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詩凌
【摘 要】 文章旨在探究在思維和運用過程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提升“讀”“寫”能力。從語文考查的實質入手,排除紛繁復雜的干擾,還原高考語文最本真的面目,以及由此提出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希望與廣大語文界的專家交流。
【關 鍵 詞】 高考;語文;備考;讀;寫
2013年至今對中學語文教育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段歷程:中央電視臺舉行的“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賽”“詩詞大會”風靡全國,喚起各個年齡段的中國人對國學的極大興趣;加之各地醞釀和出爐的高考改革新方案中對語文學科的重視讓主科中的豆芽科語文正在迎來它的新紀元。然而,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的我們除了“揚眉吐氣”外,更應清醒地認識到:如果我們的語文備考沒有實效,即使是語文變成兩百分三百分,學生的興趣仍然不會在語文上。
如何激趣提能,有效備考是困擾著一線教師的大問題。于此,筆者試從“讀、寫”角度深入調研近年高考語文試題“讀、寫”板塊,并對學生做探究式指導備考后發(fā)現:只有在引導學生解題思維和解題能力的實踐操作中“重語文之實,增讀寫之效”,才能達到既涵養(yǎng)學生語文的智慧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的效果。
古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道出我們在指導備考過程中的角度和方法問題。筆者認為,指導備考首先要解決的是“考什么”的問題。高考語文考什么?一個“讀”,一個“寫”?!犊荚嚧缶V》規(guī)定的各項內容,只表明試卷的外在結構、表面形式。讀,包括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語基表達題目等,可以說,試題中所有題目,都含有“讀”的因素。這一板塊重點考查吸納能力,即對語言文字理解、吸收、判斷、鑒賞、評價的相關能力。寫,以作文為主,事實上,試卷中除選擇題之外的所有題目,也都含有“寫”的因素。這一板塊重點考查釋放能力,即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見解、主張的相關能力。
試卷中絕大多數題目,都是兼具“讀”與“寫”兩項因素的,既考查吸納能力,也考查釋放能力,只是側重有所差異而已。可見在語文備考中,對“讀寫”傾注心力也是必要且重要之舉,實為制勝之關鍵。下面擬舉筆者的指導實例若干,以證探究之效。
一、讀:精確閱讀,懂得聚焦
高考試題采用的文字,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一句話、一段話、一篇文章,現代文、文言文,詩歌、散文)本質特征都必然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織的。任何考場行為都要目的高度明確。重要信息,要精確把握;次要信息,要棄置不理。重要信息是題目考查的實質,次要信息是干擾的假象。分割兩類信息,是解決所有語文閱讀類題目的根本目的。因此在閱讀時,應首先精明的確定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然后聚焦于重要信息,仔細篩選、概括。
(一)語言表達題
例如:[例1·壓縮語段·2012年四川卷·18]下面是朱光潛《詩論》中的一段文字。請用一句話概括朱光潛對陶淵明的評價,不超過15字。
自鐘嶸推陶淵明為“隱逸詩人之宗”,一般人都著重淵明的隱逸一方面;值顏真卿作詩表白淵明眷戀晉室的心跡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淵明的忠貞一方面。淵明是隱士,卻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賞、不食人間煙火,像《紅樓夢》里妙玉性格的那種隱士;淵明是忠臣,卻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荊軻、張良那樣的忠臣。淵明還有極實際極平常的一方面,他處處都最近人情,保持著一個平常人的家常便飯的風格。
明確:此段文字總共三句話。第一句是鐘嶸和顏真卿對陶淵明的評價,所以排除;第二句共兩個分句,分別寫陶淵明是隱士和忠臣;第三句寫陶淵明最近人情。
聚焦重要信息:陶淵明是隱士;陶淵明是忠臣。陶淵明是最近人情的。
概括:陶淵明是最近人情的隱士與忠臣。
(二)現代文閱讀
在“讀”的基本要求下,現代文閱讀還需要注意三個問題:①必須遵循“動態(tài)、比較、判斷”的思辨原則,高考是能力考試,不要死記教條;②關注并熟知標點符號的效用,逐次實現段與段、句與句、詞與詞的比較,從而剔除次要信息,鎖定重要信息,把握內容情感,分析觀點手法;③鎖定重要信息,往往不是思維的結束,而是進一步思維的開始,對重要信息要加工。
例如,如果老師問:“大多”是不是“只是”?
你會作何感想?
千真萬確,這就是2013年的一道高考題目。
[比較、篩選、判斷]“只是”“大多”
[選項]宮廷畫院的花鳥畫只是沿襲宋代花鳥畫的風格面貌,沒有取得突破。
[文句]這些風格面貌大多沿襲宋代花鳥畫,并無根本突破。
再如,如果老師問:“只考慮”是不是“充分考慮”?
你會作何感想?
千真萬確,這就是一道高考題目。
[比較、篩選、判斷]“只考慮”“充分考慮”
[選項]聯合國有關機構用計算機模型預測氣候敏感性時,充分考慮了隨著氣候變暖而變化的各種因素。
[文句]計算機模型只考慮了對變暖效應的快速反饋,而那些幾十年或幾百年之后才會顯現的反饋被忽略了。
(三)古文閱讀
高考對古文閱讀的要求是“讀懂淺易文言文”。讀懂文本,一靠課內古文學習中對實虛詞和句式的有效積累及閱讀素養(yǎng)的形成;二靠對所學進行有效“課本鏈接”、遷移、舉一反三;三靠根據上下文的合情合理推斷和分析。
(四)詩歌鑒賞
詩歌鑒賞特別要關注詩歌的題目、詩序、注釋、作者和標點,確切把握詩歌中的重要意象,將詩句意思連綴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據相關意象、相關詩句推斷。把含蓄、跳躍的詩句,變成散文、故事,變成詩人的一篇日記。對于詩歌的內容、情感、手法的把握,既要披文入情、身臨其境,更要聯系所學、熟練運用。
二、寫:重視課文,提高認識
中學所選課文,絕大多數都是名篇。無論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文本解讀,還是單元小結、課后注釋、課文鏈接,都為我們提供著可供無限挖掘的素材富礦。我們可以從自己熟悉的課文中學會表達、學習寫作:學標題的擬定,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具體,學開頭結尾的巧妙,學結構的起承轉合,甚至注釋里的典故都能成為我們的“寫”的范本、“寫”的素材。所以在語文學習和備考過程中,不能拋開課本,而應是把課本作為我們重要的知識、技能、思維、素材基地,以此為平臺提高表達水平、完美寫作能力。
“寫”在語文考試中承載并表現認識、思想、能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又特別在二卷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寫”的最集中體現在語言表達運用題和作文上,二者都重對“寫”的考察,但二者相較前者是積累后的方法技能思想的細節(jié)運用,后者是積累后方法技能思想的綜合運用。故此處以指導作文寫作備考的實證為例引發(fā)探究。
1. 重視課本,吸收其精華。語文課本是一座寫作素材金礦,絕大部分課文,內容豐、題材廣,文質兼美,如果我們能深刻理解并且準確把握課文的精髓,領悟并運用前人優(yōu)秀的寫作成果,課本就能成為作文的活水源頭,為寫作平添一抹亮色。
2. 提高寫的能力,不僅需要豐富的素材、靈活的表達,在此基礎上更要重視認識水平、思維能力和表達形式的提升。限于年齡、閱歷和生活、教育環(huán)境的局限,學生們最弱的環(huán)節(jié)是認識水平,所以教師要不斷補充具有時代特點的,充滿文化氣息的,擁有高尚情操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供學生閱讀、品評,而《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就是最好的素材庫。
學生們高考作文的分數我不得而知,但從他們爭先恐后向我描述作文的立意選材上,我相信他們學習語文,完成語文考試的過程是輕松而快樂的。
高考大綱語文學科考試說明充分強調著對學生“讀、寫”能力的考察。提升“讀與寫”,不僅利在高考,更大意義上是涵養(yǎng)學生生命的智慧和提高其綜合能力。綜上,在語文教學和備考過程中,我們在夯實基礎、步步落實、掌握規(guī)律、規(guī)范答題的同時,更要認清短板、回歸實質,積累素材、強化思維,注重遷移、強調運用。于此,方能“重語文之實,增讀寫之效”,亦會讓學生在學中思、思中用、用中悟——明了語文意!
【參考文獻】
[1] 王大績. 王大績講高考 歷年作文同一題[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 林紅衛(wèi). 中學生讀寫結合式自主作文學案[M].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3.
[3] 陳傳宏. 如何寫好高考作文策略[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