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敏
【摘要】對于公證機構來說,它給予公證債券文書具有一定的強制執(zhí)行效力,然而,這一文書擁有審查權嗎?它的司法審查是使用什么方法?公證機構是否可以賦予擔保合同強制執(zhí)行效力?通過一系列問題,文章具體分析了這些難題。
【關鍵詞】公正債券文書;強制執(zhí)行;困惑
一、公證債權文書的概念和特點
對于公證來說,它是指公證機構在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的申請后,按照一定程序證明民事法律行為,證明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事實或文書的真實性以及合法性的非訴訟行為。對于公證來說,它只是證明行為,并不是對于爭議的解決,通常情況下不會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不過,公證機構按照法律賦予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債券文書是例外。對于公證債權文書來看,它主要有以下特點:(1)內容的特定性。對于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來說,它的內容是給予一定貨幣物品以及有價證券。而對于人民法院來說,它們只會執(zhí)行有追償債款或物品的公證債券文書。(2)債權的確定性。它不僅包含了對于給付內容的確定,也包含了當事人對于債權的確定。(3)接受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具有自愿性。對于這一文書來說,它必須明確債務人在不履行相關義務時必須遵守強制執(zhí)行的承諾,而債務人所受的強制執(zhí)行內容必須明確提到。
二、對公證債權文書如何審查
(一)公證債權文書司法審查的特點。對于法院來說,它在經過司法程序以后,主動申請或者當事人申請的形式,對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司法審查,在這一過程里,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如果沒有申請的話是不會進行審查的。對于司法來說,由于它自身具有被動性,所以它不會主動裁判任何一個爭端,也不會主動干預事務。在通過當事人的訴訟以后,法院才可以行使權力。對于公證債權文書的查閱也是這樣的,必須在當事人提出申請以后才可以查閱相關文書,否則法院不會擅自審查。第二,法院僅僅是審查,不能進行裁判。通過審查公證債權文書,使案件的合法性和科學性提高,但是這不是為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執(zhí),也不能對爭執(zhí)做出判定,必須在發(fā)現文書的錯誤時裁定。第三,對于審查來說,其對象僅僅是公證債權文書的合法性,在公證債權文書出現了明顯的法律錯誤時才可以實施強制執(zhí)行,不然是不可以進入執(zhí)行程序的;第四,對于不同的法院來說,可以審查不同的具體行政行為。對于公證機構來說,債權文書被賦予的效力并不是具體行政行為,因此法院不可以把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措施施加到審查公證債權文書上。
(二)對公證債權文書的審查方式。對于公證債券文書來說,通常要通過形式審查以及實質審查兩種形式有機結合。對于形式審查來說,它是指進行審查的當事人按照公證債券文書內容向法院提出申請執(zhí)行的程序有沒有符合法律規(guī)范。對于形式審查來說,在立案后通過立案庭實施,法院按照自己的職權進行工作。在審查中,要從債權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有沒有向原來的公正機構申請執(zhí)行證書。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得知,公證債權文書在具備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同時,法院的仲裁也會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它們在具體的執(zhí)行過程里都可以被當作依據。
在具體的審查過程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審查:首先公證債權文書的制定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其次,公證債權文書的內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另外,公證債權文書是否確定了給付內容以及給付期限;最后,公證債權文書有沒有明示載明債務人在不履行義務時應該強制執(zhí)行的意思。
三、公證機構是否可以賦予擔保合同強制執(zhí)行效力
對于這一問題,有一部分人認為,公證擔保債權文書在本質上是一種債權文書,在公證機構提供了強制執(zhí)行效力以后,人民法院必須按照法律執(zhí)行。另外也有觀點認為,所有進行擔保的債權并不屬于公證執(zhí)行區(qū)域,而人民法院如果不執(zhí)行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擔保債權文書這也是合理的。還有人認為,如果是連帶保證的話,那么可以出示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的公正文書,而一般情況下,保證合同和抵押合同等都不隸屬于公證執(zhí)行單位。通過上述幾個觀點的爭議可以得知,對于擔保債權文書來說,它有沒有“債權債務關系明確,債權人和債務人對債權文書有關給付內容無疑義”這一法定條件?對于擔保債權文書來說,如果它具備這一條件,那么公證機構要賦予它強制執(zhí)行效力。另外,對于公證機構來說,它沒有權力賦予它們強制執(zhí)行效力。
四、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公證書是否可訴
在《公證法》里,明確規(guī)定了債權人要賦予強制執(zhí)行效力公證債權文書向法院提出執(zhí)行的權利。其中40條又規(guī)定,如果當事人對于公證書的內容有異議,或者公證事項的利益相關人對公證書有異議時,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那么對于當事人來說,是否可以按照《公證法》的內容對公證債權文書提起訴訟具有一定爭議,在具體的司法實踐里也存在一定爭議。有的法院處理了債權人的民事訴訟問題,也有一些法院并沒有處理這些問題。在民事判決書里,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按照公證書的申請強制執(zhí)行還是進行訴訟,這是由債權人自主選擇的。因為對于上述法律存在差異上的理解,所以在具體的實踐里不同法院也會有不同做法,還會導致出現爭議。對于公證債權文書來說,由于具有強制效力,所以和法院的裁決具有一樣的法律效力,他們都是執(zhí)行過程的依據,所以必須排斥當事人的訴訟權力。而從債權人的角度來看,債權人通過申請,得到了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后就不應該再提起訴訟來獲得另一份執(zhí)行依據,這有悖于“一事不再理”的基本原則。而對于債務人來說在公證時他們承諾要接收強制執(zhí)行,也就是對于訴訟權的放棄,所以債務人不可以違背這一承諾進行訴訟。綜合來看不管是債權人還是債務人,提起直接訴訟時,法院都是不受理的。
五、總結
對于公證債權文書來說,由于它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加上不同法院對于法律法規(guī)的不同規(guī)定,所以常常會在審理訴訟等過程里面臨一些問題,文章通過分析這些問題,為相關者提供簡單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張文章主編.《公證制度新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年版.
[2]王公義等著.《中國公證制度改革研究及國際比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3]葉青,黃群主編.《中國公證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