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杏黎
摘 要:網絡輿情是指在網絡環(huán)境下,由于各種刺激而產生的通過互聯(lián)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所有認知、態(tài)度、情感、行為傾向以及后續(xù)力的集合。本文著重論述了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現狀,以及如何進行預警和應對。
關鍵詞:高校校園;網絡輿情;預警;應對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4-28
一、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現狀
高校校園網絡輿情具有特定的傳播方式,它主要是通過微信、微博、論壇等平臺進行的,針對某些特定發(fā)生事件的意見表達。高校網絡輿情由于涉及的常常是與高校師生切身利益相關的事件,因此更容易產生群體效應。
二、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結構
高校網絡輿情分主體、客體和媒介三部分。
高校校園的輿情主體是指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參與者。主要指通過高校校園網絡發(fā)表意見、看法和提出建議的高校師生。雖然大部分師生只以看客身份出現,只有少部分才是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制造者和傳播者,但熱點新聞、校園突發(fā)事件一旦出現,尤其涉及師生切身利益的事件,若得不到合理解決,便會很快在各類網絡平臺中發(fā)酵,甚至一發(fā)不可收拾,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行為。
高校校園網絡輿情客體是指引發(fā)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信息和事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內外熱點新聞事件。如2016年3月16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fā)布公報,2015年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創(chuàng)下新紀錄,共達21.8萬件。美國仍是申請量最大的國家,而中國增長最快,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則在企業(yè)界蟬聯(lián)首位。高校大學生對這一事件十分關注,對知識產權這一熱點詞匯搜索排名一度上升,充分反映了高校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的上升。
二是校內外突發(fā)事件。主要指涉及高校師生的突發(fā)性事故、公共衛(wèi)生事件及社會治安事件。如火災、食物中毒或不健康飲食、學生受傷、重疾等。
三是與師生利益密切相關的事件。如師生的評定優(yōu)秀、考試作弊、學術腐敗等。這些事件一經網絡傳播,特別容易引起其他師生的轉發(fā)和評論,形成網絡輿情。
三、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特點
高校校園網絡輿情有著開放、迅速、多樣、隱藏、不明確及難以控制等特點。
現今高校網絡輿情成為全民都可參與的活動。只要有互聯(lián)網,有移動通信設備,網民就可以自由地表達對高校事件的看法。網絡有實時性,它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連接互聯(lián)網就可提供實時動態(tài)信息。新媒體的迅速報道,可縮短信息傳播的距離,加快輿情形成的進度。誰都可依托網絡將實時關注的新聞焦點通過發(fā)帖、跟帖、分享朋友圈等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一起互動,這種互動如果成為大眾普遍關注的焦點,很快就會引發(fā)輿情。高校輿情的內容多樣,人們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隱藏自己在現實中的身份,這種自由使個人的網絡言論到處傳播,若動機不純,會造成消極影響。大家很難預料哪個事件將成為熱點,也幾乎無法預料事件的發(fā)展進程。高校網絡輿情事先幾乎無預兆,卻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強大的網絡輿論。
四、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預警
1.高校網絡輿情預警現狀
當前預警意識偏低。我國部分高校在面對網絡危機時預警意識不夠,認為不會出現太惡劣的結果。即使處理時也只是簡單地敷衍一下,在爆發(fā)危機時也往往采用隱瞞等不恰當的方式應對公眾,很容易使公眾對高校失去信任,如果影響擴大,則進而影響到高校的口碑及招生就業(yè)等。
學院網絡輿情管理不到位。目前,高校輿情管理效率低下,源于高校對網絡輿情預警不太重視,處理問題時沒有完善的策略,導致高校輿情管理延遲甚至錯誤處理。高校管理輿情的過程中,預判不準確,決策時也會拖延,不能當機立斷,沒有解決措施。有些高校在處理這方面問題能力不足,出現問題時選擇逃避和漠視,任由問題惡化。
學生道德意識較弱。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不太明確,在獲取信息時缺乏是非判斷,加上從眾心理,會導致道德意識薄弱。而大學生群體大,很多謠傳的信息都會選擇大學生作為受眾,從而將信息擴大,引起不良后果。
溝通渠道不暢通。許多網絡危機可以通過學生與高校之間的溝通化解,然而當大學生不能理解學校的管理工作,高校管理者又不能得知學生的心聲時,雙方會產生誤解,導致矛盾升級。這時大學生就會利用網絡的渠道將實情夸大,導致高校的聲譽受損。
2.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的建立
出于對網絡輿情預警現狀的考慮,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幾方面來建立預警機制。
一要強化危機意識。高校應意識到網絡輿情預警的重要,并制訂相應的應對措施,而且當輿情爆發(fā)時高校應積極應對而不是逃避或置之不管。危機意識的建立是重點,高校應充分重視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的建立,將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做到位,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管理。
二是完善高校輿情管理。高校應建立有效的輿情管理機構,要切實落實任務和工作。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人員對將要出現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敏感性,搜集信息后,要將信息進行整合和處理,判斷信息的真假,及時把結果上報給上級; 在信息處理方面,應將問題進行整合,并且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這樣當問題爆發(fā)時就能夠及時拿出方案進行處理; 預警工作要做到嚴格無誤,落實到人,對存在潛在危機的信息,高校輿情預警人員應及時向當事人提出警告。
三是強化學生預警意識。學生具有預警意識不僅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時也是保護學校的網絡安全。大學生應有一定的判斷能力,遇到虛假信息,應及時上報給高校的有關部門。高校應該時常開設相應講座,引導大學生獲取有效的信息,并且識別虛假信息。
四是拓展溝通渠道。學生跟高校之間應溝通想法和看法。學校要給提供大學生可溝通的渠道,可以通過校長信箱、班級座談會、學生社團等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學生也應該不隱瞞、不夸張,將自己的意見告訴學校。以上方式既可以大大化解學生與高校之間的矛盾,也可降低網絡輿情危機發(fā)生的幾率。
五、高校應對校園網絡輿情的方法
網絡輿情的產生具有突發(fā)性,要求高校有迅速的反應速度和應急措施。針對事件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分析事情嚴重與否,即刻啟動應急預案,讓事件的發(fā)展可以合理掌控。在處理網絡輿情過程中,要分階段進行。處理過程中,要做到公開、公正和透明。在處理信息過程中,要實時公布處理結果,讓學生了解學校的態(tài)度。同時在事件處理過程中,要協(xié)調各方面的力量,特別是與事件當事人的有效溝通交流。再者,要處理好與媒體的關系,學校有專門的對外發(fā)言機構,應統(tǒng)一說法,避免信息傳達混亂;應表明學校立場,要積極引導媒體進行正面和全面報道。同時,要把握好輿情處理的節(jié)奏。網絡輿情的發(fā)展會隨時間不斷變化,學校要根據輿情發(fā)展的狀況及時調整策略,對內形成統(tǒng)一意見,以維護學校的正面形象。積極應對社會質疑,及時阻斷各種網絡傳言,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做好公關,要注意管控好網絡信息的傳播渠道。在處理事件過程中,各部門應積極配合,形成協(xié)同合作的應急處理機制。
參考文獻:
[1]明 藝.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特征及影響研究[J]. 湘潮(下半月),2016(2).
[2]陳 娜.高校網絡輿情預警研究[J].亞太教育,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