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比較效應及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基于黑龍江墾區(qū)社會心態(tài)調查的分析

2016-09-24 05:07:07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北京100732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哈爾濱150001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對象

趙 德 雷(1.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2.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哈爾濱 150001)

·社會理論與社會建設·

社會比較效應及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基于黑龍江墾區(qū)社會心態(tài)調查的分析

趙 德 雷1,2
(1.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北京100732;2.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哈爾濱150001)

基于相對剝奪理論,分析了墾區(qū)民眾生活滿意程度評價過程中社會比較機制的特點、作用和意義。研究首先介紹了墾區(qū)民眾參照對象選擇的種類和特征,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受訪者會選擇同“朋友”、“同事”、“同學”等內(nèi)群成員和自己以前的生活狀況進行比較;參照對象選擇表現(xiàn)出穩(wěn)定性和群際差異性的特征;社會比較的內(nèi)容則主要集中在“收入”、“家庭和睦”和“身體健康”等方面。還研究分析了社會比較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發(fā)現(xiàn)主觀幸福感主要取決于“同他人比較”的結果。社會比較視角對社會心態(tài)研究具有重要啟發(fā)意義。

社會比較;參照對象;主觀幸福感

作為與重大社會變遷過程相聯(lián)系的“動態(tài)社會心理現(xiàn)象”,社會心態(tài)會隨著整個經(jīng)濟和社會結構的轉型而發(fā)生巨大變化。主觀幸福感是社會心態(tài)指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而言,與他人、他群在收入或生活狀況方面的相對優(yōu)劣,常常直接決定著其主觀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因而,社會比較視角在主觀幸福感研究中具有獨特價值。

人們總羨慕能在資源分配中處于優(yōu)勢的人,預期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的人會更滿意于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然而,很多調查顯示現(xiàn)實情況并非如此。國內(nèi)學者在系統(tǒng)比較結構決定論與局部比較論兩種思路后發(fā)現(xiàn)[1][2],人們在與自己過去、與其他人的生活狀況相比較時,所產(chǎn)生的相對優(yōu)勢,才最終決定了其生活滿意指數(shù)。國外還有研究指出,相對收入對個人幸福感的影響比絕對收入的影響要大很多,很多時候人們甚至寧愿犧牲絕對利益去追求相對優(yōu)勢,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3]。本文試圖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人們進行局部比較時參照對象和比較內(nèi)容選擇的傾向性,并討論社會比較過程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一、參照對象選擇、社會比較與主觀幸福感

社會比較指把自己的處境和地位與他人進行比較的心理過程。費斯廷格的經(jīng)典社會比較理論認為[4],人有一種內(nèi)驅力,想對自己的能力和觀點進行準確、穩(wěn)定的自我評價,了解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以及自己的能力水平,因而便會與相似的他人進行比較以獲得更多真實、有效的信息。隨著社會比較理論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社會比較的對象未必總是“相似他人”,也可以是比自己等級高的人(上行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或者比自己等級低的人(下行比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有時甚至可以是想象的目標(建構性比較,constructive social comparison);社會比較的動機也不僅限于自我評價,更包括自我提升(self enhancement)和自我完善(self improvement)[5][6]。但無論社會比較的對象和動機如何,由于幸福感是一個主觀判斷的過程,要理解其形成機制就必須知道人們?nèi)绾芜x擇參照對象。

通常人們心目中都有相對確定的參照對象。他們對社會環(huán)境公平性和自己生活狀況的滿意度的認知往往建立在與心中參照對象比較的基礎上[7]。參照對象包括他人、自己和系統(tǒng)三類,以及三者在時間維度(即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上的拓展[8]。雖然人們通常會受環(huán)境與動機因素的影響而傾向于選擇相似性和可獲得性強的參照對象,但一般情況下,常規(guī)性比較標準的心理加工過程更快捷有效,因而特定人群社會比較參照對象的穩(wěn)定性都很高[9][10]。以往大型調查很少問及被調查者社會比較的對象,本研究的第一個目標是通過數(shù)據(jù)簡單呈現(xiàn)人口學變量、社會經(jīng)濟地位和社會認同等因素對參照群體選擇偏好以及比較內(nèi)容的影響。

通過社會比較而確認的相對地位與收入水平,以及對自身貢獻(投入)與產(chǎn)出比率的主觀評量,直接影響著個人對社會整體公平性的解讀和生活滿意水平[11][12][13]。人們最常接觸和使用的參照信息就是在與自己、與周圍他人的比較中獲得的。首先,以自己為參照對象,與過去、與理想狀態(tài)、與應得性(deservingness)標準進行比較時,縱向與橫向差距所產(chǎn)生的相對剝奪感會給人的主觀幸福感帶來很大影響[14][15][16]。這在體制轉型過程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17][18]?;谝陨戏治觯覀兲岢鋈缦录僭O:

假設1a:人們越認為自己的收入是應得的,主觀幸福感越強。

假設1b:與自己過去相比,人們對自身當前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評價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

假設1c:與自己理想相比,人們對自身當前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評價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

其次,以他人為參照對象,經(jīng)濟、權力、文化等資源處于相對優(yōu)勢地位,有助于主觀幸福感的提升[19][20]。如果相對剝奪是與參照群體相比,個體對自身不利地位的感知,那么它的反面——相對滿意則是與參照群體相比,個體對自身有利地位的感知[21][22][23]。有研究提出“相對剝奪-滿意”(Relative Deprivation-Gratification,RD-G)整合上述兩個概念,即相對于參照群體,個體對自身有利或不利地位的感知[24]。那些感覺自己比周圍人生活過得好、付出與收益比率更低的人,會對自己的生活現(xiàn)狀更加滿意,并感覺更加幸福。因而,我們假設:

假設2a:與周圍其他人相比,人們對自身當前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評價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

假設2b:與周圍其他人相比,人們的相對剝奪感越低,主觀幸福感越強。

二、幸福感主觀評價中的社會比較傾向

本文所使用的數(shù)據(jù)來自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社會心態(tài)測量指標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當代中國社會心態(tài)狀況研究”全國社會心態(tài)黑龍江觀測點的調查。調查在黑龍江農(nóng)墾總局下轄的9個分局、113個農(nóng)牧場中隨機抽取16個農(nóng)場連隊(相當于一般農(nóng)村的一個村莊)進行。調查對象是18歲~70歲的常住人口。共發(fā)放問卷560份,回收536份,實際有效問卷501份,有效率為89.5%。

(一)參照對象的選擇與取舍

1.總體狀況

調查中人們進行社會比較時最優(yōu)先選擇的參照對象往往是周圍熟人。其中,選擇朋友的最多,占33.9%,其次是同事和同學,分別占16.7%和12.6%。也有少部分人會選擇跟自己的兄弟姐妹和鄰居比較。而以相對概化的外群“有錢人、有權者”作為參照對象的人則相對較少(5.3%)。在全部被調查者中,有13.2%的人最終選擇了“其他”(參見表1)。當訪問員追問“其他”的具體所指時,人們給出的答案雖不一而足(比如“親戚”、“公眾人物”、“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等等),但其實也都可歸為回答者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熟識或間接了解的、生活狀態(tài)令人羨慕的個體。而最值得研究者注意的是,這類回答者中有78%的人提到要跟“自己”比。

表1 社會比較的參照對象

2.群際差異性

社會比較是一種社會行為。這決定了社會比較參照對象的選擇偏好必然受到行為主體的人口學特征、社會經(jīng)濟特征和社會認同狀況等很多因素的影響,而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地位認同等很多方面表現(xiàn)出群體間差異。

(1)變量定義與描述

人們在評價自身生活滿意或幸福程度時,是否會以同學、朋友、同事、鄰居、兄弟姐妹、有錢和/或權的人等群體為參照,是本研究的因變量。

自變量則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以“男性”為參照,女性=1)、年齡(以出生年份計)、教育程度(以“小學及以下”為參照,設置“初中”、“高中”、“大?!薄ⅰ按蟊疽陨稀彼膫€虛擬變量)。第二,社會經(jīng)濟特征,即收入水平。綜合調查數(shù)據(jù)中“個人年收入”和“家庭年收入”兩項指標,將被調查者分為五個收入水平。低層為個人年收入和家庭年收入均為“低水平”者,中低層為個人收入或家庭收入任一項達到“中等水平”者,中層為二種收入均為“中等水平”者,中高層為二種收入中任一項達到“高水平”者,高層為個人收入和家庭收入均為“高水平”者。以“低收入組”為參照,設置“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四個虛擬變量。第三,社會認同因素,包含主觀地位認同、文化認同、群體認同和地域認同四個變量。表2是對研究中自變量數(shù)據(jù)的描述分析。

表2 自變量設置及解釋

(2)模型估計結果

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的分析方法來探索三組自變量對參照群體選擇的影響程度。分別以“同學”、“朋友”、“同事”、“鄰居”、“兄弟姐妹”、“有錢、有權者”和“其他”為目標解釋量建立邏輯回歸模型,通過對數(shù)似然檢驗和模型卡方檢驗剔除不顯著的項目,最終剩余四組能夠很好擬合數(shù)據(jù)的模型。表3給出了三組模型中各變量的系數(shù)、對數(shù)發(fā)生比[Exp(B)]及各變量解釋的顯著性情況。

首先,人口學特征對參照群體選擇的影響。社會性別角色期待會導致兩性選擇參照群體差異的假設并未得到驗證。男女兩性在社會比較對象的選擇偏好方面保有一致性。根據(jù)模型2中的數(shù)據(jù),隨著被調查者年齡的減小,他們選擇“朋友”為參照對象的比率會顯著增加。這一特征在后續(xù)訪談中也得到驗證。55歲以上的被調查者大多是退休在家的老人,他們?nèi)粘=煌膶ο笾饕杏诰幼〉嘏R近的人。因而,該年齡組選擇“朋友”作為參照對象的比率相對其他年齡組大大下降,選擇“鄰居”則相應增多。給研究者最大啟發(fā)的是,這個年齡段的人中若有選擇“其他”作為參照對象,大部分都表示“其他”實際指“自己”。將當下的生活水平與以往的生活狀況和自己期望的生活水平比較,來確立對現(xiàn)實生活的評價和認知,是年長者社會比較的突出特征。

表3 參照對象選擇之影響因素的二元Logistic模型估計結果

教育經(jīng)歷不同的群體選擇參照對象的偏好也有差異。除初中組外,高中、大專和大本以上被調查者選擇“同學”作為參照對象的概率分別達到小學及以下被調查者的1.237倍、2.729倍和3.880倍。初中以下教育水平者最常參照的群體依次是“朋友”(39.2%)、“兄弟姐妹”(12.9%)、“鄰居”(10.5%)。而本科以上教育水平組的參照群體偏好依次是“朋友”(31.2%)、“同學”(28.6%)、“同事”(15.6%),選擇“兄弟姐妹”的僅占1.3%,選擇鄰居的僅占5.2%。從綜合教育水平分層后的整體數(shù)據(jù)來看,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選擇“同學”的比例逐漸升高,而選擇“鄰居”和“兄弟姐妹”的比例迅速降低。

其次,社會經(jīng)濟特征方面,低收入組是最重視“朋友”參照的人群,其他組別的優(yōu)勢比均小于1。但相比而言,中低收入組選擇朋友參照的概率尤其低(Exp=.297,P<.01)。收入水平同樣是中等以下,兩組間為何會有此顯著差異,其內(nèi)在的心理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再次,社會認同因素對參照群體選擇的影響。從模型3和模型4中可以看出,對墾區(qū)文化認同越高,人們選擇“鄰居”為參照對象的概率越?。‥xp= .679,P<.05),選擇“兄弟姐妹”為參照的概率則越大(Exp=1.252,P<.05)。另一方面,主觀地位層級越高,以“兄弟姐妹”為參照的可能性則越?。‥xp= .630,P<.05)。隨著內(nèi)心對歸屬地文化接納程度的提高,人們眼光便慢慢由物理居住小范圍空間內(nèi)的他者擴展至更廣闊的日常交往人群。而同家人比照,會更加強其對本地文化的歸屬感。

(二)比較內(nèi)容的穩(wěn)定與變遷

總體上看,人們進行社會比較首先看的是彼此在“收入”(57.8%)方面的差距,其次關注“家庭和睦”(26.6%)和“孩子是否有出息”(22.6%),接下來才會衡量“身體健康”(41.3%)因素?!肮ぷ鞣€(wěn)定”和“工作有發(fā)展前景”在被選比例上雖始終沒有超過上述幾項內(nèi)容,但一直是緊隨其后,無論在社會比較首選內(nèi)容(18.9%),還是次選(28%)、再次選內(nèi)容(9.7%)中都是被提及的比例位居前列的項目。

本部分采用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對社會比較首選內(nèi)容的群際差異進行分析。研究將社會比較過程中關注的核心內(nèi)容項目歸為“收入”、“事業(yè)與聲望”(包括工作穩(wěn)定行、工作發(fā)展前景、學歷)、“家庭與健康”(包括家庭和睦、孩子出息、身體健康)三類,形成三分類因變量(收入為1,事業(yè)與聲望為2,家庭與健康為3),其中“家庭和健康”為參考類別,同時選擇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和職業(yè)類型作為自變量,建立三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中所考慮的因素及其數(shù)量化編碼在前一部分已有說明,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見表4。

表4 社會比較首要關注內(nèi)容影響因素的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由表4“收入”對應的P值可見,選擇“收入”的被調查者與選擇“家庭和健康”的被調查者相比,在性別、教育水平和職業(yè)類型等方面都呈現(xiàn)顯著差異。具體來說,社會比較過程中,在收入與家庭和健康因素之間,男性明顯更加傾向于同他人在收入維度上進行比較(P<0.05)。小學、高中、大專教育水平的人都比本科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更容易通過收入來進行社會比較(P<0.01),初中教育水平的人也表現(xiàn)出類似傾向性(P<0.05)。相比機關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工人、商服人員(P<0.05)以及其他工作類別的人(P<0.01)也都更關注收入水平的社會比較。

而從“事業(yè)與聲望”所對應的P值可以看出,選擇“事業(yè)與聲望”的被調查者與選擇“家庭和健康”的被調查者相比,在年齡、教育水平和職業(yè)類型方面也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性別因素的影響則不顯著。具體來說,相比年歲較大的被試,年輕人在社會比較中更關注事業(yè)與聲望因素(P<0.05)。高中教育水平的人比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P<0.05),專業(yè)技術人員相比機關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也都更傾向于與他人進行事業(yè)與聲望方面的比較(P<0.05)。

三、社會比較與主觀幸福感

社會比較是自我認知的重要手段。個人對自身生活狀況的滿意程度往往取決于社會比較的結果。本部分將分別考察“同自身比較”和“同他人比較”的結果會給人們的主觀幸福感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因變量及其操作化:調查問卷中有一個表格題,請受訪者標出對6句話的贊同程度,包括“我對我的生活感到滿意”,“總的來說,我是一個幸福的人”,“即使生活可以從頭再來,我也沒什么想要改變的”等。備選項從“非常不贊同”到“非常贊同”分7個等級。本研究將受訪者在6個項目上的平均得分,作為其主觀幸福感的指標。

自變量及其操作化:

1.同自己比較:這里共有三個變量。(1)與過去比:“您目前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同五年前比有何變化”,備選項為“1-差很多,2-差一些,3-相差無幾,4-好一些,5-好很多”。(2)與理想比:“與你理想的生活水平相比,您覺得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如何”,備選項為“1-差很多,2-差一些,3-相差無幾,4-好一些,5-好很多”。(3)應得性:此處是綜合三道小題的回答結果,題目語句分別是“現(xiàn)在干我們這行的確實能夠獲得應有的報酬”,“我個人的工作報酬與應該得到的數(shù)量差不多”和“我的勞動所得反映了我的價值”。備選項都是從“非常不贊同”到“非常贊同”分5個等級依次排列。

2.同他人比較:這里共有兩個變量。(1)主觀地位認同:問題是“您覺得在這個社會中,您自身所處的階層位置是”;備選項是“1-下層,2-中下層,3-中層,4-中上層,5-上層”。(2)相對剝奪與相對滿意:首先請受訪者“和周圍的同齡人相比”,評價自己的家庭收入、工作、居住條件、總體生活狀況、社會地位、經(jīng)濟狀況等7個方面的差距,再請受訪者評價“自己覺得這些差別是否合理”,備選項都是從最差到最好(“非常不合理”、“差很多”到“非常合理”、“好很多”)共7個等級。得分越高代表對生活現(xiàn)狀越滿意,因而此處前7道評價差距的題目平均得分記為“比較滿意感”,后3道評價合理性的題目平均得分記為“直觀滿意感”。最后,還有一個題目請受訪者標出對“跟別人比,我覺得我各方面看起來都挺吃虧”的贊同程度,備選項也是從“非常不贊同”到“非常贊同”分7個等級依次排列,得分記為“總體剝奪感”。本研究綜合以上三個指標了解受訪者的相對剝奪感受。

控制變量及其操作化:我們在模型中控制了受訪者的年齡、性別及教育水平。其中,性別實施了虛擬變量編碼,參照組是女性,教育程度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專以上四類,也都進行了虛擬變量編碼,并選取小學為參照組。

(一)社會比較結果與主觀幸福感概況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相對剝奪感、主觀幸福感以及生活狀況改善程度的主觀評價等變量的總體情況(如下頁表5)。主觀幸福感和相對剝奪感的最高分都是7,中間值是4,越低表明滿意度越低、剝奪感越強,越高表明滿意度和優(yōu)越感越強。從均值來看,比較滿意感和直觀滿意感少許低于中間水平,但主觀幸福感則略高于中間值,總體剝奪感也比較低。整體公平感、相比過去、相比理想的生活改善程度等題目,最高分都是5,中間值是3,分數(shù)低表示公平感越高、對生活改善越不滿意,分數(shù)高表示公平感越低、對目前生活狀況評價越高。從均值來看,整體公平感基本處于中間水平;相比過去,人們對目前生活的評價比中間值高0.75分;但相比理想狀態(tài),目前的評價則低于中間值0.5左右。這說明,在人們的心目中,雖然如今的生活比過去明顯改善了,但同自己期望的狀態(tài)還有一定差距。

接下來,我們引入4個模型來分析社會比較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模型1僅考慮控制變量,模型2在控制變量的基礎上引入“同自己比較”的三個變量,模型3在控制變量的基礎上引入“同他人比較”的兩個變量,模型4則綜合全部社會比較的變量分析。

(二)社會比較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在四個模型中,性別和年齡的作用始終一致:隨著年齡增大,幸福感也會有少許的提升;男性的主觀幸福感也總低于女性。在只考慮控制變量和他人比較變量時(見表6模型3),高中以上學歷的人都比小學以下學歷的人主觀幸福感更弱。同時,“同他人比較”的四個因素作用也都統(tǒng)計顯著,主觀地位越高,比較滿意感和直觀滿意感越強,而總體剝奪感越弱,主觀幸福感越強。在只考慮控制變量和自我比較變量時(見表6模型2),“同自己比較”的三個因素作用也都很明顯,即受訪者越認為自己當下收入的應得性高、同過去和理想狀態(tài)相比對當下的生活越滿意,則其主觀幸福感也越強。當將所有社會比較因素均納入模型4進行分析時,我們發(fā)現(xiàn)“同自己比較”群組內(nèi),只有“與理想生活比較”的作用還很明顯,應得性也以微弱顯著度發(fā)揮作用,“與五年前比較”的效應已經(jīng)沒有了。此時,“同他人比較”群組的作用力則依然統(tǒng)計顯著,尤其“比較滿意感”和“直觀滿意感”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仍十分明顯。最重要的,模型3解釋的方差高于模型2,即同他人比較的思路也比同自己比較具有更好的解釋效果。

表5 社會比較和主觀幸福感相關變量基本情況

四、總結與討論

本文利用2013年中國社會心態(tài)調查黑龍江墾區(qū)的調研數(shù)據(jù),對墾區(qū)居民社會比較特征及其與公平感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支持原初假設,即局部性社會比較(無論是同自己比較,還是同他人比較)的結果決定了人們對當前生活狀況的滿意程度。在局部性的比較中處于優(yōu)勢水平的人,主觀幸福感更高。

社會比較的特點首先體現(xiàn)在特定個體或群體參照對象的選擇偏好,以及比較時關注的核心內(nèi)容兩個方面。調查中,墾區(qū)民眾最優(yōu)先選擇的參照對象往往是朋友、同學、家人等周圍熟人,還有很多人提到經(jīng)常會跟自己進行縱向比較。在墾區(qū)這樣相對傳統(tǒng)、人員穩(wěn)定性強的地區(qū),人們普遍會選擇內(nèi)群他人和個人以前的經(jīng)歷進行比較,選擇相對概化的外群(如“有錢人、有權者”或者“公眾人物”)作為參照對象的情況則很少見。由于身邊的朋友、同事都是單位體系內(nèi)的成員,其收入來源、水平以及大概的生活狀況都幾乎是透明的。個體很容易找到“合適”的參照對象,社會比較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減少不確定性的功能。這個時候,組織如何保持程序公平,便是決定整體公平感的重要因素。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方面,人們似乎愛攀比,喜歡和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作比較;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中庸觀念又強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樂”,似乎在引導人們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其實人們參照對象的選擇也會隨其社會心理需要適當變化,而具有自身特點。墾區(qū)民眾進行社會比較時所關注的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收入”、“家庭和睦”和“身體健康”幾個方面,只有年輕人和專業(yè)技術人員則更傾向于事業(yè)與聲望方面的比較,男性、大專以下教育水平的人以及非機關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都更加關注收入水平的社會比較。

人們進行社會比較時,并非愿意所有人的收入與生活水平都不如自己,越認為自己的社會地位高,越不會通過跟家人的比較來形成主觀幸福感評價。因為家人始終是應該努力維護的對象,當自身生活條件改善,家人的生活條件也應隨之提高,如果家人的生活水平與自身生活條件形成鮮明對比和反差,是沒面子、甚至能帶來道德羞愧感的事情。因而,社會地位、尤其主觀地位越高,人們越不會選擇家人參照,越感到有義務維護、提高家人的生活水平。

當我們將社會比較分“同自己比較”和“同他人比較”兩個維度,考察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時,發(fā)現(xiàn)綜合所有社會比較因素,“同自己比較”的結果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遠遠不如同他人比較的結果作用大。人們不會十分在意目前生活相比過去進步了多少,而更在意當下的條件距離自己的理想或目標還有多大的差距。當然這個目標、理想,或者只是內(nèi)心的期望、“盼頭”必然會隨著時間而調整。個人收益的應得性、現(xiàn)今生活水平相較過往的改善、主觀的地位水平、總體的剝奪感似乎都不會對人有很大的觸動,最能引發(fā)人們主觀幸福感波動的是與他人實實在在、直觀生動的比較。

總之,實際決定人們主觀幸福感、進而可能影響其公平感知和相關社會心態(tài)的,并不是數(shù)據(jù)指標所顯示的客觀不平等狀況,而是人們在社會比較過程中產(chǎn)生的相對剝奪感大小。未來研究或許可以在兩個方面深入下去。一是社會比較、公平感與社會認同的關系。當我們在社會比較中發(fā)現(xiàn)自身與優(yōu)秀他人的差距時,既可能產(chǎn)生“同化效應”(assimilation)或“隧道效應”(tunnel effect),即認為自己也有希望取得對方那樣的成績,也可能產(chǎn)生對比效應(contrast),即認為二者相差懸殊,自己無法企及對方的成就。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認同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那么,這種社會比較結果的差異又是否會因為認同而影響到人們對社會公平狀況的感知?二是社會比較結果認知的調節(jié)因素。人們在上行社會比較過程中通常會有兩種行為反應,一為趕上他(catch up with),一為保持與他同步(keep up with)。這表面關乎雙方差距大小,實則是參照對象選擇的結果。那么,什么樣的人會選擇與比自己優(yōu)秀、甚至優(yōu)秀很多的人比較?除了個體心理特點,是否還有其他社會心理因素在起作用?這些都是值得社會心態(tài)研究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1]勞婕.中國公眾對收入分配的公平感及其影響因素——基于一項全國性調查的定量分析[J].求索,2013,(11):229-231.

[2]馬磊,劉欣.中國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0,(5):31-49.

[3]CLARK A E,D'AMBROSIO C.Attitudes to Income Ine?quality:Experimental and Survey Evidence[G]/ATKIN?SON A B,BOURGUIGNON F(Eds.).The 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2015,12(13):1147-1208.

[4]FESTINGER L.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J].Human Relations,1954,7:117-140.

[5]邢淑芬,俞國良.社會比較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1):78-84.

[6]郭淑斌,黃希庭.社會比較的動力:動機與傾向性[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6(4):14-19.

[7]孟慧新,Miguel A.Salazar,胡曉江.農(nóng)民工的權利觀、剝奪感與社會參考框架[J].學海,2013,(3):72-85.

[8]孫炯雯,鄭全全.在社會比較和時間比較中的自我認識[J].心理科學進展,2004,(2):240-245.

[9]CORCORAN K,MUSSWEILER T.The Efficiency of Social Comparisons with Routine Standards[J].Social Cognition,2009,27(6):939-948.

[10]CONNER D.Social Comparison in Virtual Work Environ?ment:An Exa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Referent Selec?tion[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3,76:133-147.

[11]劉欣.相對剝奪地位與階層認知[J].社會學研究,2002,(1):81-91.

[12]李漢林.發(fā)展過程中的相對剝奪感[J].社會發(fā)展研究,2015,(1):1-44.

[13]李漢林,李路路.單位成員的滿意度和相對剝奪感——單位組織中依賴結構的主觀層面[J].社會學研究,2000,(2):1-17.

[14]WEGNER B.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Structural Constraints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Judgments [J].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1,7(1):3-18.

[15]SULS J M,WHEELER L.Handbook of Social Compari?son:Theory and Research.[M].New York:Plenum Press,2000.

[16]KRUGLANSKI A W.MAYSELESS O.Classic and Current Social Comparison Research:Expanding the Perspective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108(2):195-208.

[17]劉慧君,李樹茁.中國社會轉型下的心理福利與社會支持[J].公共管理學報,2012,9(2):42-53.

[18]李穎暉.教育程度與分配公平感:結構地位與相對剝奪視角下的雙重考察[J].社會,2015,35(1):143-161.

[19]WOOD J.Theory and Research Concerning Social Com?parisons of Personal Attribut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9,106(2):231-248.

[20]DE DREU C K W,LALHATI J C&MCCUSKER C. Effects of Gain-Loss Frames on Satisfaction with Selfother Outcome Difference[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4,2(4):497-510.

[21]WALKER I,PETTIGREW T F.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Critiqu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4,23(4):301-310.

[22]SMITH H J,SPEARS R,OYEN M.“People Like Us”: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Deprivation and Salience of Group Membership on Justice Evalua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4,30(3):277-299.

[23]張書維,王二平,周潔.相對剝奪與相對滿意:群體性事件的動因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0,7(3):94-103.

[24]DAMBRUN M,TAYLOR D M,MCDONALD D A,et al.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Gratification Continuum and the Attitudes of South Africans Toward Immigrants:A Test of the V?Curve Hypothesi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1(6):1032-1044..

Social Comparison Effect and Its Impact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Social Mentality Survey in Heilongjiang Reclamation Area

ZHAO De?lei1,2
(Institute of Soc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y,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

Based on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the function and the meaning of social comparison in the process of evaluating the life satisfaction.The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the preference when people choose their reference objects,and finds that most subjects choose in-group members,like their friends,colleagues and classmates et al.,and their previous life as the reference.This preference is stable,but appears different in various groups.The contents of the social comparison involve in?come,household happiness,and health.Next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effect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and finds that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s.Las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spiring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comparison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mentality.

social comparison;reference object;subjective well-being

C913

A

1009-1971(2016)04-0046-09

[責任編輯:唐魁玉]

2016-04-23

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身份認同與共識性公平心態(tài)的建構”(2014M550957)作者簡介:趙德雷(197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副教授,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

猜你喜歡
主觀幸福感對象
神秘來電
睿士(2023年2期)2023-03-02 02:01:09
7件小事,讓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美好生活”從主觀愿望到執(zhí)政理念的歷史性提升
加一點兒主觀感受的調料
奉獻、互助和封禁已轉變我們的“幸福感”
英語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觀解釋論的提倡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6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意林(2018年3期)2018-03-02 15:17:24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區(qū)間對象族的可鎮(zhèn)定性分析
竹山县| 黑水县| 襄城县| 岚皋县| 定结县| 石狮市| 彝良县| 响水县| 陕西省| 宁城县| 韶山市| 甘洛县| 杭锦后旗| 宁都县| 襄城县| 潮安县| 平塘县| 乐都县| 喀什市| 子洲县| 海南省| 确山县| 偏关县| 新昌县| 凤阳县| 台北市| 项城市| 巨鹿县| 山阳县| 沂源县| 聂荣县| 北宁市| 陆良县| 长子县| 洞口县| 育儿| 绥芬河市| 信阳市| 绩溪县| 霍林郭勒市| 新邵县|