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毓磊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化媒體形成了以AJAX綜合技術為基礎架構,以博客、微博、社交網絡、視頻分享、維基百科等各類表現(xiàn)形式,強調用戶參與、分享及互動的新型媒體形態(tài)。
【關鍵詞】社會化媒體;特點;個性化;互動化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52-01
一、特性化的呈現(xiàn)方式
法國哲人蒙田曾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的意見是完全相同的,正如兩根頭發(fā),兩顆谷粒都不盡相同,差異性是他們最普遍的個性?!痹赪eb2.0時代,人們不再滿足于被動的在電腦前閱讀各類信息,通過開通個人的博客、微博的形式,人們開始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意見平臺?!霸诰W絡經濟時代,個體可以更好的詮釋個人自身的價值,每個人可以自由的與他人進行互動、協(xié)作,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作為市場的參與者而受制于價格體系的束縛?!雹?/p>
二、互動合作式的交流
社會化媒體彌補了傳統(tǒng)媒體語境的缺失,“不管是在口頭文化還是在印刷術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種行動?!雹谠赪eb2.0時代,人們由傳統(tǒng)的被動型消費者(consumer),演變成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混合體(presumer),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發(fā)起一項活動,發(fā)動所有對活動感興趣的人參與進來,共同協(xié)作,保證活動的進行。
三、關系構建快捷
在馬克·格蘭諾維特發(fā)表于1973年的論文《弱關系的力量》中,格蘭諾維特發(fā)現(xiàn),由家人、好友構成的強關系在工作信息流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反倒是那些長久沒有來往的同學、前同事,或者只有數(shù)面之緣的人能夠提供有用的求職線索。社會化媒體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方便快捷地為人們提供關系的鏈接與管理。通過社會化平臺工具,每個人開始熱衷于打造以自我為節(jié)點的社交網絡圖譜。人們已經不再被動的去看新聞,而是通過微博及好友的推薦來了解周圍感興趣的事情并參與討論與行動。
四、視覺文化及消費文化為主
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曾說:“我相信,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在現(xiàn)代社會,“聲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tǒng)率了觀眾,在一個大眾社會里,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個世界,“為人們看見和想看見(不是讀到和聽到)事物提供了大量優(yōu)越的機會”③,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人人都能夠成為一個自媒體的平臺,隨時記錄當下的影像并上傳至網絡,隨時與眾人分享,并引發(fā)新一輪的拍攝、上傳行為。
五、能夠充當意見領袖
美國社會學家保羅·F·拉扎斯菲爾德說:“意見領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領袖,往往是普通人,只在傳播活動中扮演了領袖的角色。意見領袖只是在其賦有特長的領域里充當領袖,指導他人?!蓖ㄟ^社會化媒體平臺,人們可以拋掉現(xiàn)實中的面具,積極參與各項議題的討論,但是討論的最終結果往往被極少數(shù)的領袖人物所左右。意見領袖往往對自身所在的群體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在品牌和消費者之間充當著重要的橋梁作用。他們的一舉一動,對于追隨者將產生重大的示范效應,未來網絡將進入意見領袖為代表的影響力時代。
六、采取非市場化機制運作
非市場化是當今信息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特點。任教于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互聯(lián)網社會學家余查·班克爾指出,所謂的非常市場化機制就是不再依靠所有權策略來界定產品的歸屬,在網絡經濟時代,高效的信息產品在脫離了實物產品的制約后,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與信息產品自身的經濟性成為網絡經濟時代的核心架構。④通過網絡,每個人能夠輕易地同成百上千萬人自由的交流與溝通,可以輕松地達成各種分享與互動,從而產生各類新的信息化產品,這些產品都是沒有所有權限制的,大家都可以共享。人們不求任何經濟上的回報,更多的是為了得到一種滿足感與認同感,這是一種新型的饋贈經濟,如何在新的市場機制中把握先機,將是社會化媒體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根源與動力所在。
七、結論
正因為上述特點的呈現(xiàn),社會化媒體在當下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及良好的發(fā)展前景,如何將社會化媒體的特點及優(yōu)勢加以利用,為信息傳播服務,是未來媒體人應當考慮的重要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化媒體的職責所在。
注釋:
① Yochai Benkler.The Wealth of Networks[M].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2006.
②③[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④Yochai Benkler .The Wealth of Networks [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3-4.
參考文獻:
[1]隋巖.符號傳播的詭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2]羅蘭·巴爾特著.李幼蒸譯.符號學原理[M].廣州:三聯(lián)書店,1988.
[3]納沃·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四版)[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