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群
中華民族具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很多教師常常將關注點聚焦在故事情節(jié)及其裹挾的文化上,遮蔽了本質屬性下的專項任務。體現(xiàn)為教師一味講述歷史知識,置文本語言的體悟于不顧,而依托文本體驗作者內在情感,獲取人生經驗的做法也就少之又少了。歷史故事有著自身獨特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文本內涵,教師應該緊緊依循文本特質,用貼近兒童的方式,讓文化乘著語用的翅膀飛翔。
一、講故事,練復述,水到渠成傳承文化
歷史故事類屬于故事體裁,這種體裁以全盤展現(xiàn)事件描述的整個過程為主要內容,側重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形象性、連貫性,是培養(yǎng)學生進行文本復述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極佳載體。因此,教師在初步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中,就應該著力于對文本故事情節(jié)的梳理與整合,為學生口頭復述奠定基礎?!镀铧S羊》這個故事已經成為中華燦爛文明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炎黃子孫文化血脈的源頭??煞譃椤芭e薦祁午、舉薦解狐”兩大內容,感知這兩大板塊中的異同內容,建立框架結構,并通過“薦人物、遭質疑、說理由”的邏輯順序,為學生復述課文搭建認知的平臺,高效完成故事的表達與復述。
經典傳統(tǒng)文化故事已經超越了其作為故事的價值,而是承載和傳播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一種載體和形式,引導著整個社會基本價值的形成。從這個視角來看,講好一個故事就等于是在傳播與悅納一種文化。
二、悟語言,品形象,立竿見影促進認知
經典的歷史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不僅僅因為其有著跌宕起伏、耐人尋味的故事情節(jié),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其實蘊藏著豐富而積極的傳統(tǒng)文化因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文本中的核心語言,強化對人物內在品質的思辨,從中汲取有助于學生內在成長的人文營養(yǎng),重新構建學生的精神世界?!端抉R遷發(fā)憤寫<史記>》中,教師從“發(fā)憤”入手,引導學生感受司馬遷人生的巨變,隨后順勢出示司馬遷對人生哲思的語句,共同走進文本中的核心內容,走進司馬遷的內心世界,從而提升學生內在的堅定與執(zhí)著。教師引領學生從介紹《史記》的“52萬字”“13年”等較為抽象的數(shù)字,體會司馬遷為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經歷了如此辨析體悟的過程,司馬遷的形象特征才能在學生的內在意識中鮮活起來、沉淀下來。學生也自然在感知體驗的過程中,將司馬遷內在的精神品質視為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榜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尋類似,促對比,舉一反三深化感悟
歷史故事原本是一種普通的文本,但一旦進入教材之后,便生發(fā)出獨有的“編者意志”,為學生言語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為自身生命的成長提供了智慧。事實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之間也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彰顯出必然的認知規(guī)律。深度找尋這些必然規(guī)律,可以從人物內在本性出發(fā),可以從歷史背景的情境出發(fā),也可以從言語特色的相似性出發(fā)。針對《推敲》一文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課前預習王安石修改“綠”字的故事,感知人物特點,形成基礎性認知。而在引導學生感悟韓愈對“推”“敲”兩個字形成不同的效果時,教師也可以順勢引導學生對王安石詩句中的“綠”字進行改寫,并鼓勵學生說說自己的理由,借助相類似的文本為學生提供扎實有效的展示平臺。當學生們提出自己種種觀點后,教師則直接告訴學生,你們如此斟酌用字的過程,正是王安石所經歷的,這與課文中賈島苦苦吟誦也是一樣的。
正是在這種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歷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中國古典文化,尤其是文學作品的誕生凝結著作者付出的心血,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意識和智慧澆筑出來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具有相似性的文本故事中,多次經歷經典語言的熏陶,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北區(qū)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