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謠漫談

2016-10-15 05:32:47楊碧薇
天涯 2016年4期
關鍵詞:李健民謠音樂

文藝的堅持與困境

很少有國語歌手會像李健一樣,帶給我一種平靜的體驗。

沒記錯的話,那是2001年。我十三歲,正是開始瘋狂地接觸各種音樂的年齡,當然,也買了水木年華的卡帶,不久后,就在電視節(jié)目上看到他們。

盧庚戌是大方開朗的,一直配合主持人回答問題。短暫的對話過后,鏡頭切換到他身后的李健。沒錯,李健是站在后面稍稍偏右一點的位置的,與主持人和盧庚戌都保持著不易被察覺的一小段安全距離。他穿著一件淡紅色的短袖格子襯衫,背著一把吉他,留著當時流行的那種周渝民式的齊耳外翻的發(fā)型。

雖然此前就聽過他們的音樂,對李健那優(yōu)美的吟唱也很熟悉了,但他的眼神仍然吸引住了我,給我一種陌生的驚異感。那是多么干凈澄澈的眼神,像兩潭不受污染的湖泊,包含著某種既溫存又堅定的東西。雖然舞臺上吵吵嚷嚷,但他的存在、他所站的位置,仿佛已無聲地宣示了一種特殊的立場。

一年后,李健就單飛了。不出我所料,在接下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似水流年》里,李健所表現(xiàn)的音樂世界,正如他在那一次舞臺上給我的感覺。

在這張專輯里,最先吸引我的是《一輩子的十分鐘》。就歌詞來看,這首歌講述了一個關于親情的故事,我更愿意將它看作是一幅死亡之前被拉長的瞬間圖景:敘述者即將與母親分離,選擇一條“東去的漫長的路”歸去(或者死亡),這時候他們僅有十分鐘的告別時間——“短暫的十分鐘存放一生”——他們這一別,似乎就是永別了,今后不會再有相見的可能。因此,“這幸福的每一秒鐘多殘忍”,按理說,他們的告別應該是極其痛苦的,但李健卻用一種克制的舒緩,將極致的復雜之情輕描淡寫地表現(xiàn)了出來。在戰(zhàn)火的硝煙中,敘述者“我”穿過金色的麥田,看到遠方“我親吻的那村落等待我”,他希望母親“擁抱那一刻答應我,在我離去后好好生活”,在最后的告白里,他對母親說“聽我再為你最后唱一首歌”。我很喜歡李健的這一處理方式,他將“痛苦”這一經(jīng)驗凝固在即將上升到頂點的那一瞬間,并通過音樂,營造出真摯感人、余音繞梁的情景。這種拉奧孔式的手法,我相信是出于李健的本真:他不需要刻意去造境抒情,他的個人性情與藝術才華早已融洽地結合在一起,推動著他自然而然地進行最好的處理。

這張專輯里還有一首歌,《傳奇》,近十年后,被王菲在春晚上唱火了。但當年更吸引我的不是《傳奇》,而是《八月照相館》。和李健的很多歌一樣,《八月照相館》也適合在夜深人靜時一個人聽,歌中時過境遷的感傷,深深地打動了我。早在水木年華時期的《一生有你》這張專輯里,我就特別注意到歌曲的創(chuàng)作情況:盧庚戌幾乎包攬了所有的歌詞創(chuàng)作,李健則負責其中的部分作曲?!吨袑W時代》就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歌,回憶那個純真年代的初戀情結。而到了《八月照相館》時期,這種具有回憶性質的音樂,逐漸成為李健的創(chuàng)作中一個較為類型化的分類,他的《不知不覺》《風吹麥浪》《想念你》《回到從前》等都與回憶有關。實際上,專輯同名主打歌《似水流年》便已經(jīng)給出了“時間”的向度:“那年春天燃起的篝火,多年以后泛著淚光閃爍?!痹谕ㄋ赘枨济嫦蛴凇把矍啊钡臅r候,李健卻在選擇了“回憶”,他對時間有一種藝術性的觀照。曹文軒在談論普魯斯特時說道:“‘流逝這個字眼大概是詞典中一個最優(yōu)雅但卻最殘酷的字眼?!崩罱∵x擇了親近于“流逝”,也就是想通過回憶,找回逝去的時間。而這種回憶性質,在強調“眼前”的流行音樂市場里,受到了一定的遮蔽,這也是情理之中的。

2005年,李健發(fā)布了第二張個人專輯《為你而來》。我當然是急匆匆地跑到唱片店,買回了正版CD。這張專輯中,我最喜歡的不是同名主打歌《為你而來》,而是《向往》。第一次聽《向往》時,它的前奏就把我?guī)нM去了,略帶電子感的和弦,配上李健的音樂中少有的鼓點,使我的內心也翻涌起一種溫柔的澎湃,我甚至感覺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是一種奇妙的感受:我不是因為歌詞而被打動,也不是被任何文化語境所打動,單是旋律、節(jié)奏,就激發(fā)起我靈魂深處的蕩漾——這正是音樂最本質的意義所在?!断蛲废褚皇资闱樵姡诜磸吐牭倪^程中,它的意境讓我尤為回味。在這首歌里,李健表現(xiàn)出一種面對生命與自然的固有殘缺時的豁達態(tài)度。作為人,我們固有“在體性欠缺”,但正是這不完美,才能成就生命的意義。而在悲欣交集的人生過程中,最寶貴的莫過于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懷與相伴。這首歌,像是傷痛后的舒展、低迷后的吟唱,它不枝不蔓,溫婉卻有力,靈動地翩然飛翔。

我認為,《向往》還體現(xiàn)了李健的音樂中除“回憶”外的另一個重要維度,那就是“生命”。確實與普通的情來愛去的流行歌曲不一樣,李健不僅喜歡回憶過去,還常常思考生命,“我知道并不是/耕耘就有收獲/當淚水流干后/生命還是那么脆弱”,生命確實是脆弱的,有著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通過意志去左右的力量;然而,這一切“卻無法阻擋對溫暖的向往”,人,應該用一種“默默忍耐的力量”去坦然地面對生活。《向往》是認清了生命本相的覺悟,其間交錯著悲傷與淡淡的喜悅。這首歌用藝術化的思維,對“存在”這一重要的文化命題、生命命題,進行了審美的解讀。因此,《向往》更加符合尼采對藝術的判斷:藝術家以審美的態(tài)度洞察人生;面對人生不可解決的難題與悲劇時,藝術呈現(xiàn)出其價值,表現(xiàn)出“快感”與“狂喜”。李健已經(jīng)直接進入到對藝術本質的把握中,《向往》是“含淚的微笑”,它并不冰冷,反而是溫潤的,即使陽光再少,它也要努力向上生長。

2007年,我進了大學,李健也推出了第三張個人專輯《想念你》。那時候,我開始寫關于李健的樂評,四處投稿,不見回音。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李健是誰。我的同學中,也只有一個人喜歡李健——非常幸運,她是我同宿舍的室友,一名客家女孩。

那時,我們會在一起聽李健,聊他的音樂帶給我們的感受。在《想念你》這張專輯里,客家女孩喜歡《異鄉(xiāng)人》,而我最中意的則是《風吹麥浪》。同是聽李健的歌,我倆的差別倒是很有意思。客家女孩歷經(jīng)坎坷,在整個家庭都不支持她求學的情況下,她曾經(jīng)獨自去廣東打工,在車間做過電子元件、睡衣、拖鞋,以此為自己籌學費、爭取讀書的機會。她喜歡《異鄉(xiāng)人》完全在情理之中,或許,也與她的客家身份有遙遠的歷史淵源?

而《風吹麥浪》,與我最初喜歡的《八月照相館》一樣,都有一個“回憶”的原型。“回頭看”氣質的藝術作品,一直都很能打動我。早在童年時,我就愛閱讀一些具有回憶性質的文學作品,并沉迷于它們所表現(xiàn)出的傷惘之中。對我而言,這種審美感受既折磨人,又非常舒適。

李健的歌還有一種地理漂移感,他擅于在歌曲中安插自己的地理坐標。除了寫故鄉(xiāng)的《松花江》外,我注意到,旅行帶給他不少靈感,他記敘旅行體悟的歌曲不少:《什剎?!贰稉嵯珊贰对诤I稀贰敦惣訝柡稀贰矣浀?,在專輯《為你而來》的CD文案里,李健注明過《在海上》是寫于青島。這是一首很能打動我的歌,在我的想象里,陌生的地方會給人帶來新的期待,李健也說“未知的生活,我為它著魔”;陌生的地方也能喚醒沉睡的過往,而李健卻要做到“飛越所有澎湃,忍耐一路傷懷”,這無疑是把“回憶”升華了,要讓人生境界更加遼闊自如。旅行隨感,往往是瞬間的片斷,但李健的這一類與行走有關的作品,卻將零碎的感悟充分調集起來,塑造成型,提供了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

總的說來,李健的音樂有一種“日神”化的特征,有內在的平衡與理性。這也許與他是理工科出身有關——即使要表現(xiàn)對過去的傷懷、對未來的瞬間沖動,表現(xiàn)眼下的情感奔突,他也會將它們控制在整飭的秩序里,無形中彰顯出一種平靜的力量。他通過音樂呈現(xiàn)出來的,不是未知世界的原始沖動、無序、混亂、迷狂,而是對有知世界的把握,是確定性的,并最終走向對“當下”這一時空維度的肯定。李健的歌會安撫我,將我從混雜、跌宕、激烈的現(xiàn)代性體驗中拽過來,向我展現(xiàn)出這世界(或許只是虛構的藝術世界)平和、舒緩、溫暖的一面。這些充滿田園想象的歌曲,與席勒所說的“素樸的詩”有明顯的同構性,能使我產(chǎn)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尼采認為,日神精神(阿波羅精神)與夢有關,酒神精神(狄奧尼索斯精神)與醉有關。李健的音樂確實更符合“夢”的氣質: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文藝作品就是“經(jīng)過改裝的夢”,與夢想密切相關。而李健的音樂正是這樣的“夢”,它對我的安慰,也就是藝術之夢對我的安慰。

其實,通過水木年華時期的《一生有你》這張專輯,就可看出李健與盧庚戌的音樂理念并不相同。有趣的是,單飛后,他做出了自己想做的音樂,得到了業(yè)內的不少認可,卻一直未能大紅大紫。直到他參加湖南衛(wèi)視第三季《我是歌手》,才開始迅速地人氣飆升,被廣大粉絲奉為“秋褲男神”。這一現(xiàn)象,至少說明了藝術追求與市場需求在很多時候并不同步,它們的磨合需要時間,更需要機遇。流行音樂作為一種消費品,需要被市場迅速消費,使消費者的娛樂需求得到滿足,這樣才能帶來商業(yè)價值。而“文藝”色彩的作品,則需要消費者去動腦筋思考,并調動起相應的審美儲備,這就對消費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你們首先要懂得鑒賞。很明顯,后一種消費者,在中國的文化市場里并不占多數(shù)。所以,當李健把自己的音樂往“民謠”靠攏時,它們注定無法被這個消費市場迅速消化,從而出現(xiàn)了音樂產(chǎn)出與市場并不同軌的局面。這就是“小眾”的市場本質。

李健也談到過這種情況。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他承認“這個行業(yè)涉及到很多因素,你光熱愛音樂是不夠的”;但他同時也認為,“像我這樣在音樂上花費這么多精力的人是少數(shù)的”、“環(huán)境越差,你只有越努力,越逆流而上,才會有好的結果。當人們都抱怨的時候,你不抱怨,你去更努力地、更認真地做音樂,這樣才會贏得真正的尊敬,你也會贏得你所謂的市場?!笨傊?,他認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我一貫的音樂堅持吧”。

在《文青的李健,還是大眾的李?。俊芬晃闹?,媒體人徐鵬遠認為,第三季《我是歌手》里,李健才是最大的黑馬,他的勝利是一次文藝性的勝利。同時,他也表達了自己的立場:“綜藝娛樂節(jié)目的觀眾期待的是即興的陶醉和廉價的感動,而非多想一層的深刻。所以觀眾喜歡的只是被當成了情歌的民謠,只是民謠的一次文藝性的虛幻的勝利,民謠依然是邊緣的小眾的?!彼赋觥疤玫陌察o總會失之于平淡,這是李健最大的危險”,最后總結道:“李健這一次文藝性的勝利是詩意想象的中產(chǎn)階級和小資的勝利,真正的中產(chǎn)階級和小資是不會滿足于、甚至不屑于關注一檔大眾綜藝娛樂節(jié)目推出的歌手的。而且當李健成為大眾偶像時,便再也無法適用于小資和文藝青年們彰顯獨特品位、區(qū)別主流審美的本質需求了——我的李健不能是大家的李健,大家的李健不是我的李健?!?/p>

這也正是我所憂慮的:不枉多年的堅持,李健現(xiàn)在已經(jīng)“由隱入顯”了,那么他的音樂今后將何去何從?這個問題不僅是出于市場的考量,也出于音樂本身:他已經(jīng)創(chuàng)作出了不少民謠風的好作品,甚至無法抗拒地陷入了類型化風格的自我復制之中,那下一步,他是該繼續(xù)在這條狹窄單一的道上行走呢,還是該另辟蹊徑、迎接新的挑戰(zhàn)?

最后,我不得不說,在第三季的《我是歌手》總決賽上,李健的表現(xiàn)令我有些失望。在唱《烏蘇里船歌》時,他跟著節(jié)拍,高興地向臺下觀眾揮手、互動,顯然,對這個舞臺,他已由最初的不適,進入到了自在的“表演”狀態(tài)中。這時,大眾以絕對優(yōu)勢勝利了,而我的隱憂更為真實了——我一直很悲觀地認為,在當下的中國文化語境中,大眾與小眾之間不可能存在一座彼此相連的堅實的橋梁。那么,若干年后,人們再想起李健時,是會認定他是一名不錯的藝術家呢,還是會像民國風回潮那樣,想起他,僅僅等同于想起了張恨水?

妖精在獨白

陳粒的音樂,是我2014年在豆瓣上最大的收獲。

說實話,那時我已開始對豆瓣有些失望了。聽了多年的豆瓣,曾一直認為它是個較為多元化的陣地,但不知從何時起,流行音樂人榜單常常被一些沒什么技術含量的小清新所占據(jù),他們打著彰顯個性的旗號,內心的媚俗訴求與靈魂空蕪卻暴露無遺,而追捧者的熱烈程度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不得不懷疑:這些粉絲除了會對膚淺的冒牌貨發(fā)出“哇哦”的驚嘆外,還有什么深度可言。

而個人的成長選擇,雖未使我困惑,卻提醒我必須在面對俗世壓力時保持清醒,保持強大的定力,并不斷地自我激勵。人真正的成長可能也就是一兩年間的事,舊的自我被毀棄,新的自我又被懸置在青春與蒼老之間,上面有星空,下面有大地,但你什么都觸摸不著,只是被沙漠里刮來的大風無辜地吹著,經(jīng)受著現(xiàn)實的干澀與粗糲。就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我聽到了陳粒。

那是2014年8月,和往常一樣,當我要開始做家務、處理雜事時,就順便打開豆瓣聽一聽音樂。當然,那天我原本沒抱什么指望的。

偶然中,我看到了陳粒的名字。她的小站,流派是歸入“民謠Folk”一類。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她的名字,很文藝的范兒。有一行話首先映入我眼簾:“要掙錢,要養(yǎng)家,要過好日子,當時就那個水平,別人也都那么干,限制太多,給錢太少,社會不開明,市場不成熟,都是理由。但今天誰要聽這些理由?大家只看結果,任何理由沒有,這就是你干的,你的歷史?!薄浅,F(xiàn)實主義的一段話,讓我頓生好感:這女子倒是不裝,不叫囂要為了藝術死啊活的,當然,這可能源于她的坦誠,也可能源于玩世不恭。

我聽的第一首是《我只去過東南亞》,果然是清新味兒的民謠,與豆瓣上其他的大眾民謠沒太大區(qū)別,直白地說,就是我覺得這首歌有些“從眾”。

不過,這首歌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有一個獨特的視角,里面游動著俏皮和靈動的東西。于是在接下來的某天我再次打開豆瓣時,仍然在一群音樂人中選擇了陳粒。

這次我聽到了更多。忘了是在哪一首歌里,我聽到她模仿卡百利/王菲的唱腔,唱得很努力,但有點力不從心。我笑了,感覺到了她的努力與認真。仔細聽她的聲音,發(fā)現(xiàn)她比我想象中的年輕多了。

在第三次進她的小站時,我喜歡上了她的歌。或許我有點慢熱,但是我想說,這樣的節(jié)奏,恰到好處地將我?guī)胍粋€音樂人的世界里,對我來說,正是最好的時機。

其實,在《四方上下》這首沒有歌詞的隨性哼唱的作品中,陳粒的才華已經(jīng)不言而喻。它讓我想到了王菲早年的專輯《浮躁》,這種拋棄語言、直指音樂本體的吟唱,更能彰顯人的藝術直覺能力。按照柏格森的說法,直覺能使人“突然地看到處于對象后面的生命的沖動,看到它的整體,哪怕只是在一瞬間”,《四方上下》正是給了我這樣的驚喜:它幻化了陳粒的心象,正像是她的音樂世界的寫照。

陳粒的作品更新得快,唱得也越來越好,我聽得越多,越是感覺到驚喜。我徹底糾正了開始時對她的狹隘判斷,而且我堅信:如果誰把她看作是小清新,那完全是在侮辱她。她的音樂氣象有一種這個年齡難得一見的宏大,更有一種想突破自己、不屑從眾、自成一派的野心,這完全不是坐井觀天的“小清新”所能比擬的。在這種訴求的推動下,她的音樂呈現(xiàn)出一種強力,一種尼采式的藝術生命力,甚至說是滿滿的藝術力比多。她的宏大,不是在人文視野的開闊上,而是在于對自我。對于自我,陳粒有很強的探照感和介入感,在個人情感與情緒的空間里,她能運用藝術強力,將自己掘得很深,直到掘出一個迷惘的自己——而這種沒有方向的迷失,正是青春特有的符號。

當代的“民謠”這一體裁,似乎從一開始,就暗含了一個抒情的維度。可以說,陳粒的情感織體是編織得非常密實的,但是,她又不同于一般的民謠抒情歌手。一般的民謠,給人一種整體的“中庸”感,在被“規(guī)馴”的抒情的制約下,它們有著古典時期所倡導的“平衡”與“整飭”。而陳粒的“民謠”卻讓我想到了穆旦在1940年代寫下的那些詩歌,充滿了極度的不平衡性,有各種各樣的力在里面彼此角逐、互相反抗,營造了一個有張力的內部空間,帶入了緊張感與迷失感。在這里我還不得不提一下陳粒的聲音,她的聲音有起落,有開合,正是表現(xiàn)這種情感的絕妙載體。

是的,強烈、沖撞、迷失、掙扎、略帶荒蕪的矛盾感,是陳粒的音樂不同于當下民謠的最主要特征。當下的民謠界,雖不乏翹楚的人才,但亦有大量半吊子水平的庸才,這導致民謠在思想的轉軌上慢了一拍,它沒有搖滾的先鋒,有時候甚至不及通俗音樂,后者在把握當下生活時更為迅捷與寬闊。但作為新生一代的音樂人,陳粒一出現(xiàn),就是徹底“當代的”,民謠的那種“慢”對她不構成先天的影響:她的姿態(tài)當下,音樂氣質當下,散發(fā)出來的個體氣質,也是當代的產(chǎn)物。

陳粒稱自己的新唱片《如也》是“anti-folk”(反民謠)的。這個姿態(tài)表明了她對當下無節(jié)操無深度濫俗民謠的抵制與悖離。但是,不同于當下民謠,不等于不屬于當代。她這種達達式的反對姿態(tài),何嘗不是現(xiàn)代性的產(chǎn)物呢?現(xiàn)代性正是最大的現(xiàn)實主義,它推動著人們用不同的立場、方式介入當下。

陳粒自己作曲,有時候自己作詞,有時候用別人的詞。無論是自己的詞還是別人的詞,她都能穩(wěn)妥地駕馭起來,與自己的個性融為一體。作曲與編曲上的優(yōu)勢,使她可以更充分地用好自己的聲音,并展現(xiàn)出音色中有美感的一面。從早期的《我只去過東南亞》,到頗受好評的《奇妙能力歌》再到《祝星》,陳粒的演唱在多變中漸漸走向成熟?!镀婷钅芰Ω琛贰丁铩芬活惛柚校玫鸵鳒\唱表現(xiàn)出惆悵、淼遠、略帶憂傷的情緒,后者有迷幻與飄逸感;而在唱《祝星》《歷歷萬鄉(xiāng)》一類歌曲時,她的聲音又變得厚實、明亮,有獨特的表現(xiàn)力;《正趣果上果》《性空山》《五言》,則讓我想到了中國的戲曲,在她這個年紀,有一種主動向傳統(tǒng)回溯的選擇,非常難得。

說了這么多,其實陳粒對我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她的音樂氣質,這是真正讓我感覺到“迷人”的。在《如也》發(fā)行時,我覺得她這一時期的藝術個性已經(jīng)很明顯了,對于一位90后音樂人來說,這實屬不易。能取得目前的成績,不僅基于大量的創(chuàng)作,還需要寶貴的實踐(她曾任空想家樂隊主唱),最主要的,還是那個老套的說法——藝術是從個人心象里化出的東西,傳統(tǒng)的“知人論世”作品論有道理,什么樣的人,就會有什么樣的作品。從《我只去過東南亞》到《你瘋狂畫畫,我就在你身后彈吉他》《妙齡童》再到《光》,陳粒逐漸摸索出了最適合表現(xiàn)自己個性的唱腔、風格,顯示出了她的灑脫、不羈與不俗。她的《走馬》唱得隨性自如,《不滅》《歷歷萬鄉(xiāng)》中則有一種難得的江湖感和大氣,而《易燃易爆炸》《光》中,她對細膩的情緒起伏又拿捏得收放自如。多元中有內在的線索,這使得她在立足于一個抒情向度的同時打開了更開闊的空間。

在音樂的世界里,陳粒坦誠,不偽飾。從她早期參加音樂比賽的一些視頻來看,那時她還因著表演的需要,追求與臺下觀眾的互動,但是很快,這個悟性極高的女孩就打碎了外在的牽絆,建立起一個自由自在的音樂園地,她有完全的天分,可以一下子抓住藝術的本質;也有足夠的勤奮,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創(chuàng)作了數(shù)十首歌曲。

在自己的園地中,陳粒的作品有獨白性,她不憚于表達最本真的自我。她的音樂中有很多前意識的元素,整個地充滿了本我與自我的糾葛、爭戰(zhàn),而她的超我卻又有想統(tǒng)攝、改造前兩者的控制力,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分裂的、矛盾的形象。這種內在的緊張與對超我規(guī)約的不馴,使陳粒的歌里滿是橫飛的愛欲,有豐沛的血肉感,如《祝星》里唱的:“你掐斷了我的時間/你放空了我的無解/親吻我//你帶我乘著宇宙忽快忽慢/你帶我看這世界忽明忽暗/你的回憶開始沉沒/你的眼神再次清澈/你進入我”。在愛欲的傾訴、享樂與無解面前,“死亡本能”又是她音樂的另一面。在《如也》一歌中,陳粒這樣形容自己面臨的深淵:“殘缺的虛偽的好的壞的……遺留的曾經(jīng)的活的死的”,她連續(xù)使用了幾個動賓短語“纏著我”“折磨我”“吞噬我”“懲罰我”“審視我”,以此表現(xiàn)自己被動的困境。死亡本能具有一種破壞沖動,體現(xiàn)在《絕對占有,絕對自由》里,就與對性/愛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結合在一起:“讓我占有你/撕碎你然后像風握在我手里/抱著我像空氣/想把你收集/泡你在福爾馬林盯著你意淫”。這種大膽赤裸的表述,讓我想起曹禺《雷雨》里的周蘩漪,這個困獸一樣的女人,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是極端的:她不給愛與恨提供一個中間地帶,在她的詞典里,只有絕對的愛,一旦愛消亡了,便只剩絕對的恨,而恨又走向瘋狂與毀滅。有人說陳粒的音樂里有哥特范,其實我倒并不認為這是哥特。在西方,哥特有很深的宗教背景;而陳粒歌曲里的愛欲與死亡本能,不需要有“宗教”或“文化”這一道橋梁,只需從敏銳的自身體驗出發(fā),便能直抵人的原初與本質。

《南都娛樂周刊》這樣評價陳粒:“陳粒有一個生錯時代的身體和靈魂,歌聲里老練達觀的冷艷頗為罕見,哲學式思考,哥特式造句,在黑暗里的幽微和自賞,枯澀跳脫的意趣,這些都難以和剛剛二十出頭的音樂人掛上鉤,然而,所有劍走偏鋒的‘怪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而我認為,陳粒的可貴之處,在于她為民謠提供了一個新的審美范疇:她有冷艷強悍的一面,也有青春的迷惘與真,她像一個音樂的妖精,無所顧忌地運用性情的巫術,將自我、愛欲表現(xiàn)得淋漓暢快。她有一些“怪”,但更多的是“真”。她確實是“劍走偏鋒”的——她不是缺乏思考力的乖乖女,對于媚俗,她有自己的判斷;她的內心有彷徨,也有孤傲,正是后者支撐著她一直走自己的路。

寫下這些文字時,我不時想起美國電影《天鵝絨金礦》,陳粒讓我聯(lián)想到片中的男主角白雪妖——才華橫溢,不走尋常路;躁動不安、迷惘,有頹廢,也有抗議。然而我有隱憂:但愿陳粒的“劍走偏鋒”不會像白雪妖那樣,最終傷了才華、也傷了她自己,但愿她不會在短暫的爆發(fā)后陷入沉寂與孤絕,但愿她最后會與這個既溫暖又冰冷的世界握手言和。因為,我還對她有更多的期待:她已經(jīng)讓我感到驚艷了,在將來,她還有潛力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作品;在音樂之路上,她應該越過更多的高山,直到看見海洋。

楊碧薇,詩人,現(xiàn)居北京。主要著作有詩集《詩搖滾》。

猜你喜歡
李健民謠音樂
Gauss quadrature based finite temperature Lanczos method
昭化:民謠與清流
四川文學(2021年6期)2021-07-22 07:50:04
李健 用平淡演繹傳奇
海峽姐妹(2018年10期)2018-12-26 01:21:06
李健作品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民謠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海峽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6
音樂
擁軍民謠
李健 『假如愛有天意』
城市民謠(組詩)
鴨綠江(2013年11期)2013-03-11 19:42:04
曲靖市| 禄丰县| 义马市| 会理县| 明星| 射洪县| 长沙市| 汉沽区| 揭西县| 宜兰市| 五家渠市| 霍邱县| 民和| 新密市| 南江县| 阿坝县| 丹凤县| 偏关县| 长岭县| 乌兰察布市| 莱阳市| 鹤山市| 黄浦区| 油尖旺区| 合阳县| 绵竹市| 和平县| 德兴市| 郎溪县| 同仁县| 工布江达县| 清新县| 樟树市| 新津县| 迁西县| 大田县| 封开县| 错那县| 迭部县| 乌兰浩特市| 盘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