparativeanalysis[J].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 1992, 19(14): 1495-1498.
[6]HayakawaM,MolchanovOA.SummaryreportofNASDA’searthquakeremotesensingfrontierproject[J].PhysicsandChemistryoftheEarth,PartsA/B/C, 2004, 29(4/9): 617-625.
[7]YenHY,ChenCH,YehYH,etal.Geomagneticfluctuationsduringthe1999Chi-ChiearthquakeinTaiwan[J].Earth,PlanetsandSpace, 2004, 56(1): 39-45.
[8]UyedaS,NagaoT,HattoriK,etal.GeophysicalObservatoryinKamchatkaregionformonitoringofphenomenaconnectedwithseismicactivity[J].NaturalHazardsandEarthSystemSciences, 2001, 1(1/2): 3-7.
[9]丁鑒海, 盧振業(yè), 黃雪香. 地震電磁學[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4.
[10]WuLJ,ChenZW,LiHG,etal.Abnormalphenomenaofvolumestrainbeforelargeearthquakes[J].EarthquakeResearchinChina, 2015, 29(3): 373-385.
[11]吳利軍, 胡瀾, 戴婭瓊, 等. 昌平北大200號臺Sacks體應變干擾分析與震例研究[J].內(nèi)陸地震,2015,29(3):203-212.
[12]吳利軍, 周立明, 張中五, 等. 東三旗臺Sacks體應變干擾分析與震例研究[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3,15(3):41-44.
[13]毛桐恩, 王鐵城, 姚家榴, 等. 唐山地震地電阻率各向異性變化特征研究[J]. 地震學報, 1995, 17(4): 505-510.
[14]鄧柏昌, 魏煥, 于立業(yè), 等. 地電阻率各向異性前兆異常特征及其與地震的關系[J]. 華南地震, 2007, 27(1): 31-37.
[15]阮愛國, 盧軍, 符瓊玉, 等. 兩次大震的視電阻率各向異性特征[J]. 華南地震, 2004, 24(4): 1-7.
[16]KpaebIIA.GeoelectricalPrinciple[M].Beijing:GeologicalPublishingHouse, 1954: 333-340.
[17]錢復業(yè), 趙玉林, 黃燕妮. 地電阻率各向異性參量計算法及地震前兆實例[J]. 地震學報, 1996, 18(4): 480-488.
[18]陳峰, 安金珍, 廖椿庭. 原始電阻率各向異性巖石電阻率變化的方向性[J]. 地球物理學報, 2003, 46(2): 271-280.
[19]阮愛國, 李清河. 地殼介質(zhì)各向異性電性本構關系討論[J]. 華南地震, 1999, 19(3): 35-42.
[20]李清河, 阮愛國, 范小平, 等. 地殼介質(zhì)彈性和電性各向異性研究的新進展[J]. 西北地震學報, 2004, 26(1): 10-17.
[21]陳大元, 陳峰, 王麗華. 單軸壓力下巖石電阻率的研究-電阻率的各向異性[J]. 地球物理學報, 1983, 26(S): 784-792.
[22]陸陽泉, 王玉祥, 溫新民. 受壓巖(土)體地電阻率變化的原地實驗及大地震前后地電異常的初步分析[C]//第二屆構造物理學術討論會文集.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0: 158-168.
[23]錢家棟, 陳有發(fā), 金安忠. 地電阻率法在地震預報中的應用[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5: 116-132.
[24]關華平, 劉桂萍. 震前電磁輻射異常與地震關系研究[J]. 地震學報, 1995, 17(2): 237-246.
[25]杜學彬, 阮愛國, 范世宏, 等. 強震近震中區(qū)地電阻率變化速率的各向異性[J]. 地震學報, 2001, 23(3): 289-297.
[26]杜學彬, 李寧, 葉青, 等. 強地震附近視電阻率各向異性的變化的原因[J]. 地球物理學報, 2007, 50(6): 1802-1810.
[27]杜學彬, 薛順章, 郝臻, 等. 地電阻率中短期異常與地震的關系[J]. 地震學報, 2000, 22(4): 368-376.
Research on Normalize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LI Xiang-ping, ZHANG Jian-guo*, LI Xiao-peng,ZHANG Ying-jie
(Handan Seismic Station,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Hebei Province, Handan 056001, China)
Using Normalized variation rate method, we study the resistivity data of 7 stations in the epicenter areas of 2 strong earthquakes before the ev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tion of anisotropic apparent resistivity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earthquake is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significant apparent resistivity variation occurs in the direction that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azimuth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while only small fluctuation are record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Most of the anisotropic resistivity variation occurs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ong earthquake, which can be observed in the epicenter area. If the density of the observation stations can be increased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observed resistivity can be appropriately set, the epicenter of an earthquake may be estimated by the observed resistivity anomaly.
apparent resistivity; normalized variation rate; anisotropy characteristics; direction of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earthquake prediction
2016-05-1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74079);河北省地震局重點科研基金課題
李相平(1958—),男,河北涉縣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地震電磁監(jiān)測等工作.E-mail:370894278@qq.com
張建國(1974-),男,河南濮陽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地震電磁預測與研究等工作.E-mail:zhangjg_909@163.com
P315.722
A
1003-1375(2016)03-0068-05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3.012
李相平,張建國,李曉鵬,等.強震前視電阻率月速率變化特征分析[J].華北地震科學,2016,34(3):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